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课文 > 明朝时期的迎春风俗介绍

明朝时期的迎春风俗介绍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3W 次

拜年

明朝时期的迎春风俗介绍

说到明朝春节风俗,一般皇宫与民间是不同的讲究。宫中正规一些,民间比较随意。

宫中的风俗:根据明宫太监刘若愚的记载,主要有:

正月初一,是正旦节。自年前腊月廿四祭灶之后,宫眷、内臣就开始穿葫芦景补子和蟒衣。各家都蒸点心,储备肉类,以备春节期间一二十日之费。三十日岁暮,就开始互相拜祝,称为“辞旧岁”。大饮大嚼,鼓乐喧嚣,以示庆贺。门旁值桃符板、将军炭,贴门神,室内悬挂福神、鬼判、钟馗等画。床上悬挂金银八宝、西番经轮,或编结黄钱如龙。橹楹插芝麻秆,院中焚柏枝柴,称为“(火育)岁”。

从岁暮、正旦开始,都头戴“闹蛾”.用乌金纸裁成,画上颜色装就。或用草虫、蝴蝶簪于头,以应节日之景。有些则戴小葫芦,其大仅如豌豆,称为“草里金”,二枚值银二三两不等。

正月初一五更起,焚香放纸炮,将门栓或木杠在院子地上抛掷三次,称为“跌干金”。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其实就是扁食,既现在的饺子。在饺子里偷偷包上银钱一二,得之者以卜一年之吉。这一天互相拜祝,称为“贺新年”。

立春前一日,顺天府在东直门外迎春,凡勋威、内臣、达宫、武士赴春场跑马,以比较优劣。到了第二天立春之日,不论贵贱,都吃萝卜,称“咬春”。又互相请吃宴会,吃春饼和莱。再用绵塞耳,取其聪明。

正月十五日,是上元,也称元宵,内臣、宫眷,都穿灯景补子蟒衣。当上元节时,宫中内官监火药房就制造“奇花大爆”,花样有兰恵、梅、菊、木犀、水仙之类,各色俱备。如在崇祯朝,每当上元节时,崇帧皇帝就下谕取水仙火爆点放,“闪烁如生”。

正月十九日.称为“燕九”,这一日,内臣中好黄白之术者,都游白云观,向道士访丹诀。

自十七日至十九日,御前安设的各样花灯,开始撤去。春节活动慢慢平息结束。

民间迎春活动,因地域不同风俗各有特点。在明代,民间很重视元旦的礼仪,其余只有长至、圣旦,百宫才上表称贺。明代谚语道:“老子回头,不觉重添一岁;孩童拍手,喜得又遇新年。”可见,当时海内士庶,均看重岁首,庆拜往还,举酒相祝.老幼咸乐。

据一些史料记载,北京、杭州、开封等地的庆贺活动及风俗就颇为不同。

北京官场元旦贺节(即拜年)之俗比较特别。到了正月初一的早上,主人就出去贺节,只是在家中的几上放置白纸和笔砚,贺客一到,在薄上写上名,就算是拜过年了。主人根本不在家,并无迎送之礼。

一般说,新年一至,家家门前都贴上了“桃符”、春帖(即春联)。明代的.北京,春帖除了自己手书或请人手书之外,有些商家已经开始印制出卖。除了贴春联,还要搞祭祀活动。如北京有“烧阡张”之仪:各家都用三牲熟食,以及细剪成阡张的草纸,供在祖先牌垃前,等到三日后,焚而撒去,在佛前供果面,阡张至元宵罢,才烧毁。

在杭州.元旦前夕,就需要打扫堂室。至五鼓天,在神凋陈设花彩糕果,先用糖豆米团祭灶.称为“接灶”。祀神毕,将米团分享家人.称为“欢喜团”,祀灶之后,再接岁神,燃烛灶香,请众神与祖先。在众神祖先前遍燃香烛三天三夜,只有在影堂才兼供茶饭,至收灯后罢。

