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反思 > 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反思(通用12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22K 次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反思 篇1

今天教学了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三作家》。课前布置了预习,也要求同学们课后看《名人传》,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经历。

课堂上,我首先检查预习情况,指名上台板演生字新词的注音解释,我到学生行间检查其它同学的预习情况。我感觉有的同学在躲避我的眼神,有的同学我一到他的前面,就赶忙把书合上。我知道他们一定是没有预习好,不好意思让我检查。然后我要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句子,并仔细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对这么简单的题,同学们还是耷拉着头,不回答。教室里的气氛一点也不活跃。我真想臭骂他们一顿,但我觉得没用。于是我让同学们课上进行预习,要求每位同学大声读课文,划记课文对托尔斯泰眉毛、须发、皮肤、鼻子和眼睛进行描写的语句。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读完后,我提问,这下有几位同学举手了,他们也答得很准确。

后来,我让同学们讨论课后作业第四题,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讨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这下大多同学又傻眼了,他们还没有进行课外阅读,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看法。我也没有批评他们,我只说我们把这道题留作课后作业吧,你们可以在看完《名人传》之后把自己的看法写在随笔本上吧。同学们欣然接受了。

今天在课堂上,我两次改变教学步骤,在没有运用粗暴的教学方式的情况下,完成了教学任务,我庆幸我的修养高了一点。不过,对这一届的学生,我也感到有些担忧,他们学习习惯太差劲了,他们很少进行预习,老师布置了他们也不会认真做。我们做老师的,真该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下一番功夫,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让学生能够自觉自主的学习。

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反思 篇2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以敏锐而犀利的目光,吸引并慰抚了青年的灵魂。但遗憾的是在讲授这一课之前,我并没做充分准备,没有读他的作品,没有读别人对他的评价,甚至没有读茨威格为什么要写他等资料。我对托尔斯泰的了解只限于参考书上提到的。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课前的准备一定要充分,只有这样才能深刻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及作品的主题思想。

《列夫·托尔斯泰》是翻译作品,长句子、难理解的句子多,学生理解有难度。文章结尾关于托尔斯泰是否幸福的话题的讨论,我提出要求小组讨论,结果是没有讨论、没有达到效果。我想,学生的知识含量有限,在大量材料中提出有用知识的能力也很差。(课前布置了关于搜集托尔斯泰相关资料的作业)今后,在教学中,我要明确提出课前学生应该准备的内容,并指导做法。这样做应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一课师生解决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自主合作学习很愉快。

总之,我会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

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反思 篇3

一、彩图导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列夫托尔斯泰》一课看不了一半就不喜欢读下去了,因为全文篇幅很长且只围绕托尔斯泰的面部来描写。因此在导入时我运用课本前面的彩页中的图片。图片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一张照片,毛发丛生,但也显出几分慈祥可敬。我提出问题:“这张脸特点十分突出,如果让你来进行外貌描写,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写?”学生一边想一边翻开书,开始阅读,验证自己的想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分析结构,明确问题“全文从哪些方面刻画托翁肖像的”后,再逐段分析肖像特征和怎么写,然后明确1-5段描写外貌特征,6-9段描写眼光犀利,条理清晰,学生易接受。

三、教参上要求两课时教授本课,因为我觉得课文很难,就没有深入研读文本,集中在了一课时,研读“平庸乃至丑陋的外表”时,结合了比喻夸张的修辞;研读“眼睛的精美绝伦”时,结合课后习题二。这样安排学生理解肤浅,只知道了一些表面上的知识。如果考试出题范围细化,本课将是很大隐患。

四、在本课学习时,我联系到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但自己没有专门强调本课的作者茨威格,导致一部分学生认为《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就是罗曼罗兰。虽然我在其后也多次重新补充,但月考中依然还有学生出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在课堂40分钟内尽可能的把准确的要点传达给学生,切记不加区分的联系,尤其是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反思 篇4

《列夫 托尔斯泰》是一篇较难的文章,想理解透彻有很大难度,因为这需要结合当时俄国的现实状况以及托尔斯泰的生平来理解。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尽量降低了难度,点到为止,尽可能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讲解。而且,学生的发言并不多,多数由我来讲,这也是由本篇课文特殊情况而定的。谈谈我做的不太好的地方。

