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回忆起儿时的中秋节散文(精选8篇)

回忆起儿时的中秋节散文(精选8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4.34K 次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回忆起儿时的中秋节散文(精选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回忆起儿时的中秋节散文(精选8篇)

回忆起儿时的中秋节散文 篇1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作为国家的法定节假日,中秋节是家人团聚推杯换盏共同赏月相互交流吉庆祥和的节日。此时此刻我的内心世界却如同平日一样波澜不惊。每每此时,我总会想起儿时的中秋佳节,在印象中总觉得那个时候的月亮最圆,那个时候的月饼最香甜也最可口,那个时候的节日最有意义也最值得去回味思索……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是一个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时期。自幼在鲁中地区偏僻农村长大的我们,平日里几乎很难见到月饼的踪影,只有到中秋节的前一周,在外工作的父亲才会骑着自行车,从商店里买回几斤式样单一的中秋月饼,让我们饱一下眼福,解解谗而已。我清楚记得,那时的月饼,大都是8个或者10个一斤。外观也不像现在包装这样精美、高档、豪华,质量也不甚讲究,无非是面粉加上白糖做成皮,再填进一些花生、核桃仁、青丝玫瑰或冰糖之类的馅,外面用一层深灰色的纸张包着,上面绘着“嫦娥奔月”之类的简单图案,写着“中秋月饼”的字样罢了。尽管那时的中秋月饼,口味单一,但足已惹得我们垂涎三尺流连忘返了。因此每当听见自行车铃铛发出悦耳的声响,我就知道父亲一定是带回了好吃的东西,于是我们兄妹四人说着笑着,一道跑了出去迎接着,但见父亲在大门口把自行车还没有停稳,我们便将他围得水泄不通。高声喊着:“爸爸,我要吃月饼,爸爸,我要吃月饼……”在此起彼伏的叫喊声中,那份高兴、那份激动、那份快乐真是无法溢于言表。此时,父亲欣慰地看着我们,他停好自行车,解开包装带,小心翼翼地打开装有月饼的盒子,分给我们每人一个月饼,剩下的要留到中秋节的晚上,才能让我们享用。

父亲把月饼买回来之后,母亲没有舍得尝一口,就把它锁到了柜子里面,或许只有这样,才不会受到我们这群“馋鬼们”的偷袭。偶尔碰到母亲打开柜子,我们兄妹四人的小脑袋就会立刻凑了过去,流着口水闻着月饼的香味,不住地喊着叫着:“哇!真香啊,真香啊……娘,能不能让我尝一口?”因为在我们的眼中,在儿时的岁月里,月饼就是天下最好吃的食物了。此时善良慈祥的母亲却没有迁就我们,她看着我们饥渴的目光,满含忧虑地对说到:“你们兄妹几个对咱家的境况不是不知道?这次你父亲一共就买了两包月饼,只能等到中秋节这天吃了,我相信你们会懂事的……”我们兄妹四人困惑地看了看母亲,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此后几天,我们用指头不住地数着、不停地计算着,如同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终于迎来了中秋之夜。吃过晚饭,收拾完碗筷,我们便迫不急待地搬出小凳子,支起小桌子。母亲则把月饼拿出来,我们兄妹四人一人一个,另外追加每人一个苹果,在激动与兴奋中,我们撒欢着跑向村里的晒谷场。此时此刻晒谷场上早已聚集着许多小伙伴们,他们也把各自的月饼拿出来,一小口一小口地往嘴巴里送着,毕竟在贫穷的日子里,一年当中吃月饼不是常有的事。有的小伙伴眼馋别人家的,提出要“分享”,于是,你吃一小块我家的,我尝一口你家的,滋味似乎真的不同。吃完了月饼,我们开始玩捉迷藏、老鹰抓小鸡、跳绳、剪子石头布、滚铁环等丰富多彩的游戏。在一望无际的场地上,无需灯光,因为天上那轮又大又圆的明月就是我们天然的灯光。晒谷场旁边的草垛是我们极好的藏身之处,大家在游戏中,说啊,笑啊,打啊,闹啊,整个晒谷场成了我们的“乐园”。

