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八年级教案 > 初二下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汇总

初二下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汇总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68W 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

初二下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汇总

  教学目的:

1.理解积累文中词语,品味语言

2.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云南民歌的特色,培养学生对自然、对人、对生活、对艺术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文意,领会云南歌会的美。

 教学难点:

体会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读懂作者寄寓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课。

学生欣赏云南原生态民歌,体会云南民歌的美。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京派小说代表人物,苗族,湖南凤凰人。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海外将沈从文排在鲁迅之后的中国最杰出的小说家及文学大师的行列。他的语言淳朴自然、雅俗共赏。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生字词:

注音

蹲(dūn)踞(jù) 酬(chóu)和(hé) 熹(xī)微 龙吟凤哕(huì)

迤(yǐ)西 柞(zuò)木 箍(gū) 桶 忌讳(huì) 譬(pì)喻

解释:

蹲踞:两腿弯曲,坐着或像坐着的样子。

酬和:用诗词应答。

譬喻:打比方。

熹微:形容阳不强。(多指清晨的)

即物起兴: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起兴,指先言他扬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来说道理或抒情达意。

悠游自在:从容移动,不受拘束。

龙吟凤哕:传说中的神奇声音。

生面别开:别外开创新的局面或新的形式。生面:新在面目。

 四、整体感知: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三个场景,试着给它加小标题。

  五、分析文本、品味语言:

(一)山野赛歌

1、 起小标题(提示:地点的形式);

2、 你觉得山野对歌美的哪里?作者分别从哪几方面表现年轻女子的美,你能用一词来概括吗?

3、 作者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来描写这唱歌女子,有何目的?

(二)山路走歌

1、 起小标题(地点加形式)

2、 作者写了一路上的哪些自然景物?

3、 作者为什么花那么笔墨描写这一路上的美景呢?

4、 赶马女孩子的歌声美在哪里?(淳朴本色)

(三)乡村传歌

1、 起小标题(地点加形式)

2、 “金满斗会”由谁来传歌?传些什么内容?

3、 作者是怎样评价这盛会中动人的歌声?

4、 “十年难逢金满斗”的难得在哪里?

(四)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并说出理由。

(体会作者朴素、自然的语言)

 六、体会云南民歌特点:

学生根据三个场景从中找出云南民歌的特点,并分小组讨论。

原生态 即兴歌唱 形式多样

生活气息 生动活泼

淳朴本色   世代相传

  七、拓展: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方法,等待对方解答”……

例:“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类

蓝花花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

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在爱死人。

五谷子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

一十三省的女儿哟,数上蓝花花好。

正月里那个说媒,二月里定,

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

三班子那个吹来,两班子打,

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

蓝花花那个下轿来,东张西又照,

照见周家的猴老子,好像一座坟。

你要死来,你早早地死,

前晌你死来,后晌我蓝花花走。

手提上那个羊肉,怀揣上糕

我冒上个性命,往哥哥你家跑。

我见我的情哥哥呀,说不完的话,

咱们俩死活哟,长在一搭。

例二:“用提问方法,等待对方解答”类

云南民歌·猜调(张以达填词编)

1、(独)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外外哟来,街前卖嘛?哪样长长你跟前喽。

2、(齐)(小乖乖)来小乖乖,你们说给我们猜:银河长长上天,莲藕长长海中间,米线长长,哟来,哟来来哟外街前卖,丝线长长我跟前喽来。

八、作业:

同学们课后收集些江西民歌,体会江西民歌的特色。

在歌曲合唱中结束教学。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总是聚在一起,即兴歌唱,问答,游戏传情等。那些古老的歌会,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走进《云南的歌会》,来感受一下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播放朗读带,学生低声随读。

2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多媒体显示字词及释义)

蹲踞(jù):蹲或坐。

酬和(hè):用诗词应答。

譬喻(pì):比如。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3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出云南的民族风情。

 三、合作探究,仔细研读,把握主旨。

1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

1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唱歌的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于情,自然成趣。这一场面主要写唱歌人所在的优美环境。以环境衬托唱个女孩及其优美的歌声。

“山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览。这个场面中再写唱歌的盛况,有全景描绘,也有局部刻画,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云南的歌会纯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社会,人生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作者借云南的歌会,传达出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抒写出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

 四、揣摩语言 ,赏析品味。

学生指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加以赏析。教师点拨学生从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角度去品味。

 五、课堂小结:

沈从文先生以潇洒而随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云南的民风,民俗,风景,风物。展示出云南特有的纯朴自然的风俗人情。如诗一般含蓄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六、作业设计:

学唱一首民歌,唱给同学们。搜集沈从文的其他散文去阅读品味。

  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名家之作,课前我是做了充分准备的,查阅了大量关于《小石潭记》和柳宗元的资料,力求对文本的解读更加透彻,更好地实现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浅易的文言作品,结合课后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整节课,学生实现了由“不会”到“会”,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由一开始的朗读出错,到后来能够翻译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由一开始只是停留在文本表面到对文本更深的理解。在“与作者对话”这个环节学生表现更加明显。通过这节课的引导和启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很好实现了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

整节课,我努力从“实”,“活”,“美”三个方面来把握教学,力图使这节课呈现出知识性,观赏性和示范性的特点。

我感觉不足的是,课堂上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的动起来。这也真应了一句话,“教学是遗憾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