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反思 >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推荐】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推荐】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5W 次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推荐】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

1、教学方法可能太老式,提问不恰当。

陈旧的一问一答太多,应采用问题式探究。

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作为发现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学生有尝试的欲望,探索的愿望,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发展这种探索心理。问题式探究是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去解决。我们所说的问题式探究不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问一答的问答式教学。应该是教师创设一种和谐、民主、宽容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反复的阅读,尝试,比较,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地探究解答疑问,在疑问解决的同时发现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的一种反复的思维训练的过程。问题解决不是最终目的,整个探究过程才是核心。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沉浸在问题情境中,探究性学习得到了落实,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会提出一个个具有学生味和个性特点的.问题,闪烁出具有学生味和个性化体验的精彩回答,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2、阅读指导注重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去体会,去解读课文。只有这样,学生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主体,他在阅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精神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他才可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如“看看该怎么读,争取把它读好。”另外,朗读也是一种极具个性的融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不同的人对一篇文章的体会即便一样,朗读的方式也肯定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朗读指导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他读得最好”,这样的评价激励了一个,扼杀了一片。“你今天发挥了最佳水平。”“你很有自信心!”“我很佩服你的胆量。”“勇敢些,只要把自己的最佳水平发挥出来就行!”“为点评小专家送上掌声。”老师不断地鼓励,引逗,使底下的同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竟相朗读和评议朗读,获得了阵阵掌声。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受到有效激励后的学习与工作的效能是激励前的三到四倍。在阅读中,当人的身心处于激活状态时,大脑会把意识的、潜意识的一切与文字内容相关的储备充分提取起来,勾连贯通,进行意想融会,意会整合。在这种状态下最容易产生顿悟和灵感,言语的、思想的创造性浪花常常会不断飞溅。课堂教学更需要我们走进儿童的心灵,走进儿童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也许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更新、更美的境界。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

今天教学《太阳》一课,我把这节课备的很详细。因为这是学生们接触的第一篇说明文,一定要开个好头。记得前几年面试时我抽的课就是说明文《鲸》,再加上外出学习听了这节课,校公开课也听过这节课,对这篇课文想不注意都难。

我觉得这篇课文比较简单,说明文无非就是告诉我们一些自然、科学知识等。我们的目的是读懂课文、学会知识。教学目标除了字词外,还有以下两点:1、了解太阳的特点。2、知道太阳与地球的内在联系。明白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3、教学说明方法。

开篇先找学生读第一段,后汇报知道了什么。生“太阳离我们很远。”一个字概括“远”板书“远”字。你从哪里看出离我们远呢?生继续说“太阳离我们1.5亿……。”提到说明文、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知识了。这一句中有一个说明方法,谁知道?生沉默。师引导的“1.5亿,3500年。”生开始激动“数字、列数字。”板书第一个说明方法“列数字”“对啦,其实他还隐藏着另一种说明方法呢!举例子。这一系列说明方法都是为了证明?”生“证明太阳离我们有多远!”

以此方法,教学第2、3段。先让生读文,在汇报出太阳特点,远、大、热。再板书特点。再说说你从哪句话中发现这个特点的.,抓关键句子。接着找说明方法。本文一共运用了四种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而在第3段中都有体现。目的是巩固发现说明方法,让孩子在具体、通俗、明了的理解课文。生依次进行了汇报“太阳像火球就是打比方。”“钢铁碰他变成汽就是举例子。”“6000摄氏度,2500倍是列数字。”“表面温度、中心温度的对比就是在作比较。”生易把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搞混,师需反复强调、纠正。

板书“远、大、热”形成一个圆。太阳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生“温暖。”太阳大呢?师开关灯提示。生“光明。”那太阳热我们为什么没有被烤焦?生“因为太阳离我们远。”太阳那么大,为什么没晃得我们睁不开眼?生“因为太阳远。”你可以看出太阳的特点与地球有什么?生:“有联系。”

第四段第一句是过渡句,让学生自己发现,作用是承上启下。

单元预习课上,学生说过“太阳和地球有关系。”4-8段就讲了太阳和地球的关系。让学生挨段汇报。因为有太阳所以有花草树木,有吃的穿的,有风雨雷电,有美好生活。反之,没有太阳、没有一切,还存在因果关系。我们应用联系的眼光看世界。

