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少年维特之烦恼 读后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 读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6.09K 次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德国近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和思想家,是近代泛神论宗教一个伟大的代表。他表现了西方文明自强不息的精神,又同时具有东方乐知天命、宁静致远的智慧。恩格斯称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伟大的德国诗人”、“真正的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而使其一举成名的就是他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 读后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以后,几乎立刻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维特热潮”,彻底改变了德国被视为“没有文学的野蛮国度”的可悲状态。小说中的主人公维特成为当时年轻人竞相模仿的对象,他不幸的恋爱经历,让无数的人为之动容,为之落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独特的艺术风格,激起了主人公与广大读者心与心的碰撞。

歌德把自己的喜好和苦恼,用诗一样的语言呈现于故事之中,抒发自己的情感,让自己躁动不安的内心归于宁静,同时又赋予了故事的主人公更鲜明的性格变化。起初的维特是一个纯洁多情、天真可爱的少年,他以无限温柔的爱,笼罩着自然与人类的全部。他爱天然,爱自由,爱真性情,爱美丽的幻想。他的心情,像一个春天的早晨,清朗而新鲜,愉快而纯洁,使我们读者也感觉心花怒放,感到一种青春光明的人生乐事。

(1)自然之乐:在风景如画的五月,满怀光明的维特来到了一个新鲜的客地——瓦尔海姆。他完全沉浸于大自然的生命中,就像一只蝴蝶,在香海里遨游。这春意盎然的小镇,这美丽的山丘,清幽的峡谷和涓涓的溪流都令维特感到心旷神怡。这段时期,维特开朗而乐观着,欢乐而幸福着。

(2)爱情之乐:从五月到六月,维特在一个舞会上认识了绿蒂,而他全部的灵魂,一下子就坠入情网。他漂浮在恋爱的愉快中,丝毫不顾绿蒂已然订婚。绿蒂的家庭与小孩儿们都欢迎维特,他就无日不去陪伴她。他崇拜绿蒂如天人,一切与她接触过的,带着她的氛围气息的,对维特来说都是神圣的。维特越来越无法抑制内心的热情,这颗年轻的心因为爱情而热血澎湃。这是他最光明、最愉快的日子,自然界也以晴光暖翠掩映于他们的爱情中。

维特在瓦尔海姆快乐地生活着,他在如诗如画的景色中迷醉,在对绿蒂的浓浓爱意中迷惘。他像所有多情的男子一样,在对所恋之人的朝思暮想中,逐渐迷失了自我。然而,到了七月份,绿蒂的未婚夫来了,维特从甜美的梦中惊醒。他认识了自己矛盾的现状,却没有力量超脱,只有望着黑暗的未来流泪,流淌着人生之悲。

(1)失恋之悲:爱情改变了一切。他的心中只有绿蒂,而绿蒂的心中,却深爱着她的未婚夫。他以前纯真的天趣,也渐失了。心胸开始矛盾了,情感与理智开始冲突了。面对依旧美丽的景色,维特毫无欣赏的兴致。之前,大自然是个无尽生命新鲜活跃的场所,现在却变成了一座无边惨淡的无底坟墓。他在写给威廉的信中说:“我看,这痛苦的终局,只有坟墓。”

(2)职场之悲:维特离开了绿蒂,回到了城里,在公使馆当了办事员。他尽力去适应这份工作,然而官僚的作风,压抑的气氛,加上本就不快乐的心情,他越来越觉得寂寞,与周边的人群越来越格格不入。贵族社会里的浅薄、傲慢的阶级观念,使他难堪。终于在一次自尊心受挫后,他向公使馆提出了辞职,前途十分渺茫。

此时的维特,完全陷入了悲伤的情绪,无法自拔。他越来越感觉无望。他无力改变自己,逐渐走向无法逆转的忧伤。心灵的枯死,预示着肉体的自杀。在维特看来,自杀是解脱肉体唯一出路。他完全失去了自制力,失望到了极点,最终选择了毁灭自己。

