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课文 > 天游峰的扫路人语文教学反思

天游峰的扫路人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5W 次

《天游峰的扫路人》(苏教版第十册)写的是“我”在攀登天游峰时遇到一位扫路的老人,通过与老人交谈,深刻地体会到了老人热爱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表达了“我”对老人的敬爱之情。课文是一篇典型的写人的文章,根据文章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它是本册教材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我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在引导学生阅读和写作写人文章的过程中必须起到应有的作用。本册教材在第二组安排了一次写人的作文训练,习作要求通过具体的事写出人物特点,并初步提出了要将文章写具体、写生动、写得有情趣的要求。我想,在隔了一单元以后再来学习人的文章,编者一定是想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应该怎样写好写人的作文。根据本篇课文的特点,文章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写得生动形象,是想让学生在第二组作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以后练习写人作文时怎样把人物写具体、写生动、写得有情趣。而整个第四组4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另外3篇《钱学森》《海天骄子》《杂交水稻之父》,都是通过对人物表现的具体描写反映了人物的品质,和本篇课文属于同一类型。因此,本篇课文在本组阅读教学方面应起的作用是,要教会学生阅读写人文章的一般方法,这样,在教学后面3篇课文的时候,就能够逐步加大学生自主阅读的力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能力。

天游峰的扫路人语文教学反思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力争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也就是在认识“扫路人”的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写人文章的读与写的本领。

一、质疑初读:锁定认识对象

为了让学生一接触课文就明确这是写人的文章,并且能很快把阅读的目标锁定在扫路人身上。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首先,揭示课题的时候,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用课文第二节介绍天游峰。第二节课文用形象的文字描写了天游峰的险峻。当学生对介绍天游峰兴趣正浓的时候,我将课题板书完整,让学生齐读后质疑。在我的预料之中,学生的问题基本上都集中在这一方面:作者游天游峰以后,为什么不描写观赏到的山水景色,而去写一个扫山路的老人呢?通过这一环节,学生阅读的目标就不约而同地集中在了课文所描写的人物身上。

接着,在学生读准读通课文,扫除阅读障碍之后,我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描写扫路人的句子。学生对写人的文章并不陌生,他们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描写扫路人的句子。然后让学生朗读这些句子,因为是初读课文,我并不让学生谈读后的感受,只要能够找准确就行。这样做的目的是,复习在文章中如何寻找人物描写的句子,进一步将阅读目标锁定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身上,能够对扫路人有个初步印象。为接下来深入认识人物做好准备。

二、教会方法:做好认识准备

学习写人的文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是十分陌生和困难的'事情。我们知道,学习写人的文章主要可以分两步来走,第一步是通过具体事例认识人物的特点;第二步是对第一步的继续和深入,能够通过对人物具体描写的语句进行感悟,深入体会人物的特点。我认为,学习本篇课文,应该在第二步上下工夫,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特点。学生对于如何描写人物,在以前学习写人文章的过程中,尤其在第二组的作文训练中已经有所了解,不过还不系统,认识或许还比较模糊。根据这样的认识,我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特点之前,先教给了学生阅读写人文章的方法。

我先让学生回忆第二组的作文练习是怎样把人物写具体和写生动的,然后跟学生明确写人的文章一般都会把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作细致描写,告诉学生,要深入体会人物的特点,就必须细细品读文章中对人物的这些描写。接着,我跟学生一起品读了课文中对扫路人的第一次外貌描写:“……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通过圈画、朗读、体会,学生们从这段描写中有了这样的体会:“我觉得老人很勤劳。”“我看到了一个朴素的扫路人。”学生也从中学会了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这样做,一方面复习了以前作文的方法,另一方面,也为深入认识人物作好了准备。

三、品读感悟:深入认识人物

在掌握了学习方法以后,我分两步让学生来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特点。

首先,让学生按着老师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我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在印象特别深刻的词语上加圈,感受深的地方简单写上自己的体会,想想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因为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有具体的方法,学生们都学习得很认真,也很有效。我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在课文中圈画,写上自己的感受。教室中很安静,我想,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少讲精练,或许此时的课堂就达到了这样的要求。

接着,让学生自由交流。主要做好两件事情,第一,谈好自己的感受;第二,能感情读好圈画的句子。因为是自主交流,学生们发言的积极性都很高。在学生谈体会的时候,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课堂上显得十分热闹。试举一例。有学生找了扫路人的这样一段语言描写:“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下面是我和学生的对话。

生:我感受到了老人很爱天游峰,因为那里有雪花泉水,有清爽的空气,还有美丽的花鸟。

师:不错。其他同学还能体会到什么呢?

生:那老人很节约,不买矿泉水,却只喝山里的水。(学生和我都笑了)

师:哈哈,这同学有新发现了,再读读看,还有什么发现呢?

生:老人吃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他还很勤劳。

师:看来,我们从老人朴素的语言中还真能发现老人的很多特点呢。谁能把老人的话读好呢?

接着就请学生感情朗读,因为对老人的话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因此,学生读出了老人想表达的意思,不过,我更满意的是全班学生对经过理解后的文字读起来特别感兴趣。

四、联系全篇:学会全面认识

以上的品读感悟部分,我尊重的是每个学生的理解,而且因为课堂教学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每个学生谈的都是零星的感受。要全面认识课文的主人公,必须引导学生联系全篇来认识人物的特点。

联系全篇主要有这样几个做法,第一,感情朗读全篇,联系整个板书让学生谈谈整篇文章要反映人物怎样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很多表现人物特点的词语,比如:朴素、勤劳、善良、喜爱天游峰、热爱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等。联系全篇后,学生知道,文章主要要表现的是老人“热爱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品质。第二,通过体会人物描写之外的内容感受人物特点。比如,课文开头描写天游峰险峻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时曾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既然写人,为什么要写山的特点呢?我把问题先留着。等到总结课文的时候,学生自然就体会到了这一内容衬托了人物的品质。再比如,课文为什么要写“我”的表现和感受?我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写人的文章如果以第一人称写,应该适当写一点自己的感受;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我”的感受也是为表现人物的特点服务的。

引导学生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因为在钻研教材和课堂设计的时候,我就认识并确定了本教材在训练学生读写能力方面应该起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也注意突出了这一重点,因此,在本课教学结束以后,当我和学生聊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表示,学习了这一课,对于怎么写人,又多懂得了一些方法,也更清楚该怎么读写人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