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之蒙学 > 国学常识 > 常用通假字精编

常用通假字精编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1W 次

  常用通假字集锦

常用通假字精编

A

“案”通“按”,审察,察看。例如: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B

“罢”通“疲”,年老体弱的'。例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论积贮疏》

“倍”通“背”,违背。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C

“厝”通“措”,放置。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裁”通“才”,刚刚。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唱”通“倡”,倡导。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绌”通“黜”,贬黜。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材”通“才”,才能。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得”通“德”,恩惠。例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太”通“大”,与“小”相对。例如: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当”通“挡”,抵挡。例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道”通“导”,引导。例如: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使楚》

E

“而”通“尔”,你。例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尔”通“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例如: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F

“不(fǒu)”通“否”。例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反”通“返”,往返,返回。例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例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G

“盖”通“盍”,为什么。例如: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H

“火”通“伙”,伙伴。例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辞》

“画”通“划”,比划。例如:曲终收拨当心画。《琵琶行(并序)》

“堕”通“隳”,毁弃。例如:堕军实而长寇仇。《殽之战》

“曷”通“何”。①什么。例如: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②什么时候。例如:曷至哉?《君子于役》

“衡”通“横”。①横放。例如: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②梗塞,不顺。例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还”通“环”,环绕。例如: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

“惠”通“慧”,聪明。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J

“齐”通“剂”,汤药,药剂。例如: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决”通“诀”,告别,辞别。例如: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信陵君窃符救赵》

“具”通“俱”,全,都。例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则”通“即”,就是。例如: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三峡》

“距”通“拒”。①把守。例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②抵抗。例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L

“雷”通“擂”,敲击。例如:雷鼓大震,北军大坏。《赤壁之战》

“零丁”通“伶仃”,孤苦无依,孤独的样子。例如:零丁孤苦。《陈情表》

“离”通“罹”,遭受。例如:“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录录”通“碌碌”,庸常无能。例如: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

“陵”通“凌”,欺凌。例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列”通“裂”,裂开。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梦游天姥吟留别》

N

“那”通“哪”,哪里,怎么。例如: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P

“畔”通“叛”,背叛。例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被”通“披”。①散着。例如: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②穿。例如: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Q

“取”通“娶”,迎娶。例如: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趣”通“促”,催促。例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

“阙”通“缺”。①中断。例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②缺点。例如: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出师表》

“诎”通“屈”。①屈服。例如:公输盘诎。《公输》

②弯曲。例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R

”通“煣”,用火烤使木材弯曲。例如: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劝学》

S

“食”通“饲”,喂养。例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帅”通“率”,率领。例如:命李佑、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李愬雪夜入蔡州》

“信”通“伸”,伸张。例如: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T

“帖”通“贴”,贴上。例如:对镜帖花黄。《木兰辞》

“庭”通“廷”,朝廷。例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W

“亡”通“无”,没有什么。例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无”通“毋”,不要。例如: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

X

“向”通“响”,指声音。例如:砉然向然,奏刀

然。《庖丁解牛》

“郤”通“隙”,隔阂,嫌怨。例如: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

“见”通“现”。①出现。例如: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

②表现。例如: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上枢密韩太尉书》

③显现。例如: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

“生”通“性”。例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乡”通“向”。①面向。例如: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从前。例如: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还”通“旋”。例如: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Y

“炎”通“焰”,火焰。例如: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例如: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邪”通“耶”,吗。例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通“又”,表示整数加零数。例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要”通“邀”,邀请。例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阳”通“佯”,假装。例如:皆阳应曰:“诺。”《记王忠肃公翱事》

“景”通“影”,像影子一样。例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厌”通“餍”,满足。例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Z

“争”通“怎”,怎样。例如: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属”通“嘱”,嘱咐,嘱托。例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止”通“只”,只是。例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振”通“震”,震动。例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荆轲刺秦王》

“识”通“志”,记住。例如: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直”通“值”,价值。例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

“质”通“锧”,砧板。例如: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质”通“贽”,见面礼。例如: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指”通“旨”,主旨。例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

“指”通“直”,一直。例如: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濯”通“浊”,浑浊。例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屈原列传》

“支”通“肢”,四肢。例如: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从”通“纵”,合纵。例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尊”通“樽”,酒器。例如: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坐”通“座”,座位。例如:满坐寂然。《口技》

“曾”通“增”,增加。例如: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蚤”通“早”,与“晚”相对。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知”通“智”,明智,聪明,智慧。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