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教案 > 《摇花船》教学设计+说课稿

《摇花船》教学设计+说课稿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05W 次

  《摇花船》教学设计

《摇花船》教学设计+说课稿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具有我国浓郁的民间特色的这种艺术活动。体会集聚百姓乐事,祝愿福寿安康的传统文化。

2.继续进行复述训练,能介绍摇花船这种民间艺术活动。

 教学重点:

进行复述训练。能介绍摇花船这种民间艺术活动。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摇花船等民间艺术活动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是一种具有浓郁民间特色的祝福活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师:我国是一个地域广大、多民族的国家,在各个地方流传着不同的民间艺术活动,从中投射着浓浓的民间特色和乡土气息。

2.欣赏几种民间艺术活动。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山东地区的民间活动。揭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

1、观看摇花船场面。

2、摇花船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课文是怎样描写摇花船的呢?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然后试着完成填空。

摇花船是一种( )活动,每年的( )举行。

花船是用( )编制的,没有( )。船的四周( )并有( )从船舷垂下来。花船姑娘必须是( ),并打扮成( )的样子。

船老大必须有( ),并且有( )。

花船队伍前面是( )和( )开路,接着是( ),最后才是( ),这是一种( )的传统文化活动,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三、学习课文

1.过渡:摇花船活动是一种祝福的产同文化活动,它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不管是花船、花船姑娘、船老大还是花船队伍,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有道理的。轻声读读1—5小节,思考,师巡视。

2. 学生读1—5小节,思考,师巡视。

3. 随机交流反馈。

随机重点指导:

(1)一个村坊出几只花船姑娘,视漂亮姑娘多少而定。

a.引读句子

b.出示:( ),视( )而定。用课文中的内容来说。

(2)理解船老大的智慧。

a.用书上的语句理解“即兴”。

b.找到具体描写小舅舅夸“我”的句子。

c.指导朗读。

d.转换人称改说句子。

e.想象小舅舅还可能看到什么,把“我”比作什么?

f.学生试做船老大。

4.介绍摇花船。

a(再出示填空)师:其实这个填空就是简要介绍了摇花船这种活动。

b不看书,熟练地说一说。

c隐没填空,练习介绍。

5.体验摇花船活动。

四、总结课文

民间艺术活动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是一种祈祝福寿安康的传统文化活动,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骄傲的是,我国的民间艺术活动已经走向了世界,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踩高跷等民间艺术活动登上了世界的舞台,让我们一起为之自豪。

  《摇花船》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由此可见,语文应当姓“语”,语文教学就是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发展学生言语能力,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活动。为此,我们确立了研究课题《立足文本,促进中高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

 二、教材分析:

《摇花船》是四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摇花船这种民间艺术活动,富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课文共有8小节,1—5节为第一部分,介绍花船的样子、花船姑娘、船老大和摇花船的时间和路线等民俗;6—8小节为第二部分,记叙作者小时候被选为花船姑娘参与摇花船的难忘经历。文章语言平实流畅,口语化的娓娓道来,贴近生活,又生动形象的反映出鲜活的民俗文化。

 三、教学目标:

这一单元主要带领我们走近故乡,了解故乡的风土人情。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继续学习复述课文。依据单元训练重点、本课教材的特色,确定了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流苏、火铳、火流星、信天游;理解:即兴创作、娉娉婷婷等词语。

2、继续进行复述训练,能从“花船样子,花船姑娘和船老大”等几方面向大家介绍“摇花船”这种民间艺术活动。

3、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摇花船”浓郁的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幸福”的感觉。

  四、教学特点:

一、多重体验,引领学生走近民俗

“摇花船”是一种极具民间风俗的传统活动,和我们现在的城市里的孩子距离很遥远,但它却是一种历史性的来自于最广大的人民的、蕴涵民俗特色的文化活动。要让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文本,就必须先让学生走近民俗,所以,这一环节的设计我是颇用心的。