一、对课文的阅读不够,更多地是联系实际来学习,而不是从课文中去挖掘,有点脱离课本。实际上,本文由大量的语言是需要细细评析的,但由于时间关系,都未能实现。

二、少部分理解能力差的同学肯定没有学好,需要课下再辅导。

三、联系实际不多,仅完成了课内内容,却忽视了课内外相结合。

四、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未能考虑到更多的课堂实际问题。

我准备再花一节晚自习来弥补一下,再通过基础训练来强化。

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反思 篇5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感觉很不好。

仔细反思,我个人认为,托尔斯泰距离学生太遥远,学生可以查到很多、很完整的资料,但这些文字也就只是冷冰冰的文字,丝毫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托翁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根本不是八年级学生所能理解的。

我用了几乎半节课的时间来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思想和成就,但学生的表情依然是冷淡。其实,我们是否可以把这篇文章换成学生了解的、我国的作家呢?

当然,我不能从客观来找理由,应该从自身来找原因。我想,如果,我先向学生推荐《名人传》、推荐托翁的作品,那么,学生对托翁就不会这么陌生了。

不过,很欣慰的一点是,当我展示了托翁的肖像时,学生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关注到托翁的那双眼睛,于是,我就让学生来描述他所观察到的托翁的眼睛,再与课文进行比较,进而学习全文,这个方法挺有效果。

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反思 篇6

开学已经两周了,但是学生的学习状态还不太好。一方面可能寒假太放松,还没调整过来,一方面可能是教师没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课,定目标。我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一课要学什么?”学生七嘴八舌。一班提到外貌、精神、经历、成就、写作手法、结构、句子理解。二班提到长相、精神、事迹、句子赏析、写作手法、结构,开始有点信口胡诌的味道。然后我一问他们是怎么得出这些目标的,引导学生得出:学习目标的确定依据有课前提示、文章内容、课后练习、旧知。二补充一个:夸张修辞及作用。三确定本堂课目标。一班选的是外貌和夸张。二班开始选的是长相和精神。”

第二步:独立自学,小组讨论。学习之前问:“要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你们知道要怎么做吗?”让大家明白,要找到作者描写的外貌部件,圈划关键词;划记运用了夸张修辞的'句子。

第三步: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交流两个问题的看法。教师点拨,明确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由主到次的写作顺序。

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反思 篇7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很重要的一环。本文通过对托尔斯泰进行外貌描写展示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在描写中透露作者的崇敬和赞美之情,这应该是指导学生进行外貌描写的一篇很好的范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观察托尔斯泰的画像,并口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的。这样一对比,学生能明确感觉到自己在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上的欠缺。然后,抓住对眼睛的描写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确其作用。最后,对班上同学作外貌描写,其他同学来猜,学生兴致很高。这既能训练学生在描写中抓住人物特征,再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又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一环节中,让被描写的人与描写的片断对照,其他学生指出写的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教师补充,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又有了提高。

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学生应该对他有所了解,因此,在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关于托尔斯泰的资料,课上交流,学生完成得不错,既对这一大文豪有所认识,又培养了他们搜集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是有些学生对于搜集来的资料还不能进行加工处理,在交流过程中只会照着材料一字一句地念,这种情况还有待改进。

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反思 篇8

《列夫·托尔斯泰》是传记《三作家》的节选,选文较长,共9段,内容单一,全部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的描写。要在一节课堂上把这样一个长文处理好,首先就碰到了两个难题:

一是文章太长,在课堂上学生全部读完一遍至少要10分钟时间,但从教学规律阅读文本又是必要的教学环节;

二是文章内容单一,引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学生不熟悉托尔斯泰的话,在文本理解上会有障碍。

我想在上好这节课,就必须解决好这两个难题,在教材的处理上寻找到恰当的切入点。

这篇选文的内容单一,但同时应该看到,这正是本文的一个特点:一方面展现了托尔斯泰的外貌征,另一方面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内心世界。只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文本阅读还是容易进行的。最好的方法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我在课前介绍了托尔斯泰的身平经历及主要成就,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象中贵族出身的大文豪托尔斯泰会是什么样子?第二步,我提出文字的视觉感,让学生好奇本文的写作语言。

