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家乡的优美散文

家乡的优美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42K 次

家乡的优美散文1

今天回了趟家,见了些人,知道了些事感触良多,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家乡的优美散文

在村路口卖猪肉的还是那位张大叔,仍旧是在悠闲地用一头绑着朔料袋的棍子驱赶着经常光顾他猪肉的苍蝇。猪肉摊的后面是一大群闲着的人,他们大多是在下象棋,一大群人就这么围着,双方也都有一大帮的军师,他们时而争得面红耳赤,时而毫不留情地数落败局者,时而又会有片刻的沉默。旁边不远处多了个熟食摊,摊主是个陌生的女人,听说是我某个小学同学的老婆,刚新婚不久,从她那还有些红润的嘴唇可以看出,不久之前她也很漂亮。

马路对面仍旧是那对十几年如一日卖鱼的夫妻,砧板上那层厚厚的青苔足够说明了他们的工龄,这十几年来不知有多少条鱼死在了他们的刀下。鱼摊的旁边多了一间小卖店,店门前也总是有一大帮子的人,干什么的都有,有看电视的,有打牌的,有聊三姑六婆那些事的。在这些人群中,有几个我小时候的玩伴,他们大多都结了婚,有的还有了小孩,我们已经很久未谋面了,这突然一见面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就这样几处人多的地方便构成了这村里最热闹的一隅,算得是村里的经济中心了吧。

物是人非,情随事迁,当年的老年人如今已所剩无几,中年人变成了现在的老年人,年轻人变成了现在的中年人,而当年小孩的我们则变成了现在的年轻人。我是村里头极为少数的大学生之一,村里和我同龄的或因贫困或因厌学,早年时大多选择了辍学,而我也好不到哪里去,现在还在毕业与失业之间挣着……

所幸的是,我比他们多了点东西吧,大概是多了份志向和思考吧,至少不会像他们很小就背上了沉重的家庭负担,至少不会像他们那么易于安于现状,也至少比他们多了份想飞的情怀……

家乡的优美散文2

或许是生在北国的缘故,我对家乡的雪异常偏一爱一。

记得儿时,一到下雪时,我会跑到自家院落里仰望会灰蒙蒙的苍穹,看那些飘然而至的雪花飘落,她们跳着轻一盈的舞姿洒落人间,我曾伸出一双稚一嫩的小手承接着这些天外来客,试图看个究竟,正当我看到这些美丽的六角形雪花的时候,雪花便融化在我的掌心里,让我沮丧不已。尽管是短暂的欣赏,但雪花的美丽已深深地浸透在我幼小的心灵深处了。常常是冥思苦想,为什么雪花是六角形的,而不是五角或是八角,那么,雪花美丽的外表又是谁人打造?我百思不得其解,因为雪花的神奇让我更加喜一爱一雪。

儿时故乡的雪很大天气也很冷,每当大雪过后,我曾建议父亲不要打扫院子里的雪,可父亲总是不耐烦地说道:“不打扫雪走在雪地上会摔倒的。”想想也是,我怎么能怪罪父亲呢。那时的乡村吃水都是沿用村里的老井,乡村土路上更没有人打扫积雪,时间久了就踩出一条非常光滑的雪路来,加上挑水的人们在行走时,水桶里的水会自觉不自觉地涌一出一水桶,洒在光滑的路面上,要不了多久,这雪路就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冰路了,可以想象父亲和乡亲们就是在这样十分光滑的路面上战战兢兢地挑水有多么的艰难。然而,路面虽然光滑,不利于人们行走,但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却是难得的滑冰场所,不知道是谁发明了一种能在雪地上滑行的木板,我们叫它滑雪板,它的长短和鞋子差不多,底部用两根很粗的铁丝固定,前后在固定两根半圆形状的较细的铁丝,穿上麻绳捆一绑在鞋子上就可以在雪路上滑行,虽然比不上滑冰刀在冰上滑行的速度,但也觉得十分好玩,借着皎洁的月色,在狭窄的街巷里滑行,已近深夜还不愿意回家。

