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直面苦难》教学反思

《直面苦难》教学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3W 次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透彻理解文章的主旨后,让学生结合苦难的视频进行思维拓展,提高了学生对苦难的正确认识。

《直面苦难》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很多同学对苦难有了新的认识。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学生融入了自己的思考,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加深了对文本的体验也读得更有广度和深度。学生的阅读不再局限于文本,而是能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相结合,真正做到了在生活中学语文

上课之时用了7分钟的时间介绍了〈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及周国平,从导入的效果来看,它达到了教师预期的效果,学生进入了学习与思考的情境,不再惧怕这么一篇富含人生哲思的文篇,而是带着一份尊重与敬畏深入文本。

《直面苦难》是一篇哲理散文,充满了人生智慧,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并丰富学生的阅读趣味,它和前一篇培根的《论厄运》,谈的都是面对逆境的态度。顺境逆境对学生来说,不是什么新鲜话题,然而要引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认识得以深化,却有难度。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抓住了文本内容,以此为支撑,选取了小而精当的切入口导入,并适时引导学生探讨周国平的苦难观的缘由,新颖而独到,激活了课堂,也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处.

本课的设计切入点很巧妙,先请学生阅读其他名人对苦难的看法,找出相同点,再导入周国平的苦难观,这样导入话题自然而集中,将焦点凝聚在了对苦难的看法上,易于比较,引发学生思考,由浅入深,便于逐步提升难度。在苦难的`分类等理解上,处理也很灵活,不作为重点讲解,请学生抓关键句,并举例来帮助理解,使抽象的理论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我再加以点拨,既节省了时间,也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

而当学生明确周国平的苦难观不同于众人后,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何以对苦难周国平与其他名人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个问题出乎学生意料,激发了学生探讨的兴趣,此时我对周国平的人生经历加以选择适时介绍,将学生的情绪推向了一个小高潮,学生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深情和付出,不禁为周国平先生遭遇的不幸而哽咽,与其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并使学生对文本4-8节的内容,周国平对美化苦难的愤激与不满情绪的流露更容易理解,一改学生原有的对苦难的理解:将人作为至高无上的神或英雄来看待,对苦难战无不胜;此时学生逐步理解了周国平的“逆境观”,人是肉身的人,天性中就有软弱、恐惧等情感,顺境更能带给人欢乐,逆境对人有消极磨损作用。在这个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认识到人能战胜自我的软弱恐惧等心理,承担起苦难才犹为可贵,更富有人性,与学生的距离才不至于过于遥远,易为学生接受。这里由于我处理得当,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所以学生易于理解。

最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大胆放手,请学生朗读和品味4-8节自己所喜欢的有感悟的句子,并请他们谈感受,就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学生参与面广,发言积极而热烈,思考深入而有意义,对探讨人生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都有良好的帮助。我还鼓励学生谈生活实例,不空谈理论,使学生从课本延伸到课外,思维更为活跃,视角也更为广阔。这些处理都可以看出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教学理论有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敢于放手,给学生一片思考的天空。最后我总结全文,以仿句的形式总结全篇,朗读要点,使课堂结构完整,节奏张弛有度,达到高潮。

这堂课的闪光之处:1、环节经过精心设计。比如文本朗读:先是个别朗读,再是集体朗读,最后是默读;比如每部分的形式设计:第一部分用了表格对比的形式,第二部分是配乐欣赏电影剧本和图片,最后用写座右铭的形式来理解文本。2、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里要求把人文素养融进文本教学的理念,用经典电影里同学有感悟的场面、课本里主人公的亲身经历、重大社会事件等来深入理解作者的面对苦难尤其是自然悲剧时人的软弱天性和过后的勇敢承受!3、辅助手段的完美配合。音乐渲染的情境特别能引人遐想,配合文字画面,能够让学生和作者引起共鸣,使他们有倾诉的欲望。所以本堂课的又一闪光点就是学生发言积极又活跃,很有思辩性,精彩之极!我想这音乐在调动气氛上起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不足之处:1、这篇哲理性散文本身内涵就很深刻,学生在短短的课堂上是很难理解的透彻的,尤其是4---8小节精彩简练抽象的哲理性语句就集中在这几段里。所以我本身就想用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的方式来加强理解,于是我选择了用图片解说的形式,尤其是选用了去年学过的《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的例子。这也确实能让学生更具体地理解作者的苦难观,只是我没有顺势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话题上畅所欲言,而是一笔带过。尤其是对7和8两段中的精彩关联词(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没有讲解,而显得解读文本(7—8)不够深入,内容太单薄,而学生有话要说也没给予机会。2、解读完最后一段文本时,没有直指课文标题“直面苦难”,而是只强调了芸芸众生,没有回归到作者的最终意图就进入讨论阶段,显示得有点仓促。3、学生这堂课的活动非常到位,发言极其精彩,而我没有给予适当的点评,实乃美中不足!

总之,一堂好课需要教者运用智慧,精心设计,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才能以小力达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