我自觉教学设计的条理还算清晰,虽没有太大创新。但学生的听课状态给我一种感觉:会积极回答的孩子会,闷头不在状态的孩子依旧不会。有点两极分化的感觉,貌似教学上有点东西达不成共识。我再慢慢探索吧。时间控制的刚刚好,该落实的都落实了。有一点进步。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3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开课伊始,把竞赛引入课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初读课文之后,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把学生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接着让孩子们自读质疑,在兴趣盎然之中开始了学习。在实施教学中,教师随机进行动程演示,并配以简洁的图文式板书,使学生饶有兴趣地理解了课文的重难点。课末,学生的注意趋于分散,此时再设计看图续编故事结尾和表演说话的环节,又一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们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质疑问难,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读讲之前,老师让学生自读质疑、小组讨论、互助解答,促使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在小组讨论中发表独立的、富有创造性的见解,生生之间得以充分交流。学生们仍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向老师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插入解决。这样以学定教,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参与的最有力的`证明、课末的续说故事、表演劝说既拓展了语言训练的面,加大了思维训练的力度,又使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自然渗透。

三、多读少讲,精心组织学生导读达标

在教学中,老师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初读达到正确流利,精读着眼品析体会,熟读力求感情到位。在重点词句处则细细品读,并教给朗读技巧,乃至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样使得“满堂灌”化为学生大面积的、扎扎实实的读书活动。”

在充分读好书的基础上,我还精心设计词句训练,教法求新求活,展示了“感知理解——品味赏析——积累运用”的语言训练达标规程。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4

《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六册第一单元的三首古诗词,《绝句》这首诗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神的篇章。

我抓住了杜甫“诗中有画”的特点展开想象,感受春色之美。我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古诗,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图片,小组交流领悟作者描绘了衣服怎样的画面。 抓住杜甫诗中“一动一静”的描写读出春的生机与和谐。适当拓展赏析,一方面增加学 生背诵方面的积累,另一方面蓄积对春天的美好感受。不足之处我缺乏教学激情,致使整个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参与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意境幽远,它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记忆里,久久不能忘怀。全诗用白描手法简洁的写出了最富有特征的`景物,使人如沐浴春风,如临其境。因此我从感性知识入手,通过读,以读解义、以读悟情。结合注释理解了“三两枝”、“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的意思。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巧妙点拨,横向迁移,最终化解难点。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体会了诗的情感,进入了诗的意境。在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三衢道中》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以诗人的身份想象“山中景象”,做一回曾几吟诵这首诗,以其他景物为内容创造性的改写最后两句诗,丰富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的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想象“山中景象”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一串串生动美妙的词汇,那一个个有趣却不无依据的猜想,把学生带入了诗中情境,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诗中的情感。领略到诗文中“空白”的艺术魅力,深层次的诱发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创造性的改写最两句诗,既是进行仿写古诗文训练,也是对学生前面想象的概括、升华。有的学生一人改写出几句,发散思维也得到了培养。让学生表演《三衢道中》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对全诗又一次加深理解。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5

第三组课文都是一些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么应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根据课文特点,对话较多,在教学中我也主要抓住对话通过朗读、表演、讨论来学习。如《南辕北辙》抓住主人公和朋友的对话体会人物的得意无知,南辕北辙。

《惊弓之鸟》重点通过人物的对话朗读体会人物特点,让学生认识一个善于观察、思考和分析的更羸。同时明白惊弓之鸟的字面含义以及比喻义。记得当时我让学生讨论了“害死大雁的是谁?”这个问题,紧接着解释了惊弓之鸟的.含义。这里处理不当,没有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思考体会出比喻义。或者顺势让学生谈谈学了这篇课文的收获。《画杨桃》我主要抓住同学们与老师之间的两次对话来体会他们不同的反应以及老师的不同反应。同时以父亲和老师的话为难点来体会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在体会老师和父亲的话时,可能是引导不到位,学生答的就是“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不要嘲笑别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之类。总是重复说,总是不能答出精彩。当时似乎又变成了我的独角戏,又是我说出实事求是。是同学们积累词汇不够?是我执着于他们要答出更准确的道理?还是朗读体会不够?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自读课文,我讲得也比较简单,自读、学习词语,就抛出几个重要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为什么小徒弟会受到称赞?”让学生自学,然后反馈。现在反思,应该要让学生再说说启示。不过还是一个老问题学生在反馈“为什么小徒弟会受到称赞?”时,又只是讲到表面的他画的好,让人觉得有很多骆驼,他画了“一只骆驼……另一只……”。只有李奕初说道他的画有种若隐若现的感觉,让人猜不出到底有多少骆驼。没有更深刻的想法了,甚至没有人说道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孩子们是没词汇么?后来我引导也说不出更深刻的想法……创新,智慧,多想多动脑,他们也想不到?那估计让他们回答启示还是会是这样……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6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经过三上教材的试教和习作反馈,我们欣喜地看到,苏教版国标本紧扣《课程标准》习作教学理念,一洗陈旧思维定势。以“勇立潮头敢当先”的魄力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设计匠心,从三年级开始全面推出习作教学科学序列。