回到家时,皎洁的月光越发显得夺目迷人熠熠生辉。此时兴致颇高的母亲没有催促我们睡觉,却给我们讲起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在母亲绘声绘色的讲解中,我顺着母亲手指的方向,依稀看见月亮上美丽的嫦娥孤独地逗弄着玉兔,吴刚则不停地伐桂。“娘,吴刚砍树不累吗?”母亲告诉我,他们是神仙,是不会累的。我一边听着,一边吃着,月饼很快吃完了,可母亲的故事和那轮明月永远都那么美丽悠长……听着母亲的故事,乖巧的我已渐渐进入了甜甜的梦乡,脸上还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长大后,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变得富裕了,许多美好的事情都已经成为记忆中的往事。在外漂泊的日子里,我也品尝过无数种华贵的月饼,可是再好的月饼,都不如儿时记忆中的月饼好吃。因为童年的月饼,犹有暗香清盈。因此真想再回到从前,和父母在一起在月光下品尝一次那香甜的月饼,哪怕一口,也算了却我对儿时的思念。我知道,那原本就是家的味道!

我怀念儿时的中秋,怀念儿时的月饼,更怀念养育我的故乡和我的亲人们。

回忆起儿时的中秋节散文 篇2

今夜中秋,没有月只有雨。

记得小时候每年中秋都是收玉米的时候。夏天在院子里搭的棚子还么有拆掉,我跟着爷爷奶奶一边剥玉米一边编玉米。夜凉凉的,月亮亮的。偶尔有一只甲壳虫飞到灯泡下面,撞的砰砰响。隔壁家小我一天的弟弟总是用口哨吹我的名字。前院的叔叔也总是爬到他家楼顶学狼吼吓唬我。无忧无知乐趣无穷,过节和丰收在一起好不喜悦。

那个时候走亲戚送月饼都是自己家做的,用面粉,花生米,葡萄干,白糖,还有红绿丝(这个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了)。包月饼的纸渗出一层油,而且甜的腻人。以至于我现在也还是特别讨厌五仁月饼。亲戚到我家,奶奶总是很热情,因为奶奶本身就好客。我总是特别兴奋,因为可以吃好吃的。不过也是痛苦的,因为客人不走就无法出客人带来的东西,每次馋到流口水。现在想想,我的贪吃的本质在那个时候就显露无遗了!

今天依样回来老家过节,只是院子里的棚子不再有,玉米也还没有成熟。我坐在大大的院子里,看着满院的果树,和刚被雨水浸湿的土地,突然很怀念隔壁隔壁的叫我名字的`声音和平方上的“狼嚎” 然而从隔壁断断续续传来的是孩子的哭啼声,和远处的风声。 今夜看不到月,也看不到红绿丝。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楼下汽车声没有间断,仍有孩子在打闹,只是孩子中不再有我的回忆。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却每逢佳节倍怀念从前。这是我成长了,还是我现在过的好?无论那样如歌唱的一般“时光匆匆不再有”。

回忆起儿时的中秋节散文 篇3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快到了,中秋节是亲人团聚的喜庆节日。月圆中秋夜,当一轮皎洁的明月挂上枝头,我们心中那份难舍的思念,在那青涩的记忆中,带着幽幽的情思,倾诉着思念的点点滴滴。

回味童年的时光,让我情不自禁想起了小时候过中秋节的点点滴滴。当时农村的经济条件还比较落后,平常根本没有什么零食可吃,只有逢年过节时才能吃顿比较丰盛的饭菜。中秋节家里可吃的月饼也很有限。在关中境内,每逢中秋节(八月十五)要给亲戚送月饼,那时父母会留下一小部分给我们分着吃,那时候的月饼一包八个或九个,用纸包着,包装非常简单,口味也很单一,相似于现在的五仁月饼,里面有青红丝、糖、黑芝麻、果仁等,但是吃起来却是满口留香,散发着浓浓的麦香味。