几场大雪过后,山川原野一派洁白,小村后面的小河早已被大雪填充的满满的,这成了我们玩耍的乐园,相约村里的小伙伴带上雪橇在河床上滑行。有时也到距村东只有几百米的小山头玩耍,不顾没膝深的积雪登上顶峰,俯瞰故乡小村的模样,此时,往日深褐色的茅草房顶、农家院落的石墙、柞树篱笆、畜禽的圈舍、柴草垛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特别是农家院落里的杏树、李子树、樱桃树、各种沙果树、村前村后的榆树、杨树都挂满了雪花,我们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家乡的优美散文3

一年中,八月十五的月亮格外受宠,它连着故乡,连着亲情,背负着炎黄子孙最美好的团圆情结。

我喜欢月,可城里的污浊空气和夜晚的灯火辉煌,黯淡了月亮的光辉,它像蒙了一层面纱,清冷孤傲,仿佛和我有着遥遥的距离,不能相亲。

临近八月十五,忽然想念起家乡的月亮来。它总是清澈地挂在树梢、坐在房檐,在我们抬眼即望见的地方,皎洁而清美。

小时候我们最喜欢有月的夜晚。只要有月亮,我们就有了晚上在外面疯玩的理由。几个小伙伴一起在月光中跳房子、跳皮筋、疯跑,玩得不亦乐乎。

老家没有院墙,月光肆意泼洒眷顾。有月的夜晚,屋里不用点灯,月光从糊着棉纸的格子木窗透进来,绵绵的、柔柔的。我有时会把木窗子支起来,望着月亮发呆;它弯弯的时候,那缺的部分藏在了哪里?它满满的时候,里面真的有一座宫殿吗?夏夜,蟋蟀的歌唱趁着月光涌进我的小屋,我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冬夜,从窗缝里望见一两只野猫在月光里伸着懒腰游荡。

家乡的月最美,特别是中秋的月亮,你若见过它升起的一刹那,必是最难以忘怀的情景。它先偷偷露出半张脸,带着黄色的光晕,再悠然地慢慢升起来,最后一轮跃出,清光瞬间满怀。它离我那么近,我很想伸出手摸摸它,看它是不是光滑的、凉凉的,像中秋的夜那样清凉?河渠边挖野菜的我说,月亮是从水里生出来的,不然没那么干净;在田里拔草的三丫说,它就是从地里生出来的,你看,月亮里还长着一棵树呢。

等它冉冉升至中天,变成一个白玉盘,究竟它是从地里还是水里出来,我不再琢磨。奶奶在院子正中摆了供桌,放上几个小盘子,有奶奶做的酥皮红豆沙月饼、有咧着嘴笑的红石榴、紫溜溜的葡萄、几瓣西瓜,这都是平日里不能畅意吃的好东西,特别是月饼,让我们垂涎欲滴。奶奶只顾拜月,并不理我们,她拜的是嫦娥仙子还是月光菩萨,我们却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奶奶拜完了笑着说,谁要是能看见桂花树下嫦娥的玉兔,就让谁多吃半个月饼。我们遥远地盯住它,一分一秒都不想错过,有时候竟真的看见月亮里有什么在动,揉揉眼再看,又不见了。

解了馋,我的教师爸爸有时候会给我们念两句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家乡的月亮当然是最明亮的,这毋庸置疑。哦,原来月亮是从山上生出来的,我好似找到了答案,迫不及待地想立刻去告诉三丫。

后来,去了一所离家较远的学校念书,每逢月夜,我都会想起老家的那个月亮;也曾出门,到异地旅游、探亲,离家百里千里,这时候家乡变得广义起来,不止我的老家,甚至我后来居住的小城,每个地方所见的月亮在回忆里竟都是美的。

国学大师季羡林说:“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是啊,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最美的月亮,月是故乡明,月是家乡美,我什么时候,才能在家乡的月色里,再沉醉一回。

家乡的优美散文4

如果不是一位老者,告诉我他的一个香港亲戚要来我们县投资,兴致勃勃地将他细心整理的图片资料给我看,我并没意识到我的家乡有着这样美丽如画的山山水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我司空见惯的景物,开发的和还未开发的,都是我们作为家乡人的一员,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宝贵财产。

