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推荐作文 > 文化之根作文(精选23篇)

文化之根作文(精选23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96W 次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化之根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化之根作文(精选23篇)

文化之根作文 篇1

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传承下来的文明古国;汉字,是我们的文明的印记,记载了那不知跨越了多少千年的历史足迹,也是至今为止仍在使用的古老文字,这就是中国文化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的真正原因。

我们惊叹于汉字结构的复杂多变,汉字的美妙精巧,汉字的变化无常。一个个形态各异的文字如同蹁跹而去的蝴蝶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和文字的魅力。借助方块字,中国人宣泄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发而为言,著之为文,绵延不绝淌成中国的文化长河,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文化。

一笔一画中,书写着中国人的大气;一词一句中,流露着中国人的思绪;一段一章中,抒发着中国人的精神。这是我们独有的文化,它教会了我们什么是中华,它教会了我们怎样守住文化,它教会了我们什么是一个大写的人。汉字,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字,我们应为它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在当下,计算机革命一次又一次冲击着汉字的防线,人们不用书写,就可以在电脑上敲打出一个个漂亮的方块字,文字最本真的内涵被疏离。英语的来临更引发了学习英语的热潮,汉字渐渐被遗忘,一场危机已经埋下伏笔。

在某天中午,你仔细的品读一篇文章,你会发现汉字的美丽结构、布局是那样整齐划一。朗诵一遍,你会发现,汉字不同于那拼音文字,你就会发现它铿锵有力的声律之美,细细体会,你又会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你就会发现你的根就在这里。

我们不得不惊叹我们祖先的智慧,留给我们这样一笔丰富的财产,让我们受之不尽,用之不竭。

因此我们要用好这笔财富,在汉字的长河中寻找生命的哲思和文字的魅力。

如果说黄河长江哺育了我们,那汉字便教导了我们。这是国家,民族的根,更是中华文化之根,让我们亲近汉字文化,守住中华文化之根。

文化之根作文 篇2

时代迈动脚步,开展新一轮的变迁。幢幢高楼拔地而起,高端科技飞速发展,各种网络新词、怪句汹涌而来。面对来势汹汹的各路“英雄好汉”,中华传承五千年的文化,正一点点沉寂于遗忘之中。

当今时代,高端科技是王道。人们靠其吃饭,靠其赚钱,所以人们拼命去学,拼命去钻。而中华传统文化,于生钱之道似乎“毫无用武之地”,被遗弃,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时至今日,有多少人还记得为人处世基本八字“忠”、“孝”、“礼”、“悌”、“恭”、“敬”、“诚”、“信”;又有多少人还记得问人姓名用“贵姓”,老人年龄用“高寿”,请人保存东西用“惠存”,请人提出建议或批评用“指教”等礼貌用语。

而另一方面,语言文字也受到了网络语言的猛烈冲击。网络语言简单、随意、创新等特点,符合网民的心理与行为需求,也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一定方便。但是,综观网络语言,其中大部分词语以及构建词语的方法,是不符合汉语的规律的,有些甚至让人百思不解。如“果酱”、“竹叶”、“嘎哈”等。网络语言对语言文字的冲击,是中国语言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人们在网络上对汉语的恶搞行为也充分的体现了如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轻视!

所幸的是,在经历了“端午节被韩国抢先注册,至圣先师孔子成为韩国圣人”等一系列痛楚之后,中国人终于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应该保护并传承了!

近几年来,各种针对文化的保护措施接踵而至。先是制订保护遗迹古城等政策,然后是重视传统节日,在传统节日里开展大量纪念活动,在教学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些措施,对文化传承来说,意义重大,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不能传承下去,那就是一种文化的沉沦,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当然,传承文化并不是墨守陈规,一些死板与迂腐的文化是应该抛弃的。而一些对文化教育有益的改革与创新,以及外来文化的吸收的行为,是应该被允许甚至鼓励的,有诗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但是,在对文化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接纳时,我们应该将中华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本,是我们之所以被称为中华民族的证明。所以,作为中华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我们每一个中华子民都有义务,将这精彩的中华文化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还能继续被称之为中国人!

五千年文化,中华传承不能断。我们应该担当起点燃传承之火的责任,让这份文化情结,传递到世界每一个华人的心里,让每一位华人,都成为中华文化的接班人!让我们的文化,在世界发扬光大!

文化之根作文 篇3

一个国家就是一棵大树,而那个国家的文化就是这课大树的根;一个国家就是一栋高楼,而那个国家的文化就是那栋高楼的地基。文化是构成一个国家的根本,只有文化像根,一样稳扎稳打地,像地基一样打的稳、打的深、打的坚固,才能在风雨过后屹立不倒。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能代表中国的只有它,我们中国的文化之根——汉字。

汉字,不但是文化之根,而且还有着怒久的历史。早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一些陶器上刻一些符号,这就是汉字的形商周使其,出现了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而金文就是刻在青铜器和钟鼎上得文字。虽然甲骨文和金文出现在同一时期,但是金文比甲骨文更进步。这是汉字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汉字发展的前期。后来,汉字演变成了小篆和隶书,这是汉字发展的又一个过程,也是汉字发展的中期。东汉时期,隶书又演变成了楷书,楷书的形体方正,壁画平直。魏晋南北朝后,楷书成为了汉字主要书写体。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作为汉字的规范体,并广泛运用。与楷书并行的还有草书和行书,这就是汉字发展的后期,也是汉字发展的另一个过程,再后来就形成了现在的汉字,这就是汉字发展的全过程。

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汉字都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奇妙、那么的优美。中国汉字是多么的神奇啊!每一个汉字都拥有着它自身的意思和含义,每一个汉字都形象代表着某物。中国汉字又是多么奇妙啊!有的汉字不但神奇而且奇妙,有一些汉字真可用“同字不同意,同意不同字;字同意不同,意同字不同”来形容。汉字的奇妙在书法家的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一点、一横、一竖、一撇在书法家中变成了越冬的校精灵或舞者跃动的优着舞资。可是当这些笔划组合起来就变成了一个汉字;当这些汉字组合起来的时候,它就奇妙的变成了一句话;当一句一句的话组合起来时,它就形成了一篇文章;当一篇篇文章组合起来的时候,就变成了一本书。多么奇妙啊!汉字不但神奇、奇妙,而且还很优美。在书法家手上,汉字的形态各异,姿态万千。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又或凝滑如脂。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写得字被世人称为“惊若浮云,娇若惊龙。”从此看出他写的字甚是优美,而他写得正是中国文化之根——汉字。从此又可看出汉字的魅力有多么大。

但是,在如今的社会上,有多少人还能写出一手好字呢?现在,很多人都依赖电脑和手机来写字了,哪还有多少人能写出一手好字啊!如果你叫一个成天玩手机或玩电脑的人来写几个字,都是歪七八扭的,哪有多少人还能写出一手好字呢?让我们呼吁全国人民。放下手机,放下电脑,放下电视,把汉字学好吧!你要让我们的汉字在未来中消失,成为一个历史!

汉字,文化之根。它展现出我们中国汉字的神奇、奇妙、优美与它无限的魅力。不要让电脑代替它,不要让手机代替它,不要让电视代替它,不要让它悄无声息地沉下去成为一个历史。我们要它发扬光大,而不是成为一个历史。让我们呼吁全国人民,放下网络,学好汉字,让它发扬光大。它不但是我们的文化之根,也是我们中国的瑰宝!

