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六年级教案 > 人教版六上26课《月光曲》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上26课《月光曲》教学设计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27W 次

  [教学目标]

人教版六上26课《月光曲》教学设计

1、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会辨析“券”和“卷”、“恬”和“括”字形的不同;能理解与积累“幽静、清幽、纯熟、陶醉”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感受文中《月光曲》所展现的美丽情景,并能加以背诵。

3、在学习中会归纳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能够归纳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仔细阅读,体会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1、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幽静、清幽、纯熟、陶醉等等。

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了解贝多芬的情况。

  [教学设计]

 一、简介贝多芬,,揭示课题。

1、板书:贝多芬

(1)预习反馈:大家回去都找过贝多芬的资料了,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对贝多芬的了解呢?

(2)对,贝多芬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大师。(教师简介贝多芬的有关资料。)

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月光曲》就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那《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板书课题:月光曲)(齐读)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了解一下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吧!

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中很重视对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可以浅显地告诉学生:读懂你的信息资料,试着用你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还可以谈谈你的想法。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有意识地学会加工和表达自己的信息资料了。

 二、理清层次,概括内容。

1、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①随机正音:入场券、纯熟、微波粼粼、恬静等。

②给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

传说(zhuàn chuán )弹琴(dàn tán)朝着(cháo zhāo)

说明:

虽为中高年段,但字词教学仍不可偏废,特别是一些多音字的发音尤为重要,在这里通过课文的朗读,及时纠正一些字音仍有必要。

2、课文主要写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

课文为什么用“传说”呢?

(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从这传说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美好的思想感情。)

3、讨论分清层次,学会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全文共分两大部分,请你默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并写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钢琴曲一一《月光曲》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部分(第2一第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4、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整篇课文的重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说明:

能否正确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考查学生是否读懂文章,评价其阅读理解水平高低的标志。这篇课文不仅要教会学生理清文章内容的层次,还要让学生能够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也为下面归纳《月光曲》的经过作铺垫。

  三、深入学文,体会情感。

那贝多芬一共弹了几首曲子呢?(两首)

(一)学习贝多芬弹奏的第一首曲子。

1、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

2、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说明: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正确的理解词义,这就需要教师创作一定的语言环境来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就如“幽静”这个词语的理解,不要将它的理解定格于词典上的解释,而是将其和所在的句、段的理解有机融合在一起,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深入理解“幽静”一词在文中的确切含义。这样既教学生确切理解了词语意思,深入领会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解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3、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说话训练:贝多芬听到了 ,他想:                。

4、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①“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他走进了茅屋。)

②“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男女生分角色读。

指导:“那有多好啊!”的“多”表示程度,念第二声。

③“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

说话练习:男的(  )地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太穷了。 ”

一个姑娘( )地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指名两人说。

5、“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指的是哪句话?

这个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的吗?如果不是,那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呢?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是呀,“随便说说”说明了这个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说明盲姑娘是多么懂事、多么体贴人啊。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说话练习:贝多芬听到了 ,他想: 。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情,很有感情的。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划下来,再练习读读。(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原来弹琴的是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这次老师不指导,你们能不能读好呢?”

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

说明: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是学生识记、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水平的重要途径。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这里的几个环节设置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体会贝多芬内心的善良。

10、是的,( )贝多芬走近( )茅屋,给一位( )( )姑娘弹琴,贝多芬的琴声使盲姑娘( )。

说明:

这个说话练习既是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能力的训练,又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反馈。

(二)学习贝多芬弹奏的第二首曲子。

1、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怎么想?

说话练习:贝多芬听到       ,他想:              。

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2、“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这首曲子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趁着兴致当时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3、同学们想一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乐曲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起琴键来。”)

师: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

理解“清幽”的意思。

5、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这幅图。(出示图片,学生自由准备讲话。)

6、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可贝多芬的琴声却给穷兄妹带来了无限的联想。那么他们听着,听着,眼前出现了几幅画面?(三幅画面)

(1)第一幅画:月亮升起来了。

看,月亮升起来了。月亮在哪儿?海面怎样?(随机理解“微波粼粼、洒遍”的意思。),你们想这时的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2)第二幅画:月亮越升越高。

贝多芬继续弹着,月亮也越升越高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微云”是怎么样的云?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

(3)第三幅画: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

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来越快。)

7、小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有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

8、皮鞋匠所联想到的,那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

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表现在哪儿?(恬静的脸上。)

那这波涛汹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是呀,(出示句子: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谁能读好这一句?(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了景象,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谁再来读一读?

那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色是怎样的呢?

说话练习:听着那          的乐曲,她仿佛看见了             。

9、教师引导学生串读课文8、9小节。

说明: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只要是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了理解,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朗读、想像说话等能力,也进一步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月光曲》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了语文文字的优美,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特别是三个说话练习:“贝多芬听到      ,他想:。”则是在说话练习中逐步引导学生感受贝多芬的内心情感变化,引导学生能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想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四、整体感悟,总结全文。

1、为什么兄妹俩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的离去?

因为《月光曲》那美妙的旋律让兄妹俩深深“陶醉”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他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德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引导齐读最后一段。)

2、当贝多芬走后,盲姑娘和他的哥哥会说些什么呢?

请将你想像到的用对话的形式写一写。(学生写话,教师巡视。)

请学生分角色读一读自己写的话。

 说明:

想像说话既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积累,也是对情感的一种升华。相信学到这儿,学生已经能够围绕贝多芬的人格与弹奏的乐曲写出自己的感悟了。对于在写话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语病教师要及时纠正,而一些能够表达自己对课文理解的好句要及时加以鼓励。

3、(播放乐曲《月光曲》)这就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一首曲子,里面不仅表现了贝多芬丰富的想象力,更体现了他的这种对盲兄妹对贫苦人民的高尚而真挚的情感。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有感情地读一读全文,再来体会一下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过程。

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贝多芬这位闻名世界的音乐家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找一首贝多芬的曲子或你喜欢的其他曲子听一听,边听边像刚才这样展开自己的想象,然后把你想到的景象写下来,大家共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