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课文 > 古代印章介绍

古代印章介绍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71W 次

  “通远军防城库铜朱记”印

古代印章介绍

“通远军防城库铜朱记”印,北宋,印面5.5×5.3cm,通高4.9cm。

印铜铸,柄钮,印文字体出现重叠笔画,朱文,右上起顺读。宋代地方政区划分为路、州、县三级。军的级别有两种,一与州同级而隶属于路,一与县同级而隶属于州,通远军防城属后者。此印即北宋通远军防城管理库藏物资的官署印。

  “元城王章”玉印

“元城王章”玉印,明,印面2.1×2.1cm,通高1.8cm。清宫旧藏。

印青玉质,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上起顺读“元城王章”四字。此印印体极为方正规整,印材绿黄相杂,青绿中黄斑点点成片,如秋雨中飘落的黄叶。

此印为明代托名三国时魏国封王玺印之作。印文中的“元城王”本为曹魏政权封王,名曹礼,曹操之子。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立魏政权,建元黄初。黄初二年(221年),曹礼被封为秦公,以京兆郡为国,三年(222年)改封为京兆王,六年(225年)改封为元城王,太和三年(229年)薨。太和五年(231年),以任城王曹楷之子曹悌嗣曹礼之后,六年(232年)改封梁王。

  “东武城攻师鈢”鉨

“东武城攻师鈢”鉨,战国·齐,印面2.3×2.3cm,通高1.2cm。

鉨铜铸,鼻钮,印面有阴线界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此鉨造型与文字具有齐国官印的明显特征,鉨文“攻”作上下结构,“师”作“帀”,均是齐鉨文的特殊写法。《史记·平原君传》载:“平原君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封于东武城。”赵地东武城与齐国接境,可能此地一度属齐。“攻师”即工师,《孟子·梁惠王下》载:“为巨室必使工师求大木。”赵歧注:“工师,主工匠之吏。”所以此鉨应为齐国负责管理东武城工匠之吏的'职官鉨。

  “无咎周甲后作”石章

“无咎周甲后作”石章,近代,王褆篆刻,通高4.3cm,印面边长2.1cm。

印青田石制,方形,素面侧款。印文篆体,白文,右上起顺读“无咎周甲后作”六字。边款阴刻楷书体“叔平社长六十寿。辛巳春日福厂刻寄奉祝”。

“无咎”见于《易经》,意为无过失或灾祸,古人多以之作名号,此处为马衡先生之别号。王褆于此印款中称马衡为社长,所谓“社”即圆台印社。辛巳年为马衡周甲(60岁),时圆台印社已成立13年。

  “海燕廔”石章

“海燕廔”石章,近代,齐璜篆刻,通高5.4cm,印面边长2.6cm。

印青田石制,方形,素面侧款。印文白文两行,右上起顺读“海燕廔”三字。边款楷书体阴刻“仲子先生为艺术院长,事不悠然,便求之不返,不耐烦难,真吾友也。属刻此印并记钦佩。齐璜时辛未秋九月同客旧京”。

杨仲子曾寓长街红楼一角,榜曰“海燕楼”,小石书额。此印印文“海”字偏旁三竖并齐贯通,“燕”字中下部分成剪叉形,“廔”字中竖笔贯通下曳,皆表现出力度感。

  “马衡”石章

“马衡”石章,近代,马衡篆刻,印面边长4.9cm,通高4.9cm。

印青田石制,方形,素面顶款。印文篆体,白文,右起横读“马衡”二字,印面有阴线界栏。顶款阴刻楷书体“余于印石中最爱青田,见即收之,朋好中亦有效尤者,因之年来石愈少而直愈昂,此诚庸人自扰也。此石为八年前所买,亦百年以上物,以有人属题榜,无适当之印,遂仓卒成此,叔平。廿年十月。”

马衡先生的名印、室名别号印及收藏印多是自行篆刻,风格多样,且青田石材少有劣者。此印印面施以阴线边框,中有竖向界线分隔印文,字口与阴线边栏等宽,是古玺印面形式的借用。印面工整中见气魄,有铸印的效果。印款以切刀法刻长铭,或以记事,在其作品中常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