岁月匆匆,日月轮回,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曾经的老式月饼基本也找不到了。但在那曾经的记忆中,皎洁的月光,圆圆的月饼,灿烂的笑声,总是会勾起那遥远的幸福和思念。

时至中秋,月饼飘香。在这样一个充满幸福的日子里,人们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寄托于圆圆的月亮,希望月亮能够带走我们的思念,为思念插上梦想的翅膀,穿过岁月的烟尘,在如水的时光中,聆听着那团圆团聚,凝聚亲情的幸福乐章。

一轮明月,一份魂牵梦绕的乡愁,一个思念,一份难舍难分的亲情。中秋是亲情团聚的美好时刻,一家人围坐在石桌旁,拉着家常,摆上几盘水果、几份可口的菜肴、一盒月饼,幸福的喜悦溢满心间。

儿时的中秋节,儿时的一轮明月,历经岁月的变迁已变得越来越模糊。岁月带走了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但抹不去曾经那份最美的回忆。在那段最美的童年岁月中,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多了份悠悠扬扬的恬淡和幸福,不做作,也不张扬,流淌着童年甜甜的味道……

回忆起儿时的中秋节散文 篇4

儿时,老家的院子里有一棵葡萄树,每年,树上都会结满葡萄,这葡萄虽然个头很小。但吃起来很爽口,每到七八月份,我们便经常在葡萄树下张望着,希望太阳公公能使劲的把这葡萄考熟了。爷爷是反对我们在树下张望的,他总是说等过中秋节的时候才可以吃,那时候的葡萄最甜的,吃起来一点也不酸。于是我们盼啊盼,等啊等。

到中秋节的前一天,我和哥哥一大早就拿着长长的竹干,提着拿着盆子,来到门前的枣树下打枣。

中秋节终于到了,夜幕快要降临的时候,奶奶将提前准备好的枣清洗干净后从柜子里拿出提前买好的月饼,我们在葡萄树下匆匆的忙碌着摘葡萄,奶奶规定在月亮出来之前我们是不可以吃任何东西的,惹得我们这些小馋猫直流口水,我们将所有准备好的食物都放在房子门前的小凳子上,奶奶说这叫献月,她还让我们兄妹三人去葡萄树下听听看牛郎和织女的对话,看看她们再说些什么。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和爷爷奶奶在一起过中秋节了,我觉得和爷爷奶奶过的每一个中秋节虽然简单,但却是幸福的。

回忆起儿时的中秋节散文 篇5

我是乡下人,儿时的中秋节,直到十六岁那年为止,都是在乡下过的。

那些年,总是早早地盼着过中秋节,为的是这一天能够吃饱饭,能够吃到月饼,也许还能吃到一点好菜。

中秋节到了,饭是吃饱了,但月饼很少,每人只能吃到一个或半个麻饼,好菜更少,就是一点猪肉,我们兄弟姐妹每人吃上一两块。在父母亲的“领导下”过中秋节,又有肉吃,又有鱼吃,在我的记忆里是不曾有过的。

我们固然没有多少东西吃,但是,父亲、母亲吃了没吃、吃了多少呢?我们兄弟姐妹们,谁也没有去留心,更没有谁能够想到父母亲辛辛苦苦因而自己不吃,把自己的一份让给父母亲吃。我们都很想吃,都没想到要让,都没有那么“优秀”。至于兄弟姐妹之间更是互不相让,当然也不争不抢,都各自津津有味地吃完母亲分给的“那一份”。“孔融让梨”的事情是没有发生过的,我们家没有“孔融”。

乡村过节,最主要的就是一个“吃”。由于中秋节只能吃到那么一点点东西,吃带来的快乐也就那么一点点。所以,我现在实在想不起来儿时中秋节有过什么吃的快乐。

是不是当时的中秋节就没有别的快乐的事情了呢?并不是。快乐的事情还是有的,而且非常非常的快乐。这就是“赏月”,因为这种“赏月”的方式非同一般。

那时候的月光特别特别的明亮,那时候乡村的空气、乡村的风特别特别的清新,既如宋人苏轼文中所说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又如唐人李白诗中所称道的“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实在是妙不可言。

时至今日,那时的清风,那时的明月,已经不可再得。当年的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现如今,不论是谁,不论他拿出的钱有多少,却再也买不回当年的明月,当年的风了!