1、借助资料,认识民俗。

为让学生认识民俗民风,我用心地在网上找了不少介绍民间艺术活动图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图片直观的了解我国的民间艺术活动。除了图片资料,在课题引入时我增加了关于摇花船的文字资料,这段资料补充了课文内容,这样不仅丰富了资料的内容,更主要的是为学习《摇花船》作了铺垫。让学生在未上课前,先对摇花船有了初步的认识。

2、借助媒体,感受民俗

民间艺术活动都是集聚百姓乐事,祝愿福寿安康的传统文化活动,所以我认为应该营造愉悦,热闹得课堂气氛,那么音乐的喧染是不可少的。在教学中我适时地加入了喜庆、热闹的民乐,让学生也感受到那份快乐。

文中提到了信天游,这是陕北的民歌曲调,学生对这种民乐是很陌生的,尽管课后有注释,但实际上光读注释学生还是不理解,除非亲耳听一听。试想文中的“船老大”就是和着这样的曲调,一边摇一边唱,这对理解“民间艺术活动”又多么大的帮助。因此,无论从理解词语的角度还是了解民俗活动的角度,运用多媒体,听听信天游无疑是锦上添花。

3、借助表演,体验民俗。

表演也是一种理解文本的手段。在学生基本了解摇花船之后,我借助文本内容让学生演一演摇花船的情景,在表演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摇花船”浓郁的民族风情,特别是配上一段信天游的音乐,让学生从感官、情感上产生对民俗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立足文本,促进学生语言表达。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课文就是例子”,就是告诉我们学生学语文是学课文的语言,课文的表达形式。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感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习语文,也才能真正的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结合单元的训练重点,本文的语言训练主要是围绕:复述、转述和想像说话。

1、运用复述,促进语言表达。

“复述课文”是本册教材第五、第六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作为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复述”这一要求,在前面已经出现过多次,有按事情发生顺序复述内容的;有抓重点词句复述的;有提纲复述的……这篇课文的复述,我主要围绕介绍“摇花船”这种民间艺术活动为抓手,先分后整。现复述花船的样子、花船是怎样摇的,摇花船的规矩,在把这些内容合起来。这一过程体现从扶到放,也为课后语言直播厅中的课外作业服务。

当然,在分部复述中,我用的方法也不同。复述花船的样子,我借用图片;在复述怎样摇得内容时,我抓住了花船姑娘的动作;复述要花船规矩时,我借助板书。选用多种方法不仅是为了让课堂更生动,更主要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复述的方法。

2、运用转述,促进语言表达。

语文新课标也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重视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而语言活动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一切语言活动都是思维运动的结果要学会说,先要学会善于发现,善于整合转述。

转述不是本单元的训练点,但根据课文的特点,结合本次的研究课题——《立足文本,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在学习第6小节时我让学生进行转述。这一部分教学不是为转述而转述,通过转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通过转述让学生更好的走入文本,了解民俗活动,感受“幸福的感觉”。

3、运用想象说话,促进学生语言表达

语文教学的思维性不仅体现在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层层深入,还体现在对课文主旨的感悟上,为更好感悟“幸福”的感觉,课中还增加了一次表达感悟——想象说话。“乡亲们都来祝贺,有的说 ,有的说 ,有的说 ”这个说话练习,既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又理解了民间艺术活动都是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三、读悟结合,升华学生情感体验

总以为在处理句子朗读时,应先理解句子,再反复指导读。但这次是个改进,词语句子也是先理解,不同就在于把理解词语与句子相互捏合起来,理解一段读一段,理解一句读一句。把指导朗读的过程与理解句子的过程结合起来。使指导的过程更清晰地展现出来。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作者“幸福”的感觉时,我重点放在读,从读中悟,从悟中读。在感受幸福的原因“我竟成了那一代最美的花船姑娘。”时,我通过三个层次的朗读,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感受到惊喜、自豪、激动,其实就是一种幸福……

当然,课堂生成性的,在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原来未预设到的。然而在精心预设,动态生成中培养学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一直努力追求的方向,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