远不说举世闻名的,远不说风景秀丽、鱼儿虾儿多如牛毛的国家花两个亿建设的王家厂水库;远不说仙女洞、天供山、古城墙,远不说享有美誉的“南方吐鲁番”葡萄园,就说我们附近这几个村没开发过的几个原始景点吧。

涂河村王仙洞。这个洞自然天成,共有三层,从外面你能看到上下两个洞口,小学六年级我们班组织同学去过。里面石笋林立、泉水丁冬,因为洞里天黑,只能边照着手电边踌躇前行,而我那时又怕回声,最怕同学在洞里使劲装鬼叫,一层走了一半又折了回来,胆大的同学也只走完第一层。听附近的村民说,这个洞一直蜿蜒向上,因为纯天然,里面积水很多,故很少有人真正全部走过。

双泉居委会马塔寺。这是一块历史的印迹,据说是抗日战争时留下的。小学时因为学校修葺,故安排我们临时在农校就读,每天放学,我们都会经过水电站,看到下面的空地上一块杂乱而清晰的马蹄印。当时年少无知,便很奇怪,怎么有这么多的脚印啊?这些印子是怎么弄上去的啊?马蹄印完全没有规则,现在看着这些深深的印子,你能想象,那些爱家乡爱国的热血志士,同敌人进行了一场怎样的保卫战!

段家村古枫树。这棵树要三个人才能合抱,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由于风霜的侵袭,树的中心已经空了,树头形成了一个大洞。更为奇妙的是,钻进这个洞里,你在树里往上望,能一眼望到天,这棵树是我们村的象征,一说古枫树无人不晓。村民都说这是棵灵树,逢年过节都要在这里拜一拜,祈祷平安。

家乡不仅山美水美,有许多自然天成的美观,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盛产烟煤、页炭,而且家乡的人,更美!这里,出生过唐代诗人李群玉,红军军长游端轩,还有为国家航天弹载计算机设计与研制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沈绪榜,中国工程院院士雷志栋,中国科学院院士朱作言等等知名人士,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可谓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家乡的优美散文5

记忆中,家乡就是稀疏的几座泥房,孤伶伶地立在树木密布的中央。

我已经从那里出来有些年了,只是每年清明的时候,才回去看一眼。村里只有李爷爷居住了,年轻的人大多像我爸一样,耐不住艰苦的环境,搬到了县城。

回去时偶尔碰见李爷爷,会上去劝说几句:“李爷爷,这里环境太差了,没有电,取水还有穿过一片树林,您为什么不搬出去呀!”

李爷爷可能很久没有见到其他人了,见到我,笑呵呵的,浑浊的双眸里好像折射着泪光。那双起满老茧的手,活像枯树皮,轻轻地抚摸我的头:“这里是我的根,人老了总是要落叶归根的。”

“落叶归根”,对于小时候的我,有些难以理解,直到现在,我才懂得它的意义,那是一个恋乡老人精神的归宿啊!

或许我在这个破落的村子生活的时间太短,所以体会不到李爷爷对村子的感情。他生活了几十年,辛勤了几十年,艰苦了几十年,是习惯了吧,像鱼和水一样,鱼习惯在水中,离开了水就会死去。

最近几年回去都没有遇到李爷爷,直到去年才有见到了他。他更瘦了,脸也更老了,背更弯了,头发更少了,整个人更憔悴了。我见到他的那一刹那,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以前他喜欢摸我的头,现在我比他高出了一大截,他需要仰视我,而且还要抬起弯垂的腰。

“李爷爷,这里环境太差了,没有电,取水还要穿过一片树林,您为什么不搬出去呀!”同样的问题,回答终于变了。

“呵呵,下辈子吧!”李爷爷依旧笑呵呵地,但是没有了以前开心的感觉。他拍了两下我的腰,径直地走了。

我感觉有些不对劲,李爷爷不说,我也不好去问。

直到去年的八月,爸爸突然跟我说李爷爷去世了,我才懂得李爷爷那番话的意思。原来他已经知道知道自己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而今春天又到了,霏霏细雨纷纷而至,滋养着家乡土地上的植物。那棵爷爷最爱的龙眼树又吐了新芽。李爷爷常常摸着它跟我说:“这龙眼树啊!它发芽、开花、结果都是这片地给的辉煌,当它枯死了,相信不会难过的,因为它能够被埋葬再生它、育它的这片土地上!”