当然,说是“赏月”,其实既不登高,又不临水,也没谁说是“赏月”,而且还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叫做“守月”。所谓“守月”,就是守护月亮,保卫月亮,目的是防止“天狗吃月”。据说,到了中秋节的这个晚上,月亮面临危险,“天狗”很有可能要来吃它,所以需要人来守护。

为了“守月”,中秋之夜全村老少在家里吃罢了晚饭和月饼,带着各种各样的板凳、椅子,都坐在明晃晃的月光下,坐在晒谷坪上,听会讲故事的人讲古老的故事。在月光下讲故事,这种有味道的事情,平时也有,但是不常有,到了中秋节就非有不可了。因为“守月”的时间很长,自月出守到月落,若是没有很多好故事听,是熬不住的。

要是中秋之夜平安无事,“天狗”没有来“吃月”,小孩子和一部分大人往往听着一个一个的故事,守着守着慢慢就睡着了,而不知东方之既白。许多人睡到月亮落下去,太阳升起来,都完全浑然不知。直到睁开眼睛看到红日杲杲生于东了,这才知道“守月”的任务已经完成,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已经过去,下一个中秋节又要再等三百六十五天了。

要是发生了“天狗吃月”,人们就一齐呼喊。那是声嘶力竭的呼喊,那是歇斯底里的呼喊,也是发自内心的呼喊,为的是从“天狗口里”把月亮救出来。这时候晒谷坪上的气氛,不仅是很紧张,简直是很恐怖了。呼喊声中还会夹杂着哭泣声,上了年纪的老奶奶与软心肠的大婶大妈呼喊到后来便成哭喊,一边哭一边喊。如果“天狗”迟迟不把月亮“吐”出来,村里的大人们就会搬出响器来,一边敲锣打鼓,一边拼命呼喊,甚至于还会不断地朝天鸣放鸟铳,直到把月亮救出来为止。

我开始时觉得天狗实在厉害,月亮挂在天上,那么高,又那么大,它竟然能够把月亮给吃了!但再一想,又觉得天狗其实并不可怕。月亮虽然被它吃了,但只要人们一喊,它还得把吃进口里的月亮乖乖地吐出来,所以还是人最厉害。然而,“天狗吃月”之后,村里人用尽所有法子,一直折腾到天亮也没能把月亮从“天狗口里”救出来的事情,也是有的。到了这种时候,村里的大人们便会情绪低落,产生一种不祥的预感。虽然过后又看到月亮照样升起,照样明亮,却并不放心,总担心这个被“天狗”吃进去却没有吐出来、后来却又稀里糊涂地出来了的月亮,不知什么时候会给人带来灾难。

回想起来,儿时的中秋节,也有因下雨或者天阴根本看不见月亮的情况。这样的中秋节,没有“守月”活动,更不用担心“天狗吃月”,虽然省事又省心,却总觉得有些遗憾。在有月亮的中秋节中,发生“天狗吃月”的少,平安无事的多,但村里人“守月”从没有人认为“天狗不吃月”就是白守,从来没有人有什么怨言。相反,大家觉得“守月”而“天狗不吃月”是最好的事,不“守月”而被“天狗”吃掉了月亮才是糟糕透顶的事。甚至,还有人认为“天狗”之所以没有“吃月”,就是因为有人“守月”才不敢吃。若是不守,肯定吃了。

今天看来,这种执着,明显不免于蒙昧。然而,这样一种执着何以能够由古及今世代相传,却不是付之一笑可以了得,而是大有思索的必要。

孩提时的我,以为月亮之所以年年月月地照耀大地,不过是为了报答人类的救命之恩。人类一年一年地救它,它理所当然地要一年一年地来给人类照夜,这叫知恩图报。若是什么时候它偷懒了,不肯来给人照夜了,那么下一次“天狗”吃它的时候,我们就不管它了。

