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反思 >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合集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5W 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

20xx年10月17日上午,六年七班的教室里,正在进行学校耕耘杯的作课活动,我讲的题目是《我的老师》。这是一节讲读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要目的,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读中悟,提高能力素养。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表现了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美好品德。文章以一个儿童的眼睛、儿童的心灵,去观察老师,去感受老师,跳出一般赞颂老师的窠臼,使文章情意真挚,极富感染力。

良好达到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非常关键。它有利用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设计导语如下:“平凡小事见真情”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恰恰是这句话在现代作家魏巍的回忆性散文《我的老师》中妙笔生花。本节课咱们师生共同体会“平凡小事”见“真情”。

《我的老师》共记叙了七件事,前五件事写得概括,后两件事写得具体。前面写蔡老师的五件事,从面上概括体现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的中心,这五件事是依据作者感情步步加深的顺序排列的,感情的分量一件比一件重,对“我”的影响一件比一件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把文章推向高潮。后面写孩子爱老师的两件事,披露了孩子内心里对老师的深情,也烘托和反衬了蔡老师对学生的爱。第六件事详写,对孩子来说,不知父亲死活,又遭同学奚落,这是难以承受的打击。老师的支持、鼓励,使“我”感受到温暖,对老师的感情也上升到新的高度:“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而详写第七件事“梦中寻师”,使孩子对老师的爱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七件小事,从课内写到课外,从校内写到校外,从平时写到假期,从学习写到生活,师生感情步步加深,所选事例丰富多彩,而内容绝无雷同之感。而在儿童时代,那些零碎的、具体的、直观的材料往往会让儿童们终身难忘。本文就选取了这样的符合儿童记忆特点的材料构文,材料选择很是典型。

作者把自己对蔡老师的浓浓深情蕴含在叙述事情过程中的平平实实的字里行间,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将最动人的一瞬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丰满,情感细腻深刻。如“假打真爱”的场面,“从来不”“仅仅有一次”“好像要”“轻轻地敲”这些词语说明蔡老师即使在生气的时候也并没有真打我们的意思,这仅有的一次假装生气,写出了老师的“严”与“爱”,也表明了蔡老师最理解小孩子怕打的心理,表现了蔡老师的温柔、热情、深爱学生的思想感情;“一迎”写出“我”的本能与调皮;“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中两个“笑”字表明了十分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再如假期惜别时的场面,“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一句中“默默”两字写出孩子与自己喜爱的老师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是孩子送别的动人场面,这是孩子表达依恋的方式,没有话语只是默默观察,只希望能在老师身边多呆一会儿,只希望能多看老师一眼,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的动作,静态的描写,浓浓的情意胜过千言万语。还有“梦中寻师”更表明了学生依恋老师的程度,只有梦境才能满足“我”的心愿。这心理、这感情、这思念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正像作者说的:“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这些传神、细腻的描写,无一不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师生之情。

这节课的重点是欣赏文章中的细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寻找细节描写来深入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深情,基本完成。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参与者,努力在作品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但是老问题,一、很难调动全部的学生参与到思考中来,很多学生的惰性,是一种懒与思考的惰性!二、学生无法将自己感受到的东西顺利的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或者体会不深,表达不清。能基本达到要求只有20多个学生而已。还有一半的学生依旧是听甚至无法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堂时间把握不好,由于前面的体会语言细节环节不好,后面时间也不够了,如:让学生找出蔡老师做的哪些事反映蔡老师的哪些性格特点耽误时间过长。结果后面的一个给以前老师写明信片的拓展迁移训练环节感情调动不够。看来还是要在课堂气氛节奏的调控上多下些功夫。不过,和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相比,学生毕竟已经有了体会探究独立思考习惯,无论是好还是坏。其实课堂中自己最兴奋的时候是学生提出了许多好的句子和词语,是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和学生共同临时探讨是最快乐。这个时候才有点教学相长的意思。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2

在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讲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了解了大作家为什么把小姑娘称为老师之后,就“在你的心目中,小姑娘和萧伯纳分别是怎样的人?”这个问题进行读与悟。

片段一:

放,张扬个性

师:娜塔莎是一个漂亮可爱、人见人爱的小姑娘。(根据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一句话和课文插图感悟)那么,除此之外,在你的心目中,娜塔莎还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为什么?

