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七年级教案 > 《虽有嘉肴》《河中石兽》复习案

《虽有嘉肴》《河中石兽》复习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71K 次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河中石兽》复习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一、基础巩固

(一)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虽有佳肴( 即使 ) 2、不知其旨也( 甘美 )

3、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 4、是故学然后知不( 所以 )

5、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 6、然后能自反也 (反省 )

7、然后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 8、学学半( xiao教人 )

9、教学相长也( 增长,促进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勉励自己。 4、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5、《兑命》曰:“学学半。”

《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

(三)填空。

1、《礼记》,又名《 小戴礼记 》, 儒 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 西汉 (朝代) 戴圣 (人名)编撰。

2、“四书”是指《 论语 》《 孟子 》《 大学 》《 中庸 》。

“五经”是指《 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易 》《 春秋 》。

3、《学记》是《 礼记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 第一篇 系统性的 教育学 论文。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等。

4、本文集中论述了 教 和 学 的关系,说明了 教学相长 的道理。

5、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类比引出“ 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教学相长”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

6、本文的中心句是( 教学相长 )。

7、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一寺临河干( 靠近 ) (2)山门圮于河( 倒塌 )

(3)阅十余岁( 经过 ) (4) 竟不可得 ( 最终 )

(5)棹数小舟( 划船 ) (6)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离开 )

(7)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侵蚀、冲刷 ) (8)但知其一( 只 )

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⑴如是再啮 古义:( 这样 ) 今义:( 判断动词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 今义:(物理学,学科名称)

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D )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冲走呢?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翻译: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可笑;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可笑吗?

(3)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中一个方面,不知其他方面的情况太多了,怎么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作主观判断呢?

6、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四种:一是到原地水中找(“水中”);二是到下游找,理由是“以为顺流下矣”。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地中”、“湮于沙上”);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上流”),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7、如何理解讲学家的“笑”和老河兵的“笑”?

讲学家听说了寺僧往下游寻找石兽,嘲笑他们不懂推究事物道理,老河兵嘲笑讲学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

8、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 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9、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