文化之根作文 篇4

我们是中国人,讲着中国话,写着中国字,做着中国事,讲着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的血脉,是我们奋斗的精神力量!我们应当珍惜,重视起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别像冯骥才感叹如今青少年对中华文化漠视那样:“春节过得没意思,只想过情人节;不喜欢端午节,却喜欢在感恩节里吃火鸡,虽然不知道感恩谁”,我们要寻根,寻找我们丢失的中国文化根!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端午节本来是一个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这天想到这污浊的尘世,虽自己不能挽救,但也绝不允许它玷污了自己,因此怀石自沉,所以端午节就变成了追忆和纪念屈原的日子了。

粽子的香,是清新中带着淡淡的甜香。

每到端午前夕,妈妈总带我回乡下取粽叶,洗粽叶,包三角粽,圆鼓鼓的头,粽叶被棉线缠绕成了“可爱多”的样子。粽叶虽然不及荷叶的浓郁,但也有竹叶的清香。里面裹着家乡本地产的糯米,白白亮亮的,晶莹剔透,熟了以后,咬一口,清芬香甜。

艾叶菖蒲的香,是清新中带着独特的草药香。

妈妈把两把艾叶和菖蒲分别挂在大门的两侧,菖蒲的根处是白嫩白嫩的,叶子是翠绿扁长的,艾叶圆圆的茎上布满了绿绿的绒绒的叶子。挂了一段日子,那原本亮泽的绿变得黄绿,变得枯干,随之驱蚊的的艾草香弥漫在空气中。不仅如此,妈妈总拿一些艾草菖蒲来煮水给我洗澡,艾草香在满身溢开。满身的艾叶香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温情。

雄黄酒的香,是清新中带着回味的醇香。

雄黄是一种矿物,把它调和在米酒中,制成雄黄酒。端午节临近酷暑,按古人的话来说,虫类和一些细菌都会在这个时期纷纷快速繁殖,活跃起来。爸爸也仿效古人,端起酒杯把雄黄酒一饮而尽,为了解毒防疫。妈妈也拿着那雄黄酒在家里到处洒,拿着桃枝,蘸上雄黄酒,在我的身上洒了几滴,又在脑门上画了个“王”字来驱毒避邪,一整天我都沉浸在这雄黄酒香中,昏昏欲睡时,仿佛回到了古代,不禁欣喜,醒后便回味无穷。

端午节的中国文化根,裹在溢满乡情的粽叶中,悬在满含温情的艾草菖蒲中,飘在回味的酒香中……

我们守住根,就是热爱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让我们懂得生活,懂得感恩,懂得传承。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中国文化,正是祖先对我我们的希望和要求。

守住中国文化根,就是守住了我们的灵魂!

守住中国文化根,就是守住了我们的血脉!

守住中国文化根,就是守住了我们的精神力量!

让我们一起守住中国文化根,创造中国文化的辉煌!

文化之根作文 篇5

树无根,则无可谓树;根腐烂,则树无以长久。文化乃根。一个民族倘若没有文化,那也无法称之为民族。一个民族的文化倘若变质了,低俗了,则这个民族恐怕无以长久。所以说:文化乃根,我们应该呵护,珍惜它。

文化乃根,应该立于民心,稳存于民心。

文化就像民族的“魂”。如果“魂”都不在了,那么这个民族的生存又有何意义呢?如果“魂”背叛了它的民族,变得低级庸俗,那么这个民族又怎能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呢?文化应深深埋藏在民心,稳存于民心。如堡垒般坚固,如城墙般坚定,不会被任何势力冲垮,不会轻易塌陷。只有文化深存于民心,这个民族才有能力跨过层层阻碍登上世界之巅。所以,文化乃根,必应立于民心,稳存于民心。

文化乃根,应该受到保护,受到滋养。

文化之于民族就像海洋之于鱼儿。鱼儿失去水,必将走向死亡。而一个民族丢掉了文化,没有珍惜文化,没有来保护文化,也会逐渐走向衰亡。当鲁迅退出教科书,当中国节日从人们心中淡去,我们是否该反思一下?为什么以前我们的祖先们很追求的东西,传到我们这里,就要销声匿迹了呢?我想那是因为后人没有好好的保护,珍惜我们的传统文化。鲁迅也好,中国节日也罢,他们仅仅是当代文化流失的个别例子。反映我国某些传统文化丢失的现象真是不胜枚举。为了让文化之花不那么过早凋残,我们应该携手努力。文化乃根,应该受到保护,受到滋养。

文化乃根,应该发扬,让其枝繁叶茂。

文化是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根,她有能力长的枝繁叶茂。但她的枝,她的叶一定是美丽的,健康的,而不是低俗,庸媚的。当今有很多低级趣文的文化现象,而且这种文化正如瘟疫般散播着。有很多人迷失了双眼,免疫力极低,所以便被这种瘟疫感染。我觉得这是非常可怕的。文化是神圣的,不该镶嵌低俗不堪的东西。所以,文化乃根,应该发扬,让其枝繁叶茂。

跟着风走的叶子只会在水上打转。脱离了文化轨道的民族只会迷失方向。

文化乃根!

文化之根作文 篇6

古往今来,曾有多少伟人在历史的文化道路上留下了他们的汗水,他们的作品。而当下的我们,应该不仅是在当下的生活里。更多的应是品味历史上文人的智慧。

中国,是一个历史古国,拥有的是上千年的历史,而我们现在眼中的丰富生活,不过只是当下。事实上,你在学古诗词时,又曾几何时与那些文人墨客对话。学好语文的关键,不仅是阅读当下,更多是应该是了解古人。

中国的根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埋下了。盛唐的李白、杜甫的古诗;宋朝时李清照、苏轼的古词,这何尝不是用文学的智慧之水浇灌出来的硕果。而我们,想要将这条根延续下去,要的就是文化之水的浇灌、滋润,要不然哪来的心灵绿洲。

而要与文人对话的关键,就是108将。用心阅读,你会发现,古代文人的诗词当中,蕴含着的,就是108将。而将这首诗里的三十多个字拆开,或许是虚,或许是实。而远不止20多个字,而诗里的字都是精华之处。这,就是中国文学的妙处所在。

我们在写作文时也是如此,既然要将108将用上去,就一定要学会一个字:变。文章有三变:情节、情感、虚实。情节的变化是最能抓住读者的心的,而情感的变化,让人的心情也会变得跌宕起伏。而虚实的变化是最重要的,实是我们常说的人事物景,而虚就是108将了。虚实,就像两个拳头,不可硬靠在一起,必须要相交融合,才不会显得太空虚或者是流水账。

而变化,也应循序渐进,不可太过于大起大落,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只有合理的变化,合理的发展,才可让人回味无穷。

写作文就像织一张关系网,只有合理的变化,适当的情节。再加入108将和虚实结合,才可写出耐人寻味的好文章,才得以将这条文化之根延续下去。

文化之根作文 篇7

大年初一是我最盼望的日子——春节。春节又叫做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有着独特而深刻的意义。一为亲人团聚,联络亲情,礼仪往来;二则祭祀祖先,感念天地,缅怀先人;三是辞旧迎新,展望未来。春节的各种习俗承载着人们对自然万物的感恩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传承了数千载的古老节日里,我们是最快乐、最幸福的。