生:她非常聪明,因为“可是,出乎预料的是,……”她听出了萧伯纳非常骄傲,就用同样的方式来提醒教育萧伯纳。

生:我也觉得小姑娘很聪明,她是学着肖伯纳的口气说的。

师:如果是你的话,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对肖伯纳说?

(几位同学读得严肃又不失俏皮)

师:真聪明的小姑娘,竟然会用这样的方法来提醒萧伯纳。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老师,我觉得小姑娘很淘气。

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是呀,也许这才是女孩子最真的表现。教参上不也提过这一点吗,我正愁不知如何开启他们说出这一点呢。我抓住这一异议,紧追不放)

生:因为小姑娘可能听萧伯纳这么说了,就学着他的口气说的。

生:我也这样想。我觉得小姑娘淘气透了,大作家这么说,她觉得好玩,就故意学着萧伯纳说的。

师:对呀,也许小女孩只是好玩才跟着说的,真是个淘气的小女孩。你能学着她的口吻来对萧伯纳说一说吗?

(几个淘气的孩子有声有色地读起来了)

师:如果是你,你会这么对萧伯纳说吗?为什么?(问题刚提出,有些学生就开始不自在起来,你瞅瞅我,我看看你。在我的再三鼓励下,终于举起了六七只手)

生:我不会,因为萧伯纳是一个大作家,我们应该尊敬他。

生:我不敢,因为萧伯纳是世界有名的大文豪。

师:难道他错了,你也——?

(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的说是呀,萧伯纳太自夸了,就应该教育他;有的说,要是我,我还是不敢……)

师:小姑娘面对世界大文豪,竟然敢这么说。你认为小姑娘是怎么想的?

生:小姑娘认为,萧伯纳跟她是好朋友了,可以这么提醒他。

生:也许小姑娘认为,萧伯纳不过是跟她一起玩的伙伴,玩的时候谁还在乎他是什么大作家。

生:我认为,虽然萧伯纳是个大作家,但也是个人。

生:是呀,不管他地位多高,他和我们一样,是个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孩子们越说越来劲,胆子也更大了,好多憋在他们心里的话终于都说出来了)

师:那现在你觉得小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勇敢的孩子。

生:敢说真话的孩子。

生:能说真话,就是诚实。可以说是诚实的孩子。

生:心地善良的孩子,因为她是为了肖伯纳好。

师:孩子们,你们说得很有道理。小姑娘就是这样一个正直、勇敢、真诚的人。我们也应该像她一样:无论在什么人面前,地位比我们高的也好,低的也罢,我们都应该一视同仁,既不奉承拍马屁,也不歧视小瞧他人。

(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没有了刚才的忸怩,没有了刚才的拘谨。)

收,突显共性

片断二:

根据第二自然段的话,学生们确信萧伯纳当时很自夸,觉得他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

师:萧伯纳真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吗?

(突如其来的诘问使学生一下子有点愕然,教室里出现了短时的沉默。不一会儿,就有几个学生好似一下醒悟过来,自信地举起了手。)

生:老师,我认为他是一个谦虚的人,因为他认小姑娘为老师。

师:是呀,大作家把一个小姑娘称为老师,可不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能做到的!

生:我认为他是个知错就改的人,因为课文里说:“萧伯纳听了,不觉为之一震。他马上意识到刚才太自夸了。”他已经意识到太自夸了。

出示:萧伯纳听了,不觉为之一震。他马上意识到自己太自夸了。(指名同学读)

师:“为之一震”,“震”是什么意思?萧伯纳为什么而“震”?