我抚摸着这棵干枯的龙眼树,它的心被虫吃空了,嫩芽也摇摇欲坠。

可能这是它最后一个春天吧。

一阵风起,我仿佛听见,树笑了……

家乡的优美散文6

说真的,我不会喝酒,也不爱喝酒。家里有一瓶正宗的红葡萄酒,我只轻抿一小口,喉咙就像着了火似的疼,胃里也翻江倒海地闹腾。但是对于家乡的糯米酒,我却是喜爱至极。

客家糯米酒香醇甘甜,风味浓郁,温润可口如谦谦君子一般。上等的糯米酒色泽鲜亮,香味四溢,喝下去更是令人回味无穷,齿颊留香。我曾见过奶奶亲手制作糯米酒。奶奶可是村子里出了名的制酒好手,她酿制的米酒香甜而不失酒味,浓郁而不显酸涩,恰到好处。奶奶的性格也如同这酒般纯朴宽厚。她酿的酒总会把村子里的男女老幼都吸引过来。有别家的妇女来讨教酿酒的秘诀,她总是乐呵呵不厌其烦地手把手传授“秘诀”,从来都不会秘而不宣。小时候,我曾偷偷地问奶奶“秘诀”何在,她笑笑,拍着我的小脑袋说:“这酿酒啊,是要用心的。”看着我挠着脑袋似懂非懂的神情,奶奶又神秘地笑了。以前还是五六岁的时候就住在乡下奶奶家,每逢过节喜庆,奶奶都要酿酒,糯米酒香飘几里,这时就有了跟我差不多年纪的小屁孩儿过来讨酒喝。有的小孩子倚在门边,偷偷地向里张望着,口水吧嗒吧嗒地流了一地。稍大胆些的,说话像喝了蜂蜜,捧着小碗跟在奶奶身旁忙前忙后,就为了那一小碗的糯米酒。还有的来讨好我,往往一颗劣质水果糖就能使我高兴半天,心甘情愿地舀了一碗一碗的酒来做交换。奶奶也乐意看到这场景,因此每次酿酒都酿得多多的分给同村的老人小孩。大家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拎几张板凳在门前找个地方坐下,一边品酒一边聊些鸡零狗碎的小事,大家都乐在其中,“但愿长醉不复醒”。不论是多甜的酒,是酒三五杯下肚总会醉。我往往就是其中的一只小醉猫,醉了酒,两颊泛着红晕,嘴里还说着胡话。这时,总会有一双温暖有力的大手托着我把我送上小床。我甜甜地睡了,嘴巴却咂着,说着梦话:“好酒,好酒……”后来据奶奶的话,我的睡相难看死了,还留了一枕头的口水。现在每每听到奶奶这样说,我还是搂着她的脖子撒娇般嗔怪道:“还不是你嘛!把酒做得那么香……”

如今,每当我行走在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的城市街道上,我的心时常被莫名地牵动,同时生出万分愁怅,有种怅然若失之感。是的,这里并不缺酒,也再也不会有同村男女老幼都赶集似的围坐一起品酒的光景,但有什么东西好像缺失了,在心里空了一处。我突然开始明白奶奶“用心酿酒”的话中玄机了。用心,用一颗无私、纯朴、乐于奉献而又不图回报的心来酿酒,来待人接物处世,这就是奶奶酿酒的“秘诀”。

我已好久没有喝到奶奶亲手酿制的带着家乡味道的糯米酒了,我也好久没有见过家乡了。

我想念家乡的糯米酒。

我想回家。

家乡的优美散文7

我冒着冬寒,回到离别20年的家乡。在我的记忆里,家乡总是穷困。我就是在16岁时,因为父母无法再有钱送我读初中了,我就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谋生。无依无靠,单身流浪,辗转好几个省城,从武汉到福建后又到深圳,吃了好多苦头,才在一个鞋厂找到比较稳定的工作。虽然每月才2400元工资,可是比起我那在家种地的父母来说,应该是强多了。