一直到读初中,我才知道根本就没有什么“天狗”。所谓“天狗吃月”,其实是月亮被一片乌云遮住了,月亮重新露脸,那是风吹云动的结果,绝不是人们的呐喊之声、钟鼓之声、枪铳之声吓得“天狗”把月亮从口里吐出来。而“天狗吃月”之后不肯吐出来,原来是乌云盖住月亮之后,风不吹云不飘,久久地盖住月亮没有散去。所以人类实未曾救过月亮,而月亮来照耀我们并不是为了来报什么“救命之恩”。

按说,这应该叫做觉悟,或者应该叫做活明白了。只可惜,觉悟了,明白了,并不等于快乐也随之增加了,事实上却是正好相反。

从十六岁开始,我少小离家,外出读书,自此再未能同父母亲一起过过中秋节。

虽然,我离开父母以后的中秋节,月饼与好菜是越来越多,过得越来越“豪华”。甚至,不缺美酒佳肴、月饼果品山积的月下盛宴,不缺被人前呼后拥的热闹,也有把酒问月的风雅,也有长啸狂吟的豪举,可说是足慰平生,应有尽有了。

方其时,人以为“四美具,二难并”,乐莫乐兮,乐莫大兮!

然而,乐则乐矣!又谁知,良辰美景奈何天?贫贱中儿时中秋节的那种快乐,已经不可再得?

回忆起儿时的中秋节散文 篇6

中秋节月饼已经成为中秋节的标志了,也是我儿时最深刻的记忆。小时候,我总会早早地催

促母亲买月饼,唯恐中秋节没有月饼可吃。每年买回来的月饼,有一半都进了我的肚子里。 我记得有一年中秋节,父亲跟我描述过他小时候吃的月饼。那时的月饼无论是外形还是包装都是那么的简单朴素,却比现在的月饼还要美味可口。听完父亲的描述,我看了看手中的月饼和桌上的月饼盒,细细咀嚼着口中的月饼,对父亲说:“比我现在吃的还要好吃?哇,好想吃哦!”父亲听了只是微微一笑,独自沉浸在儿时吃中秋节月饼的记忆之中。虽然月饼种类繁多也十分可口,但是我最喜欢的仍然是传统的双黄白莲蓉月饼。这种月饼承载着我儿时对中秋节的向往和快乐,是其他月饼无法做到的。也可以说我吃的并不是中秋节月饼,而是儿时对中秋节的记忆。那份单纯的快乐是我所珍惜的,如今却难以感受到的。我不能想象缺少月饼的中秋节是什么样的,但是一定不是能够让我快乐的中秋节,中秋节月饼已经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了。中秋节月饼并非只是一种食品,它象征着人们在中秋节中快乐的记忆,也是人们儿时最深刻的记忆。也许有些人并不喜欢吃月饼,他们还是会在中秋节买月饼,不为别的,就只是用来怀念过去过中秋节的快乐。

回忆起儿时的中秋节散文 篇7

小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小县城里。那时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平时没有什么好东西吃。最盼望过节了,除了春节外,就数中秋节呀!

中秋节的上午,家家都张罗着买面、韭菜、红糖、肉、芝麻……,买回来后,就听到从各家各户的窗内传出的“咚、咚、咚”的切肉声。还未到上学年龄的小孩有的围着桌前转圈,有的跑到外面欢叫着:“过节了、过节了”!下午,因中秋节的到来,学校往往会提前放学,我们便飞快的跑回家,尝一尝家里现做的“三翻饼”。有甜馅的、韭菜馅的,饼的做法可讲究呢?炉中火候不能大,但也不能太小,用适量的菜油涂在平底锅的表面。面皮做成圆圆的,中间薄、边缘厚,包上事先做好的馅料,然后平放到锅内,通常翻三次就可以吃了,因此得名为“三翻饼”。当然在我们的小县城里,平日傍晚时也有卖“三翻饼”的,但总没有自家做的饼好吃!我最爱吃的是芝麻、红糖做成甜馅的“三翻饼”,当咬上第一口,感觉略有点烫,但非常松软可口,咬破饼皮时,首先会闻到一股芝麻的香味,吃到嘴里,甜而不腻。这时,奶奶一边煎饼,一边念叨道:“小心烫着,慢点吃!”,我们可顾不了那么多,吃着手里的一块饼,还看着锅里的另一块。