基于文章比较长和结构上的特点,我做了大胆的构想,将文章切割成两个部分来进行阅读。先读前五段,这部分是对托尔斯泰外貌特征的刻画,突出人们对他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然后读后四段,描写的是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突出文章的内涵——人的高贵不在于外表而在于灵魂。

基于此种构想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请学生将自己课前对托尔斯泰的想象与课文中描写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再谈体会。

2、体会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精妙之处。

这部分是重点,我将介入钱钟书先生对于阅读比喻的看法:“钱先生的《管锥编.毛诗正义.有女同车》条中,通过一大段精彩阐发,指出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我们应当领会其“情感价值”,不要执著其“观感价值”。也就是说在比喻酿造出的特定语境中,要神会其情感用意,不能拘泥于实在之象。如“杏脸桃颊”是比喻女子之美的一个常语,将女子鲜艳润泽、光彩照人的脸庞一下子全描写出来了。如果我们不用“情感价值”去理解,而仅从“观感价值”着眼的话,那将大煞风景,死在句下。若其女脸颊果真为“桃杏”,岂不成了怪物!文学作品中的比喻用绘画和雕塑表达不出来,也是这个道理。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假如我们坐实当真,依此画像,必引人疑惑。因而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合而仍离,同而存异,不能取彼代此、纳此入彼。”这样能使学生在体会比喻时更精确、更深入。

在这部分中,我还引入罗曼·罗兰《名人传》中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并与课文比较,发现两者笔法的异同,从而进一步体会比喻的妙处。

3、分组讨论,体会课文描写人物的表达效果。讨论后使学生明确:课文前半部分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与后文描写眼睛形成对比;着力描写眼睛和目光表现大文豪的不平凡之处;通过外貌描写揭示人物内心精神世界。

这篇文章,我把它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以比喻及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为重点,学生的兴趣有了,对于比喻夸张的表达效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实现了长文短教。

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反思 篇9

八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文中有一篇是《列夫·托尔斯泰》,时隔半年,我突然有了一些新的想法。作者茨威格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托翁的外貌,所用篇幅之大令人咂舌。

比如,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比如,“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再比如,“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当时讲课的时候,我们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外貌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过去这么久了,我都没有感觉这节课有什么不妥的地方,直到今天,当我读书的时候读到了这么一段话,忽然令我眼前一亮,继而,一阵深深的遗憾涌满了心头。这段话是这样的:

古人说:“相由心生”。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要对自己的相貌负责”。叔本华说:“人的外表,是表现内心的图画,相貌表达并揭示了人的整个性格特征”。陈丹青说:“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迈克则要特意赞美鲁迅的脸:“仙人掌般不动声色坐落在时间荒原,连风沙也不敢造次侵蚀。假若当初它曾经包含美指的苦心打造,营造出了的戏剧效果倒真的不着痕迹,功劳恐怕要算到当事人头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脸的美术指导,要为自己的脸担负全部事故责任。要养脸,得先养心。

我就在想,如果之前我能看到这段话,并把它背下来,当我再站在讲台上,从容淡定地把这段话介绍给我的学生的时候,他们一定会对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有更为深刻的理解。遗憾啊遗憾,此时此刻,我完全被遗憾包围,无处奔突。遗憾之余还有内疚,我的这批学生就这样错过了一处精彩。

从此刻开始,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希望自己能轻而易举地发现自己的破绽,并能从容地避免自己的失误。好好学习吧,多多充实自己,不要让此类的遗憾再次重现。

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反思 篇10

《列夫托尔斯泰》一课大约有3100多字,全文只围绕托尔斯泰的面部进行描写,这样的文章细心的孩子自然能够看下去,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看不了一半就不喜欢读下去了。怎样才能调动大家自觉阅读的兴趣,并且静下心来,品味文章的写作成功之处呢?我想到了以下的方法。

1.运用教材前面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前面的图片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一张照片,看起来虽然还是毛发丛生,但因为全部是银白色的了,“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我首先让学生们好好观察这张照片,让大家做个假想,“请大家大胆的想象一下,这是一张托老先生晚年的照片,如果他年轻30岁,你觉得会有怎样的变化?你看到年轻的托尔斯泰,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一边看一边想一边就已经笑出来了,大家纷纷表示,这实在不是一张让人舒服的脸。“太难看了!”