习作教材特点分析

上、下册习作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一脉相承的,既有螺旋重复,又有质量提升。从下册看,习作教材的编写特色更加鲜明,主要体现在“三本三从”六个特点上。

1.本位转向。

即从片面应试为本位转向以儿童发展为本位。在以应试为本位的前提下,老师和学生都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哪管儿童独有的认知规律和心理规律,如兴趣、注意、思维、记忆等规律。只管以成人成熟的心理和成人的语言、见解、认识与思想去要求或指导学生习作。儿童不再是习作的主体,却被异化成作文考试或“奉命”作文的机器。要么猜题押宝,要么背、抄、套作。一味要求通过观察抓特点、巧选材,立意要高,描写要生动形象,不管你习作空话、假话、言不由衷,只要骗过阅卷人的眼睛,得高分就好。苏教版习作教材一开始就突出“儿童本位”的理念,关注学生年龄、生理和心理特点,一反以往偏重于回忆性习作训练,安排的话题都是写儿童最感兴趣的,且刚刚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现在和他(她)生活、学习、游戏在一起的人。从《脱棉衣》到《小草中的发现》,从《我的朋友武建设》到《肚子再也不痛了》……哪一篇习作不为儿童所喜闻乐见又乐写、易写呢?

2.本体确认。

即对儿童习作本质的.认同,还儿童习作的本色。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对事件的认识,。多源于感观和形式多样的活动,而不像成人以理性成分居多。《课程标准》有一段针对第二学段习作的话,很明确:“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就是儿童作文本体观的内涵所在。习作不是创作,也不是文学作品。它是一种自由的、真实的、有自己个性的表情达意的练笔或书面交际活动。苏教版习作教材在创设活动情境和提供同龄人本体、本色例文以及互相交流方面,引导儿童习作向本、真发展。

3.本源回归。

即从立意本源(老师预定中心思想或设定命题)走进生活本源。长期以来,“立意本源”的习作理念一直占统治地位。儿童的构思、选材、谋篇、用词、造句和老师的批改、评价、反馈等一系列操作环节,都必须遵循“立意本源”这个理念。老师命题或框定中心思想之后,不管儿童有无这方面的材料和认识,都必须写。写不出的学生只能靠胡编乱造或抄袭或他人代笔来完成习作任务了。其实,儿童习作本源应来自于日常生活,习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身边的人、事、物人手。正如《课程标准》所说:“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三年级下册的8篇习作教材,均来自儿童熟悉的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儿童都能在各自的生活环境和前期经验中找到与之匹配又易于表达的“相似块”。苏教版习作教学已回归童真、童趣的生活,踏上了一条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康庄大道。

