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素材 > 写作时选择“附加值”大的素材能使文章更有表现力

写作时选择“附加值”大的素材能使文章更有表现力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5W 次

同学们在使用素材时,考虑最多的是这个素材合适不合适,新颖不新颖,但是,实际上素材还有别的一些“附加值”。比如,同样合适的多个素材,有的可能更易于找到与其类似或对比的素材,有的可能更容易联想起相关的诗词名句,有的可能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这些就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附加值”。写作时选择“附加值”大的素材,可以使我们的文章更有文采,更有表现力。

写作时选择“附加值”大的素材能使文章更有表现力

《不宜于时,自留于史》

李冰溪

何谓“时宜”?依我看,无非是暂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状态。芸芸众生,习惯了因势而动,满足于顺水行舟,于是多于平淡中安度此生。

但总有一些人,怀抱着不被人理解的梦想,坚定地逆流而上。他们难被世人所赏,难为今时所容,可历史,恰恰铭记了他们的不朽——

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明争暗斗于政坛上日日上演,不耍手段难以生存俨然已成真理。可他不曾向权贵屈服一次,以近乎极致的固执呵护了清清白白的人生。海瑞,一个不合“时宜”的人,注定了他难被委以重任,但正是他,成为明朝永远伫立的精神丰碑。

(海瑞的例子当然可以,但是有没有比海瑞例子“附加值”更高的素材呢?比如于谦,他也是“不合时宜”的典型,同时他还有两首诗《入京》与《石灰吟》流传甚广,可适当引用到文中。另外,“难被委以重任”是不是有点歧意呢?)

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西方文明充斥着中华土地,传统文化被国人视为草芥。可他却洞穿了西方物质文明之弊,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挽救断落的炎黄文明。辜鸿铭,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他注定了要为自己的清醒付出分外沉重的代价,但正是他,延续着中华的生命火焰。

(单纯叙述辜鸿铭的事例,素材虽贴合,但说理力度较为薄弱,属于未能充分挖掘素材的“附加值”,如果引用辜的一些名言会更好。)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日本人怀着称霸太平洋的梦想开始了骄傲而残忍的杀戮,可他们却不愿举起武器,对准自己的良心。日本反战同盟,一群不合“时宜”的人,他们注定了要承受来自同胞的质疑,但正是他们,为迷失的日本人呵护了良知的火种。

从古至今,总有一些人选择与“时宜”背道而驰,便注定要于孤独中漂泊一生。可也正因为他们,历史才有了生的气息,时代才有了前进的动力。

李贽在《续焚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是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若问以吠声之故,正好哑然自笑也已。”诚然,我们不能苛责顺乎“时宜”者,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承受迎面而来的狂风巨浪,可若所有人都太合“时宜”的话,我们岂不生活在一片犬吠之中,再也听不到发自心灵的声音?如此,希望之光必将被千篇一律所吞噬,历史必将于那可怕的沉默中久久徘徊,停滞不前。

(这段引用与议论非常精彩!)

“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也许用这八个字形容这些独行者再合适不过了。他们的世界里,自有常人所无法理解的清醒的痛,却也有不可名状的鲜明的幸福。他们犹如天穹上的星,那光芒虽然微弱,却划破了致密的黑暗,让沉醉于“时宜”中的众人洞见前行的曙光。

不合“时宜”又何妨?他们本不求为时代所容,因为他们一直在用热雪书写时代,只等历史的证明。

(结尾似乎弱了点,与开头部分和中间部分相比,表现力不够,称不上豹尾。)

升格策略

本文语言流畅,认识深刻,可以说是一篇比较不错的作文。但是,文章在素材使用上还是有一些瑕疵,比如,在选择素材时只是考虑到“合适”,而对于素材的“附加值”则考虑较少。

