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灯下漫笔》导学案精选2篇

《灯下漫笔》导学案精选2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7W 次

  《灯下漫笔》导学案1

《灯下漫笔》导学案精选2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把握“漫笔”的文体特征;

2.自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3.锻炼概括、分析文本能力,掌握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明确事实的矛头指向。

 【课前导读】

1.写作背景: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统治阶级及其追随者在文化上极力宣扬封建槽粕,以此维护封建制度和日趋没落的封建文化。这种封建复古主义思想与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结成同盟,形成了当时一股对抗新文化运动的逆流。此时的鲁迅先生,洞察国势,以敏锐的触觉,独到的眼光,揭露了复古主义思想的实质,对中国封建社会作了深刻的剖析之后,写下了《灯下漫笔》这篇著名杂文。

2.解析文题: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

“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其漫延无际的笔墨、心绪、思维,从散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即作者独具“夜眼”,对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下面的字音

兑现( ) 钦定( ) 不肖( ) 累赘( )

2.正确释义:

厘定: 发祥: 执迷:

先儒: 降格以求: 皇恩浩荡:

一治一乱: 莫名其妙: 心悦诚服:

蒸蒸日上: 朝三暮四:

  【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分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写到的事件。(方法:以小见大,明确矛头指向)

1.小组讨论后事件列为以下几件:

2.师生探讨上述事件的矛头指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品味重点语句,揣摩句子的含义;

2. 探究本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体会杂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指导作用。

 【合作探究】

1.三读课文,品味下面重点语句,揣摩句子的含义,明确本文主旨。

(方法指津:①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意;②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主干,眀题旨,理枝叶,眀深意;③抓句子所用的辞格,体味句子的深意;④联系内外语境进行揣摩。)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2)现在入了哪一样时代,我也不了然。

(3)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本文主旨(学生总结):

2.四读课文,从语言角度分析下列语句,分析其表现手法,体会作者感情。

(1)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2)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3)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作者情感(学生总结):

 【自我总结】

1.我的收获:

2.我的困惑:

  《灯下漫笔》导学案2

 课文指要

鲁迅原名树人,鲁迅思想核心是“立人”。“人”即“国民”,在鲁迅看来,中国国民从来就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无论是阿Q、孔乙己,还是祥林嫂、闰土。鲁迅一生追求的目标,就是改造国民的“灵魂”,使之“立”起来。

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无比的毒瘤,长久地机身在国民的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作者在文中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是造成中国社会落后、国民愚昧麻木的根本原因。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百姓,他在对其悲剧命运寄予深切同情的一刻,也尖锐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五四运动以来杂文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

 疏通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