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窦娥冤》第三课时导学案

《窦娥冤》第三课时导学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9W 次

【学习目标】

《窦娥冤》第三课时导学案

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赏析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3.重点赏析“三桩誓愿”,品味本文的浪漫主义色彩

【知识导学】

一.部分典故补充:

1.文君当垆

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如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犹足为生,何到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酒肆),相如自著犊鼻裈(围裙)与保庸杂作,器于市中卓文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请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相如字),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奈保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2.孟光举案齐眉

梁鸿、孟光夫妻住在大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梁鸿白天为人舂米,晚上每当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时,孟光已经为他做好了香喷可口的饭菜她非常敬重丈夫,不敢抬头直视,就半曲着身子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丈夫吃案:古时有脚的托盘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3.浣纱女投江

子胥东奔,乞食于此,女分壶浆,灭口而死 声动列国,义形壮士,入郢鞭尸,还吴雪耻投金濑江,报德称美,明明千秋,如月在水 ———唐·李白《浣纱女碑铭》

浣纱女单身与母亲居住了三十年,一直以守贞节自勉,不愿嫁人而在溪边偶遇落魄逃难的伍子胥,却被他打破了古井无波的心中之湖,自己认为这逾越礼仪,亏损妇道待伍子胥走远后,那女子才颓然委地,后来又站起身来,脱去鞋袜,工工整整地摆好,以纱裹身,抱起一块大石,纵身跳进了湍急的流水之中后来伍子胥一声长叹,感伤不已,咬破手指,在溪边的大石上血x书道:“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这就是“千金小姐”的来历4.望夫石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夏河湾湖边住着一对恩爱夫妻,丈夫名叫高山,妻子人称张氏由于外敌入侵,边关危急,丈夫撇下妻子,从军来到边关抗敌一去就是六年,有一天县衙终于来人了,但日盼夜思的张氏盼到的却是一个灾难,县里来的人告诉她她丈夫在战场杀敌时,遇难了可怜的`张氏一听这消息肝肠寸断,哭得死去活来她彻底绝望了,来到每天遥望丈夫归来的山上,放声大哭起来她哭了三天三夜,眼泪也哭干了,实在哭不动了,就坐在了山上,望着前方在不知不觉中,时间过去了很久,她化成了一块石头这块形状如坐妇人的石头现在仍立在固始武庙集乡夏河湾南面的山岗上为了传扬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当地的人们就把这块石头叫做:“望夫石”

二.浪漫主义手法

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一种创作手法,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1. 夸张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理情理的着意扩大和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 想象

① 回忆:他想象当时情景,不由豪气陡生

② 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根据有无目的可分为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根据创造性程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人们进行一切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

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的古典名著有:①《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借用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引出石头的来源,为宝黛的悲剧爱情蒙上奇异的色彩又如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借梦境点明小说的总纲和故事的结局这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②《水浒传》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也是用浪漫主义为这些英雄人物蒙上神秘色彩,深化了人物形象

③《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聪明绝顶,近乎仙,但并不影响人民群众对他的喜爱

③ 还有《西游记》《聊斋志异》《封神榜》《四大爱情故事》等,浪漫主义的手法都增添了作品的无穷魅力

【课堂探究】

学生活动一:这三桩誓愿的提出,每一桩都是先用宾白提出,再用曲词进一步强化,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安排?这三桩誓愿有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请想一下,这是否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学生活动二:课文写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这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试就这种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三:窦娥发了哪三桩誓愿?发的三桩誓愿化用了哪些典故? 这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四:具体分析窦娥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

学生活动五:窦娥曾指天骂地,为什么在临死前还将平冤昭雪的希望寄托于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