开始几年,我不能离开厂,因为打工的人太多,一离开别人就会占据我的岗位。因此我只是每年给父母写几封信,寄回一点钱支持他们的生活。直到20xx年,老板看我很踏实,又久经考验,才提拔我当上业务经理,工资每月5800元。这次是闻听父亲得病住进医院,才请假一个月回家乡的。的确,我也很想回家乡看看。

在颠簸的车船上,我很留心听取同行乘客们的谈话,从他们的谈话中可以了解到许多信息,特别是关于家乡的……

在从武汉到利川的火车上,我听到许多人在谈论家乡利川市和团堡镇的变化。听起来很是吸引人的。

有的说利川城市建设快,好几个特色小区,还有巍峨的东方城,时代花园,有30层高的大楼房。有的说。现在交通很方便,村村通水泥路,车子也多,交通方便得很。有的说,石龙寺成为团堡著名景点,还有人为他编书。有的说:团堡镇也多有巨商投资,修建了宜影和培风小区,连古老的大瓮坑也建成了花园。家家户户都是自来水,还评上省级卫生集镇……

我听到这些,很是振奋。家乡真的变好了。我这个游子也该回到家乡来创业了。我一边听一边想着。

可是当我踏上走向家的路的时候,心情却开始渐渐悲凉起来。那天我到达团堡集镇,正是逢集,时间是早上7点50分,赶场的人不少,大都是背菜卖和挑担卖山药的人。车子横七竖八的堵在十字路口,行人扁着身子也走不过去。石龙桥上,一辆大车装满垃圾停在路当中,几个环卫工人挥动大铲,使劲的铲起发臭的垃圾往车上装,不时还把零星垃圾撒在赶集人的身上!怎么没人来管理车辆,清出垃圾为何要在人多的时候?我心里嘀咕着。

正在这时,桥头供销社门口突然喧闹和争吵起来!原来是一个城管员和一个小车司机发生拉扯。城管员说他乱停车,司机说他是来上班的职工,车停在自家单位门口不算违法。结果那城管员还打了那个人几下……引得众人围观。

那边,一个买菜的贵妇人与一个乡村卖青菜的老男人讨价还价,为1角钱争得面红耳赤……唉!看来家乡还是很不富裕。

我没有理会这些,因为我要急着回家。我准备搭上通往家的长安车,我怕遇到黑车,就选车上写着“村村通客运”的车坐。我到家不过2公里路,可是司机却要收费8元。我说:我是短途,可以少点不?司机把嘴巴一歪,说:“长短一样,你要坐就给钱!”哪脸色简直像阎王殿的判官。我不坐了,开步向家走。那司机还在拉客,其实车上已经9个人了。超载了还不走,真是……这哪是运客,分明是“宰客”。

路上看到的确有几处新修的楼房,有的好装饰的很华丽。

可就没有看到居住的人。问及行路人,才知道是空房子,主人攒钱修成房子后,一家人又都打工去了。好多家一去几年也没有回来,新房子的四周已经是杂草丛生了。正在这时,一群野狗从房子里窜出来,吓得我急忙让道!新楼房咋的成为狗窝了!

不到半小时,我就到了家门。心情更是凄凉。原来的石墙依旧破烂,泥块脱落。父亲躺在床上,母亲在土灶前点燃柴火给父亲熬药。我喊了一声妈,眼泪就潸然流下。30年了,我的家还是这样的贫困……

我到父亲面前,把买回的药给他服下。接着与他谈话,才知道,我家依旧是老样子,没有自来水,也没有彩电,点灯点15瓦的,很昏暗,还时常遭遇停电,恼火!父亲愤愤的说。父亲说:他和母亲累死累活种地种菜种包谷,年收入不到20xx元,有时连用电的钱就交不起,更没得钱去看病。父亲讲着这些,脸上显得很是颓唐。人老了,多病!没得办法!父亲叹息着!不要紧,儿子眼前还很好,我们家会好起来的。我安慰着父亲。说要送他到城里医院去检查病,

母亲给我做了一碗素面条。也讲着这些年代的辛酸,我不断掉泪,感到没有尽到儿子的责任。可是我不去打工又有何办法,守在家里还不是一样的受穷!