最盼望的是中秋节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可以坐在院子里赏月,桌上摆放着点心、月饼、茶等等,抬起头看着远方的月亮,很美很美。有时,奶奶会指着月亮,对我们讲嫦娥的故事,说:“很久以前,嫦娥的丈夫后羿带回两颗仙丹,告诉她在月圆之夜,一起服下,便可飞到月亮上去。可是后羿还未回来时,嫦娥不小心把两颗都吃了。于是,她只能带着小白兔飞到月亮上,小白兔也就变了月兔……”躺在奶奶的怀里听着听着,不知不觉就会睡着了!

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轮流出现。但有一天,十个太阳一齐出现,人们炎热难忍,痛苦极了。 这时,有一个叫后羿的射手,射下来了九个太阳,替人们消除了灾难。于是,人们拥立他为皇。后羿当上皇帝后,整日花天酒地,乱杀无辜,变成了无恶不作的暴君。他希望长生不老,跑到昆仑山偷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药。他的妻子嫦娥怕他永远不死,百姓就会长期受苦,于是把不死药偷吃掉了,就独自飞上了月宫。 后来,人们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祭。

中秋节由此而来。

还记得儿时,每逢中秋,我就会异常兴奋。到了中秋的晚上,院子里的小伙伴们就拿了自家的月饼、水果、饼干等等,一边哼着歌一边跑出家门,聚在操场上举办篝火晚会。女孩是从来不敢碰火这玩意儿的,烧火这件事就由男孩们来做。等到草堆里燃起了火苗,我们就把桌布铺在草坪上,拿出自己的食物,就开始围着篝火蹦啊跑啊跳啊唱啊,好不热闹。记得我们唱过《小毛驴》,词儿只依稀记得几句:“我有一头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还有《捉泥鳅》、《小红帽》……现在想想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

有一年,萍萍的爸爸带来一盒牛肉月饼。因为那时我们只吃过豆沙、水果或是别的甜味月饼,都吃腻了。对于这咸的牛肉月饼,当然是倍感稀罕。萍萍拿了一块牛肉月饼给我们吃,并嘱咐我们每人就轻轻地咬一小口,要不然就不够吃了。我接过月饼,咬了一口,牛肉汁儿立即充满我的嘴,美味极了。于是我又将嘴凑过去,想再吃一口,坐在我右边的小默就等不及了,他急忙抢了去,我立即给他几个白眼。然后大家就哈哈大笑。

现在,我扳扳指头算算当年的小伙伴还剩下几个,算着算着心情突然变得沉重。有的因为父母调动工作离开了,有的因为疾病悄然而去,还有的因为学习去了外地。就连我,都离开了。

在去年中秋节的前几日,就有大盒小盒的月饼送上门来。或是亲自送来,或是邮寄。我望着满柜的月饼发呆。没有人同我一起分享这些月饼,再好吃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把月饼一盒一盒地拆开,惊喜地发现其中有一盒牛肉月饼。我急忙拿出来,像从前那样轻轻咬了一口。“啊苦的!”我大叫道。妈妈慌张地跑过来,说:“八成是过期了,我丢掉吧。”说完她尝了一口:“咦?不苦啊!”我歇斯底里地喊着:“是苦的!拿去丢了吧!”