生:“震”就是“震动”,就是心里有点震动。

生:“震”就是震惊的`意思,他为小姑娘说的话而震惊。

师:对于一个小姑娘的话,萧伯纳就会有这么大的反应,他应该是一个……

生:一个非常虚心的人,因为一个小姑娘的话他也会接受。

师:是呀,一个大作家,能接受小姑娘的提醒,这是一种多么谦逊的精神。(板书:谦逊)

生: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因为他竟然容忍小姑娘这样说他,还认为自己错了,真了不起。

师:看来,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我们送给他一个词:“严于律己”,也可以说“十分自律”。(板书:自律)

生:他十分尊重小姑娘,他能平等待人。

生:他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因为小姑娘也许是跟他开玩笑,可他却这么当真。

师:对呀,如果小姑娘是故意学着他的口气说的,这样一个大作家竟然能接受这种批评或者说是善意的提醒,这需要多么博大宽广的胸襟,可见他是一个极其谦逊自律的人;如果说小姑娘只是开玩笑说的,萧伯纳竟然为这样的一句玩笑而震惊,还马上认识到刚才的失言,更足见他是一个极其严格自律的人。

生:我觉得最后一段也说明他谦逊自律。

(引入读、悟最后一段)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3

最近上了《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感触很深。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绍有关仿生学方面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文章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因而,在教学中,打破以往的教学常规,还自主学习于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探讨与研究之中,亲身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感和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预习的能力,所以,自主预习时,我让学生多渠道搜集相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以便小组交流。精读课文时,主要抓住重点段,即三、四、五自然段,反复研读,挖掘文本内涵。因为这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因此,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重点学习自已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讨。如:“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给我们什么启发?除了文中列举的那些事例外,人类还向哪些生物学习过?等等。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求知的欲望特别地强烈,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尤其是个人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及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时,他们畅所欲言,就连平时很少动脑、很少开口的学生,都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小手,我也因此被深深地所感染,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又一个高潮。

虽然这堂课只是短短的四十分钟,但带给我的却是太多的.震憾。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们的学生有那么大的潜力,那么大的暴发力,为什么我们做老师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是顾虑重重放不开手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信任学生,他们只是个孩子;

二、不相信自己,能否驾驭课堂;

三、为了赶进度,怕浪费时间;

四、习以为常,不愿破这个规矩。

五、孤陋寡闻,不思进取。

在快要下课的时候,我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回家也拿一鸡蛋紧握在手中,感觉一下“薄壳结构”。时隔几日,我想起了这个作业。于是,我询问实验的结果。有22人回家做了这个实验,但是,有8人把蛋壳给捏碎了。这给同学们的心中蒙上了一层疑惑:书上说的这种“薄壳结构”不是很牢固,怎么捏也捏不碎吗?为此,我也产生了很深刻地沉思,现在鸡蛋的质量影响了“薄壳结构”的牢固性。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错!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啊!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4

《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文重在让学生感受大作家萧伯纳知错就改、严于律己的可贵品质。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以学生自学为主,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自己质疑、探究、感悟。

一、设疑导学自探究:

这节课设计了三个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课题很吸引人,老师问一句:“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不但可以简洁地过渡到课文的学习,而且能激起学生主动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兴趣。接着,通过插图、文字、课外资料等途径解决学生提出“大作家”和“小老师”的问题,这是一次较为深入的与文本对话。此处,老师第二次设疑:“可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姑娘说的一句话却让萧伯纳‘为之一震’”。根据‘为之一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提问,从而巧妙地提出了理解萧伯纳性格特点的难点。学完全文后,老师又通过第二个问题“文中的萧伯纳和小姑娘,你喜欢谁?为什么?”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又跳出文本,客观地评价文中人物,从他的身上获得启示。三个大问题的设计牵动了全文的脉络。根据课题,关键词提问,本节课教给了学生质疑的方法。

二、合力攻关显成效

教学中解决学生提出的为什么会“为之一震”?及从“为之一震”中体会到什么?是难点,小组集体的.智慧此时便可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小组成员间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对人物的品质便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以演带读助感悟:

三年级的课堂上,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上,老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读好这段话的基础上,让学生配上动作,分角色朗读。学生表演读这段话,也在体验着文中人物的感受,读好这段话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萧伯纳的优秀品质,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力量。

总之,这节课我们重在引导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并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探究问题,达到自己释疑的目的。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5

“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为大家整理提供的最新20xx初中语文教学反思集锦,供广大教师参考,更多初中教师教学反思内容,请关注21世纪教育网教学反思栏目!