吃过早餐,我打扫完房子,准备到村里去随便走走。也好了解一下其他人家的情况。

周羮巴是最近的邻居,他的父亲往年当生产队长。我在他的门前看到他。肥胖的身躯,满脸的桩桩胡须,他正在往车子里装菜,一身的泥土。在我的记忆里,周羮巴是个聪明爱说话的男子。我给上前给他道个问好。他呵呵的几声憨笑。问我是哪里来的,接着就继续装菜。再没有与我说话。“怎么如此麻木?”我离开他家,顺路向一家烟囱冒烟的人户走去。

遇上遇到小时的同学冉高尔,他还是很健谈,说起周羮巴。冉高尔告诉我,他整天就知道抓钱,到处占地种菜,到城里集镇上卖菜。还会开农用车,一年收入不少于5万。但是出了钱,其他谁也不认得!啊,原来如此,怪不得连邻居也不认识!

“嘟嘟”的一阵汽笛狂叫,一辆长安车丛身边飞过。冉高尔骂道:“这条路上,狗日地司机就是逞狂!”他的骂声刚停,就从在另一条机耕路上传来“轰隆”一声巨响,我放眼一望,一辆满载水泥砖的拖拉机栽倒在路边的水沟里。冉高尔说:这条路30年了,还是拦路,到处水坑,经常翻车出事。邻近的村都硬化了路,就咱们村几十年没有动静!

听着这些话,我觉得家乡变化太小太慢了。但是我没有办法来为家乡摆脱贫困。只好听天由命了。

冉高尔到一家工地干活去了。他家也是负担沉重,两个孩子上学,每天要接送10里多路,每年要各项开支2万多元,他不做也是没法生活的……哎!我和我的同学都这么命苦!

那个冒烟的农家,是开豆腐店的。据说生意还很好。我走过去。看到一个漂亮的媳妇正在压豆腐。这些年轻人,我根本是认不得的,当然她们也认不得我。所以我就主动向前打个招呼:“老板,生意好啊!”她女子抬起头,泛红的脸蛋很有色彩。“好,你称豆腐啊!要几斤?”我说:“你的豆腐好,我就称三五斤吧!”他说:“当然好,人们都叫我豆腐西施!”

我进屋一看。豆腐很白净,还冒热气。就称上五斤。递给她15元钱。她说:“不要这多,只要2元1斤!”她还给我5元钱,微笑着去包豆腐去了。

我提着豆腐回家,在路上遇到幺叔。谈起称豆腐的事,他说,那个做豆腐的人家就是过去的村会计家。他的儿子叫任兵。这一说,我记起来了。幺叔说:那个女子是他的儿子媳妇,是在浙江打工带回来的,去年开设豆腐店。

我回到家里,把豆腐递给母亲。不料母亲说:“你不该去称她的豆腐,尽是水分。”果然,母亲将豆腐拿开,胶纸口袋里又半袋水。母亲一称,刚好1.2斤。原来是水货,我还说她做生意公道呢!哪知又这些手段。

我再也无心去村里转悠了。我和父母商定,明天一早送父亲去看病。

经市医院确诊,我父亲只是伤寒,要慢慢医治。我买好三个月的药,让父亲在家慢慢调养。我还要继续去打工,为父亲挣药费和家庭的生活费等

在去我打工的路上,总是浮现周羮巴那麻木的脸,那豆腐西施奸猾的热情,还有冉高尔的那些谈话,更是难忘那司机翻车的场面……

家乡啊!几时才能富裕和文明起来!

