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八年级教案 > 《桥之美》名师教学设计及反思

《桥之美》名师教学设计及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9W 次

教学目标:

《桥之美》名师教学设计及反思

1.在老师的引领下阅读课文,把握内容,了解桥的审美功能。

2.获得一些美学知识,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桥在不同环境中起到的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

难点:桥的审美功能。

  教学过程:

  (一课时)

 新课学习:

  一、 导入:

《易经》中有句话:“仁者见之谓之为仁,智者见之谓之为智。”后演变为成语“见仁见智”(请一位同学释义),桥,在桥梁专家茅以升看来,美在它本身的形式与结构,若以画家的眼光来看,桥美在何处?(请同学谈预习结果,不作评价),还是从吴冠中先生的小品文《桥之美》中找答案吧。

请一位同学简介作者。

  二、 朗读课文:

1. 释义。

和谐:配合得适当匀称。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本文形容极度快乐。

媒介:使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其他见课文注释)

2.自由朗读课文,并注意思考:本文主要谈桥的特殊美感,看文中有哪些关键性语句标示了作者的看法。把句子划出来。

3.发言归纳。关键性句子有:(多媒体显示)

1、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的形式美。(第二段)

2、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第二段)

3、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第三段)

4、桥往往担任了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第五段)

5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第五段)

6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第七段)

  三、 指导阅读,把握内容:

1.一、二段。想想这两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发言归纳:起总说作用。站在画家角度看桥,指出它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为下文的展开作好了准备。

2.三到六段是分说。要点同学们已找到。先读三四段说说作者列举了哪几种环境中的桥。

发言归纳: 乌镇石桥 江南石桥 湖上长桥 风雨桥

(运用多媒体,打出一组图片:不同环境中的桥……)

3.精读第四段,分组讨论:桥在这几种不同环境中具体起到了怎样的形式作用。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得。

切磋交流,发言归纳:

乌镇石桥:(环境)“密不透风”(桥)“疏朗开阔”(画面变化)疏朗有致

江南石桥:(环境)“阴柔之美”(桥)“阳刚之气”(画面变化)刚柔并济,动静相生。

湖上长桥:(环境)“背景单调”(桥)“一篇史诗”(画面变化)虚实相衬,层次丰富。

山区风雨桥:(环境)“山高水急”(桥)“安闲自在”(画面变化)张弛有度,

小结:桥的审美功能之一:使画面产生对比美和变化美,并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共同构成美的景致。

4.和谐,在这里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请用“和谐”造一个句子。启发:和谐是一种美,创造和谐社会……

5.第五段提到了桥普遍具有的另一种审美功能,是如何写的?与哪个语句相照应?

发言归纳:以《清明……》和“小桥”为例说明桥的审美功能之二:担任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照应第二段中“媒介”一词。

6.其次作者还谈到了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以这些桥为例补充说明了什么?注意提取文中信息来概括。

讨论交流归纳:从正反两面补充说明桥之美还需要多种线的衬托和呼应,正所谓“红花还需绿叶配”。

7.结尾一段是总结。你读出了几层含义?

交流归纳:

a.从实桥到虚桥(雀桥),说明桥的审美功能还可以继续挖掘。

b.从桥的审美功能到实用功能。(起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指出凡起到桥的这种实际作用的形象就具备了桥之美。

  四、 深入理解,能力拓展:

多媒体出示两幅画面:a.一间小屋;b.一粒太阳。

1.请选择其中一幅想想还需要画上一些什么才算美,运用学到的美学知识谈谈理由。

开放 动手 合作 运用

2.作者指出“凡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你认为生活中有什么形象和桥一样起到了“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

切磋归纳:

电话——亲情之桥 学校——知识之桥

网络——信息之桥 照像机——时空之桥

奥运——友谊之桥 语言——心灵之桥

飞船——宇宙之桥 ……

  五、总结:本文阐述了作者对桥的审美功能的看法,揭示了美学的原则和意义,启示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鉴赏周围的景物。

  六、 布置作业:

1.品味语言情味,完成课后第一题。

2. 观察学校某一处景点或家中某一项布置(如玄关、地柜、装饰柜、文化墙、艺术吊顶等)运用所学的审美知识,作一点评价。(200字)

  《桥之美》教学反思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觉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文章语言生动,极富表现力,读来朗朗上口,画面感很强。本课的教学也就是以“读”为主线,穿插精讲,以读带讲,读讲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用诗句导出新课教学,将学生很快引入颇具诗情画意的学习氛围中。然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展开。课文虽有四个极具美感的画面,但我在教学中,没有将一幅美丽的长卷机械分割,逐个赏析。而是鼓励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运用在读课文时候学到的美学知识,自主进行欣赏。这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而且切实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同时,我将画面欣赏和语言品味有机结合:看一看,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使得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语言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而比较阅读环节的设置,虽然简短,但收益明显。学生不但感受到了文体的多样性,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运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以实现;阅读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新课改理念得以体现。这是一节能够充分体现新课改精神的语文教学。

弱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扣文本不是很紧。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读的过程较少,品的过程欠深入,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的训练上就欠缺力度。

二是品读为重点,重中之重却没有充分体现。品析过程中,学生的品析较散,教师如果借助多媒体出示重点句子,学生既能有的放矢,又能快速把握重点。

回过头来再看课文,《桥之美》这篇文章写得不事雕琢,并不讲究什么交代过渡照应等等,加上一些术语的运用,所以教学处理起来是比较费劲的。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要花70%以上的时间读透课文,在此基础上用30%左右的时间来设计教学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