语文在考试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初中,尤其是高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 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三学生更为重要。高三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学生学语文,最怕的有作文、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鉴赏。在开始进入诗歌鉴赏复习阶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学:了解诗歌的常识——鉴赏诗歌的形象——灌输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训练答题步骤——品味诗歌语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关于谈诗歌鉴赏技巧的小论文。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觉得“诗歌鉴赏也就这么回事情嘛,没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值得重视——他们的阅读量有限,他们的鉴赏水平太低,必须强调他们多做练习。否则,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他们的实践——准确鉴赏诗歌,这才是真正的难点。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6

作文教学,是语文老师深感头疼的事,常常是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与教师的辛勤付出不相称。就目前作文教学的状况来说,我感悟到在作文教学中步入了误区。

 一是指导过细,束缚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上作文指导课,旨在围绕写作目标,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但是,我平时认为指导的越细越好,从立意到选材,从内容到方法,无不细细道来,甚至对中间内容的层次都要加以详细要求。这样,学生只好跟着老师定好的模式写作,写出的作文就会死板,雷同化,很少出现内容、形式各异的精彩作文。这种指导方法,教师颇费心思,但是并没有起到训练学生灵活思维的作用,相反,却僵化了学生的.认识,束缚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二是批改过详,影响了学生自改能力的提高。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我在批改学生的作文中,要找出共性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自改作文的正确方法。这一环节,是训练学生自改能力的。因此,批语在精不在多。批语精当,学生会在老师的简明导语下,充分展开思维,进行自改训练。我却圈圈点点,勾勾画画,补充删改,总批眉批,应该让学生动笔的地方,老师都包办代替了。如此批改,指明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有余,而引导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不足。学生的自改能力不会提高的。

三是讲评过繁,影响了学生写作的升华。讲评课,是作文教学的升华环节。这一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导引下,根据老师的讲评和自己作文的得失,进行再认识,使自己对此类作文写法的认识得到升华。可是我在讲评课时滔滔不绝,几乎挤掉了学生自我认识作文的时间。这样,教师讲评的时间与学生对自己作文再认识的时间、比例失调,致使学生对此类作文的认识模糊,达不到升华的目的。

相反,有些名师看似不下功夫,但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我想可能是他们的教学方法恰当。语文教学,或许是越下力的教师,学生学习成绩越不好,而不下功夫的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大胆放权,学生的能力就会慢慢提高,作文水平也会提高?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7

我最重视的是一年级学生的识字教学,教材中安排两个单元的识字课,但是纵观整册书,我们会发现识字教学无处不在,我们一年级语文教学就是一个教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这个过程只不过采取的方式不同。

在我近三个月的识字教学课上,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课程:

一是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识字规律。

对于要认的、特别是要写的字,对于已学过的字,要引导学生在联系中、在比较中找到汉字的共同点,不断发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就会形成比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比方说换偏旁,加一加,猜一猜的识字方法,有趣而又高效。比方说,学“商”字时,我先猜一个谜语:一点一横长,点撇在中央,大口张着口,小口戴帽里面藏。我一边书写一边说,学生们很快就记住这个难字了!

