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语录 > 老子经典语录

老子经典语录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5.42K 次

导语:老子思想的核心就是顺其自然,就如水一般,包罗万象。下面是本站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的经典语录,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老子经典语录

  老子经典语录及译文【1】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译文: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感悟: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行的人,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人争。人的至柔至刚全在一念之间,生活中刚柔并济方显英雄本色。人生并不是只有一条路才能通向胜利的彼岸。具有“强者”的资本而保持“弱者”的姿态,这是岁月积淀的人生智慧。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感悟:天下事物,在表观上总是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自古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每个人的看法不同看到的东西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境界也不同。凡事都有两面,有的人行善得到善果,有的人行善不一定就得到善果。就像达摩祖师所说的一样,行善不能总挂在心里,想着你做了多少善事,多么多么伟大,这样的善是虚伪的,也是没有功德的,一切随缘。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译文: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堆一堆泥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走出来的。

感悟: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做事情也应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再艰难的事情,只要持续不懈的行动,必能有所成。万事起于细微,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

译文:“宠”来了,就很高兴;“宠”走了,就很失落;“辱”来了,就很伤心;“辱”走了,就如释重负。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样。

感悟: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太注重自己的成败得失了。我们的心里装了太多身外之物:钱财、名誉、地位等等。对这些外在的东西执着的越多,我们的心就越不能自由。

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译文:我有三宝,我一直都在持守着它。一个是慈爱,一个是节俭,一个是不出人头地。

感悟:这里所列出的三“宝”其实是接近“道”的方法和途径。第一种“宝”,叫慈爱。慈爱就是对宇宙里所有的众生无差别的热爱。第二种“宝”,叫克制。克制就是在明白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前提下,坚决不去做那些违反“道”的不能做的事情。第三种“宝”,叫“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就是自觉、自愿地去“处下”、“处后”,为了造就最后共同的大利。

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译文:罪过没有比行私纵欲更为严重的,祸患没有比贪得无厌更为严重的,灾难没有比贪欲必得更为惨痛的。所以说懂得知足知止、心无贪求,才能知足常乐。

感悟:人生在世,贵在懂得知足常乐。拥有一颗豁达开朗平和的心,才能在缤纷多变、物欲横流的生活中,拒绝各种诱惑。心境变得恬适,生活自然就愉悦了。

7、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译文: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如果能始终如一、持之以恒、慎终如始,事情就不会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

感悟:人们从事事业,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遵循自然规律,心存轻忽。如果做事情都能有始有终,坚持不懈,那就不会失败了。

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译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的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是最笨拙的一样;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

感悟:事物达到最高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译文: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就会越发让人感到难过。因此人要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如此方可长久。

感悟:知足的人比较不会受到屈辱, 凡事适可而止的人比较不会招致危险, 生活得更长久。

  老子经典语录及译文【2】

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出处】《道德经·第二章》【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的标准,于是就有了与之对立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的标准,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2、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出处】《道德经·第二章》【译文】有与无相互生化,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比较,高与下相互趋向,音与声相互应和,前与后相互追随。

3、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处】《道德经·第二章》【译文】圣人总是做能够顺应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的事,做事时用行动来教化,而不用语言来教化。

4、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出处I(道德经·第二章》【译文】生养了一切但不据为己有,做成了什么并不自恃有功,成就了事业并不居功自傲。就是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名就不会消逝。

5、 为无为,则无不治。【出处】《道德经·第三章》【译文】做那些无为无欲的事,那么就没有什么不能治理的。

6、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出处】《道德经·第五章》【译文】说的太多往往使自己隐人窘境,不如顺其自然,格守中庸之道。

7、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出处】《道德经·第六章》【译文】它(谷神)的本体是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的,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

8、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出处】《道德经·第八章》【译文】至上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居处于众人所讨厌的低处,所以,水的性子很接近于道。

9、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出处】《道德经·第九章》【译文】金银财宝很多,没有谁能守得住。

10、 功成身退,天之道。【出处】《道德经·第九章》【译文】成功之后激流勇退,符合天的道理。

11、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出处】《道德经·第十一章》【译文】“有”能给人以小的利益,“无”才有真正的“大用”。