垃圾桶里躺着一盒牛肉月饼。既而我的心里一阵失落……

回忆起儿时的中秋节散文 篇8

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老天,儿时的中秋节。

儿时的记忆中,这是对八月十五最好的描述了。但我儿时的八月十五,吃过月饼、苹果和梨之类的东西,却从未吃过西瓜。也从未见过我的长辈们摆下香案,放上贡品敬过老天。

记忆里,每年的八月十五是农村秋天最忙的时候。地里的庄稼在这个时候大都成熟了,记得当时家里种的庄稼有玉米、高粱、大豆、谷子等粮食作物,此外,家里还种着几亩棉花。

八月十五,农家都有包包子的习俗。我家也不例外。在八月十五的前一天晚上,母亲便发上面,第二天的早饭,全家人就能吃上母亲包的猪肉冬瓜包子。因为当时家境还不富裕,平时吃肉的时候很少,但在这个节日里,家里总会称上一点,包几锅包子解馋。冬瓜水脉大,一家人一边愉快的吃着包子,一边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如何。包子一吃一口油,有时包子里的油水还会顺着手指往下流,于是,每个人的面前总会事先放上一只碗,接着从包子里留下来的油水,人们还不时的舔食手指上的油水。一顿饭下来,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也会吃点三四个包子。那情形,那吃相,现在想来仍历历在目,如在昨天。

吃过早饭,父亲套好车就会拉着一家人到地里忙着收秋。活儿很多,有时掰玉米拉玉米秸,有时割大豆或谷子,有时砍高粱,有时拾棉花,什么活儿紧要就干什么。打谷场里,有的人家忙着掐谷穗高粱穗,有的人家忙着打场。路上的车辆来来往往,络绎不绝,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晚饭后,一家人也并没有闲情逸致摆上八仙桌放上贡品祭天赏月。农家人哪有那闲功夫呢,天井里的玉米堆得小山似的,不及早的将皮剥掉玉米要生芽,并且不好晒干,堆在那里满满当当的碍事。因此,吃过晚饭,一家人就各自搬个板凳,围坐在玉米堆前剥玉米。就在剥玉米的当儿,月亮渐渐升起来了,照得院子里满满的,亮亮的。当时村里还没有通上电,正好借着这明亮的月光多干点活儿。于是一家人一边剥着玉米一边赏月,在不经意间剥出了许多新鲜的玉米。我们小孩们干活也就一阵子,时间久了就不愿干了,干活没了兴趣,困劲就上来了。于是都吵着要去睡觉。这时母亲就会走进屋里,拿出苹果、梨和月饼之类的节日物品给我们分。我们孩子们一看到这些东西,睡意全无,一边自己吃着,一边也让大人品尝。在享用了这些美好的东西之后,我们就会有了精神再干一阵。因为是在深秋季节,气温较低,剥到后来玉米上就湿漉漉的一层水了。到了实在撑不住的时候,我们孩子们就都进屋睡觉去了。躺在暖烘烘的被窝里,很快就会进入梦乡。有时一觉醒来,听见大人们还在天井里剥玉米,等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满天井的玉米都包完了,也不知昨夜他们熬到几点钟。

就这样,八月十五就在一家人的忙碌中,在我们孩子们吃了苹果梨月饼干了很多活儿睡了一宿觉之后,就已经成为历史了。唉,好过的节日忙碌的秋呀!

八月十五的水果,母亲也并不是全部分给我们吃掉,而每每总会留出几个苹果放在衣柜里,时间久了,满屋里都溢满了好闻的苹果味,而这时我们就会到处翻找,央求母亲拿出来吃掉,于是母亲就会让我们闭了眼,变戏法似的不知从哪儿拿出一个,割成几角,给我们分着吃。此时的味道竟觉得比八月十五的不知要好多少倍!唉,贫乏的时代!嘴馋的孩子们!

如今,我参加工作已十多年,八月十五的物品从儿时的苹果、梨和月饼之类发展到现在的葡萄、西瓜甚至更高级的水果更好吃的物品已都不再稀奇,女儿的零食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而家中的父母呢,多年来的习惯似乎并没有多大改变,除了吃的穿的用的比以前有了较大改善外,还是终日忙碌着,从不管什么八月十五或其他什么节日。

多想在一年的八月十五,让父母放下手中的活儿,摆上些时鲜水果,炒上几个小菜,烫上一壶好酒,一家人围坐桌旁,把酒赏月,闲话家常,尽享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