二是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主动识字。

在校内,在家里,在街道,在社区,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看商标字、招牌字、广告字……只要见到汉字,就有识字的欲望,就自觉地识记。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展示课外识字的机会、舞台,让学生不断地交流自主识字的成果。坚持这样引导,学生不仅增识许多汉字(课外识的字甚至比课内识的还要多),而且在学习兴趣、方法、习惯等方面收效良多。三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在运用中巩固识字:儿童识字,认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断复现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识的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的效果最好。教师一方面可以把需要识的字编成句子、儿歌、短文,让学生阅读,鼓励学生组词、写句子,在读和用中巩固识字。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8

三年级语文教学这个环境,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去反思,去探究。因为三年级是个过渡时期,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转变,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如何来上好三年级的语文课,我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创建趣味、丰富的语文课堂来吸引学生的集中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5分钟全神贯注地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看了一位老师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有所感悟,这位老师在里面写到“在我们班上课,孩子想开小差都难!”因为她足够的自信自己的课孩子一定愿意听。我开始反思课堂纪律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也是老师的问题,正如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备课。语文课有激情,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二、依旧要必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同时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更加注重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让学生自主预习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字,组词,读顺课文,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做到课前的自主学习。小语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互动性的教学环节。再者多问一些有创建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本身也在提问方面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如何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都要充分的考虑。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他们写读书笔记。一能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渊博的知识,是每一位老师教好书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中,我还有很多明显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反省,不断进步。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9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使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门应该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课堂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的精彩。

一、教师角色与学生地位。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充当不同的角色。既要当学生的教练员,又要当学生的陪练员,有时还是学生学习中的伙伴。应当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若是把握不好课改中的位置,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那只会失去方向,无所适从。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是过去人们常说的话。可在新课标下这已远远不够,教师需要有几桶水,甚至是活水,长流水。新课改使我们又有了新的认知:师生之间不是老师“倒”学生“装”的关系,而是老师的“大桶”与几十个“小桶”连在一起形成连通器。老师通过提问把知识之水送过去,激发学生去思、去想;学生的回答又汇成涓涓细流不断涌入,知识交融的同时会碰撞、激荡出智慧的火化。这种互动的开放教学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也给老师创设无限的研究空间,也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发展的动力。促使教师要由“传授型”转变为“研究型”,去研究如何组织教材、组织课堂教学都必须紧紧围绕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让学生感兴趣。能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现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多数学生对这节课是否感兴趣,是否真正学到了有用的知识,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去探索、去获取知识、去创新、去实践。成为我们衡量本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二、学生自主性学习与教师引导性教学。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

“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如何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呢?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要求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生成的资源具有不确定性,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准确把握课堂具体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情感需要、知识需要等及时做出调整,进行“二度备课”,从生成中因势利导,随时调整教学内容与策略。

三、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如今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几年的教学让我们逐渐意识到,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合作学习前,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是关系到合作学习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非常必要的,它关系到合作学习的质量好坏。因为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才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形成对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立的看法。这样,在合作时,才能将自己的思维过程与同伴交流,使合作更有成效。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

有人说,语文教学课堂是失落的天堂。良言在耳,我们有时逼问自己:如何让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如何让广大师生的语文教学课堂是儒雅的、原汁原味的语文天堂。我想,还应当不断自我更新,进行内功储备,让每一节的语文课堂上都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每一节语文课堂都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0

小学生天真无邪,活泼好动,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理解新鲜事物潜力优点,但也有自我约束潜力差,逆反心理强的缺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语文科目开始出现阅读理解的题型,这让不少教师在小学阅读理解方面犯了难。怎样让好动的孩子全身心投入到听课中,保证他们在这一难点上不掉队呢?透过视频学习,我认为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阅读教学。

一、激发,引导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期望感到自我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个性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构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用心,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潜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

二、把握课堂主体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理解”。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驱使他们用心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因此,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这一有利因素,把认知与炼能有机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在兴趣中显现,学习潜力就会在学习中构成。学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潜力,同时又激活了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用心性,真正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教学的主题策略落实到实处。

三、读的时光还给学生

阅读教学的主体是读。因此,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光读,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资料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透过朗读表达出来,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心不到,则情无共鸣。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潜力和思维潜力,促进智慧的生长。

四、把乐趣带给学生

学生主动发展的火把,需要教师点燃。课上要激发每个学生在中的主动感知,主动质疑,主动思维的用心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潜力。主动的核心是创造,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创设语言文字训练的创造情境,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提倡学生发表异见,独见,创见,品尝创造的乐趣。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1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主张引导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那么,在一年级新生中怎样来实现学生“主体”呢?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应该是其中的一方面。在一年级学生的课堂学习中,怎样让刚上学的新生适应合作型的学习方式,这个问题值得做一番探究。

