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中《动物游戏之谜》优秀教案

高中《动物游戏之谜》优秀教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2W 次

  《动物游戏之谜》优秀教案

高中《动物游戏之谜》优秀教案

案例设计说明:

本案例设计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特点:

1.体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特点,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2.教学资源的整合强调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密切结合,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3.教学过程要注重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能力,适时 的调整课堂思路,以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努力形成“对话——互动”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的如何,所以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

5.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巧妙的运用信息技术能较好的扩充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文内容和特点分析:

《动物游戏之谜》是人教版必修3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典范的科普说明文。课文遵循了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构形式是“总―分―总”,在内容上,先提出动物的各种游戏行为,引发读者思考:动物为什么游戏?然后分述各种假说,提供给读者对比思考,最后总结。对于说明文的教学自己一直以来觉得有一定的难度,原因有三点:首先是学生对于理性色彩较为浓厚的文章兴趣较小;其次是文章本身的内容较为繁琐,理解难度较大;还有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在说明文中使用难度增大。

为克服以上困难,我大量的搜集“动物游戏”的相关知识与图片,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三点:1、知识目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科普说明文的说明内容。本目标侧重于学生来整体把握文章的框架结构,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的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课文思路。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探究,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说明文教学中,信息筛选、信息整合能力的训练是一个重点,在设计能力目标时,考虑到文本本身包含有大量的科学信息,我想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来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自主阅读来检索信息,从而达到上述目的。3、情感目标:挖掘人文内涵,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科普文章不仅弘扬科学精神,也要表现人文精神。在本篇文章中,可爱的动物,充满趣味的游戏,恰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题材,抓住这个话题加以探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三个目标中,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探究能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科普说明文的说明内容。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探究,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挖掘人文内涵,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

教学过程:

1.导入:“谈话法”导入,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文章涉及话题的兴趣。每个同学在儿童时代都或多或少的接触游戏,设计的问题分别是:儿时你玩的游戏有哪些呢?你从中收获了什么呢?为什么那么喜欢游戏呢?

2. 感知文章:

第一步,快速浏览文章,把握关键句,筛选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小组讨论,进行归纳分析。

第三步,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争取让学生能够宏观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与结构脉络。

3. 深入感知

第一步,讨论明确文章的重点说明内容是什么?

第二步,小组活动,用制作卡片的方式,归纳文章的“四种假说”。明确各种假说的根据和结论。

第三步,展开争论和比较,让四个小组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同时寻找自己的经验积累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以上三个步骤,是课堂的重心所在,在这个步骤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拓展,体现课堂的亮点。

4. 探究原因

回扣课堂之初提出的问题,此时,学生在学过课文以后,对于动物游戏的原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此种能力为基础,来共同探究人类游戏的原因,以激发学生对于自身经历的回忆和思考。

5. 引发思考

这个步骤主要挖掘课堂的情感因素,旨在完成课堂的目标,通过这个撰写公益广告词的方式,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来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培养学生理解“和谐”的一个体现人类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课堂教学简录:

一、 谈话引入,建构话题

教师:黑板上书写 “游戏”,同学们,儿时你玩的游戏有哪些呢?

学生:(兴趣较为浓厚)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女生)

学生:打弹弓、捉迷藏、还有坐滑梯……(男生)

教师:你从中收获了什么呢?

学生:学会了合作,比如跳皮筋,必须三个以上的学生合作才能进行。

学生:学会了竞争,比如踢毽子,他让我们在互相比赛中产生胜利的喜悦。

教师:还有吗?

学生:还有学会了很多技巧,同时锻炼了身体。(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

教师:喜欢游戏吗?

学生:喜欢!(异口同声)

教师:那么大家为什么那么喜欢游戏呢?

学生:放松心情,身心愉悦;

学生:结交朋友,发展友谊;

学生:我曾经在游戏中玩的很痛快,觉得生活非常美好……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教师:看来,同学们儿时的游戏给了你很多,人类也属于动物的一种,不过我们是高级动物,今天呢,我们共同学习《动物游戏之谜》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看看文章写了哪些主要内容呢?

