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及反思(高一)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及反思(高一)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04W 次

  【高一《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前准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及反思(高一)

1.课前阅读教师印发的相关材料,结合自己的查阅,了解王安石的有关情况,尤其是了解王安石的思想。

2.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反复诵读,尽可能地读懂文句,弄明白文章的观点。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晓游山小事,明“尽吾志”之理。

  教学难点

探究本文怎样即事明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㈠询问了解课前预习的情况。

1.齐读课文,营造课堂气氛,同时整体了解预习情况,再次强调诵读的重要性。

2.询问预习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从而筛选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明确:本课文字晓畅明了,因而学生容易读懂中心;但作者在即事明理中如何选取游山小事对学生来说可能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说,探究其方法有一定难度,而明白其中道理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㈡朗读、范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矫正读音,强调朗读要注重节奏、强弱和韵律。

教师范读课文。

二、课文探究

㈠解题

1.“记”的意思是什么?

2.中学语文课本中选了一些“记”体文章,这些文章可分哪几类?

3.这类文章的特点是什么?

(结合课前印发的资料,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明确:

1."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记政论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2.中学语文课本中选了一些“记”体文章,这些文章可分为五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记政论。

记游:《小石潭记》、《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

记事:《五人墓碑记》

记亭台楼阁名胜:《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记物:《核舟记》

记政论:《病梅馆记》

3.这类文章的特点是: 随手记述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情感真实、自然,不刻意为文,也不取媚于世俗。

明确:本文的重点不在记游,而在写游览中的心得体会,所以在材料的取舍上,行文的组织安排上,作者颇费功夫:在记游中,处处为写心得体会搭桥铺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叙议结合,因事说理;前后呼应,结构严谨,使记游与心得体会十分和谐自然地结合起来。

㈡中心观点

1.“后洞与前洞相比”的用意何在?

明确:首先,后洞与前洞相比,它不像前洞那样平坦广阔,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处,而且“入之甚寒”,只能拿着火把进去,走得越深,行进越艰难,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越加美妙。可是行进的艰难与景物的美妙形成了矛盾,所以同游者中就有人出现了倦怠情绪,在他的提议下,大家未尽游览之乐就走了出来。当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在可以继续前进的前提下却半途而废,这就说明了没有大志而畏于艰险的人,是不能够深入险境而窥视到异观的。

2. “非有志者不能至”的观点在当今演化为怎样的说法?

明确:“有志者事竟成” 改为肯定的说法(强调必须有志)

㈢师生共同探究第一、二段。

1.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并积累文言词语:实词(舍、名、道、侧、深、穷、见、至、明、极、十一)、虚词(其、之、于、以)。

2.“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此句为什么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这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应该着力探究)

明确: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于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设下张本。

着重强调,作者写仆道之碑,叙写“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谬,是有意安排。它对下面针对后人对古籍以讹传讹,不深思而慎取的现象发表议论,起着铺垫的作用,使之前呼后应,结为一体。

3.前洞与后洞的环境特征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虽有美景而不险绝,“而记游者甚众”,不足以游。后洞不像前洞那样平坦广阔,而在“由山以上五六里”的幽深之处,需要花费气力才能到达,而且“入之甚寒”。

4.作者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用意是什么?

明确: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与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与游后洞之难,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伏笔。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点明了与人同游,这才有入洞以后诸人的不同反应。写经过时,对所见景象,只异常简括地记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的递进式因果关系,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

板书如下:

碑 碑仆倒,文漫灭 “华”“花” 音谬 →铺垫

洞 { 前平旷 记游者甚众 (略)

(特点) →借景喻理

{后窈然 甚寒 至者少 (祥)

㈣朗读第一、二段。

学生自由诵读这两段,教师鼓励有积极性的学生熟读。

三、作业

1.抄写全文。

2.课后尝试背诵第3文。

  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