2.运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听到他们的评价,就会提出下一个问题:“这张脸也算是个性十足了,特点十分突出,如果让你来进行外貌描写,你觉得你能写多少字?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写?”学生有的说自己能写200字,有的说还能多些;有的说要写他的大胡子,有的说可以写写他的眼睛和胡子。这时候我会说,“有一个人比你们写的都多些,他写了三千多字,你们想不想看看他是怎样写的比你们好的?”

这个问题一旦问出后,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迫不及待的翻开书,不用老师再多说什么,就要主动阅读了,这时候,老师不要提问题,因为这一篇文章读一遍是远远不够分析课文的标准的,等学生读好一篇课文后再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第二遍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才会上起来轻松,上下来成功呢!

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反思 篇11

课上完之后,反思了一下,觉得存在以下问题:

在讲这节课之前,首先让学生做了课前准备,回去搜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作品、背景、生平经历、思想历程等等,为课上小组讨论做好准备。但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若没有读个三遍以上是读不进去的,我没有让学生提前预习,本想看看自己的预设教学情景和学生这种临场回答之间还存在哪些问题,但不预习对这节课来说,就如盖房子没打好地基似的,前面一大块是讲一个人物的写作手法:侧面描写、对比、修辞。本文的修辞最多的是比喻,然后找出比喻的句子,细细琢磨体会在加一个小练习,抓住人物的显著特征来刻画,用上这些写作手法。但我却怕后面时间不够,没敢多耽误时间,找出几个比喻句子之后,就立马进行下一环节。所以在找写作手法时,问的问题不明确,学生没有充分去找并去体会,所以给人的感觉是不知道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这一大的环节没有处理好,比较失败。对学生的临场回答,我没有给予恰当准确的评价,尤其在学生说托尔斯泰以前是如何的风流,在最后却因为读书变得好了,我只是从作家本身评价,他通过读书最后变好,是一个丑也可以转换成美的过程,却忽略了从中学生的审美观来看美丑,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以此来把这节课给提升出去,一个亮点没有把握好,最大的一个遗憾,很多听课的老师都为我着急,可我就是没有说到点子上去,今后一定多加强这一方面。

结尾的一个是布置作业环节,激动的我(可能太紧张的缘故),大脑竟然一片空白,事先准备好的作业题目:我看托尔斯泰之“丑”,我谈托尔斯泰之美,从中学生的审美观看托尔斯泰,让学生从这节课学到的东西会去做个练笔,谈谈体会,我却一个也想不起来了,仿佛在等着下课一般,从这里我总结一点,承受能力不强,心里素质有待提高。

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反思 篇12

向来欣赏茨威格,向来对他在贵族阶层中偏安一隅而潜心于文学的生活状态由衷向往,我想他是最能体会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为自己的声名所累的灵魂的。我在正课前朗读《世间最美的坟墓》时,全场静默的氛围实在令人陶醉。

然而,八年级课文中的这篇文章又被视为最难缠的一课,且不论其思想高度,就说他的语言,也决不同于其他文本。学生对于主人公的陌生将成为学习本文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因此言简意赅地铺垫与主人公的相关资料,尤其是他本人的理想带给他的不幸婚姻和生活,绝非赘言。在顺利完成了情感造势后,学生一定会对主人公有了自己的印象和疑问。由此,引入对托尔斯泰肖像的关注就水到渠成了。在这篇文章中,真正去触摸文字,去感受那些惟妙惟肖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比喻及夸张,比生硬地分析那些修辞手法的作用更有价值。

而高潮应该被放置在对其眼睛的剖析,这双独具魅力的眼睛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灵魂,我让其中学生对其中难解的四个句子进行讨论并发表看法,显然学生的理解显得单薄,此时,势必要引入当时的背景:社会的大环境和托尔斯泰的作为。这些内容使学生对人物思想的理解终于不再晦暗。

另外,把文本应用于写作,此篇也是个很好的范例。学生以往对人物肖像进行描写时,总是平面化,不生动。其实,加入比喻、夸张等修辞,用上先抑后扬的写法,在表现时能不仅传其形,更传其神,就能使文字变得跌宕有致,甚至是风姿绰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