4.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

要开阔儿童的习作思路,启发自由表达,能自主选择表达材料,关键是要开放作文内容,摆脱封闭式思维的束缚。以往以命题作文为主,题目大多封闭在《记一件难忘的事》、《童年趣事》、《记一个助人为乐的人》、《美丽的校园》等等一类圈子之内,为一代又一代小学生所操练。有的老师提供现成的材料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写“葫芦文”;有的为学生列好提纲,提供语串语词,写“框架文”、“喂食文”。而通观本册教材,习作内容堪称“贴得紧、放得开,前有孕伏、后有铺垫,内容资源有机整合。”所谓贴得紧,是指贴近儿童生活、贴近阅读教材内容、贴近儿童前期经验。放得开,是指内容开放、思维发散。例如《习作2》,“画一张像,写一写”,可以画同学、老师、家长,还可以画想象中的人。除了写外貌,还要写写性格、爱好。导学既宽松,又富有启发性层次性。又如《习作1》,通过图文对照学例文,知道怎样按内容分段写。然后在两组图画中,任选一组写,也可以自找课外的一组连贯的图写。例文浅显、易仿、能创,导学又关注儿童兴趣和认知的差异性,尊重学生多向选择,处处体现开放性和人文关怀。关于“孕状”、“铺垫”、“资源整合”这一特色,它又像一条暗线贯穿于整套教材。例如,一年级课文《秋姑娘的信》中有“给小树裹上冬衣…”的内容,本册《习作1》例文就有给小树“脱棉衣”的句段,前呼后应,长线联系;二年级有“舐犊之爱、乌鸟私情……”的读背练习,本册《习作4》的例文《乌鸦反哺》,学起来也就不陌生;二年级有口语交际课“买文具”,本册《习作4》,看类似买玩具的图写一段人物对话,应该说是用不同语言形式呈现熟悉的“相似块”;三上《习作2》有《我的自画像》,重在写外貌和长相,本册《习作2》又有写“画像”(画别人),除了写外貌长相,还要写写性格、爱好,似是一种习作反复,实则是螺旋上升。

5.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

如前所述,以往的习作是在单元练习里安排一个题目,然后按要求作文。基本上是:“命题(或半命题)+提示+要求”——单一的线性呈现方式,大多是空泛的说教文字。而苏教版习作教材呈现方式是多元的、立体型的:有的是配图例文——导学语——迁移性图画导写;有的是激趣导人——配图例文——讨论合作——选图仿写;有的则是提供数条素材资料——配图想象——围绕话题写介绍文等等,可以说形式活泼多样,图文简明生动,促动儿童自主习作、自能作文。

从习作体裁形态上看,有记事、有写人、有日记、有童话,还有随笔和说明式介绍,形式上不拘一格,让学生自由表达,发展个性。

6.思维从手脑分离走向手脑合一。

多年来,在片面追求应试的扭曲下,我们没能让学生自主地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常常是“用自己的笔写人家的话”,习作者的手与自己的大脑思维处于分离状态。教学归根到底就是一门思维科学。学生习作其实就是其大脑思维成果的物化。教材编委、特级教师高林生先生运用脑科学,针对苏教版习作教材的运作机理,作了一番精辟的分析:“选材与构思是一个人接受外部信号刺激,调用自己已有的相似块,使用内部言语,根据话题要求所做出的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重组、相似匹配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过程。”这段话把手脑合一的重要意义和内隐操作说得很透彻。苏教版三下习作教材利于激活学生思维、促进手脑合一,易化儿童习作。例如《习作8》是编写童话故事。故事怎么编?学生能很快地从上学期“摆玩具编童话故事”找到文体“相似块”。至于本册是围绕“习惯”这个话题编故事,学生除了从话题示图中得到信号刺激,拓展思路,还能从1—6册习惯篇教学中选择到一系列匹配信息,有事可思,有话可写。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从整册教材的设计看,每次习作的版面都是图文并茂、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生动,还有同龄人誊写例文的视觉美。教学中,再适当配以音响、音乐,视听交互感染,能有效地促动学生乐于用脑、易于动笔、手脑合一的进程。