每到这个时候,一家人便团聚在一起,美美地吃着团圆饭。那香糯的年糕,敦厚的汤圆,红通通的香肠,油亮亮的腊肉,勾动着我们的味蕾,牵引着人们的情思。这种中国独有的美食,饱含了人们对年的深情。

每到这个时候,才是我心中真正的假期,真正的亲人团聚。因为不管相隔多远,亲人们总是会及时赶回来,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大人们放下了手里的工作,小孩们也放下了书本,全心的投入了春节的各种活动:贴春联、祭祖、串门、放烟花……

每到这个时候,便是孩童时的我最乐呵的几天了。穿着新衣,攥着压岁钱,和小伙伴们一起开无忧无虑地到处跑,放着烟花,在噼噼叭叭的鞭炮声中,欢快的笑声四处飞扬……夜幕降临,明亮的窗前,透出一家人围在桌前,热热闹闹吃着饭,看着烟花的画面,那种满满的幸福感是金钱不可替代的。

通常我们这些春节活动会持续到正月十五。有时候,我们会去放孔明灯。那大大小小的孔明灯,飘荡在空中,随着风起起伏伏,载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与祝福,慢慢飞向高处。远远望去,与天上的繁星相映衬,热闹,明亮。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洋节洋文化流行起来,并且愈演愈热了。看着那些商家贴出来的各种广告,大街小巷的年轻人孩子们或提着南瓜灯,装扮成女巫等怪模样,或扮着堆满笑容的圣诞老人分发糖果,或写满爱意的花式情人节表白……我有点疑惑了:这些欢乐的脸后面,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这些节日的意义呢?商家也不过是为了更好的促销罢了,大多数的人们也不过是跟风罢了。

与此同时,有的人还在叹气:这个年过得越来越没意思了。我想说:没意思的不是年本身,而是人们的思想。当人们盲目崇拜西方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很多人未曾用心去感受,那些积淀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仍扎根在我们的心底,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让我们重新拾起传统文化的精髓,留住传统文化的根。让我们继续弘扬传统,将华夏文明继续传承!

文化之根作文 篇8

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人们盲目于疲惫地奔波于家庭和工作之间。

清明时节,比起去郊外踏青、回乡祭祖,相信大多数人更愿意呆在家里好好的睡一次懒觉,彻底放松一下那个经常忙碌于工作的自己;中秋佳节,回家团圆,吃月饼,观赏圆月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甚至是春节,年味也似乎也没有以前那么浓厚了。虽然每年都有很多的人回家团聚,春运也照常火爆,但是滞留异乡的游子也不在少数。

即使我国每年的传统节假日都照常放假,但是过节的气氛却是一年比一年淡。再没有从前爆竹声声辞旧岁,喜气洋洋迎新年那种欢愉热闹的感觉了。

随着国人对于这些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忽视。当我们真正开始正视以及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的时候,国人不禁开始恐慌,中华传统文化是否会在这个大数据、大信息时代下渐渐失去?

对于这个疑问,我则不以为然。

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实际根植于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就如同树木生长,无论枝叶被怎样修剪,只要根还在,那么来年春天,经过春雨滋润,树木仍就会茁壮成长最终枝繁叶茂。

传统文化早已深深地扎根于每个国人心中。为了加强国人对于自身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国家政府也对于这个隐患问题做出了许多的有效措施:重新编订教学教材,增加了许多古典名著的优秀作品、在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到处张贴有关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海报,以此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例如孝道文化之类的。

同样,在这一时期,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也犹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出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等许多优秀的综艺类电视作品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上、听觉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盛宴。

在这片广袤的华夏土地上,国学热再一次兴起。闲暇之余,人们的消遣方式也不再单只是看电视、玩手机。静下心来,偶尔也会提笔练练汉字;或者邀来三五好友一起品茗、下棋;兴之所至,再吟诵几首小诗,好不快意?乐哉,乐哉!

我们平时教育所学的爱国主义精神、尊师重道的礼仪;《弟子规》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的孝道文化;各个地方的区域特色文化,例如四川的川剧和蜀绣、西安的兵马俑和赛龙舟等。这些都是由传统文化的根系所发展出来的旁枝,旁枝和根系才共同铸成了今天这样绚烂多姿的中国传统文化。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早已融入每一位华夏儿女的骨血之中。对于他人误解筷子文化的愤懑不平,对于他人言语上侮辱中国的举动,胸腔里的爱国主义更是在愤怒地叫嚣着。

然而,树木也会有被连根拔起的一天。即便我们心中根存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我们更加有这个义务去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发向上。

文化之根作文 篇9

中国书法艺术历经了不同年代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国元素,一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熠熠生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无论如何,中国书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这片沃土,融入了泱泱中华人民的血脉之中。

六岁那年,妈妈带着我去看了一个书法展,有细小如蚂蚁的作品,有性格随意而不失笔风的作品,虽然字大,但整体版面优美的作品,让我顿时喜欢上了书法,立即就让妈妈给我报了一个班。

刚开始老师教我坐姿、执笔,在大田字格上一横一竖地书写,并告诉我,这是汉字的骨骼,得一笔一画反复练习,由不得半点儿马虎。

一进入书法班,老师教我的第一段文字是:“我们是炎黄子孙。”没错,就这七个字,我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初入学堂,我写得歪歪扭扭的,老师需要一步一步地教我,便用大手把着小手一笔一笔地写。正当我写到最后一个字时,我掩盖不了我内心的激动。一开心,这下可好,有一笔写得有点歪。被老师看见后,他说:“书法就是让你学会心静不要急躁,回去重写!”就因为这句话,让我的字突飞猛进。正所谓:“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学习书法,须专心致志,观察得其神韵,揣摩运笔至心至诚。几年下来,练习书法修整了我的不良习惯,沉稳替代了浮躁,仔细吞噬了粗心。

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电脑打字语音输入等的盛行,电脑打字渐渐代替了传统的书写,书法也开始慢慢淡出很多人的工作和学习。在入职面试中,大家都看的是你对电脑的熟练运用掌握程度。但却从来没有因为过你能写一幅好书法而录取你。是我也承认现在电脑打字比传统书写要方便好多,可书法却是我们的国粹,怎么能够清易丢掉,或是忘记呢?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的根,希望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要丢掉传统文化,要重视每一个中国公民的汉字书写能力,让我中华文化的根生生不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文化之根作文 篇10

有关清明时节题材的诗歌很多,若要标新立异、独树一帜,须有非凡的洞察力、丰富的生活阅历、宽广的胸襟、以及渊博的学识等必备条件。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的诗歌,只能是在制造“文字染污”。诗人渭波的《清明》这首诗,不仅仅从艺术角度上别出心裁,在思想上更是道出了对生命的感悟。

