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抒情散文 :石磨的记忆

抒情散文 :石磨的记忆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9K 次

磨盘又叫做碾子,是上个世纪北方地区最常见的一种磨面工具。

抒情散文 :石磨的记忆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吃饱饭对于农村人来说是个最基本的需求。农村的生活水平比较差,几乎吃的东西除食盐酱油等调味品外都是自家生产。对于北方以面食为主的地区的人来说,面自然就成了家家户户的生活必需品。那个时期的面是不比现在的各种精细的小麦粉的。面的品种还是很多的,红薯面、高粱面、豆面等各种农作物似乎都能磨出面。磨面便成了农村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项劳动。

在那个时期磨面自然也就离不开磨盘,所谓磨盘是两块笨重的圆饼状石头做成的。上面的一块石头正中央有一个圆柱形的孔,是放各类五谷用的,上面的那块石头上捆上木架,人推着木棍转动,家中养牲畜的人家也是可以用其代替人力来推磨的,上面的磨盘就会不停地转动,下面的那块磨盘是固定不动的,再将一些粮食放到中间的那个柱形孔中,一会儿就从两块圆形磨盘中间出来一些谷物的碎状来。然后再把这些谷物的碎状反复研磨,最终就会生产出面来。而这个生产的过程就被称作“磨面”。

磨盘在那个时代是一个很受欢迎的生产工具,它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的。有时可能一两个小村庄才有一架石磨,如果需要磨面,是需要提前和石磨的主人提前打好招呼的。磨面不是一个活,有时则需要全家一起来完成,妇女们早早地 把粮食洗淘干净,晾干。男人们拉上板车带着一家老小去磨面,有钱人家用牲畜套上车,拉上其他的东西去磨面,刚好还可以用牲畜去推磨。

来到磨盘旁边,男人去和石磨的主人打声招呼,抽支烟,卸下车上的东西,套好石磨,磨面就开始了,男人负责好石磨的转动,女人们负责往磨盘上面放粮食和接住所磨出的粮食,那孩子们呢?孩子们有的在旁边玩耍,有的大人则将自己的孩子放到磨盘上的粮食旁边,大人一边干活,一边看着孩子在磨盘上随着磨盘转动,咯咯地笑着,一家人幸福的享受着这个磨面的过程。

好面是需要磨三遍的,第一遍磨出的面看起来比较粗糙,但是处于当时物质匮乏时代,穷人家一般都是吃一些磨一至两遍的面,而且平时还都是一些杂粮面,也许现在的人看来杂粮是多么有营养啊。那个时期,杂粮被称作粗粮,口感是很差的,而且长时间吃杂粮,也是很熬人的。他们只有在快过年的.时候才能磨出一些第三遍的面,叫细面。用它来在过年的时候,蒸些白面馒头啊,包子等一些面食和糕点。

所以那个时期的孩子是很喜欢过年的。等啊盼啊,终于等到快过年了,而这个时候最后的一次磨面,孩子必须要跟去的。从去磨面的路上,碰到个卖糖葫芦的老人,大人很慷慨地掏出一枚硬币给孩子买上一串冰糖葫芦。孩子手上拿着那串糖葫芦,也舍不得吃,但又禁不住上面糖稀的诱惑,不住地用舌头去舔上面的糖。大人看到孩子那可爱的模样,也忍不住地笑了。然后把孩子放到石磨上,孩子手持着糖葫芦,穿着新衣服,大人推着磨,两块磨盘碰撞发出的吱吱声在这个时候伴随着外面猴孩子们放的小炮仗声音,告诉人们年要来了。

然而时代总是要不断地发展的,隆隆的机器声替代了往日吱吱的石磨声,人们再也不用花这么大的功夫去磨面了,再也不用吃粗粮了,想吃面各大超市商店都能购买得到,各种精粉琳琅满目。石磨也就渐渐地被人放到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甚至在人们的脑海中渐渐淡忘。似乎那种磨面的场景很难再能够见得到了,更重要的是,人们脸上在磨面事那种幸福的笑声也渐渐消失了。

去年春节带着我8岁的儿子回老家陪父母过年,来到老家庄东头,还能够看到那架曾经为这个村庄奉献了一生的老石磨已被主人放到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不再是当年那个人人一眼就能望到的位置,。儿子一眼看到后,问我那是个什么东西,我冲着那个老石磨会心地笑了笑,我想我该该怎样向儿子解释呢?也不知道我把石磨的故事讲给儿子听,儿子会不会像听童话故事一样,觉得这一切好像是我编出来的。最后,我还是觉得把老石磨的故事讲给他听,他听得津津有味,觉得他爸爸生活的那个时代太幸福了。我想也许这就是他们眼中天真的幸福罢了……

磨盘现在是很少能够再见到了,也许若干年后在博物馆里可能还会有它的印记,但是那时的参观者还能否了解它的故事呢?

而现在的我也只能在脑海里慢慢地回忆,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