家乡的优美散文8

到过了许多地方,看过许多的山山水水,观赏过许多的花花草草,在我心中都是过眼云烟,更象一片云彩在心头一闪而过。只有家乡的那处风景始终挂念在心头,永远与你梦里相依。

我的家乡座落在赣北湖畔的一个小山村,四周青山环绕,一条小河曲曲折折地通向山外,小河两岸稻黍遍野,瓜果飘香。但我更爱家乡的春天,那红的,黄的,绿的,点缀着山里的沟沟垅垅,象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展示着多彩的风姿。

生于斯,长于斯的山民们无暇顾及身边的花红柳绿,或许看惯了熟悉的地方,心中也就多了一分平淡,在食不果腹的年代唯一在乎的是春中那耕种繁忙的`景象和期待秋天那一场丰收的盛宴。

家乡的春天是美的,无论是大自然赋予的石榴花,还是农民播种的紫云英,油菜花等如花的海洋在红土地上花浪滚滚,绵延起伏。

家乡的优美散文9

梦里萦绕总想起家乡的国槐,想起我与国槐之间发生的故事......

国槐在我们那里又叫笨槐,与刺槐相比,它不仅生长缓慢,而且花期晚,一般到每年的五、六月份才开花,从整体颜色上看,它显得深沉黯淡朴实无华。国槐尽管个头不是很高,但寿命很长,可以与松柏、枣树相媲美,所以在农村的房前屋后、路旁沟畔种植国槐成了农家人的首选。

春天来了细雨如丝,家乡的国槐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抽出崭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几只不知名的鸟儿在林间欢快地唱歌……夏天,国槐长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茂密的枝叶仿佛是撑开的绿色大伞。村中的老人围坐在树下的石凳上,一边品尝着浓浓的香茶,一边谈笑风声啦着家常,树荫下凉风习习,大家感到惬意温馨。夏天也是国槐开花的时节,淡绿的槐花,犹如翡翠雕琢般晶莹滴翠,一簇挨着一簇,带着湿润的露水,点缀在墨绿的树叶之间,显得格外美丽。入秋后,槐花开始凋谢,一阵秋雨过后,砸落一地白花,等它渐渐落完以后,便会长出一条条豆角一样的果实。深秋时节,国槐树的叶子变黄了,秋风吹来树叶纷纷落下,仿佛是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光秃秃的国槐树上,积满了厚厚的白雪,犹如一位高贵的公主,头戴银冠身穿洁白的纱裙,阳光一照银光闪闪显得格外迷人。

国槐最吸引我的地方,莫过于它被称为槐米的花蕾。据资料介绍,槐米是一种中药材,可治邪热和痔瘘、心痛目赤、腹泻、便血,祛皮肤风热,还治咽喉肿痛、吐血、鼻出血、血崩等症。家庭防暑,可把炒熟的槐米放暖水瓶里浸泡,随喝随倒,极其方便;如若作汤送田间地头,供干活的人们畅饮,可用大锅加水煮熟,饮后不但消暑降温,还能防止夏令时节疾病的发生。在每年的六、七月份,国槐上结满了一簇簇的黄米大小的绿色的花蕾。儿时的我找根竹竿,在哥哥的帮助下,在细的一头绑上一只粗铁丝弯成的钩子,雄赳赳气昂昂来到了国槐林中。望着满树盛开的国槐花,我伸出杆子小心翼翼地勾住花蕾簇,用手向一个方向拧动竹竿,把花蕾枝拧断,够到身边。我每拧一枝都是极其小心,生怕多拧下一段枝叶,给国槐造成更大伤害,生怕影响它的生长,更怕来年它不再结密实的槐米。记得房前屋后的六棵国槐树,都被我扫荡一遍,但是我并不贪婪,我只拧了较低的老树枝上的花蕾,顶端的嫩枝,我看着它们欣欣向荣地样子,实在不舍得伤害。

当我将拧下的花蕾从树枝上捋下来,均匀地洒在塑料布上,等它慢慢晾干。大约三四天后,花蕾开始变得很干燥了,用手一搓就碎成粉末,这时才成了真正的槐米。在母亲的帮助下,用细火把它放进砂锅里,不断来回搅动,把它炒成黄褐色,加白糖或蜂蜜搅拌均匀,取出放进瓶里,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槐米茶了。饮用时,掬一小撮放进茶壶,开水冲泡一个时辰,倒出来就是黄色透明的茶汤,未及品尝早有一股异香扑鼻而来,令人心醉神往。慢慢品起来,它比西湖龙井茶更有鲜美之气,比高级茉莉花茶更香浓,比铁观音的味道更绵厚而悠长,连饮几杯,会感到满足而舒适,清爽而快慰。槐米茶虽未上茶经,是确实我们鲁中地区地地道道的土特产,清闲时节,当您轻啜慢抿地细细品来,清雅可口,似有微微清凉之意自心头散遍全身。夏天常喝,清毒驱热,使人不会出现中暑病症。