诗的第一句“我正行走在黄纸的边沿/接受黄色的包装/思绪淡然”。黄纸,这个词立马引起我们的注意,那是到坟前祭拜焚烧用的纸。在这句诗中,黄纸是用来隐喻死亡,归宿。黄纸的边沿,就是说离死亡不远,民间俗语不也有“半截身子入土”的说法。“我正行走在黄纸的边沿”,诗人以正在进行时的语式,强调了自己面对死亡的态度。清明节,原本是我们祭悼逝去的亲人,而诗人却在这时,想到自己也一步步的正走向人生的归宿。面对死亡,诗人“思绪淡然”,用了“风中的草垛”这个意象来表达。“草垛”就是枯黄的草堆,那是已过了生命最丰沃、肥润季节的草。“风中的草垛”让人联想到另一个词——风烛残年,风中的草垛与风中的烛光一样,都有随时熄灭或垮塌的危险存在。“细雨绣在家园,剔除了某种湿过的暗示”。绣,字的本义,是千针万孔的在布帛上引线。诗人,将细雨看成针,将家园看成布帛,正在刺绣。为什么诗人要这么说呢?家园这词,在这里指诗人的心灵。诗人的心在已是千疮百孔,如同细雨正在不停的下,如同绣针在不停的扎。“剔除了某种湿过的暗示”,这句对应着,上一句的“思绪淡然”。“湿过的暗示”,指痛苦、伤心的感情,而剔除了这种情感以外,剩下的就是诗人面对生死那超然的态度了。这节诗的大致意思:清明时节,诗人以黄纸、风中枯黄的草垛、还有绵绵的细雨等景色,从对逝者的祭拜,联想到自身已进风烛残年,心灵遭受到千疮百孔,正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归宿。

第二节,“我已经摸清了与纸有关的时令/与时令交流秘密的山野/与山野有关的路途/与路途有关的家什:柴刀、锄板、香火…”,其中“时令”、“山野”、“路途”、“家什”等这些词汇,是值得我们好好体味的。我们已知道,第一节中的“黄纸”是隐喻死亡、归宿,那么“与纸有关的时令”又有代表着什么?时令,360百科上的解释是(指每一季节的主要气候。指按季节制定的关于农事,医事等的政令)。由此可见,诗人用时令这个词汇,不仅仅指清明这个农历节气,更代表一种必须顺应的客观规律。“山野”,这词让人想到山野村夫,很显然山野指的是民间,在这里诗人更是指我们人类。我们人类是从山野中进化而来的,这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的。诗人从自己的生死,推而广之到全人类的生死,想到了必须顺应的客观规律。就这样,这首诗完成了从“小我”到“大我”的转换,境界立刻高远了。接下来,“路途”,就非常好理解了。我认为,“路途”,就是隐喻历史,历程。我们个人走的每一步,是我们个人的奋斗史,我们人类走的每一步,是我们人类的发展史。知道了“路途”,我们就理解了“家什”、“柴刀”、“锄板”、“香火”、等意象了。“家什”,就是与人类发史发展有关的所有事物。“柴刀”、“锄板”、“香火”,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刀耕火种,联想到薪火相传。无疑这些词汇与人类的文化有关,与人类的文明有关。这一节,诗人从死亡联想到必须顺应的客观规律,想到了我们全人类必须面对的客观规律,想到了人类的发展历史,想到了历史文化的发展传承。

第三节,“我是在草叶汇聚的南方行走/回望江河之上的过眼白鹭/缓缓地翻动一个世界与另一个世界的缝隙/将春天的白和她的声音握在手心”。“草叶汇聚的南方”,“草叶”给人以繁茂,朝气蓬勃之感。诗的第一节中,诗人称自己是“风中的草垛”,草垛是枯黄的草,与草叶的繁茂形成鲜明的对比。“草叶汇集”这个词组,很容易让人想到,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的诗集《草叶集》。“南方”,是地理上方位。清明时节,北方乍暧还寒,而南方温暧、湿润,有比较合适植物生长的环境。在诗句中,应该是指繁荣的文化氛围。

“回望”,在诗中就是回想,回忆的意思。“过眼白鹭”看到这个词,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想到了过眼去烟、过驹白隙,这些词汇都是形容时间过得快,时光飞速地流逝。“缓缓地翻动一个世界与另一个世界的缝隙”,一个世界与另一个世界,是什么意思呢?也许是江河、草叶的地上世界与白鹭的天上世界,也许是清明节里阴间与人间,但我更倾向于,灵与肉的世界。“春天的白和她的声音”,春暧花开,万紫千红,白为何物?春天的声音又是什么?我认为,“春天的白”是诗人感叹多姿多彩的生命之后的悲悯。“她的声音”,则是来自心灵深处对那对生命终极关怀的呐喊。诗人“正走在黄纸的边沿”,却身处人文荟萃的环境氛围之中,不禁有种虚度光阴之感。在灵与肉的世界,诗人决定把握住来自灵魂的呐喊。

最后一节,“是的,白和声音不需要复制/就像纸张的投影,融化在另一种安静里/——我的亲人/我的叭哒骨髓的泪水”。“纸的投影”,隐喻中华文化的影响,这个词,让我想到余秋雨的散文《一个王朝的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骨髓的泪水”,隐喻深沉的热爱。诗人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熏习下,心灵得以安宁、休憩,而这种精神上的追求,可以对生死淡然处之。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诗人对此有深入骨髓的的热爱。

这首《清明》诗歌一改以往诗歌的个人悲悯情怀,而是上升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热爱的主题上来,使之成为难得一见的佳作。

文化之根作文 篇11

相信许三多这个人物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更多是“傻”的印象,就像剧中所说;“猪都让你笨死了”。人们在欢笑之余,是否可以挖掘许三多背后的东西——中国人的根文化。

现如今当我们堂而皇之享受城里人的美名时,是否忘记了我们的祖先都是从山中走出来的,都是有着一样的根。从许三多的家里走出来我的心里一下子敞亮了,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没有有女人的家庭。这与现今社会是反差,许三多就是这样一步步走来的,是笨吗?是傻吗?让我说:都不是。引一句他人说过的话;“应提倡搏傻文化,因为傻不是笨,更不是蠢,也不是低能,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

我们可以把许三多放大,放开里去说。我们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为可喜的是人民生活的改变。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放弃了很多原有的优良传统,一味的追求物质的生活优越感,这是改革开放的弊病,是随之而来的,不可避免的。走捷径,学偷懒,耍奸猾,拜金钱,真正社会的进程是由人来延续的,如果我们丧失了自己根的文化,那我们的精神就由别人操控,任人摆布了。这样下去趋势是非常可怕的。

许三多的精神里有着中国人的根文化,看完电视剧大家都有同感。难能可贵的是——这个人物的产生,让即将熄灭的火焰又燃烧了起来,我很庆幸,希望将来还能看到。

这种文化适用于任何一个个人或者任何团体和组织。军人讲究的是团队精神,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只要你永远不抛弃自己,这个团队就不会抛弃你。战胜他人要从战胜自己开始的。这么个所谓呆傻的人只因心中的“意义”作出了超越自己的事情,我深深为我们民族的根文化而有感荣幸。想想看,许三多学不过初中,又不能从家庭或者环境吸取更多的文化,那么他作出的种种举动是不是能理解为——本身的根文化呢。

我记得曾经的企业改革,有许多人理解为——减员增效。回过头看,是多么可笑。社会本身是要保证每个人正常的需求,即,吃饭、穿衣,住宿之后才能有精神文化生活,裁到社会后,如果这些人连起码的生活需求都达不到的话,社会还能稳定吗?正像七连的六个字“不抛弃,不放弃”一样,我们不能抛弃任何一个人,哪怕他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七连的灵魂,同时也是“和谐社会”的必要。

当然这种根文化需要调整磨合,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社会,但其中应有的东西我认为是万万不可丢弃的。就像我们的企业,虽说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认为都是暂时的。我们是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后世上升明显,而且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需要更多的交通资源来维系发展。这些从本质上奠定了我们企业未来的发展蓝图,只要我们不断修正我们的目标,坚信一定能够成功,我们的企业一定会重新走上成功之道。

文化之根作文 篇12

话说东坡居士一日动了怀旧之情,想到人间旧地走一走。想当年,华夏的东南西北,晨曦晚霞、春华秋实、潮涨潮落、风霜雨雪,哪一处没留下东坡居士的足印呀。这么多年过去了,啥模样了?