一、激励交往热情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借助课程内容这个重要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诸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目标上,要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教学在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上的均衡达成。针对一年级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缺员参与的问题,教学要多方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可以从两个方面尝试:

一是创设交往情境,让学生入境生情,产生良好的交往情绪,从而主动地参与交往。创设问题情景、游戏情境、交际情境都是激发学生参与交往的有效做法。在识字教学《自选商场》时,针对城市的孩子都喜逛大型超市的习惯,设置到超市中的情境,让大家说说超市中有哪些物品,学生立即充满兴趣地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二是改变评价方式。教师对小组合作交流的评价,除了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以外,更要注重对小组团体交往过程的评价,会利用恰当的时机表扬小组学习过程中团结合作精神,并对这些小组给予整体的小奖励(如小红花、得红旗等),激发学生的小组荣誉感,让学生愿意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

二、培养交往技能

小组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出现在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一开始组织实施时,学生会因缺乏方法而显得生疏,难免会出现乱说乱叫,秩序混乱等状况。为了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教师必须进行恰当地引导。比如提倡学生“说明白话”,小组合作交流,每个成员都有说的机会。一年级许多学生的特点是心直口快,往往还没有想好就急于脱口而出,有时是会说半截话,有时说一半话又重说。对于这样的学生,要求小组成员要对他们提出更正的意见,再重新来说。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小组成员在交流时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才能听清楚别人说的意思。在实际课堂上我们发现许多一年级学生听的习惯特别不好,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比如让学生静静地听老师读五个词语,然后再按词语顺序说出这五个词语。也可以请同学说一句话,听完之后让同学来复述,逐渐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

当然,学生交往技能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小组合作交流的质量才会得到逐步提高。

三、提供交往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目标导向的活动,强调课堂上的互动交往,以此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在班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提供适量的交往机会,不要老是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而剥夺学生交往的机会。教学中注意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识。

(1)在交往中识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学生在听读识字的过程中,通过听与问的途径自学生字,还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制生字卡片。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提供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的机会,这样学生在互听互检的形式下交流,每个人把认的字读给伙伴听,如果遇到不懂的字,组里的伙伴可以提醒再认一认。如此一来,学生在小组内互教互学,其乐融融,教师则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针对难认的字再重点指导,提高了识字效率。

(2)在交往中欣赏。在学习识字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制生字卡片,回家后在家长的帮助下,许多学生会做出许多的漂亮实用的生字卡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小组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在伙伴的欣赏中体验亲自动手劳动的快乐。从而更愿意动手去做这些工作。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2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我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此刻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万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就应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透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用心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此刻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用心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我”。

“教学不仅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向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我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务必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个性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必须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就应是超多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潜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透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向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我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述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透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我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我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我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我的人生当。

4、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我,感悟自我,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我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3

今天我执教了《我们赢了》一课。本课是在学生一年级认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学习认识钟面上的时、分。现谈谈我这节课的教学环节与课后反思: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习欲望这节课我先进行复习铺垫,出示了整时、半时、快几时了、刚过几时的时刻让学生认读,然后再向学生拨出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时刻,问:你会读它吗?当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说“不会”、“不知道”或是学生读错时,我就借此契机说:好,同学们,像这样的时刻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设置此悬念,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操作体验,培养学生能力这节课我通过让学生自已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写一写”等操作活动,观察认识钟面,了解了“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读写时间,让学生面对数学问题能够比较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三、合作交流,培养合作精神这节课我给学生提供了同桌及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机会,在认识钟面,让学生观察发现什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探讨时分的关系及几时几分的读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精神。四、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训练我设置了明明一天的作息安排、找朋友、“我拨你说”同桌游戏,较好地体现了数学就在同学们身边,生活处处皆数学。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并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对于一些问题的设置留有太大的空间,导致有些学生胡乱回答;