家乡人偏爱国槐,还因为我们当地人是山西永乐移民大槐树的后裔,因为槐树寄托着乡人的故园情结。“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谚始终悠悠地唱响在大槐树后裔子民的心中。他们走到哪里,这首歌就唱响在哪里。它的子孙们从一个地方迁到另一个地方,但都象槐树一样认真的活着,活的有骨气,活的有价值。

国槐的生命力是顽强的。一年四季,她扎根于贫瘠的土壤,汲取着生命繁衍生息的的血脉,经历着风吹雨打,严寒酷暑,却从不曾向恶劣的生存环境低头,总是璨然笑对蓝天,默默上演着生命的天路历程,演绎着属于自身的那一份精彩。她从未苛求更多的水、阳光和空气,也不须施肥浇水,它的生长开花结果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们无情的攀折它的嫩枝,采摘她含苞欲放的槐米,从不必稍存愧疚或感激。最后只剩下褐色的光秃秃的枝干直指苍穹寂然无语,剖白着自己的一片冰心。来年夏日,沐风滞雨、饱经沧桑和坎坷的老槐树又会在夏阳的炽烈里绽放生命的粒粒花苞,释放生命的缕缕幽香。

我爱国槐,更爱像国槐一样朴实无华顽强不屈奉献自己笑对生活的父老乡亲们!

家乡的优美散文10

在我儿时的记忆当中,现在还能够隐约记得,跟着母亲挎着半橼子地瓜干去村东头的供销社换酒,招待来看我的姥爷的情景。其中有诸多细节记不太清了,只是印象深刻的知道这酒是离我家大远远使劲往东走一个叫诸城的地方自己酿造的。只是身为我这一辈的老大,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娇惯,所以很小就知道了诸城白酒的味道。

大概是刚上小学的光景。家里来客人,这跑腿买酒的活,理所当然的就归我了。那时候诸城白酒是普通玻璃瓶装的,。一般都是散买,很少成捆拿,也是害怕会买到“初脖酒瓶”,等卖酒瓶子的时候要不上价。

有一次学校安排我家管老师饭,因为跑腿挣了跑腿费而欢天喜地拎两瓶酒回来,往地上放的时候,“当啷”其中一瓶因为碰撞,弄了个底儿掉,被父亲骂了几句。来吃饭的老师打了圆场,免去了挨揍的危险。看来这“人欢无好事”的确是多少年来前人的总结。

初中时,就住校了。对酒的记忆就没有那么多了,只是每个礼拜回家时,偶尔陪爷爷偷偷喝一两盅。爷爷做小买卖,就是那种类似于货郎的那种,一把来一把去,挣个零花钱还是蛮富余的,所以酒肴还是不错的,我最爱的就是烤猪肺,还有爷爷那喋喋不休的生意经。不知道是由于基因的缘故,还是打小对白酒的浸染,小时候还真的不知道喝醉了是什么样的感觉。

上高二的时候,同学几个一起醉过一次。不知怎的,非常迷恋那种晕晕乎乎的感觉。最不好受之处,便是慷慨激昂以酒量充英雄,最后翻江倒海,吐得一塌糊涂。

参加工作,知道了有个“禁酒令”。工作期间是不能碰的,下班之后,青年们免不了搭伙伙胡吃海喝一番,但是白酒喝的少了,一般都是啤酒,再高了兴了,白酒加啤酒。有人说一个人不喝酒,我不管那些,偶尔会在闲暇之余,自己一个人喝酒,去饭店炒上两个硬菜,喝上一瓶半斤装的“小作坊”正好微醺。

渐渐地,酒局增多也就得以品尝过很多不同地方的酒,更有一些喝不来的洋酒。仔细甄别下来,还是家乡的酒好喝!这酒里面不仅有浓浓的家乡的味道!更有我从小到大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