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问答 > 学习语文学科教学建议心得体会

学习语文学科教学建议心得体会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4.03K 次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设计“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而传统教学往往重视了“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即使有这一方面的教育内容,在实施中也是标签式的硬贴,很少讲求“过程和方法”,在效果检测上也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有名无实。因此,有必要从落实和检测方面谈一下目标的陈述问题和实施方法问题。
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陈述
新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目标的陈述基本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另一类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已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前者主要应用于“知识与能力”领域,后者则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1]具体而言,前者主要用马杰(R.Mager)的行为观目标表述法陈述,而对于属于内在心理变化而又难以直接观察和检测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则适宜采用以下两种方法陈述:
(一)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格伦兰德(N.E.Gronland)提出可以先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来表述基本的教学目标,然后用一些可观察的样例行为来使这一目标进一步明确和具体。这样的样例行为,可用来作为判断学生是否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的依据。[2]比如朱自清《春》一课的情感目标可设计为:
感受春天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色,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心理过程变化)
⑴在课文中找出体现春天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句子。(行为样例一)
⑵写一段你读了课文后对待自然和生活态度的文字。(行为样例二)
呈现教学目标时,心理过程变化目标可以不写,直接写行为样例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这些样例行为上的反应来判定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或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基本的教学目标。
(二)表现性目标陈述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长期熏陶感染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内在心理素质,因此,一堂课或一段课文的教学很难使学生立即形成某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学生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会立即产生对封建教育的极端厌恶,学习了《羚羊木雕》不会马上具备真诚无私的高贵品质。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迂回曲折的过程,它要求语文教师不断设计一些正面情境去反复熏陶、感染学生,从而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心理学家艾斯纳(E.W.Eisner)提出的表现性目标正好顺应了这一要求,它要求教师在目标中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至于学生在这种活动中感受体验到什么或感受体验的多少则不必要规定,不同的学生在此活动中允许有不同的感受结果。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羚羊木雕》情感目标可分别设计为:“每人搜集一篇有关封建教育的文章并介绍给其他同学”,“参加小组或班级围绕课文展开的如何处理好与同学朋友的关系的讨论”。
认知与行为结合的陈述方法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操作层面上不易观察和检测的问题,使之外显化,而表现性陈述方法则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达成上周期长的问题,使之实效化。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施
目标的陈述是为了便于实施,在阅读教学方面,新课程标准就情感态度而言,首先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3]兴趣的培养可以从选择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学生感兴趣的读物,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法如视听音像、比画跳唱,关注并肯定个体进步等方面来进行。阅读习惯主要指喜欢阅读,经常读书,把读书当做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还包括“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喜欢读书、爱护图书”这些方面,习惯只能通过多次反复历练而形成。
课程目标除了强调阅读兴趣和习惯这些主观方面的因素外,更致力于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去。[4]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应结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将其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正好体现出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时的“过程与方法”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朗读教学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夫缀文情动而辞发”,从阅读角度来讲则是“披文入情,缘情入理”,而朗读正好能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因素,正所谓“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所以,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5]
除朗读外,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其他阅读方法感受文本的意蕴。
(二)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那么阅读同一文本就应该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而不应以对文本繁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文章都包含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感受体验文本蕴含的感情,逐步形成一定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6]
1.互动中体验: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领悟文本情感、价值因素。如学习了《屈原列传》后组织学生就屈原死之价值展开讨论,学习《想和做》,可让学生辩论演讲,明确真理。
2.情景中体验:在教学中设计某种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作出态度、价值选择。如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可让学生自已蒙住眼睛半小时或一小时,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并讨论如何对待盲人。
3.想象中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建立一种想象的情景,进而让学生进入想象的情景产生联想和某种体验,如安排学生给《皇帝的新装》续写结尾,安排学生阅读《西游记》、《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想象夸张浪漫主义作品。
4.实践中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动手操作或进行某些科学、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经历中去体验,从而加深理解和产生认识、情感、行为的变化。如学习《风筝》,可让学生自己制作各种各样的风筝,并组织学生到野外去放风筝,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又如学习了《胡同文化》可布置研究性学习专题《窑洞文化》、《酒文化》等,让学生在访谈实践中去感受、体验。
5.艺术陶冶中体验:组织学生在艺术陶冶中感受体验。如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孔雀东南飞》、《祝福》等,又比如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在比赛中领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6.多媒体教学中体验: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了音像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熏陶感染。如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泰坦尼克号》可播放同名电影等,让学生在视听综合技术的教学中感受文本的情感。
(三)教师的言传身教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这些反应都是建立在主体前此所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已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都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感情基础上的。[7]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通过设计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模仿、尝试和实践中逐渐习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用自已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用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如声情并茂的朗读、惟妙惟肖的演示,随文喜怒哀乐的情感流露、正确恰切的价值评判等来感染、影响学生逐渐形成正确而深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如上而言,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有了实施的“过程和方法”,解决了传统教学因方法不当而使该目标落空的问题,在落实程度的检测方面有了恰当的目标陈述方法,解决了传统教学该目标无法检测评价的问题,这样就使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得到了体现和落实。