教学策略与基本步骤

理解编写意图和抓住新教材特点,实施新的教学策略与采用求真务实的操作步骤,是有效导学、不断提高习作教学质量的关键。

“制度作文”与读写迁移式小练笔结合

所谓“制度作文”,是指教材中规定的习作。一学期下来单靠8篇习作显然是不够的。鲁迅先生曾经指出:“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这里的“多看”,指阅读,要大量阅读。这里的“练习”,指练笔,要多写。笔者认为,结合阅读进行尝试性运用练笔,是提高小学生表达能力非常有效的途径。张庆先生说到读写结合时要求:“长线”孕伏积累,“多布云彩”;“短线”相机渗透,机动练笔,做到“长短结合”、“大小互补”。“长线”应该是一种隐陛的言语积淀,有一个先吞噬后反刍——吸收、内化,再到倾吐的过程。而“短线”则是一种显性的,“趁热打铁”式的小练笔。例如,学了《雨点》,让学生仿照句式续写不同的句子:雨点落进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又如,学了《拉萨的天空》之后,就按照课文开头段总写的句式结构仿写:海口是___________。那里的天空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再如,学了《飞驰在高速公路上》,可以按课文段式层次,用上“这条河好宽哪!——这条河好长啊!——这条河好美啊!”开头学写三段话。还有,学了《小露珠》之后导学:假如你是一种小植物(或小动物),会对小露珠说什么呢?先互相说说,然后写下来。……这些因势利导式语言实践,既有句式历练,也有段式的尝试运用。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表达的理解,又为习作储备了怎样表达的语言材料。再加上教材中“语串”读读背背的积累和内化,已为儿童自主建构句段、重组相似模块、习作成篇打好了基础,做好了铺垫。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7

讲完这一课稍找回一些自信,能量又满格了。设计了板书后思路清晰多了。父亲说教---我认真画--同学嘲笑--老师审视--同学反省--教师教诲 ,父亲说教和教师教诲箭头同指四个字“实事求是”。

第一段,读。“想当然”和“走了样”让学生说出其含义。很简单,想象什么样的就以为什么样的。和原来的不一样。

第一段是父亲的话,后面有一段话和父亲讲的话一个意思。生“第18段,老师的话。”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生“首尾呼应。”

第二段,为什么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生找关键词句“我的座位正对着杨桃。”抓“正对着”你从我的.动作神态中看出了什么?生“看出了我画画认真。”

分析3-17段。同学们看到我的画有什么表现?生“笑”是哪种笑?“嘲笑。”你来嘲笑着读读。直接指导朗读。老师看了我的画做了一个动作。“审视”什么叫审视?“认真仔细的看。”体会老师态度的严谨。

师审视后的师生对话再读。指导朗读时要读出同学们的决然、肯定。找生对话着读。再分析老师严肃的原因。用反文表达出的感情色彩。好-笑的破折号含义是声音延长。读出同学们的痞劲、嬉笑感。

后老师让大家轮流坐在我的座位上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让同学们亲自去体会、去感受。再读,省略号说明了同学们说话吞吞吐吐。为什么同学们会吞吞吐吐?“因为同学们知道错了。”再读。

课文在写作手法上与以前的课文略有不同。“首尾呼应。”还有。师语言提示。运用了很多标点符号。破折号、省略号、问号等。多神奇啊!让表达更清晰、生动了。

师“和颜悦色”知道大家错了很欣慰。

最后,老师的话告诉了我们三个道理,谁来说说?“1、看问题角度不同,结果不一样。”“2、不要忙着嘲笑别人。”“3、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最后生说收获,师总结。“看问题、做事情不能凭空想象。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总觉得自己讲课还是有点牵学生走的感觉,明明已经改了很多了。下次得多下功夫,感觉还是教材研读的浅。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8

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围绕“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奶奶?”这一话题展开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去发现,在小组合作中讨论,在交流中感悟、延伸。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学生在第七自然段的探究性学习中,能准确地找到描写奶奶动作的词句来分析奶奶的性格特点,特别是对“挑”字的把握,准确地抓住了奶奶慷慨大方的特点。再如,在将奶奶前后两次笑的对比探究中,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发现,而且认识逐渐深入,不仅认识到奶奶的心情高兴,而且挖掘出奶奶对孩子们那种无私的爱,在一步步的探究中,奶奶的形象越来越高大。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话题非常感兴趣,也乐衷于发现和探究,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这使我发现,只要我们为学生创设好准确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性学习的`主题,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究能力往往是令人吃惊的,其中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创造性的回答,也往往令教师惊喜不已。

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作为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值得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大力提倡。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9

在《语文园地一》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主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如,学生学习“识字加油站”时,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然后引导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的发现的,同时再说一说他所知道的其他的形声字。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采用这种形式,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大胆去说,去练,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也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学教材。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活动时,我先让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找一个共同感兴趣的地方,准备去哪玩。在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伙伴之间共同合作的精神,并能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建议,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最后形成一致的意见,这对培养学生合作和交往能力有着很好的作用

二、存在的不足之处:

“日积月累”对诗句的理解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时间,只是老师用口述的形式简单的说给大家,学生对诗句根本没有理解,以至于在背诵时死记硬背,感到困难。

