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七年级教案 > 初一上册《梵天寺木塔》教学案例

初一上册《梵天寺木塔》教学案例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59K 次

  [案例背景]

初一上册《梵天寺木塔》教学案例

200x年x月xx日,xx市xx教育局对我校进行为期一天的教育教学质量调研。这一天的一大早就是我的第一节语文。我本来也是其他同事一样抱着侥幸的心理,心想领导们这一大老早的,大约是不会听我的初中七年级的语文课的。初一的年级语文学科备课通知要求,在区教学调研这一天,初一所有班级都要上《梵天寺木塔》这一节课。我于是按照做了一些课前准备,检查之前的一天的下午,初一的年级语文学科备课组又研讨了一下,大意是《梵天寺木塔》这一篇课文不太长,相对较容易上,要大家确保不能出现学科科学性和知识性错误,努力做到教学目标明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案例描述]

《梵天寺木塔》是沈括“《梦溪笔谈》二则”中的第二则,本文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采用“六幕相持”原理,即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说明我国早在一千年前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我在认真地备课基础上,当时想我的《梵天寺木塔》这一节课的教学一定要紧扣如下几个方面教学环节,一是基本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教学;二是在课文内容理解上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突破。在课堂学生教学自主学习、疏通文章环节上,我想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初步熟悉课文;二是在了解课文大意基础上,进行口头翻译,重点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如患、贻、讫、但、如、而、以、之、其、盖等的词义和用法,三是立即通过相关补充习题做到当堂巩固,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

  [案例分析]

在新课的导入上,我总结前课内容,自然引出本课,检查课前预习准备生字注音如:梵fàn、俶chù、贻yí、胠箧qūqiè、讫qì、履lǚ等,接着学生介绍作者沈括及《梦溪笔谈》,教师补充介绍。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基础上,进行口头翻译,教师做适当的点评。这一节课最能体现师生互动的环节是合作探究、赏析课文。

首先,从文章的宏观方面,紧紧抓住《梵天寺木塔》中的核心问题,扣住“塔动”二字做足文章。

例如我在课堂教学分析时,引导学生抓住《梵天寺木塔》中如何表现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紧紧把握《梵天寺木塔》文章的思想脉搏。师生通过讨论并明确:“动如初”表现建筑工匠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问题,“无可奈何”一词也写出了大家对“塔动”无计可施。作用:为后面喻皓轻易解决难题作了铺垫,反衬其技艺之高。

其次,从微观方面,紧紧抓住《梵天寺木塔》中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刻划。

例如,通过“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怎样的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什么样的心理,来提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灵魂,从而展示人物形象,丰富人物的`精神内涵。师生通过讨论活动进一步明确: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布瓦,上轻”,可是实践的结果证明不是这样,让匠师很难堪。为了向钱帅交待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子,请求解决“塔动”的难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良苦用心。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表现出他对解决”塔动“问题的胸有成竹。

最后水到渠成,从《梵天寺木塔》这样一则小的科普文章的分析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古代建筑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通过讨论并明确:钉牢了木板,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就不晃动了。通过当堂巩固和趁热打铁,我领着全班学生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学生对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成就的了解,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热爱科学的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案例反思]

从《梵天寺木塔》一节课的实践下来,结合语文同行和京口区语文专家的点评,笔者反思到如下诸点,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勉,认为:

一是在语文课堂在目前减负效的大语境下,要力求明确课纲与考纲,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决不面面俱到。

初中语文教学本身是繁杂多绪,若是面面俱全,既费工,且劳神,恐非易事。其教学效果可以想见。故之,减负增效首先在立足于课堂45分钟,要向它要质量,要效益。如何减负?就是要减轻学生学的负担和减轻教师教的负担。减负的要领,在省时,省力和省心。由这一节课的教学,它引起了我对语文教学要夯实基础与语文课堂减负增效的问题进一步重视与反思。

二是在语文课堂在目前减负效的大语境下,要力求夯实基础,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

众所周知,语文,特别是初中语文,它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课。它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之基础。我那天上的一节是文言课《梵天寺木塔》。作为文言课的教学就是扣住教纲和考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更明确。简明扼要地说,初中文言文教学,就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把握,我们要夯实这个基础,《梵天寺木塔》有哪些字、词学生不会读,不能解释,同学们来讨论,我们教师要快速切入课文,一些过渡性的闲话,可以不讲,这就是给学生减负,节省了教学时间用来干什么,给学生质询,让学生来讨论,甚至于让学生来尝试回答,学生自己能解决了的问题,我们教师就不要讲,更不要抢着答;如果学生回答不了,你要试着先引导,给他们一种建议,一个角度,还不是你教师来回答。这就是教学点拨艺术。

三是在语文课堂在目前减负效的大语境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之中,要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授之渔”之策略。

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学生的学科思维调动起来了,你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有效果了。把教学时间留给学生,把话语权留给学生,这样做既可调动学生,又减轻教师讲的负担了,岂非好事呢?你讲了费力巴天,学生不乐意听,有用不?与其这样,让学生找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来说,如何?一个学生就一个问题,说不清楚,那就再来一个学生,当然不是无止境的,要有课前的预习训练,学生的好习惯是好教师训练出来的,不是天生的。我们教师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学科训练的教学目标和依据,紧扣住这样的目标来培养我们的下一代人,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四是在语文课堂在目前减负效的大语境下,教师要善于反思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这一点也是非常至关重要的。

《梵天寺木塔》这堂课我旨在夯实学生文言文的基本字词音和义的正确读认和翻译,从而为进一步课文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理解创造条件。同时这堂课在镇江市京口区语文同行评议中得到专家们的肯定,其最大的亮点是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较好地调动了初一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我比较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情。

但是这一节课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专家们指出在紧扣考纲上似乎有不足,主要是生字注音花费的时间略多,计有八分多钟,这样的教学用时可能多了点。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主要要扣住字词的落实和句子的翻译,这是目前语文教学减负增效提出来的迫切教学要求,也是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教学问题,可是这一方面我的用时不到二十分钟,用时略少。

所以,我们认为,减负的目的要旨在增效,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一堂课如何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是我们教师要关注的大问题。增加的这个“效”字,就是让学生有所得,至于是大得,还是小得,仅仅是“增”加幅度大小的问题。

此外,在语文课堂在目前减负效的大语境下,还有一个教学梯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化的问题。即如何从字词的识读与理解教学,有序过度到句子的理解与翻译,最后再到对整个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性把握,合理地设计一个科学的教学梯度,从而引导学生无障碍地学习,也值得进一步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