说着就到了一处地方,此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更有流水潺潺,黄鹂两声,好生眼熟!居士正要脱口吟诗,一位编剧大步迎前,“唉呀呀——,这不是东坡先生吗?久仰久仰!我们正满世界找您呢!”说着,编剧毕恭毕敬地把居士请进内室嘘寒问暖一番,主人聊开话题:“为落实‘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八字方针,我们正准备拍摄一部电视剧《新东坡传奇》,想聘请您当艺术顾问,这不,剧本都写好了,请指正。”居士随手翻开剧本目录:“苏东坡少林寺月夜偷师”、“苏东坡武当山奇遇张三丰”、“苏东坡感天动地神奇婚恋”……一向泰然的居士不禁眉头蹙紧,气息急促。一旁的主人则眉飞色舞,烟圈吐得正圆。翻开“神奇婚恋”一章,写的是—一苏东坡与苏小妹原是同父异母的兄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因秦少游介入,加之碍于礼教,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感情无疾而终,为弥补哥哥的失落,苏小妹引见李师师与之相见……

不等看完,居士就大汗淋漓,继之拍案而起,说:“一派胡言!你们哪里是宣传我,分明是糟践我!照这样拍,我一世英名毁掉不说,有何面目去见九泉之下的双亲、小妹和我那妹夫啊!”那编剧一看慌了,连声说:“先生息怒!先生息怒!时代不同了,不这样拍没有收视率。这样处理不为过,您不知道,唐僧早已妻妾成群,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原来是有了婚外恋,您的同行李清照………‘够了!气煞我也,羞煞我也,痛煞我也!”居士泪流满面,踉跄而出,一把将剧本扔进河中。

正当居士神思恍惚时,一辆小车在身边悠然停下,先下来一位经理,高擎一瓶酒,说:“东坡先生爱酒天下闻名,您来得正是时候,您就是我们‘三苏’鹿龟酒的代言人。”

“代言人?”

“对,您只要拿着这瓶酒,对着镜头抚髯一笑,一个字都不需要说,我们给您的出场费是一百万。”“不要现金入股也行。”一旁的小秘说。

“哈哈——你把我苏轼看成什么人了,如果我要钱,你们给得起吗?”

一路走来,居士心如死灰,顿生归意。抬眼,远处是巨幅广告:孔子、老子穿上西装,打起领带,“有朋穿‘花花太子’,不亦帅乎”的大字煞是惹眼。

“要留住文化的根呀!还是地下清静!”居士喟然。

居士使尽浑身解数,竟找不到回家的路,远处,又传来了对“粱林故居”轰隆隆的拆迁声……

文化之根作文 篇13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加难以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的范围。但文化却影响着一个民族、国家的立足之根。

当我们轻视文化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在讽刺着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庞大的国家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叙了项羽因略知其意就不竟学,这难道不也在启示着我们文化乃是主要动力?没有文化也就意味着思想方式受到了局限性。其实项羽勇敢善战,所向无敌,但他的性格缺点“没有耐性”,导致了他弃学而形成了最后命运的悲惨。正是因为项羽的文化程度低,导致他“坑秦降卒”、“烧毁秦宫室”等残暴不仁的行为以及他在一系列政策策略上的严重失误,展示了他必然灭亡的悲惨命运。

文化的重要性远远比我们想的还要更深沉,它指导着我们的思考,思考也决定着我们的行动。文化同时也塑造着人,但好的文化也就塑造着优秀的人。文化也是一道桥,它可以让我们行走不一样的人生。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史记》中告诫我们后人要引以为戒,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如果项羽那时候吸收了文化并学以致用的话,那么历史是否会重写,是否一个国家的发展历程也将改变?“一失足成千古恨”,项羽在被刘邦谋臣所算时,他是否也后悔过,也指责过自己的性格不够坚韧,也指责过自己的“不竟学”?

让我们回到当下,现在的中国缺少的就是文化,我们公民的文化素养没有足够的提升,何以去谈文化?经济上去了,可是国民素质,民族文化还迟迟提不上去,这给我们的国家发展造成了不协调的音符。

文化是一个国家兴起的助长剂。正如孟子所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如果我们注重文化、重视教育,那么一个国家也就被我们“扶”起来了。文化是民族之根,没有了根一个民族要在哪里驻扎呢?没有根,怎能将文化传承下去呢?

文化乃万物之根。

文化之根作文 篇14

世界跑得太快,是该停下来回头看看了。最近有一句话非常流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物欲横流的社会,高速发展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难以忍受滞涩而沉闷的大都市,纷纷想逃离到乡野。这表面上是走向自然,但精神的困惑还是没有解决。只有勿忘文化之“根”,重温我们的文化底蕴,才会找到打开心锁的那把钥匙。

世界变得太快,越来越多的属于咱们“根儿”的文化变得淡漠、稀缺,所以越来越多的北京人说,北京,越来越没了当初的那个“味儿”。

北京有过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令许许多多的“老北京”感到欣慰,我们的文化之“根”原来还有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我想到犹太民族。这是一个二战中几乎被消灭的民族,科学界有爱因斯坦,哲学界有马克思,电影界有斯皮尔伯格,商界有巴菲特……犹太民族占据了令有志者向往的精神高地,不论战争、动荡中如何流离,都不丢掉自己文化的“根”,因此,犹太民族虽历尽磨难,仍然百折不挠,不断创造新辉煌。

我们北京,甚至整个中国,在所拥有的民族文化,在任何民族面前都不愧色。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幸存者”,我们可以把老祖宗的遗存抛到脑后,说一句“过时”就完事吗?五千年的文明难道到我们这代真的只剩下一句口号吗?2008年奥运,我们的“金镶玉”令多少外国人惊讶,原来可以有这样的金牌!2009年,我们的嫦娥一号令多少外国人惊讶,原来月球背面也可发生这么美丽的故事。2012年,新一届政府令多少外国人惊讶,原来我们的政府也可以大刀阔斧与和风细雨兼容。

“老规矩”得到重视,这是好事——但不完美。最完美的事情是,我们随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之“根”,传给下一代,下下一代,告诉他们,勿忘文化之根。

文化之根作文 篇15

华灯初上,呷一口清茶,怀念本是同根的祖先,何等的高尚。

灯火阑珊,漫步街头,几许伤感几许哀,念起自己其实是有依靠的,又是何等的温暖。

千年古树,万里长根。洪洞古槐,移民图腾。立汾水之滨,荫庇四海;连三晋之脉,根蔓五洲。干非高耸,却牵亿万儿女心;冠非翠峨,而引无数思乡鸟。文化之树,一树之体,载满笃笃乡情;精神之树,几仞之干,引来莘莘游子。

