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问答 > 谁知道汉字的起源是什么?

谁知道汉字的起源是什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33W 次

汉字文化阐释的新成果

谁知道汉字的起源是什么?

当代汉字研究主要是三条研究路线,一是古文字的识读,二是汉字构形的研究,三是俗字的考证。当代汉字文化的研究,上一世纪八九十年代甚为兴盛,成果也较多;而本世纪的十多年,则相关研究似乎处于较为停滞的状态,成果不多。《汉字演变文化源流》的出版(以下简称《源流》)让人眼前一亮。

《源流》是一部较大型的汉字文化的著作,共释字840个,每个汉字成一篇短文,系统介绍该字之形音义的产生与发展、词义演变与文化内涵,是一部高质量的汉字文化阐释的著作。《源流》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其一 严谨的学术性与表述的普及性完美结合。

作为一部语言文字方面的著作,学术性是第一位的。表现之一是学术观点的取舍。例如,“夭”,《源流》指出:《说文》以为“夭者,曲也”,段玉裁更进一步以为“安步则足胻较直,趋则屈多”,“凡行疾则屈脚疾”。《源流》指出,甲骨文“夭”字取象突出了人弯曲而有动感的双手,故徐中舒谓“象人行走时两臂摆动之形”。因此从古文字角度出发,《说文》与段注的解释显然是不对的。表现之二是凡引用他人观点必注明出处,如上举“夭”字取象,引用了徐中舒的观点,就有脚注,还在该篇之末说到:“由于‘歹’作为表义符号常与死亡联系在一起,故在摧残、死亡、灾祸这一层面的意义上,‘夭’字又可写作‘殀’。”此语之下加脚注:“《玉篇·歹部》:‘殀,杀也。亦作夭。’《正字通·歹部》 :‘殀,断杀也。’[3] 释天》:‘殀,害物也。’毕沅疏证:‘殀从歹旁,俗字当作夭。’”这一脚注不仅表明正文所说的“‘夭’字又可写作‘殀’”是有根据的,同时也给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线索。

其二 语言文字研究与文化阐释相得益彰。

《源流》以字立篇目,每字先辨形音,从《说文》及古文字出发,将其原初字形、原始意义一一道来,在此基础上,对字形的'演变、字义的引申与通假等一一进行梳理,使读者对所解释的每一个汉字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这是语言文字研究。所谓文化阐释,则是在辨析汉字形音义的过程中,对与汉字相关的社会生活的发展、文化史的脉络也一一加以说明。

其三 旧学与新知融为一炉。

旧学是传统,是根本,是一切有关古代文献研究的基本功;新知则是新材料、新方法、新知识。《源流》将汉字形音义与汉字文化阐释相结合,同时将旧学与新知融为一炉。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捧读《源流》,追思往哲。该书主编李玲璞、向光忠两位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而参与编写的作者大多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者,正是语言文字学界的顶梁柱。我们有理由相信,汉字演变源流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相关研究还可以继续进行下去,读者还需要更多像《源流》这样的优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