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人教版高一下册《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下册《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8W 次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下册《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能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咏史诗歌中所言的“志”及写作特色。

4.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问题探究法等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2.感悟杜甫咏史诗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对杜甫咏史诗艺术特色的赏析。

2.诗人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1课时。

五、课文概述

《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单元是唐诗单元。第五课节选的是杜甫在同一时期所作的三首诗,此首诗处于尾篇,有关作者及创作背景信息前两篇均有所涉及,但该篇是咏史诗,有必要补充相关的资料。在赏析中要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深入文本,鉴赏诗歌艺术特色和诗歌主旨。

六、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首先让学生谈谈对王昭君的认识。

2.引入诗人笔下的王昭君,结合王安石的《明妃曲》加以理解。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3.引出杜甫的诗篇。

【设计思路】由学生对昭君的平面认知(比如四大美女之一,昭君出塞的故事等)到诗人笔下的昭君(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即“托前代以自鸣所不平”)再到杜甫笔下的昭君及其承载的作者的情怀──基本思路是先分析昭君这一人物形象,继而分析出这一人物形象又成为诗人笔下的载志意象。

(二)写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设计思路】写作背景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快速过去,因为前两篇均有相关介绍。

(三)咏史诗

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这些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的,因此都属于广义咏史诗的范畴。《咏怀古迹五首》是咏史诗的名篇。

【设计意图】《咏怀古迹五首》是咏史诗,诗歌按题材分类的一种,这是需要学生明白的知识点,若以后遇到类似特点的诗歌,可以进行知识迁移,降低诗歌鉴赏的难度。古诗词教学中要尽量将知识点讲得通透点,学生才能真正把握诗歌真谛。

(四)文本朗读节奏划分

1.学生齐读文本,教师指出其中出现的问题。

2.展示节奏划分后的文本: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3.全班再次齐读。

【设计思路】《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七言律诗,律诗讲究节奏和韵律,这些形式美是通过诵读体现出来的,这是让学生齐读的原因之一;另外学生在诗歌诵读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应在诗歌学习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五)立足文本,细读文本

1.找同学说说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设计思路】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也是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利于文本讲解。

2.小组合作进行问题探究。

分别鉴赏(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小组内部讨论,推选代表回答,其他小组作评价,教师评价。

【设计思路】按联来鉴赏,把任务落实到每个小组,通过小组内成员的交流,以及小组间的评价对诗歌的理解会容易些,主要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借用之前学过的诗歌鉴赏方法在课堂上实践,老师要观察各小组的表现,可适当参与。

参考:

第一联,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归,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着一“赴”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第二句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

第二联,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间两联,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万里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

第三联是委婉的讽语: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也许在月夜里,依稀仿佛,或可听到环佩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空”字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昭君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最后一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结尾两句虽是附会之语,却是至情之论;诗眼:“怨恨”;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

3.《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

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自恃美貌,高标自持,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对王昭君,历代不乏歌咏,就连北宋王安石这样的“硬汉”也写了《明妃曲》,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是因为女人貌美入宫被冷落,和男人怀才入朝不得志一样,都是让人感叹悲哀的事。杜甫咏王昭君,也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设计意图】主要落脚于咏怀诗的特点之一──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再次证明诗言志的艺术特色,此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悲昭君以自悲也”,问题并不是很难。

七、课后作业

1.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为第五课的三首杜甫诗做个小结(包括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设计思路】熟读成诵是经典诗歌的基本要求,杜甫的三首诗学完后,理应总结一下,对杜诗的认知会进一步深入。

以上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人教版高一下册《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全部内容,希望大家会喜欢,如果你们喜欢小编的推荐,请继续支持本站网,谢谢大家。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