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反思 >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最新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最新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06K 次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语文教学反思最新,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最新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最新1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许会浮现出一幅硕果满枝的丰收图景,也可能会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感慨,那么,郁达夫给我们带来了一幅怎样的秋天图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学生翻开书,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并结合自读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点与心境及时代背景的关系。这样,在兴味盎然中也较容易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在讲授《药》时,鉴于鲁迅小说语言的含蓄性,我先让学生自读设疑。学生的问题主要聚焦在“阿义可怜”“乌鸦箭一般飞走了”“华大妈的不足和空虚”等问题上。借着一位同学质疑小说第三部分与前后文的衔接问题,我们一起讨论情节的发展,弄清了双线结构。就“乌鸦”的描写重点阅读第四部分引出对主题的发掘。然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茶馆的对话,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和思想状态,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后让学生自己体味环境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高中语文教学已经进入基础教育的尾声,许多学习习惯已经养成,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很容易见成效,虽然对于高考来说,学好语文对于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学校有一定的帮助,但总的说来,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却还远不能尽如人意。据调查表明,有大量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远。也就是语文越来越成为一门"得分机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

误区一: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没有问题可以问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误区呢?我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就象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最新2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一个老话题了,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至今还没有圆满的答案。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内容要讲到点子上

语文教学要主则详,次则略,不可平均用力,或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就难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住课义的重点,牵动人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如教《故都的秋》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一提起秋天,大家也许会浮现出一幅硕果满枝的丰收图景,也可能会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凉感慨,那么,郁达夫给我们带来了一幅怎样的秋天图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学生翻开书,很快地找到了故都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并结合自读提示,初步把握了景物特点与心境及时代背景的关系。这样,在兴味盎然中也较容易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三、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在讲授《药》时,鉴于鲁迅小说语言的含蓄性,我先让学生自读设疑。学生的问题主要聚焦在“阿义可怜”“乌鸦箭一般飞走了”“华大妈的不足和空虚”等问题上。借着一位同学质疑小说第三部分与前后文的衔接问题,我们一起讨论情节的发展,弄清了双线结构。就“乌鸦”的描写重点阅读第四部分引出对主题的发掘。然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茶馆的对话,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和思想状态,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后让学生自己体味环境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四、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