学习语文学科教学建议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既确保课程共同基础的落实,又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支持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必须注重应用性特点,加强与社会、科技及其他课程的沟通,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和独立的语文应用能力;必须发挥审美教育作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必须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他们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博古通今,面向未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从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全体学生“习得知识”“养成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在各个不同层次上都得到发展。

教学渗透人文思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将深深影响学生

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学必须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既确保课程共同基础的落实,又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支持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必须注重应用性特点,加强与社会、科技及其他课程的沟通,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和独立的语文应用能力;必须发挥审美教育作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必须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他们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博古通今,面向未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从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全体学生“习得知识”“养成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在各个不同层次上都得到发展。

一、课前准备
1.学习与调查。每学期初,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通读教材,并采用多种形式,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主要是语文学习)情况。通过学习和调查,明确学期(模块)教学任务。
2.制订计划。以《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认真制定具体可行的学期(模块)教学计划。计划一般包括:
(1) 学期(模块)教学总体目标;
(2) 《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简析;
(3) 学期(模块)教学总体设想、具体措施和课内外教学活动;
(4) 教学进度等。
3.认真备课。
(1)强化单元(专题)整体教学,明确单元(专题)教学目标,精心安排单元(专题)教学全过程,处理好各种课型间的关系。
(2)备好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潜心钻研教材,科学地理解、准确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并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课文或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好课堂教学过程、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并按课时写好教案或学案。教案一般包括:①教学目标;②教学重点难点;③教学过程和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④板书设计;⑤练习或作业。根据教学实际,教案可详可略,但教学过程必须切实可行。
(3)加强集体备课。在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每个单元(专题)教学前,备课组要开展有效的集体备课活动。事先拟定活动的中心内容和形式,保证活动的质量。
4.其他准备。每堂课前,还要准备好上课所需要的有关材料、教具、多媒体课件、现代教学设施等。

二、课堂教学
1.实施教学目标。每堂课都要有明确而完整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激励”、“评价”作用。
2.优化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要灵活地运用“自主学习”的基本模式,提倡形成基本块状结构。要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活动情境或问题情境,组织好学生的智能活动,保证学生智能活动的时间和质量;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
(2)课堂教学中,要加强语言和思维训练。讲究“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在不忽视对必要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的同时,特别要重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获取自己满意的学习效果。
(3)要提倡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积极与各种集体学习活动,既要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心志,又要善于吸纳他人的意见,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
(4)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做到“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协调发展,注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3.加强写作教学。写作教学必须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认真备课,认真抓好命题、指导和讲评三个环节。每学期大作文8次(包括1—2次口头作文),并安排适当的小作文及其他写作教学活动。
4.高级中学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和校本课程,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开发学校、社区、家庭等各个方面的资源,尊重学生的意愿,指导学生选择选修内容,配好相关教材,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5.树立良好的教风。课堂上,教师要发扬民主,面向全体学生;教态亲切自然,精神饱满;一律用普通话教学,语言文明、准确、清晰,力求生动;板书规范、清楚;准时上课下课。

三、课后教学活动
1.安排适量作业。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编书面或口头作业,每次作业量以20分钟为宜,要求学生严格按规定完成,教师应认真及时地检查、批阅、讲评。
2.加强作文批改。每次作文,要有计划地精批三分之一,批阅中必须有恰当的眉批和总批;其余作文,也应浏览检查,划出错别字、病句,给予恰当的分数;要做好批改记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提倡面批。
3.开展课外学习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推荐健康有益的读物,使学生每周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00字,有条件的学校要帮助学生养成每日读报的习惯;要指导学生采用写日记、随笔,办板报、小报的形式开展课外写作活动,使学生每周的课外写作量不少于1000字,并组织学生向有关刊物投稿;每学期还要组织学生参加1—2次课外听说活动。
组织语文课外活动小组或文学社团,积极开展活动,为部分学有所长、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创造条件;抓好课外辅导,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小型的辅导活动,重在补缺补漏补差。
4.提倡写教学后记,反思教学中的得和失、经验和教训。要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每人每学期听课10节以上,上研究课一节,每学年写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一篇。

四、评价与测试
1.明确课程评价的目的。通过正确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况,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2.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如书面考试、观察活动、成长记录等,同时要避免评价的繁琐化。
3.组织好学业水平测试或每学期的期末考试。考试命题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试题要覆盖面广,难易适度,针对性强。除去上述考试和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考试外,不要任意增加其他考试或变相考试。
4.考试前,要认真指导学生做好复习工作;考试后要认真批阅试卷,做好试卷分析工作,并做好补偿教学。
5.高级中学要实行学分认定制度,并努力探寻适合于不同目的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提高评价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