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课文 >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W 次

一、教材总体分析: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这一组有四篇课文:讲读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和《革命烈士诗二首》,阅读课文《幸福是什么》,独立阅读课文《灯光》。本组课文侧重于写的训练。训练重点是“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这个训练项目相联系的重点课文是《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话,讲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作者充分运用了想象。这些想象和小女孩的处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更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劳苦人民的同情。《革命烈士诗二首》中的想象,很好地表现了烈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阅读课文《幸福是什么》中的“智慧的女儿”,就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她的出现,她的语言,很好地解答了课题提出的问题。独立阅读课文《灯光》中那位战斗英雄的想象,就是他对未来的憧憬,就是他为之奋斗的理想,有强烈的感染人的力量。学生通过上述课文的学习,要逐步学会作文时不光能具体叙述所表现的事物,还能展开合理的想象,来丰富自己作文的内容,增强作文感染读者、教育读者的效果。

二、重点、难点分析(一)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故事。它成功地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描写,使这个故事感人至深。我们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文章第二部分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和她在火光中看到的幻景,也就是作者的·想·象,还要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故事的内容并不复杂:一百多年前的丹麦,在寒冷的大年夜,当富人们都在温暖的家中欢度除夕之时,一个穷人家的小姑娘却为生活所迫,在街头卖火柴。她光着头赤着脚,蜷缩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卖不掉火柴,挣不了钱,不敢回那个又破又冷的家。她又饿又冷,终于靠擦燃火柴来得到一点点温暖。第二天,也就是新年的早晨,这个可怜的小女孩,终于冻死在街头。很明显,这个故事反映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揭露了那个社会人剥削人的罪恶本质。但是,如果只像上面所叙述的那样,向读者叙述那些实实在在的事物,它的效果就显得平常。安徒生为了让作品更能说明在人剥削人的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温饱和欢乐只能是一种幻想,最后只能离开人间这个中心,就是在小姑娘每划一次火柴时,安排一次美好的想象。使每次想象中的幸福情景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更能对小姑娘产生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残酷和不平等产生极强烈的愤慨之情。想象与联想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必须以实在的事物为基矗小女孩家里很穷,一般情况下浪费一根火柴也是舍不得的,但在那寒冷的雪夜,“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她渴望得到温暖,哪怕是一根火柴所发出的那点光和热,也是无比珍贵的。

极度渴望得到温暖,是小女孩面前产生幻景,也就是作者展开想象的事物的基矗所以,在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之后,作者用了一句:“这是一道奇异的光!”开始了想象的描写:她极度寒冷,想得到温暖,在第一次擦燃火柴的火光中出现了暖烘烘的火炉;她无比饥饿,想得到美餐,在第二次擦燃火柴的火光中出现了香喷喷的烤鹅;她感到孤苦,想得到欢乐,在第三次擦燃火柴的火光中出现了美丽的圣诞树;她无人疼爱,想得到亲人的爱抚,在第四次擦燃火柴的火光中出现了最疼爱她的奶奶。她想留住奶奶,与奶奶同享幸福,在最后一次擦燃一把火柴的火光中,奶奶抱着她飞走了,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然而,幻景终究不是现实。第二天清晨,人们发现这美丽的小女孩手里捏着一把火柴梗,坐在墙角里被冻死了。作者就是这样,运用奇妙的想象手法,把穷苦的孩子们在人间得不到的起码要求,安排在美好的想象中去实现。这就使我们更体会到那个社会的残酷,在人吃人,人剥削人的社会中,穷苦的孩子是得不到温饱、欢乐和幸福的。

(二)学习课文《幸福是什么》,重点是弄明白这个童话故事所阐明的道理并且去实践它。怎样才能得到幸福?为什么说那位姑娘是“智慧的女儿”?那位神奇的姑娘引导三个孩子劳动,使他们在劳动中理解了幸福的含义,启发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所以说她是“智慧的女儿”。

其实,她就是智慧的化身。作者要说明的道理很简单:要靠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才能得到幸福。作者不用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丰富的想象,通过生动的童话故事,把这个道理包含在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学习课文《革命烈士诗二首》,重点、难点是理解诗歌的中心思想和诗中的词语的比喻义。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清这二首诗的作者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然后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意。然后,让学生仔细听教师讲解,特别是诗句中那些运用比喻的词语,更要细心体会想象在其中的妙处。在此基础上,再熟读全诗,理解诗的中心思想就容易了。

(四)《灯光》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他热爱祖国,联想到人民也热爱祖国,因为祖国和党给了人民光明与自由。作者因此怀念起为创立新中国用生命换来今天光明和自由的战友。当年的郝副营长,在战斗打响之前,在交通沟里看着那本画有电灯的书,展开了他对未来的想象:“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用上电灯,让孩子们在那样的灯底下学习,多好啊!”今天,在灯火通明的天安门广场,作者又听到“多好氨这一声赞叹,唤回了他多年前的回忆。这是一种很神圣的感情,需要我们今天的少年读者细心体会。

三、教学总体设计本组课文主要凭借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文章进行“展开丰富的想象”的读写训练。

想象和联想有区别,又有共同之处,在教学中不要强调二者的区别,要与第四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分辨事物和联想”联系起来抓共同点,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阅读时能分辨事物和联想(包括想象),作文时能展开合理的想象(包括联想)上。因此在训练目标上应抓住以下几点:

(一)读文章,要分辨哪些是具体的事物,哪些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想象。

(二)写文章,要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是为了充实文章的内容。

想象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事实为根据的想象能真切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卖火柴的小女孩》先写小女孩悲惨的现实,后写美好的幻想。她“寒冷”所以幻想“火炉”;她“饥饿”所以幻想“烤鹅”;她“孤苦”所以幻想“圣诞树”;她“孤独”所以幻想见到了奶奶。作者四次写小女孩擦燃火柴,四次展开想象,这些想象是通过小女孩的幻觉表现出来的。想象的内容逐步深化。最后一次写她擦着一整把火柴,为的是留住奶奶。这一回奶奶把她抱在怀里飞走了。她在幻觉中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些想象紧扣小女孩现实中的处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衬托出小女孩生活的悲惨。本文在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对比的手法。除了幻想与现实的对比,还要注意时间对比:除夕是人们合家欢聚的幸福时刻,小女孩却孤苦地流落在街头。还有环境对比:一边是飘出烤鹅的香味,另一边是“只有房顶……风还是可以灌进来。”人物形象对比:“大”拖鞋与“斜女孩对比,光头、赤脚与美丽的金黄长发对比,美丽的外貌与痛苦的内心对比。结局对比:新年的美好快乐与小女孩冻死对比,温暖的阳光与小女孩冻僵的尸体对比。

《革命列士诗二首》每节都有中心句,多用富有想象的比喻句,采用层层深入最后揭示中心的写法,增强诗的感染力。《灯光》是一篇想象艺术情趣浓郁的散文。作者在文中三处展开想象,将郝副营长为代表的先烈们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高尚情操升华到了新的高度。教学本组教材要充分注意到这四篇课文中关于想象的内容。在训练方法上要遵循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的独立能力为宗旨,由易到难,逐步放手。在前后衔接上注意吻合,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中体会想象内容所表达的意境,进一步认识在文章中依托具体事实展开想象的作用。在《基础训练5》第六题作文练习中要抓住事物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