三、今后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教学“口语交际”时,先让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加以整理,根据自己在课外的收获选择一个角度,然后与选同一个角度的同学组成小组进行交流并形成书面稿。在小组内认真地讨论交流,讨论时互听互改,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0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介绍了南沙群岛美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字里行间包含着对南沙群岛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在初步感知课文时共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南沙群岛的美丽:地理位置、物产丰富、景色迷人。再逐段理解,体会每个部分所介绍的特点。其中第二部分物产丰富所用时间较长,不仅要理解“蕴藏、贮存、用之不竭、曾母暗沙”等重点或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还要让学生感知本段总——分式段落结构的特点。以及为什么称南沙群岛为“巨大的蓝色宝库”这个总领问题。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达成了这一段的'教学目标,不过我感觉引导讲解的多了一些,学生接受的比较多,但自主理解、体会还不够,特别是“海洋动力”中的潮汐能,尽管花了时间描述和讲解,但是学生还是没有一个深层的认识,今后在这方面还要抓一抓学生的课外阅读,我准备另外再找时间补充些视频资料,将这一块补上去。

第三自然段与第二段结构相似,因此在写作方法的理解上比较顺利,用时也不多,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找找“景色迷人”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相对而言理解的难度比第二段要简单一些,配合图片进行理解,以学生自己说为主,重点指导理解“翡翠与蓝玉合璧”、“碧波浩渺”、“蔚为壮观”的意思。再指导朗读。从效果来看,理解的目标已达成,学生也比学第二段更加自主、参与性更高。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1

“雪儿”是一只信鸽的名字,在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雪儿》一课中,它浑身雪白雪白的,有两颗金黄的眼珠,外表非常美丽可爱。

谁能读懂“雪儿”的心呢?当然是充满爱心的小作者。你看,爸爸刚把雪儿捡回家时,雪儿身上很脏,可是小作者却读懂了它眼中充满哀伤;当受伤的“雪儿”还不能飞翔时,小作者天天陪着它到阳台上看蓝天,看蓝天上飘飘悠悠的白云……当“雪儿”终于能展开双翅飞起来时,小作者为它欢呼;当“雪儿”飞回阳台转圈圈时,小作者对它说:“雪儿,你去吧!蓝天才是你施展本领的地方。”

《雪儿》是一篇散文,课文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可字里行间充满了感人的人鸽深情。如何引导孩子通过品读课文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呢?

教学时我并没有逐句逐段分析,而是抓住了一条主线:体会小作者对雪儿的喜爱之情。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通过读课文,你体会到小作者对雪儿是一种怎样的感情?然后围绕“喜爱之情”引导学生用心默读课文,画出能表达小作者喜爱雪儿的句子加以体会。

在第二自然段中,学生画出了“我和爸爸给它洗了澡,敷了药,它变得雪白雪白的'了,我便给它取名‘雪儿’。”和“我对雪儿说:‘雪儿,这儿就是你的家,你安心养伤吧!’”这两句。品读前一句,请学生画出写我的动作的词语“洗、敷、取名”,体会我对雪儿的细心呵护;后一句主要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我对雪儿的体贴关爱。老师进一步加以点拨:小作者不但为雪儿洗澡、敷药、取名,陪它说话,他还懂雪儿的心,你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学生马上会注意“眼里充满哀伤”“天天陪它到阳台上看蓝天”等语句,这样学生不但读懂了雪儿的心,也体会到了小作者对雪儿的一片深情。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从一个“盼”字,第四自然段从“欢呼”一词,进一步体会了小作者对雪儿真挚的关心和喜爱。学生读懂了小作者对雪儿真挚感情,就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师的第一要务是潜心地与文本对话、深入地解读文本,用心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像《雪儿》一课,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要像小作者一样,先要读懂雪儿的心,再巧妙地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在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2

《刘胡兰》这篇课文记叙了刘胡兰为了同党的安危,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钢铁般的坚强,最后终归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她牺牲时年仅十五岁,花一样的年华,却在残暴的敌人面前勇敢坚定、视死如归。回想起自己上小学时,老师讲这篇课文时,那时候对敌人的残暴我们心里就非常的气愤,对刘胡兰的勇敢坚强非常的佩服,对她的牺牲感...