祭祀仪式完毕,是拜年,明代北京民间拜年仪式如下:早晨起来,当家的人率领妻孥,罗拜天地.挥祖先,作扁食,奉长上为寿。元旦这一天出游,道上碰到亲友,即于街上叩头。杭州人拜年则为家众序立中堂,卑幼拜贺转长,男子出拜宗党亲友,称为“贺节”。家里摆设宴客酒,三五行即出。开封为周王封地。正旦曰,亲王率领诸王、宗人、仪宾、文武官员,到承运门拜万岁牌。礼毕,转存信殿受朝贺,朝毕赐宴。此后,诸王责成轮流治酒宴会,月无虚日。民间百姓也互相贺节、交拜、宴席。

拜年之后,为连续几天的游玩。杭州人在拜年后,少年游冶,翩翩征逐,随意听之,演习歌吹。有的投琼买快、斗九翻牌;博成赌闲.舞棍踢球.唱说评话,无论昼夜,称为“放魂”。到了正月十八日收灯,然后学子攻书.工人回肆,农商各执其业,称为”收魂”。开封人从初一日后,赴相围寺、萧墙衔.听谈古、说因果、游乐。儿童则有投核桃、掷钱等游戏。到初八日,赴东岳庙进香游玩。俗以此日为五阎罗诞辰,整天人烟繁盛。

元旦后是迎春。在古代,每当立春日,在东郊迎青帝。到了明代,一般塑芒神为太岁,塑土牛以起事。这是因为将上月建丑为午,所以出土牛以送寒气,并藉此升阳。迎春之仪.招集俳优,饰以冠带,被服乘马.效仿古人云台谙将、瀛州学士之类,多至数十队。又让娟技绚装环配,童子衣被锦绣,坐于台阁中。制成彩亭数十,中罗列市肆诸物,备极繁华,以导芒神土午。远近之人,至期塞途充路,肩摩鳞集,群聚而观,称为。看春”。队伍经过人家,各设香烛,焚锗币,用来迎接芒神土午.并向土牛抛掷五谷。明代信阳人周夏元有一首《迎春曲》,对北京的迎春习俗描述如下:“淑气晴光万户开,芋绵草色先蓬莱。林皋百鸟声相和,宫悯五彩云相回。东风措猎赤旗止,金甲神人逐队起。群公吉服迎勾芒,乡人傩衣驱祟鬼。豹虎竿头御河柳,游丝荡漾莺求友。春胜春峨闹五侯,恩光暗人谁先有?”

在迎春期间、又附带一些地方习俗。如北京人戴“闹嚷嚷”,用乌金纸制成飞蛾、蝴蝶、蚂蚱的形状,大如掌,小如钱,称为“闹嚷嚷”,大小男女,在头上各戴一只,至于贵人,则插满整个头部。在杭州,一些民间妇女,各用春幡、春胜.楼金簇彩,制成燕子、蝴蝶之类,送于亲戚.将它插戴在钗头上。举行宴会时,则缕切粉皮.间杂七种生菜.供奉箍词,实为古人辛盘遗意。

元宵赏灯,据说始于汉祠太乙,明代上元观灯,则是其通风。唐敕金吾弛禁三夜,宋增为五夜,明代因之。明宫禁内鳌山高十余层,饰以金碧,灯如星布,极其侈靡,以致皇亲国戚纷纷仿效。至于民间灯节,则以杭州为极盛。举凡皮、绢、纱、纸所制之灯,都出于杭州。此外,灯节期间,杭州还荟萃了大江南北一些贵重的灯饰.如闽中珠灯、白下角灯,滇南丝料灯,如此等等。灯的花样也极其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灯节期间,各方货物聚集,形成规模巨大的灯市。如北京,四方商人各持所有,在东安门北大街设摊卖货,称为灯市。在杭州,寿安坊以下至众安桥,也在灯节期间形成灯市。所售货物多为市食,有糖、棕子、粉团、荷梗、、瓜子、瓜果。开封各街也都有灯市.自初十曰开市,出卖各样奇巧花灯,也有纱人、耍贷,铺面铺设至一二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