文章第三段用了海瑞的例子,缺乏再进一步拓宽深挖的余地,这个素材的选择就非最优,至少与于谦的素材相比要差点儿,所以建议改成于谦的事例。

第四段用了辜鸿铭的例子,这个例子其实有不少可以挖掘的“附加值”,比如可供类比、对比、引用的部分,只是作者没有开发这些“附加值”,是个遗憾,建议再作挖掘开发。

结尾弱点儿,这就需要作者考虑用点儿有分量的素材来“压秤”了。

升格佳作

《不宜于时,自留于史》

李冰溪

何谓“时宜”?依我看,无非是暂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状态。芸芸众生,习惯了因势而动,满足于顺水行舟,于是多于平淡中安度此生。

但总有一些人,怀抱着不被人理解的梦想,坚定地逆流而上。他们难被世人所赏,难为今时所容,可历史,恰恰铭记了他们的不朽——

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宦官王振作威作福,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趋炎附势已成风气。而他却从不送任何礼品,只留一句“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间阎话短长”,以近乎极致的固执呵护了自己清清白白的人生。于谦,一个不合“时宜”的人,注定了他要忍耐烈火焚烧之痛,但正是他,成为明朝永远伫立的精神丰碑。

(“海瑞”换成了“于谦”,自然而然地引用到“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同时化用了《石灰吟》中的诗句,既丰富了文章内涵,又增加了语言文采,让文章更有典雅之气。)

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西方文明充斥中华土地,传统文化沦为草芥。可他却洞穿了西方物质文明之弊,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挽救断落的炎黄文明,有勇气坚称:“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辜鸿铭,一个不合“时宜”的人,他注定了要为自己的清醒付出分外沉重的代价,但正是他,延续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火焰。

(引用辜鸿铭的名言,借他自己之口来阐述他“不合时宜”的意义,要比作者直接叙述更鲜明,同时引用部分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日本人怀着称霸太平洋的梦想开始了骄傲而残忍的杀戮,可他们却不愿举起武器,对准自己的良心。日本反战同盟,一群不合“时宜”的人,他们注定了要承受来自同胞的质疑,但正是他们,为迷失的日本人呵护了良知的火种。

从古至今,总有一些人选择与“时宜”背道而驰,便注定要于孤独中漂泊一生。可也正因为他们,历史才有了生的气息,时代才有了前进的动力。

李贽在《续焚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是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若问以吠声之故,正好哑然自笑也已。”诚然,我们不能苛责顺乎“时宜”者,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承受迎面而来的狂风巨浪,可若所有人都太合“时宜”的话,我们岂不生活在一片犬吠之中,再也听不到发自心灵的声音?如此,希望之光必将被千篇一律所吞噬,历史必将于那可怕的沉默中久久徘徊,停滞不前。

“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也许用这八个字形容这些独行者再合适不过。他们的世界里,自有常人所无法理解的清醒的痛,却也有不可名状的鲜明的幸福。他们犹如天穹上的星,那光芒虽然微弱,却划破了致密的黑暗,让沉醉于“时宜”中的众人洞见前行的曙光。

尼采有言: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飘泊。他们就这样,不宜于时,自留于史;枯槁当年,名垂后世。他们不合“时宜”,是因为时代容不下他们:正因为时代容不下他们,于是将他们留给了永恒的未来。

(作者丰富、充实了结尾,引用尼采的名言,再次强调“不宜于时,自留于史”,照应开头并点明题旨。“他们不合‘时宜’,是因为时代容不下他们:正因为时代容不下他们,于是将他们留给了永恒的未来。”这样的句子与原文相比,更加精彩有力。)

升格小结

本文重点在素材使用上进行了升格,主要是优先选择了那些可以进一步拓展的素材。这里的进一步拓展,包括对比、类比、引用等,因为这样可以起到一拖几的效果,虽然你用的是一个素材,但实际上可以因此而带用别的方面,比如对比可以突出主要方面,类比可以拓展文章主旨的表达范围,引用可充实文章内容,增加语言文采,增强说服力。

此文的另一个升格重点是在结尾处。原文开头、中间都挺不错,结尾偏弱,就如一个参加晚宴的女子,头戴华冠,身着礼服,脚上却只穿着一双普通的鞋子,有点不搭配,进行升格后,结尾有了很大的提升,很有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