《刘胡兰》这篇课文记叙了刘胡兰为了同党的安危,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钢铁般的坚强,最后终归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她牺牲时年仅十五岁,花一样的年华,却在残暴的敌人面前勇敢坚定、视死如归。回想起自己上小学时,老师讲这篇课文时,那时候对敌人的残暴我们心里就非常的气愤,对刘胡兰的勇敢坚强非常的佩服,对她的牺牲感到非常的同情、惋惜。学习的过程中,有股默名的情感,仿佛那情感一直延续到今天。现在,轮到我教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了,我也真的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同我一样能感受到这些。

上课开始,我想想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敌人的凶残、刘胡兰的`英勇。课前也让学生预习了一下,没想到学生对课文缺少了解,在读与敌人的对话时脸上充满了笑容,觉得很好笑。根本无法体会到当时的情境。虽然当时有股无名之火涌上心头,但仔细想想想想也不能怪学生,他们这些年龄的孩子喜欢的是动漫、科幻、武侠,试问了一下学生哪些人看过《地雷战》、《地道战》等这些革命战争年代的电影呀,寥寥无几,难怪孩子们对这段历史的漠不关心,又怎么会对过去的历史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呢?

我想作为老师有责任让学生知道这段历史,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历史知识,介绍有关的书籍让学生阅览,播放有关的电影、录像让学生欣赏,同时,还可以利用朗读课外资料、比赛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革命烈士们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相互进行交流。我想这种渗透应该是持之以恒的,不是因为教了这篇课文而形式一下就心满意足。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3

《海底世界》是一篇关于海洋的常识性课文,文中介绍了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象和丰富的物产,抒发了作者对海底世界的赞美之情。

课文一开始,便紧扣课题提出问题:“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至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第二自然段采用设问的方式回答了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接下来抛出问题“海底动物是怎样窃窃私语的?”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朗读,读出各种小动物的的声音。并且能够模仿动物的叫声,寓教于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内容的情趣性。再让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声音,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连起来说一说,这样使孩子产生了共鸣,他们仿佛置身于情境中,心生向往之情。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海底的动物都有哪些活动方式呢?我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训练,自由读、指名读、表演读、齐读等方式,结合课件,对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贝类等动物的活动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读起来自然有感情。默读第四自然段时,让孩子们读懂海底植物的色彩差异和形态差异,勾画出有关内容。学生通过自由读、朗读、默读等方式主动在文本中寻找答案。授之以 “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上教给学生“渔”的方法意义更深远。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4

核心提示:《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

《燕子》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优美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湖面上飞行、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燕子优美的外形、优美的飞行姿态、歇息时美妙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并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作者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咬文嚼字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咬文嚼字,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飞行时的动态之美,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悟力。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5

一、以写字教学为切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小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务必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点。而新教材已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在教材的开始,不再急于讲授课文。而是打破了常规,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新学期初,我就注重了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培养。透过观察、模仿、练习,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利用写字歌:“学写字,要注意,头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纸放正,一尺一拳要记清,手离笔尖一寸高,写字认真要心静”,来帮忙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要求学生写字时,必须要跟写字歌进行对照。老师随时进行督促和指导。一周下来,学生写字时已是个个端坐。除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写好字。每课后的写字练习,不可忽视,每一天应安排必须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良好的写字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务必耐心细致、精心地指导,并严格反复长期的训练,从而让学生把字写端正写漂亮了。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语新课程标准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构成潜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课堂上的收获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决心真心实意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把握训练训题,注重学生潜力的提高。

新教材旨在使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要把书读活。在理解知识的同时,又要提高学生的潜力。就拿口语交际这一训练来说吧,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概括、说话等潜力,更是给学生带给了一个创新的天地,想怎样说就怎样说,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从而也为夯实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教这类训练时,要精心组织,重“说”和“演”的训练。如,我在教第六课《小摄影师》时,根据书上的插图,实地模拟进行表演,这样使学生的形象感知变得直观化。学生在简单愉悦的环境下,相互之间对起话来。头头是道,不但“说”得到了锻炼,也使学生感悟了许多道理。

四、多读、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以前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潜力只能靠潜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能够透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有时提出的问题,老师也会觉得束手无策。新教材的资料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我认为平时就应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

总之,新教材充满着时代的气息,资料上的更新,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法上如何去创新。努力帮忙学生从小练好语文基本功,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体现新教材的真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