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九年级教案 > 《鼎湖山听泉》教学实录(有评析)

《鼎湖山听泉》教学实录(有评析)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1W 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一起读课题。

《鼎湖山听泉》教学实录(有评析)

(生齐读课题。)

师:注意,这儿的“鼎”是后鼻音ding,一起再来读一遍。

(生再次齐读课题。)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文中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听泉”呢?(教师在课题的“听泉”二字下画上两个小圆。)

生:第二、第四自然段。

师:是的,这两个段落都是描写“听泉”,但“听泉”的地点和方法是不一样的。大家浏览浏览这两段内容,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作者白天在路上听泉、看泉。

生:第四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入夜后睡在床上听泉。

师:课文的第一、三、五自然段又分别描写了什么?快速默读这些内容。

(生回答略。)

师:这篇文章是一篇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了游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鼎湖山的风光吧。

(多媒体展示鼎湖山的美景,因音响故障,没有声音。)

师:尽管没有声音,但大家还是看得特别认真。这景色美不美?

生:(齐答)美!

师:那么作者又是用怎样的妙笔将这种“美”呈现给我们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先自由地读读,再圈画出直接描写泉水的词语。

(生读课文,圈词语。然后交流画出的词语:淙淙、清亮、不绝于耳、清纯悦耳、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欢快活泼、时隐实现。教师圈画出学生报到的词语。)

师:如果把这些词语分成两类,该怎么分?

生:可以按成语来分,把成语分一类,其他的一类。

师:有道理。还可以按什么来分?

生:可以把描写声音的词语放在一类,其他的词语放在另一类。

师:这样,我们把这些词语分成两类,第一组是作者在路上听到的,我们称它为“入耳”(板书:入耳);第二组是作者看到的,我们可以称它为--入目(板书:入目)。谁来读读这些词语,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通过这些词语你能感受到什么?

(指两生读这些词语。)

生:我从“清纯悦耳”感受到泉声的动听。

师:“悦耳”是指声音--

生:好听、动听。

师:声音好听我们称之为--(悦耳),“好看”我们可以说是--

生:悦目。

师:由此我们想到一个成语:

生:(齐答)赏心悦目。

师:让我们带着愉悦的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一组词语。

(生齐读。)

师:泉水又有什么特点呢?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1:我发现泉水很清,我从“清亮”中看出。

生2:我从“交错流泻”和“遮断路面”中看出泉水很多。

师:是的,通过这些词语,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鼎湖山泉声是那么的动听优美,泉水是那样的清澈丰盈。我们一块儿来读好这些词语。

(教师引读这些词语。)

师:(指板书)作者听的时候,在看;看的时候,在听。写的时候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路听泉,一路赏景吧!

(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就这样,我们听着泉鸣,踏着泉水,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音乐起,师朗读第四自然段的一、二句话。)

师:(板书:聆听)聆听,是怎样地听?

生1:用心听。

生2:用耳细细地听。

生3:静静地听。

师:让我们也来用心、静静地、细细地听听泉水的声音吧!

(播放多种泉水的声音。)

师:同学们听得真仔细!肯定辨识(板书:辨识)出不少的泉声。把你听到的泉声美美地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生相互练说。)

师:把你听到的泉声和大家分享分享。谁先来说说?

生1:我听到荡气回肠的大提琴的声音。

生2:我听到滴答滴答的滴水的声音。

生3:我听到像狮吼一样的声音,那声音好像是瀑布的声音。

……

师: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他听到的泉声的。

(出示第四自然段的第三句话,生齐读。)

师: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你读了这段话的感受,你会选择哪个字?

生1:美。

生2:妙。

师:究竟美在何处,妙在哪里呢?让我们仔细地读读这些句子,去发现发现的美,去感受感受美。

(生自由读课文后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泉水的声音非常美。

生2:我觉得泉水的声音是很丰富的。

师:你最喜欢哪一种泉声?把你喜欢的泉声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第一句后播放小提琴演奏声。)

师:课前听到的小提琴声又在我们耳边响起,这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1:低沉的。

生2:悲哀的。

生3:厚重的声音。

师: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老师帮你配上音乐,注意读出小溪流水的清与柔。

(指名两生读。)

师:还有什么泉声还回想在你耳畔?

生:大提琴的声音还回想在我们的耳旁。

师: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

师:我们聆听这种声音像什么?

生:像大提琴在演奏。

师:仔细辨识这声音原来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生: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厚重回响。

师: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受一下泉声的“厚重”。

(生感情朗读。)

师:还有哪个小朋友想读其他的内容?

……

师:如果在晚上只听见一种泉声,那会是怎样的感觉?

生1:那肯定很单调。

生2:我觉得有些孤单。

师:我们已经品味出了泉声的美(板书:品味),那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泉声的.美的呢?我们再来品味品味这些文字,你肯定有新的发现!

(生再读这四句话,教师巡视。)

师:你发现什么了?作者是怎么写出泉声的美的?

生:我发现作者用了排比的手法。这四句话都用了“那像……一样……”的句式,句式是一样的。

师: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感受感受排比的特点。请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

(分男女生读。)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具体说说。

生:作者都是把泉声比作一种动听的声音。第一句中作者将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比作小提琴演奏的声音。

师:其他的三种又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呢?说给你的邻座听听。

(同桌练说。)

师: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诗一般的语言,化作汩汩清泉吧!

(生自己练读后请一生读。)

师:读得很流利,大家都忘记把掌声送给你了。(学生鼓掌)如果再注意些什么,就可能读得更好?谁来提提建议。

师:这么多人想帮你,你自己选一位吧!

