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猪盆哥与三下哥散文

猪盆哥与三下哥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7W 次

粮食仅够糊口的年代,乡亲吃饭是没有菜的,有也是一些极为简单的酱豆、辣子酱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吃法特简单,拿个馍,把酱豆或辣子酱往上一抹就行了。

猪盆哥与三下哥散文

吃法的极为简单为不甘哪怕就一会儿功夫寂寞的乡亲吃饭也要赶场提供了方便。盛上一海碗稀饭,抓其两三个馍,抹上一些辣椒,端着就可以扎堆去了。吃饭时扎堆的地方叫饭场,赶饭场是男人和半大男孩子的专利,妇女或小孩子是不去的,如果去了,特别是妇女,会被乡亲笑话的。

赶饭场是不分春夏秋冬的`,只分忙季和闲季。忙季里是没有人赶饭场的,忙季里忙得一个人当做两个人用,谁还有闲心端着饭碗去闲扯淡呢?大家之所以那么热衷于赶饭场,其诱惑力就在于“闲扯淡”上。与其说大家在一起吃饭,不如说大家借助吃饭来扎堆消遣时光。这很是有点近似于今天城里三五相邀去茶坊喝茶,喝茶不是目的,消遣时光才是兴趣所在。吃饭的点一到,三三两两地往一块地方上聚,边吃边聊,边聊边吃,天南地北,海阔天空,素笑话,荤段子,早年异闻,近日趣事,赶街人看到的新鲜,邻村里发生的偷情……一个接一个,说的说,听的听,吃的吃,来的来着,走的走了,谁也不需要跟谁打招呼,一切自由,全是随便,人人自在,个个无拘……好不让人享受其中!

赶饭场是不分春夏秋冬的,但是饭场的选择是分春夏秋冬的。夏日里,屋里闷热,是不可做饭场的,夏天的饭场必须选在一个吃饭不流汗的地方,那最好就莫过于老井的井口。井就建在大塘边上,宽阔的水面在烈日当空的中午可以送来阵阵凉风。井口旁边背水的三面分别长着三棵大桑树,遮天蔽日,洒下阴凉满地。井口边缘处因提水人不小心时常会洒掉很多水,有凉洇洇的湿地一片,而且井口里还不时地往外冒着凉气。夏天里的井口是避暑的最好去处,比现在的空调房间不知好到哪里去了。吃饭时,是男人们的饭场;不是吃饭的时候则是妇女们扎堆做针线活、孩子们扎堆玩耍的好地方。

“猪盆哥”原名叫顺情,该叫他顺情哥。顺情哥在饭场里吃饭是不用碗而用盆的,所以大家一开始都叫他“盆哥”。盆哥人高马大,黝黑粗壮,能吃能喝,吃饭如猪拱,喝水似牛饮。一开始顺情嫂子用碗给他盛饭,他端着碗去饭场,结果到了饭场发现碗里的饭已经没有了,折回去再去盛,跑回来碗里的饭又没了。盆哥天天嘟嘟囔囔地埋怨嫂子不舍得给他盛满。顺情嫂子一恼托人从城里买来了个小盆给盆哥当饭碗用,嫂子对别人说:“我天天权当喂猪了。”这话传出来后,盆哥又多了一个外号——“猪哥”,多事的人又把两者合二为一叫他“猪盆哥”。

“三下哥”与“猪盆哥”是邻居。他吃面条特别有自己的风格。把碗端到饭场后,饭还热得烫嘴,“三下哥”不像别人那样:夹几根面条往嘴里送,怕烫,嘴巴哧溜哧溜地吸。“三下哥”抄起面条,挑得老高,并不送往嘴里,而是在哪里等面条散热气,抄起的面条散完热气后再放回碗里去,然后抄起另外的面条散热气,散完热气后再放回碗里,反反复复地这样做,直到面条丝毫不影响嘴巴直接吸入为止。然后,“三下哥”将筷子深深地插入碗底,夹稳一大撮面条,为了保证有足够多的分量,他抬起筷子时还要将筷子拧几下,然后送入嘴中,“呼噜”“骨嘚”,面条就下肚了,然后再重复一下,第二撮面条下肚,第三下,一碗面就全下肚了。于是人送外号“三下哥”。

饭场就是乡亲的风情场,老井的井口是赵家庄最有风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