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问答 > 有没有《风筝》的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有没有《风筝》的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6.85K 次

《风筝》阅读题

有没有《风筝》的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1.引起作者忏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答案

1 读了书,意识到风筝对于幼小的弟弟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封建制度的觉醒和反抗

2 我们在这里意识到,小兄弟的命运代表了中国人的普遍生存困境,具有鲜明的悲剧色彩.而“我”的处境却具有荒诞的意味,任何选择都是“虚空”与“绝望”.如果小兄弟和气地宽容了我甚至愤怒地训斥我一顿,那倒是我愿意接受的.但我得到是“全然忘却”和“毫无怨恨”,我彻底绝望了.作者看到的是人的麻木与可怕的遗忘,对自己和对别人的生命价值的漠视,甚至是摧残.小兄弟明明是受害者,却全然不知,反倒觉得那是应该的.可见,《风筝》这篇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正是这种人的生存困境和这种困境不能改变的痛苦和绝望.

语文出版社初一鲁迅写的风筝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倒叙.

文章从在北京看风筝写起,由眼前景回忆起儿时江南放风筝的境况.而写北京的风筝只是一笔带过,却用浓笔写出了故乡放风筝的细细的情景.从时间和季节入手,写出了风筝的姿态颜色、形状.虽然“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周围的春的景色分明是一片“温和”.文章的一二两段构成了一个层次,引起了下文对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一事的具体描写.

由于我的“不爱”甚至“嫌恶”,便也将这一心情转移到弟弟的身上,因而也就顺理成章地反对弟弟去做.我是兄长,当然有着兄长的威严,弟弟也就只好“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看着小兄弟因风筝的落升而惊喜的情形,我却只有感到“可鄙”.

这一段是后面事情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整篇文章的关键.鲁迅先生一方面写出了小兄弟的“弱小”,一方面又写出了“我”的“强大”,兄长的“威风”和小兄弟的“无奈”的强烈的反差,为后文的发展和结果埋下了伏笔.

因而,当“我”发现小兄弟在偷偷地瞒着自己去做风筝的时候,便以兄长的威严毫不留情地折断了风筝的“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于是,我似乎是得了胜利,傲然地把他扔在了小屋里.这一段叙写很具体很细致.这是由上一层的原因而导致的必然的一种结果.

接下来的,文章有了很长的.篇幅,写出了我的懊悔和补过.但当我想了若干的方法终于可以得到这补过的时机的时候,得到的,却是更深一层的悲哀,那就是,小兄弟在长大之后,早已将这一切忘记了.时间和生命永不会给我这一赎罪的补偿,“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1.看了一本世纪末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2.“不幸”可以换成“有幸”吗?为什么?

 答案:

1.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看到书上的道理,心情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受到了谴责,可谓不幸.

2.不可以."有幸"说明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幸"则更加体现出鲁迅先生的心情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