1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收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译文】色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味道使人味觉不灵,骑马打猎使人心思放荡发狂,贵重的物品使人的行为不轨。

13、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出处】《道德经·第二十章》【译文】众人都很聪明睿智,唯独我却显得糊里糊涂。众人都很精明,唯独我看着很笨的样子。

14、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译文】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他的内涵,只有一个字:“道”。

15、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译文】委屈圆转可以使之保全,矫正弯曲可以伸直,低洼可以使之盈满,破旧可以使之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

16、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译文】正因为不和人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17、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译文】从事于道的人就认同道,有德的人就认同德,失去道德的人就认同道德沦丧。

18、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译文】固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事物,自以为是的人分不清是非。

19、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译文】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人不能进步。

20、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译文】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没有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2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译文】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22、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滴,善数不用筹策。【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译文】善于行走的不留踪迹,善于说话的不会给人留下话柄,善于计算的人不用任何工具就算得很精准。

23、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译文】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是善人的借镜,可以警醒善人。

2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译文】能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认识自己的人,是真正聪明的人。

25、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译文】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人。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26、 知足者富。【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译文】知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

27、 死而不亡者寿。【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译文】肉身虽死但精神不被忘记的人才叫“长寿”。

28、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五章》【译文】大道一旦讲出来,就会感到平淡无味,看起来不起眼,听起来不人耳,用起来却受益无穷。

29、 将欲歇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译文】要想收敛,必先张开。要想削弱,必先加强。要想废弃,必先兴盛。要想夺取,必先给予。这是知细微之理而收显著之效。

30、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译文】鱼不能离开水,国家最锐利的武器不能够让人知道。

31、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译文】道,看起来无所作为,却无所不能。

32、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译文】上德之人,没有故意洛守德,所以自有道德。下德之人,害怕失去德,所以反而没有德。

33、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译文】丧失了大道,才强调道德、丧失了道德,才强调仁爱。丧失了仁爱,才强调正义。丧失了正义,才强调礼法。

34、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译文】天下的万物都产生于“有”,而“有”却从“虚无”中来。

35、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译文】大的地域没有边角,贵重的器具最晚成XF,大的声音没有什么声响,大的形象没有形体。“道”隐藏在无名之中。

36、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译文】虚无之道生太极一气,太极一气生阴阳两仪,阴阳交合生三才,三才化生万物。

37、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译文】追求学问,就要求天天都学有所得。而追求大道呢,只是要求每天尽量减少自己的欲望和行为。对自己的欲望和行为减之再减,最后就可以达到无为的境界了。

38、 无为而无不为。【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译文】处于无为的境界之中,没有什么不能做到的。

39、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译文】圣人常常没有自己的私心,而把百姓的心当作自己的心。

40、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六章》【译文】言语无法表达“道”的真意,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说“道”,如果有人在说“道”,肯定不了解“道”的真意。

41、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译文】执政者要遵循天道、顺从人伦,以常规的道理治理国家。但用兵却要用诡诈、出奇制胜。要取得天下太平,须用“无为”之法、自然之道。

42、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译文】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中又藏有祸端。

43、 治大国,若烹小鲜。【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译文】治大国像是烹小鱼,不能总是翻动、多变,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44、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译文】欲图难事,先从易处着手。欲为大事,先于细处起步。天下的难事,必然从容易开始。天下的大事,必然从小处做起。

45、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出处】《道德经·第六+三章》【译文】圣人自始至终重视细微的小事,不做什么所谓的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

46、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译文】合抱的大树,是从很小的小树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的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远行,一步步走才能到达。

47、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译文】普通人做事,往往是几乎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如果能慎始慎终,就不会有失败的事。

48、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七章》【译文】我有三件宝,一直在坚持地守护着它们。一个叫仁慈、一个叫勤俭,第三个是不敢争胜冒尖。

49、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译文】知道了但装作不知道,这才是高明。不知道却装作知道,是真有毛病。圣人没有这种毛病,因为圣人以这种“强不知以为知”的毛病为病。就是因为他们把“强不知以为知”当作病,所以才不会有毛病。

50、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二章》【译文】百姓不害怕威严的统治,那么祸乱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