600多年来,不论官方的史称,还是民间的宗谱,都详实地记载了大槐树移民这一伟大历史壮举。巍巍大槐树几度枯荣,移民子孙生生不息。今天,古槐迁民后裔已遍布全国,乃至海外,世界上每lO个华人中,就有一名古槐后裔。一水之流而万脉,一木之茂而千条。而今,不管身居何处的古槐后裔,都能在大槐树下找到自己的宗族之根,理清自己与先祖的衍生脉络。传唱数百年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正是根祖文化凝聚力的真实写照、正是海内外古槐后裔思念家乡的历史见证、正是数以亿计的移民子孙追根溯源的行动指南。大槐树根祖文化所体现、所代表的,是一种血脉亲情、民族感情、爱国之情,是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一个载体。

洪洞大槐树对我来说有着太多值得去记忆的东西,一个气势恢宏的根雕大门总给人一种美的向往,这个大门我曾无数次的路过,每一次,目光滞留片刻,归家的感觉便会萦绕在周围,不觉的会向里瞅几眼,但仅能望及的是“根”字影壁,那映入眼帘的鲜红色“根”字,那是革命般的红色,有热情奔放的中华民族的影子,更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同心情结,

走进里面有颗大槐树,伤痕累累的树干记载了它的历史,刻下了时光的轮回。我们说槐是根,槐是祖,槐是神,思祖念槐;槐是家,槐是亲,槐是情,梦乡寄槐。大槐树祭祖习俗就是内份情的的演绎。它以大槐树为形象图腾,以洪洞地方文化为渊源,以移民史实和纪念移民为主线,以维系宗亲之情为精髓的。也难怪这里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可以毫不夸张的讲,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要数迁民姓氏牌位了,密密麻麻的牌位一共869个,也就是869个姓氏,陪同爸爸,我们一起寻找着我们毛氏的牌位,内种感觉真可以用眼花缭乱来形容,也可以说是历经千辛万苦寻找祖先,说来还是蛮有意义的。找到祖先后便要祭拜,一步步的形式是一种文化特色,但又是那么的真实,祖先的神圣让我们景仰,祖先的圣火我们不断传承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已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岁月承载着历史的脚步,大地积淀了文明的精华。中华文化有着太多的精华,大槐树外,我们有曲径通幽,亭台轩榭的苏州园林,有绵延万里,气势磅礴的明长城,有纵贯南北的京杭运河,有金碧辉煌,气势恢弘的紫禁城……作为华夏儿女之一,我们真的很自豪。中华的烽火文化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骄傲。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祖国用文化将十余亿的心熔铸在一起,文化让祖国屹立于强国之林。因为文化,使我们感觉祖国日显壮丽;因为文化,使我们与祖国紧紧相依。

文化之根作文 篇16

时光悠悠,如同一江奔腾的流水,上下五千年的沉淀铸就了中华文明这一历史瑰宝,可谓巧夺天工。中华文化在一代代人之间传承与发展,从口口相传,到书信载录,再到数据储存,其中不变的是那中华传承的责任。

传承,一传一承,我们既是传者,亦是承者,承古人之智,传后世以才。看似简单二字,实则包含许多,有责任,也有使命。

我们生而是中国人,这份责任与使命也是生而具备的。传承有多重要?如同树之根,河之源,它承载的是国家之基,民族之魂。中华文化以何源远流长五千年?靠的便是传承。有了传承,中华之魂将永不熄灭。

著名作家王蒙曾说过:“由于有所共鸣与传承,人类才不至于过分地迷失和绕圈子走老路,由于有所区别,人类才会有发展。”正是古人之积累,排除那些不可能,才有确定的如今。那传承有如航行中的罗盘,为我们指引方向;如挥洒于黑暗中的辉光,为我们照亮前方。

但诚然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我们却仍要立足当下。古人不知今人事。正如干春松在《文化传承与中国的未来》一书中提到:“今人与前人的典籍之间存在着文化上的传承关系,但这种关系毕竟是‘流’的关系,而不是‘源’的关系。”那么,今人思想之“源”在何处?那便是当今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真理源于实践。传承下来的瑰宝也须结合当代才能焕发出新的光彩。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儒家学派,由孔子创立,孟子发展,再到董仲舒结合百家,使其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再到后来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儒学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着不同的变化。也正是因为传承中富有变化,它才能长存于世。不迷信古人,相信今人的创造力,不妄自菲薄,这才是传承中华文化应有的态度。

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以至于我们不能如数列举那些需要且值得传承的。滚滚历史长河,有着太多宝藏隐匿于其中。那“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无私,甚至一门绣花手艺、一种戏剧、一本古籍等,有着太多历史文化的精粹。我们要做的,便是怀着谦逊的态度,去挖掘、传承那些有价值的文化。

文化进无止境。人人都是文化这座大山的一沙一石。只要人人担起那份责任,我们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即便微小,也足以构成中华文化的大山。

文化之根作文 篇17

那日,在央视的一则公益宣传上看到了这个汉字听写大会的宣传片。片中随机采访了男女老少各个行业的人们,大多数都写不出“未雨绸缪”这四个汉字,倒是“为雨愁谋”层出不穷。最后,镜头回到课堂,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高呼着“我们会写!”

这一则宣传片引起了我对“汉字听写大会”的关注和思考。不同于街头随机采访的人们,这些初中生有着扎实的汉字基础和文化底蕴,他不仅晓其字还会其意,在展现个人风采的同时向社会传递出了一份正能量!

如今的社会,太需要这样能量让我们警醒。各类通讯软件里丰富多样的表情让人们舍弃了用语言来说话,用笔来书写,以至于在向心爱之人表达爱意时,只会点击一大串玫瑰花符号,而说不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佳句。

然而我们终于还是醒悟了,“汉字听写大会”赢得社会广发关注便说明人们心里为汉字所留的位置。对中华文化精粹的一份坚守。中华上下五千年,从甲骨文到真草隶行几大字体,凝聚了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心血。我们没有能力创造出这样伟大的艺术品,但有责任将它传承与发扬光大。我们责无旁贷。

汉字是一切其他艺术的载体。如果遗失了汉字,这个国家的文化也将从此断流,这片土地之上的子孙之辈也不会有新的突破。这个国家也许会遭受灭顶之难。

汉字像是一个个活泼的精灵,它左手拉着我们众生,右手拉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从古至今绵延千年。重拾文化的根,即要从汉字入手,才能达到中华文明中最光辉灿烂的部分,才能对自己的国家与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更真切的爱。

悟己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从现在开始还不晚。未雨绸缪,重拾文化的根。

文化之根作文 篇18

不知不觉,已近暮秋。而物华天宝的苦蓼大地却没有丝毫颓废的凄凉,绚丽的菊圃、飘香的丹桂、漫卷的彩旗、洋溢的笑脸、纵情的歌唱……真真是一个欢乐的海洋、寻根谒祖的天堂。