2、在探求时分的关系及认读钟面上的时间虽然我用了大部分的时间,但有一部分学生还掌握不好,虽然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但有的`已经遗忘,造成教学上的困难。

3、整个课堂时间的把握也稍有点欠缺,在探讨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时花得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练习环节有点匆促。

4、没能全面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更多的是对积极举手的学生的关注。

以上是本人在这节课后的所感所想,总之,面对新课改,我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后,我会积极钻研,努力探索,自我更新、加强学习,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4

《课标》提出: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为了让学生从课外感知素材和课文实际内容相互渗透学习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我指导阅读“我的老师”的教学过程的感受是:

首先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收集“我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的具体典型材料,并且写好简短的发言稿。在课前五分钟,请两三位同学自由发言,这样无形中给学生之间得到初步启发:谁是我们最敬爱的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向老师学习?

其次,提供同样题目,魏巍写的“我的老师”的阅读资料。这篇文章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作者记叙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几件小事,记叙中融汇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这些情感与平常小事十分生动感人。学生读了这篇真实故事,感受到作家魏巍对自己老师的爱戴、思念,表达了真诚的情感,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其三,要求学生低声朗读海伦·凯勒写的“我的老师”。指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文章内容,认识结构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作者是“一个命运非常不幸而又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带领她走出不幸的便是她的莎利文老师—一个改变她命运的人。”

其四,采取讨论式教学,让学生领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难题,达到共同提高。通过不同国别的两位作家写的“我的老师”的比较阅读,由学生分组讨论,拟出发言提纲。讨论题目是:

(1)两位作家写的“我的`老师”,写作形式、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2)海伦的文章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自己呢?

(3)莎利文老师教了海伦什么?莎利文老师好在什么地方?讨论题目公布之后,有各组因人而异,自由选择题目,不拘一格,灵活掌握。然后由分散到集中,选择三两个组推荐代表发言,使全班同学得到共识。

其五,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经过认真讨论,反复比较分析,思维较好的学生认为魏巍写的“我的老师”,叙事内容比较接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通俗易懂;而海伦写的“我的老师”文学性比较强,高雅难懂。因为海伦的文章的题目是“我的老师”,顾名思义应该是写老师为主,可是文章并不是如此。文章既写老师,也写自己,而且写自己的笔墨还比写老师还多。文章写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写自己识字时的美好感受,写来到田野中的快乐,……这一切都是从侧面写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写老师的可爱和可敬。正是这种从侧面表现人物优秀品德的写法,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到困惑,一时难以理解。还有,作者海伦和她老师的关系,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作者对自己心中的感情没有像魏巍那样进行直接的抒发和渲染,而是隐藏在看似乎实的叙述描写之中,让读者在读着具体的事件时感受字里行间流动的深情。学生要深刻的理解作者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同行,一时难以做到,只有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细读,才能深刻地品尝作者的情感。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在指导阅读教学中必须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逐步加深理解文章,内涵,以及体验文章情感。

以上是我指导学生阅读海伦写的“我的老师”之后的几点体会,盼予指正。

语文老师的教学反思15

现行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型”的教学模式,一种是“型”的教学模式。前者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完整的知识系统,一般按照“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习”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让学生理解语文工具的知识,而忽视培养他们运用这种工具的潜力。后者教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则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而比较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只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以上两种模式尽管有不一样的教学理念和不一样的教学活动结构,但它们也有两大共同点:

一、是前者教师“一讲到底”,后者教师“一问到底”。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以学生为主体。

二、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课文的知识资料,后者是透过理解课文发展学生智力。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

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知识与潜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潜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取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

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潜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潜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理解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能够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透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构成的个性,更不要说构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潜力。

阅读教学应用心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刷子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刷子李的绝活是什么?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刷子李的绝活?3、找一找徒弟曹小三的态度变化?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资料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用心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的状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忙。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的对问题的不一样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学会团体协作的潜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用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到达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三、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你将来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期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做人的道理。在学习中领会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