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教案 > 四年级语文下《全神贯注》评课稿

四年级语文下《全神贯注》评课稿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6W 次

 《全神贯注》评课稿一

四年级语文下《全神贯注》评课稿

略读课文怎么教?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是很多一线教师的困惑。今天,聆听了沈老师的讲座和几堂课例之后,我对略读教学逐渐清晰、明朗起来。下边,我就以郦老师执教的《全神贯注》一课,来谈谈我的收获和思考:

导——学

略读课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教师虽不用像精读指导那样纤屑不遗,但提纲挈领的指导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快速理清思路,获得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这堂课上,郦老师或教给方法,或辅以范例,授人以渔,使学生学得得法,学有收获。概括主要内容是中段学生学习的难点,在粗知大意这一环节,郦老师让学生运用“联系主要人物以及课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有效化解了难点,学生一个比一个讲得准确、精炼。更值得一提的是:郦老师两次提醒学生第七单元都是写人的文章,在学习其他三篇课文时要注意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在习作中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情去描写人物。这提示既联系了整个单元,又暗示了学法的作用之大,能够促使学生自觉地迁移运用。

取——舍

略读教学不能像精读教学那样面面俱到,求多求全,这不仅要求教师在课文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重点,还要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郦老师在这堂课中两次链接课外资料,一是让学生交流茨威格和罗丹的资料,二是观看其他艺术家工作时的图片,这两个环节花了较多的时间。我个人认为,第一个环节可以直接利用“资料袋”,直截了当,针对性更强;第二个环节,可以作为课外拓展。

常——变

略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就是我们教学的向导,沈老师也为我们提供了略读教学的常规模式。但是我们还要努力在一成不变中寻找突破与创新,使略读教学也能富有情趣,富于变化。

这堂课在总体设计上采用了“阅读提示”中的第一和第三点,而对于第二点:把自己认为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画下来,郦老师改成了:说说艺术家做事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能够体现罗丹具有这些艺术家的特质。这一变化是基于学生实际的巧妙设计,因为少艺校的孩子有很多机会接触艺术家,而他们将来也有可能成为艺术家。

略读课文曾因它的“略”让我们忽视了它,而它的重要性却是不容忽视的,对它的研究,我们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全神贯注》评课稿二

此次网络视频课,因为执教教师是我校的王久明老师,我们四年级组只是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但是却没有真正地到课堂上去加以演练。这样就失去了一次难得的对比听课反思的机会。 为了有一个对比听课的机会,我特意到网上观看了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全神贯注》一课,两相对照,更是收获颇丰。我发现于永正和王老师执教的《全神贯注》)一课虽然教学思路不同,教学环节不同,但是却有许多相通之处。

一、都重视大胆放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于老师可以称得上是教学领域的“优秀导演”。他已全窥了导中之“道”。切教学都是为了使学生得到发展,让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发展。例如:在分析罗丹修改塑像的投入神态时,于老师带领学生“入戏”:假如你是罗丹,你是怎样工作的?在于老师的点拨之下,学生寓思于“动”,发挥自己的创意,以细腻而传神的动作,再现了罗丹的工作过程。继而“出戏”,深入理解课文,领会“全神贯注”的真正涵义。

王老师在课堂上,也是大胆地让学生自读教学链接语,找出本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再带着目标,自读自悟,概括文章大意,寻找哪些地方最能体现罗丹的全神贯注,然后互相交流自己关于全神贯注的看法,最后围绕茨威格的话开展交流,将课文的中心加以提炼。

二、都是润物无痕,用赏识启迪学生的思维。 于永正老师凭“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几乎不用什么外设辅助,把课上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有老师问于老师为什么他总能把课上得激情无限,于老师透露说:“我惟一比你们做得多的是,我早已为学生准备好了100顶‘高帽子’。”当然,这是谦虚之词,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于老师对这些“高帽子”的重视度。 王久明老师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也有高人之处。从亲切的微笑到鼓励的话语再到一句句令人温暖的“高帽子”。的确让我们有许多的收获。“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通过事实看出,的确如此。

三、都是设计巧妙,生动课堂显而“义”见。 在于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你完全能够感觉到这种艺术魅力的存在。例如:于老师教学“端庄”、“端详”两个词语的设计,可谓是匠心独具,颇具火候。师:咦!我发现这位同学“仪态端庄”。现在,老师邀请你把刚才的神态表演给大家看,好吗?(生1在于老师的鼓励之下表演得到位、传神)师:棒极了!这就是“端庄”。那么,“端详”又作何解释呢?生2:老师,我觉得,“端详”可以与“端庄”联系起来解释 。(于老师请生1摆好“端庄”的神态,而生2时而近看,时而远看;时而左看,时而右看……不时又皱眉戳指,再加上个性化的台词。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情此景,已是“无义”胜有义,“无言”胜多言。 王老师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先交流再朗读,通过学生们绘声绘色的朗读,把课文的理解带入了一个同样显而易见的境界。同学们在聆听式朗读和默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罗丹的工作室,目睹了一代艺术大师追求完美的境界。

四、教师巧做“媒”,与学生平等交流难能可贵。 于老师在教学的几个环节上,始终以组织者的身份出现,隐到幕后充当学生与课交往的“媒人”,以学习课文内容的直接参与者身份平等地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明理、悟情”的朗读比赛,从而把学习推向高潮。这种看似没有要求却精心安排的师生朗读比赛深深打动了学生。不仅让学生感到受教育的教育,更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王老师的课上也有许多生生比赛,师生同读等教学环节。同学们争着朗读,争着点评,教师表扬鼓励的话语贯彻整节课。师生同读的环节,也让人感受亲切自然。教师蹲下身子做学生,学生才能挺起胸膛来做人。 优秀的课是相似的,不良的课各有各的不同。对比我的教学设计,仍然是老的教学思想,老的教学设计。为教而教,学的没有动力,学的没有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