乘着习习晚风,披着茫茫夜色,我静静地来到陈元光广场。夜渐已深,喧嚣的人流悄然散去,此时的广场显得静谧而深沉。站在将军威武庄严的雕像前,仰望苍穹若洗、疏星如钻,月华如水,我不禁在心中暗暗地想:秦时明月汉时光,时光亘古而绵远。一千九百多年前,汉武帝刘秀对李通委以重任,谆谆告诫:“事欲善其终,必先固其始”的前夜,君臣促膝长谈之时,窗外也该有这般如铅的月华,他们能否想到小小光州现在已成为豫东南靓丽的门户,成为全国书法之乡、柳编之乡、全国百强县城之一。

望着将军刚毅的脸庞,我仿佛又看见他当年横刀立马英姿飒爽的豪迈模样。我仿佛看见一缕蘸满乡愁的月光,惹出将军思乡的清泪,“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于是他对着故乡深情地吟哦:“浮光昂月望,固始秀民乡。第宅参文武,姻连半帝王。珠楼帘结绮,花苑永流香。礼节传家范,簪缨奕世芳”这是妙笔生花的珠玑文字,更是发自肺腹的游子心声。

敬瞻将军的雕像,我仿佛又看见戎马一生的“白马三郎”——王审知,仿佛又看见民族英雄郑成功和靖海侯——施琅,仿佛又见到同样升腾于他们心中的.与疆场烽火狼烟般翻滚浩荡的思乡情愁。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因为他们对故土爱的深沉,才有一番精忠报国的大爱,才有那般血溅战袍的壮烈,才有浮光峰愈加迷人的雾岚;才有古蓼大地欣欣向荣的发展,才有今天南迁先民的后裔们星夜兼程的赤诚寻根。

“先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这是南迁后裔家谱上一句简单的记载,却又是南迁后裔步履匆匆的寻亲之旅的动力所在,是莲花峰和阿里山心手相牵的根源,是陈元光广场、王审知大道、安山公园娘娘庙、何氏宾馆、黄氏大祠堂……如潮的人流、肃穆的膜拜、激动的泪水,是全国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一家亲的凭依……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默立于广场,股股暖流涌上心头,这是流淌于所有固始籍后裔血浓于水的乡情,它比明净高远的苍穹更清澈,比清爽习习的秋风还要怡人,比馨香阵阵的丹桂还要芳醇……因为流浪游子的双足已经疲倦,他们想把头靠在家乡群山的肩上……

幸甚至哉,盛世中华,典藏天下,大地有界,根亲无疆。

文化之根作文 篇19

正值出游季节,我来到西安,感受历史文化之美。

抵达西安,我乘车前往入住的酒店。即使被“关”在车里,窗外的风景也仿佛叙述着历史风云。当然,还有那自我上车以来就喋喋不休的司机。外地来的吧?玩几天啊?想好去哪儿了吗?我跟你讲,我们西安有……这种炮击般的对话,使我不得不开始同他攀谈起来,到最后甚至连他的住所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第二天,我见到了这次带团的导游。她生得肥胖,本地人,自称自己有“唐朝遗风”。她讲话时不需要扩音器便足以让所有人清晰地听到讲解。旅途中,她与我们讲解经过的名胜美景,原本她瓮声瓮气的声音也变得单薄、变得沙哑起来,但却也丝毫无法阻挡她情感的宣泄。到达目的地时,感觉自己仿佛被灌输了西安千年的历史。看到古木,想到不再是它的高大挺拔,而是历经的历史沧桑。那些陈述、传播着西安历史风韵的人们,或许就是西安的根吧。

来到秦兵马俑,导游姐姐暂时离开了我们,调来了一位年轻的讲解员。她大学毕业不久,就毅然决然来到这里研究秦兵马俑的文化。通过这种讲解的方式,不仅加深了她对兵马俑文化的记忆,还能在游客的疑问中反复思索,得到新的认知。进入馆内,除了黑压压的人群便是那古朴庄重的兵马俑了。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土黄色的外壳沉积着千年的沧桑。笔直的身躯和那坚定的目光也在告诉人们曾经的辉煌。如果将它们放大几倍,便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精细的雕刻:装甲的鳞片、手指的纹路还有栩栩如生的姿态,彰显着古代技艺的精湛。在它们其中,也有停留或穿行着的“兵马俑”们。布满灰尘的头发,被一层细沙覆盖的镜片、早已被泥土沾染的大衣,讲解员激动地介绍着他们。这些人才是我们能亲眼看到兵马俑的功臣!由于出土的兵马俑氧化速度快,土层不稳定,这些文物保护者们就需要不停地对其进行维护。他们来来回回在兵马俑中穿梭,迈着同急救人员一样紧张的步伐,抢救者这些“临危”的病员。对他们而言,身上沾染的泥土就是病人的血迹。是的,他们是文化的先锋,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根。

如果说,文化是当今社会的根基,那这些为文化而奉献的人们,便是根上的每一根根须,每一个维持和参与其生命活动的细胞。

文化之根作文 篇20

上海文明的源头在哪里?东海之滨的崇明岛,大隐于市的城隍庙,还是人杰辈出的七宝古镇?不是的,不是的!爸爸告诉我,上海千年文明很可能源自于松江城郊的广富林村。4000多年前,有一个小小部落从黄河流域迁徙而来,在这村落住下,耕田、捕鱼、盖简易的房子、用石头制作各种生活工具。他们大概就是上海最早的市民吧!

“风和日丽的周末,我们去先民故地走走,好吗?”乘地铁9号线,到松江大学城,换公交车,穿过一畦畦碧绿的田野、金黄的油菜花地,就到了广富林遗址公园。

“这是一片多么开阔的园林啊!”妈妈说,她最喜欢那白墙灰瓦的复古建筑,高高的拱门、雕花镂空的石窗,看起来朴实无华,却处处隐含着中国建筑的智慧与巧思。爸爸说,他最向往那小河上的乌篷船,清风徐来,波光粼粼,撑船的老伯伯慢慢摇着橹,哼着不知名的民歌。这不正是唐诗中描写的场景吗?

我呢,最好奇的是那一座座矗立在水面上的雄伟建筑,三角形的顶部浮出水面,屋顶以下隐藏在水中。怎么会有这么奇特的房子呢?

“那是上海之根展示厅,水面之下是展厅”,妈妈解释给我听,“设计师采用这样的构思,是为了告诉我们地壳的演变,广富林这片大地是从大海中升起的……”

“太奇妙了!”我忍不住赞叹。

“据考证,广富林文明发祥于新石器时代”,妈妈接着说:“你看,这些文物都是1958年后逐渐出土的……”

哈,这大肚子的陶罐,是先人们煮饭的器皿吗?这看起来有点锋利的石块,是割草的刀吗?还有那个大水缸,是用来储水的吧?我们的文明,原来是从这一砖一瓦绵延而来的,从无到有,从匮乏到富足,从艰难到便捷,一代人接一代人,永无止境地努力……历史,是多么庄严而令人起敬!