注意抓住关键句。

(学生开始快速浏览文章,老师个别小组指导)

5分钟过后

教师:哪个小组来总结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第一小组发言:文章先写了动物的各种游戏行为,然后再写各种假说,最后再总结。

教师:很好,还有没有不同的角度陈述呢?

第二小组发言:文章按照总-分-总,先说动物游戏,再说动物为什么游戏,最后得出结论。

教师:两个小组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总结的很好,那么这些内容遵循什么顺序呢?

同学们同声回答:逻辑顺序。

三、 品读文章,深入感知

教师:文章重点写的内容是什么呢?

学生:动物为什么游戏。

学生:文章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因为这部分侧重于分析问题。

学生:文章的题目就是《动物游戏之谜》,主要内容就应该是解说“谜”在哪里。所以,文章列举了各种假说。

教师:那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关键句,筛选出 “假说”的根据和结论。

(学生开始热烈的讨论)

第一小组:演习说

根据:黑猩猩掌中戏水的游戏

结论: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第二小组:自娱说

根据:河马玩浮叶 渡鸦滑雪梯

结论: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的紧张生活得到调剂和补偿,使其心理上保持平衡,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

第三小组:学习说

根据:黑猩猩玩棍子,动物捉迷藏和追逐游戏

结论:游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第四小组:锻炼说

根据:羱羊奔跑跳跃、北极熊夏季进行的游戏

结论:动物通过游戏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和生存能力

(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完成课后习题第一题,制成卡片,相互交流)

教师:你同意或不同意哪种学说呢?为什么?你有自己的观点吗?

学生:我同意自娱说,因为,游戏本来就是娱乐的一种方式,动物也应该有一种自己的娱乐方式来放松自己。

教师: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我不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看法,动物的思维方式较简单,他们游戏就象吃东西一样纯属一种本能,所以我提出本能说。

教师:这个同学的见解很可贵,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我认为应该是“锻炼说”和“学习说”的结合,因为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就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所以动物们为了生存当然要锻炼自己的技能,提高自己的本领。

学生:那也同时是一种演习。

教师:看来,同学们各持己见,很难有统一的结论,所以文章说真是一个谜,既然是研究动物游戏之谜,为什么说仍然是一个谜呢?

学生:动物的游戏行为是很复杂的,不同的动物可能有不同的原因,同时人类对动物的研究还不够,所以仍是一个谜。

学生:科学就应该注重实事求是,假说永远是假说,不能贸然下结论。

学生:我觉得,就应该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来引起争鸣,真理总是越辨越明。

教师:同学们的看法都很宝贵,对啊,科学要实事求是同时注重争鸣,希望同学们也参与到争鸣中来,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 拓展视野,探究原因

展示儿时游戏的图片,儿童为什么游戏呢?可以提几种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必追求统一答案。

(同学们很有兴趣的谈论自己的游戏,仿佛每个同学都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学生普遍认为,人类的游戏行为更加复杂,原因同样更加复杂)

五、 挖掘内涵,引发思考

展示图片,动物是可爱的,可是人类却……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拟写“保护动物”公益广告词,要求:1.印象深刻,2.新颖别致,3.简洁明了。

学生:“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学生:“动物和人类共有一个家”

学生:“为了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水绿地”

学生:“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学生:“动物也有灵魂”

……………

教学反思:教授说明文,一直以来,我都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但科普说明文是一个例外,首先这片文章涉及的说明对象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在设计导语的时候就考虑到从学生童年的游戏入手,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气氛很快变得融洽和谐。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五个环节:谈话引入·建构话题――初读课文·整体感悟――品读文章·深入感知――拓展视野,探究原因――挖掘内涵·引发思考。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较符合学生的感知能力。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我考虑到文章本身难度不大,贵在引导其向深处挖掘,所以文章的重心就在一个字――“谜”。由“谜”开始,到“谜”结束,使整个教学过程首尾相连,浑然一体。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分组讨论时,采用竞赛形式,让学生彼此之间形成互动,这样在课堂上便产生了许多可贵的见解: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百家争鸣的科学意识,这些都很难得。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思考空间较为狭窄,没有在拓展视野这个环节中引起更多的争鸣,另外,时间安排不很合理致使个别内容进行的不够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