生1:就请***吧。

生2:我觉得清脆的声音读脆就更好了。

师:“读脆”!你能不能“放个样”?

(生2读。)

师:(对生1)你觉得他的建议怎么样?

(生1点了点头。)

师:请你再来读一读吧!

(生1再读,学生鼓掌。)

师:想不想听听老师的建议?

生1:想。

师:这是在什么时候听泉?

生:(齐答)晚上。

师:周围没有一点儿声音,书上有一个词--

生:万籁俱寂。

师:所以我们可以怎么读?

生:静静地、轻轻地。

师:请你再来试一试。

(生1再读,学生鼓掌。)

师:还有哪些同学想读的?这样吧,我们请女生读1、2句,男生读3、4句。

(男女生分读。)

师:鼎湖山仿佛是一只神奇的手,在匠心独运地调弄着泉声,还有的泉声更美妙。大家读读最后一句话。在书上文字的旁边写下你的感受,你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给你的句式来写。(显示:此刻,我眼前的山泉______。)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师:老师刚才悄悄看了大家所写的感受,都很有道理,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分享分享。

生1:我感受到泉声的变化很多。

生2:我感受到泉声非常动听,仿佛是一首歌曲。

生3:此刻,我眼前的山泉就是一群欢快调皮的孩子。

生4:此刻,我眼前的山泉仿佛是小精灵。

生5:我还体会到泉水的多,因为最后有个省略号。

……

师: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

(生齐读。)

师:看来,这汩汩的泉水,已经流进了我们的心中。(板书:入心)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鼎湖山,用耳去听、用心去听泉,欣赏了一曲大自然的交响乐。下一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泉水与鼎湖山万物之间的关系。最后,老师想借用作家谢大光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鼎湖山之旅。

(师生激情朗读谢大光的一段话。)

师:这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板书:

鼎 湖 山 听 泉

入耳 入目 入心

聆听 辨识 品味

 说明与反思:

《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作品,这是一篇游记,作者以独特的感官和优美的笔触着重描写了在游鼎湖山时的白日林中赏泉和夜宿山寺听泉,表达了对鼎湖山泉水的特别的喜爱之情。

这堂课是教学的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环节为:浏览全文,理清文章脉络;品词析句,感受山泉特色;精读品味,鉴赏夜泉之美。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斟酌词句,品味课文第四自然段的表达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泉声的美妙与神奇。教学难点为: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特点。

设计教案时我力争体现如下理念:重视朗读,在多样的训练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感;有机融合听、说、读、写,扎实进行双基训练;在研读中借鉴作者的表达方式,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审美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为更好地凸显课堂的“学语习文”的功能,教学时注重整体感知,把握住关键问题。第一环节让学生通过浏览与快速默读来了解文章大意。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围绕一个问题:“作者听的时候在看,看的时候在听,写的时候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学习第四自然段围绕一个“美”字展开,让学生去发现“泉声的美”,去品味作者怎样写出泉声的美。

这堂课较为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习主动,兴致浓厚,沉浸在鼎湖山的美景之中,徜徉在作者优美的语言文字之中。然而,课中仍有美中不足: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尽管安排学生通过“圈画有关直接描写泉水的词语”来感悟泉水与泉声的特点,因时间仓促,学生悟得不够充分。第四自然段中比喻与排比句式都极具表现特色,如果安排学生进行仿说或仿写训练则更能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功能。

  简评:

李伟忠老师设计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鼎湖山听泉》,上得质朴、实在、用心。虽是公开竞赛,呈现的却是常态的语文课堂。学生思维活跃、情趣浓烈,学得主动积极,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切实的训练,确是一节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好课。

课堂教学中,李老师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平台,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与知识、期待与思考主动走进文本,潜心读书,品词学句,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在这过程中,李老师根据文本的特点,正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语言特色,首先突出了“读”:两次读课题,注意课题中“鼎”字的读音。学习课文的每一段,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他都安排了“读”,有浏览、默读、自由读、快速读、个别读、互相读、男女分角色读、教师引读、全班齐读等。要求不同、方法有别,读得充分,指导得法,努力发挥“读”在语文教学中无与伦比的作用。

他把“读”与“思”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感悟。譬如,课文第二、四自然段都是描写“听泉”的,但“听泉的地点、方法是不一样的”,初读时,他要求学生边浏览边思考:“有什么不一样”;对一、三、五段,则让学生通过快速默读弄清各段分别描写了什么;在深入学习第四自然段第三句话的时候,他要求学生通过“仔细读读这些句子”去“发现”“感受”泉声的美,并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泉声读给大家听”;在学生感受“泉声”美的基础上,他又引导学生再读文本品味文字,领悟作者是怎样写出泉声的美的,从而认识排比句的特点,体悟语言的魅力。

李伟忠老师非常重视朗读训练,他不但把朗读融入整堂课的教学,而且着力把“读”与“听”与“评”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读词语、读句子时,努力读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用心”注意倾听别人的朗读,想想从中“感受到什么”,并进行评价“提提建议”:“再注意些什么,就可以读得更好”。不仅如此,李老师还通过让学生听音乐、听泉声、听同学建议和老师范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多方获得信息,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

此外,在“读”、“思”、“听”的学习过程中,李老师不止一处地安排学生进行“说”和“写”的语文实践。譬如,同座互相说说听录音后对泉声的感受:“自己听到什么样的泉声,美在何处”;互相谈谈各自对比喻句的理解:“其他的三种泉声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的”。课文学完后,写写自己读后的感受:“此刻,我眼前的山泉……”。正因为李老师努力把读与思、理解与表达、自主与合作有效地整合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理解感悟文章意思的深入与朗读能力的提高、倾听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和谐统一,所以取得了喜人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