“今天的我们太幸运了!”爸爸感叹道。

“我们的子孙后代一定会更幸福的。”妈妈坚定地说。

我没有说话。但我想,此时此地,我真的听懂了他们的责任与期望。作者:五年级侯仰之

文化之根作文 篇21

好像在中国有这种社会现象:很多人说中国正统文化之根保留在台湾。真的是这样吗?别人不说,就说一下中国台湾二个所谓的大师级文化人。

第一个是陈安之,说实话劳资从来不看中囯台湾人陈安之的心灵鸡汤和鸭汤。他就是个写书的教你做生意和成功不是很可笑的吗?他开过工厂、做过贸易、经营过房地产、投资过金融和高科技及互联网吗?李嘉诚、王石、马云、任正菲、等中国排名前500名的富豪肯定不知道陈安之是那个鸟。

第二个是中国台湾人南怀谨,装神弄鬼,写了上百本书肯定没有时间好好修行。天天写书挣钱,肯定一本佛经也未读透和读懂。哈哈哈,真正修行的高人老子李耳一辈子也就写一本书,才五千二百八十四个字。

大概二十年前大陆人民就开始在积极阅读陈安之和南怀谨的垃圾了。但现在也没有见一个人因他们的书成为巨富或者修行成功。醒醒吧,一们!说你是一你就是一。说你不是一你也是一,因为你的身边全是一。最可怜的一就是你永远不知道其实你是个一!

我不否认台湾有大师级的人物,但一定比大陆少也达不到大陆许多真大师的水平。大陆的大气才能出真正大师。小小鸟岛上能出几个大师?不要认为外来和尚会念经!台湾有三毛和席幕容。大陆如三毛和席慕容的才女何此千千万万?

中国大陆有:钟钟书、余秋雨、路遥、贾平凹、蒋子龙、刘心武、高晓声、刘绍棠、王蒙、张贤亮、韩少功、王朔、苏哓康等上百位好作家。台湾就二个作家:柏杨和李敖。好像他们也没有写过什么。主要是骂大陆人吧?

文化之根作文 篇22

周杰伦,一个音乐时代的符号,他的歌传遍街头巷尾,他影响了80,90后的两代人。出道十几年,三十而立的他,曲风也开始偏重于中国风。是他让我们认识了R B,RAP,但是“中国风”这一词也让他传得风起云涌。

音乐是文化载体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音乐的风格改变了许多,文化也由保守守旧,成熟了不少。当代年轻人总将RAP当作一种时尚来追捧,戴一鸭舌帽,穿一大T恤,脚蹬一双宽牛仔,再秀上一段街舞,那叫一个潮。T恤,牛仔,鸭舌帽,都并非出自中国,但随着文化的进步与成熟,它们已然成为主流。

不光是物质上的,若是你能连续报上多个欧美明星的名字,一大串英文让观众听得一愣一愣的,“时尚、酷、流行”这些词汇一时间就都会向你涌来,满足的泡泡也就一个接一个地往上冒了。

因此,为了不落后于人,我们贪婪地吸取着外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变得多元却混乱,我们的盲目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满目疮痍。

我们学会了张扬自信却忘了谦虚严谨,我们领略了欧美歌词却忘了文言古诗,我们记住了KFC却忘了袁隆平,我们得到了许多,却也失去了不少。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我们不可为得绿叶而砍树根。请冷却你发热的头脑,在一味推崇外国文化与追星时,听一听周董的歌,你会发现除去中国风的歌以外,一些通俗歌曲也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七里香”为词牌名,“听妈妈的话”是中华美德,“本草纲目”是中华医书。他巧妙地将传统与时尚相结合,或许这也是它能胜任引导时尚潮流的原因,我们要时刻铭记:时尚是叶,传统是根。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文化之根作文 篇23

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们终于可以停下脚步,注视属于松江的根。

——题记

树因有根才显得郁郁葱葱,显得枝繁叶茂;花因有根才熬过风霜雨雪,熬过花落花开;草因有根才冲破层层黑暗,冲破岩石大地。我们生存的这一片松江古城底下,同样也埋藏了深深的根,那就是广富林遗址。它跨过世纪,穿越秋冬,安静地沉思于华夏大地的一角。

初春的日子,我与同学乘车前往松江新城的广富林,我怀着几缕新奇和神秘的渴望走进这充满文化积淀的遗址。一边和同学在其中漫步,一边听导游娓娓地介绍广富林。广富林原称黄甫林、广福林古代属于华亭谷范畴,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古发现并已证实:这是一处历史大跨越的圣土,几千年以来,广富林地区一直没有断过人烟,先民们在今天的广富林地段繁衍生息,以捕捞鱼虾、种地耕田为生存方式。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居住在长江中下游的先民们因洪涝迁移到松江佘山以南的区域作为最终的栖息之地,于是这处田园水乡就成了他们的生长之地。这一文化遗存的发现超越了零星分布在该地区的其他文化,是十分稀有的文化瑰宝,成为松江的骄傲!

想知道广富林遗址的发现历程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1958年,当地农民开掘河道时,发现了大批古代遗物。1961年9月对其进行考古发掘,探明遗址为2层。上层面积10000平方米,出土大量陶片、陶纺轮、陶饼、带纹饰、硬陶和带釉陶等,系春秋战国时期文化遗存。下层面积7000平方米,有灰坑1个,墓葬2座。通过考古和挖掘,初步证实了广富林地区是一处相当有价值的考古宝地,为诊断松江悠久的历史奠定了基础。

1999至2005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勘探和小规模的发掘,首次发现了一类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遗存,推测出广富林是松江最老最早的古城镇轮廓。

2008年,随着这一带的规划建设,广富林遗址开始抢救性考古发掘,现场发掘面积5000余平方米,开探方196个,为上海目前规模最大的田野考古现场。从遗址发掘出大量极具考古价值的遗存,其中东周时期的青铜鼎残器是上海考古工作首次发现,填补了环太湖地区新时器时代末期考古学文化谱的空白,为研究环太湖地区提供出新的材料。

无意中目光瞥向手表,发现时间已然过半。我和同学们来到晚明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陈子龙墓,它于1987年9月,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墓地1300余平方米。松柏环绕,郁郁葱葱;碑亭墓室,庄严肃穆。入口处辟有3米宽甬道,石牌坊作墓门,高6.7米,牌坊正中由著名书法家李一氓书“明陈子龙墓”。过牌坊甬道,缓步三级,为小平台,北侧新建3.3米高、2.7米阔的碑墙,嵌有著名书法家、学者顾廷龙先生撰书的《陈子龙事略》石四方,陈子龙画象石一方,古朴端庄。过小平台,再步四级,为墓前大平台。墓室为三穴砖砌券顶,坐东向西。

面对这历史名人的墓碑,我内心不禁感慨万千。不仅有对广富林文化的赞叹,更饱含了对陈子龙烈士的钦佩!

不知不觉中,和同学游览的时间所剩不多。我与同学向北走向在一座座小院,领略到各种式样的装饰品不同的风貌。再往前走是延伸公园的新建石桥,大多是复古的环龙桥,石桥大多是圆拱形,上面铺就石板,重塑了当年古镇的风貌。宽敞的路面上还有一座座横跨的过路楼,烘托出广富林的意蕴与不凡。这些跨楼造地很是奇伟,似有廊桥楼的特色,却又有了一份自然的超越;似有竹门楼的婉约,却又多了一丝刚毅……是的广富林作为松江的一个区域,创造了松江历史最悠久的神话。

是什么让胡杨“活了三百年不倒,死了三百年不朽”?是什么让黄山上的松“飞檐走壁”?是根,是在地下伸开无数手臂趴着泥土的根;是用细微的管道努力允吸着露水的根。

松江之根,我们的根。华夏存根,根扎华夏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