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黑板报 > 大学生欢度元宵节黑板报资料

大学生欢度元宵节黑板报资料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5W 次

明月圆圆添思念,短信字字是真情;元宵节到了祝:鞭炮声声向你传好运!汤圆给你送来甜蜜的幸福!花灯盏盏照亮你的前程!以下是本站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宵节黑板报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欢度元宵节黑板报资料

  观赏花灯“闹” 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民俗专家表示,这一天的主要活动,就是放灯、观灯,人们称为“闹花灯”。

关于观灯还要从汉明帝说起。据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罗澍伟研究员介绍,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朝廷号召百姓于上元夜放灯,以示对佛的尊重。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教授王来华进一步介绍说,汉明帝时只是灯节的起源,要说发展成空前的盛世,那就是唐代了。唐代时社会稳定,人们生活富庶,人口众多。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灯节。

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达,元宵灯会无论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到了明代,灯节活动更为发展,还增设了戏曲表演。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里取消了灯会,但是民间的灯会却仍然盛行。

随着历代元宵灯会的发展,灯节时间也越来越长。汉代一天,唐代为三天,宋代为五天,明代则长达十天,到了清代,日期缩短为三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民俗专家认为,元宵节的灯火繁盛,且历代相沿,热闹非凡,和历代皇帝的倡导、参与有很大关系。帝王们常借节日之光追求享受,讨民间“富足”的口彩。

民俗专家表示,如今的灯节,油灯已成为历史,除手提灯尚用蜡烛外,一般多用电灯取光。我国各地的花灯品种也越来越多,从而令元宵灯节变得更加五光十色,绚丽多姿。

  元宵节猜灯谜始于南宋

元宵节在我国民间有“观灯猜谜”的习俗。民俗专家说,猜灯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元宵节猜灯谜自南宋时开始流行,至今不衰。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猜灯谜是一项妙趣横生的游艺活动。灯谜起源于西汉的隐语,后发展成为民间谜语,又叫“打灯谜”。

据记载,在南宋,猜灯谜就已经成为元宵节的一种游戏方式了。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云:“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这“藏头隐语”,即是谜语。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称为灯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欢迎。

民俗专家介绍说,我国民间所产生的灯谜浩如烟海,千变万化。人们有时用“像老虎一样难以射猎”来形容谜语难猜,因而“灯谜”又称为“灯虎”,其中用文句作谜面的叫“文虎”,用诗句作谜面的叫“诗虎”,猜谜就叫“射虎”或“打虎”。

从南宋到清朝五百年间,元宵节猜灯谜习俗一直延续不断,不仅民间百姓喜爱,即使在皇宫深院,王公贵族乃至皇帝都乐此不疲。

民俗专家表示,灯谜文化至今风韵不绝,特别是到了元宵节,不少地方于街道闹市悬挂灯谜让人猜射,使节日的气氛更加热烈。如今,民间猜谜已不限于元宵,有的地方平时朋友相聚也会猜上一阵子灯谜,猜谜已成为人们日常文化娱乐的一种形式。

  中国的“情人节” 与“姻缘会”

民俗专家介绍说,自古以来,由于元宵灯节不对闺阁女子加以限制,因此就有了元宵节是中国“情人节”和“姻缘会”的说法。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在古代,受封建礼教束缚,未婚少女平时足不出户,只有元宵节这天才被破例允许结伴出门看灯赏玩,于是就给那些整日待字闺中的小姐们一个认识青年男子的好机会,而年轻女孩结伴出游也给未婚小伙子们提供了一个结识佳人的机会。

在元宵节这一天,未婚男女们都借着赏花灯为自己物色对象。平时没有机会相见的男女情人们,在元宵灯节时也可以借着观灯的机会相见。所以说元宵节又是男女青年和情人相会的日子,于是这一天被人们看作是一个浪漫的日子。

从中国历代诗词歌赋中也不难看出元宵节的浪漫温馨。如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在《青玉案》中也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述的就是元宵夜时男女约会的情景。

而在传统戏曲里也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如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时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定情。从这些浪漫的爱情故事看,元宵节也确是中国的“情人节”和“姻缘会”了。

民俗专家表示,元宵夜,为有情人提供了一个传情达意的渠道,情侣们或密笺赴约,或互赠诗帕,体现的是一种纯洁的男女之情,这种感情含蓄内敛,韵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