纵观维特整条线的内在性格,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从乐观逐步走向悲观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自然、爱情之乐转向失恋、职场之悲,直至绝望自尽的过程。所以,对于《少年维特之烦恼》,作者歌德最终展现给我们读者的是一部人生的内在悲剧,它不是一部普通的恋爱小说,它的影响和价值,就基于此。乐观也好,悲观也罢,同属人生观的两种体现。据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的解释,乐观之辈,视宇宙如天堂,人生皆乐境,春秋佳日,山水名区,无往而非行乐之地;悲观者,视人生为苦海,三界如火宅,生物竞存,水深火烈,扰扰生事,莫非烦恼。公务员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职业群体,从事着公共管理的决策和执行,是国家经济社会各项行政事务的直接管理者,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我们要承受更多来自于单位体制、行政机制、工作任务、家庭期望、自身人格等方面的挑战,并被要求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如果无法正确处理好矛盾、及时化解压力,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发展成心理疾病,导致急性心理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社交恐怖症等。相信我们每一位在成为公务员的那一神圣时刻,都是像起初的维特那样崭然如新,光明纯洁,绝不会与以上的这些症状联系在一起。所以,为了避免这维特式的悲剧人生,就要求我们公务员始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持乐观的积极心态,乐生之意,旷达为怀,具体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1)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运用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公共权力的执行者要善于从表面现象的背后找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减少感情因素的干扰,做出正确的决策。公务员要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突发事件前沉着冷静,不会惊慌失措。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不喜怒无常。保持较高的心理稳定性,即使遇到挫折也能很快调适。要合理宣泄情绪,适时打开心理闸门进行宣泄,有效缓解心理压力。要增加情绪体验,任何事物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若能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就会使人增强信心,振奋斗志,产生乐观、积极的情绪,如果从消极的角度看问题,就会使人产生悲观、 消极的情绪,因此在面临心理压力时,可以改变思维方式,从积极的角度分析问题,增加积极情绪体验,从而把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2)培养谐性乐群的性格。公务员要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性格、优缺点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同时正确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乐于与人交往,用真诚、信任、 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乐交善处,以诚相待,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要客观评价他人,善于运用角色心理换位法考虑问题,以发展的观点看待他人,防止产生认知偏差。开朗乐观乐群的性格可以开阔心胸,舒缓心理压力。

(3)具有坚定灵活的意志。意志对公务员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坚定不移地走向既定目标是管理的基本要求,顽强的意志是公务员顺利、有效地开展工作的关键因素,有了坚强的意志,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百折不挠。自信是相信自己能够胜任所担负的工作和相信集体具有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公务员的工作环境充满了众多不确定的因素,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会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切实有效地处理困难与挫折,对自己充满信心。

作者:张欢

  篇二:

一本好书需要一个懂书的人来欣赏。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所有知识的源泉,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有幸读到一本好书《少年维特的烦恼》,真让我受意非浅,终身难忘呀!

《少年维特的烦恼》记叙的是:维特只身一人来到瓦尔海姆,认识了天使般美丽纯洁的少女夏绿帝,并对她一件倾心。可绿帝已经与阿尔伯特定了婚。维特他很矛盾,于是便去了很远的地方。回来时,绿帝很开心,可维特依然放不下这段感情,最后举枪自杀。

少年维特的经历是坎坷的,可他也遇到了自己爱的人,我不禁为他而感动。同时,维特也是一个重情意的好人,他不想让绿帝难过,有不想失去一段来之不易的友情,最后他居然舍弃自己,成全他人。维特太伟大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情义两全,才能解脱痛苦。

其实,作为一个人,一个高级动物,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不应该成为冷血动物。认的心是热的,都是有感觉的。遇到困难的人应该伸手解救他们,不能鄙视他们,抬高自己。就像维特一样舍己为人,可维特也不应该想不开,因为世界是奇妙的,在这个地方失去的,也许会在另一个地方得到。请那些在绝望与痛苦的人们打开心结,不要想不开,应该感受大自然的奥妙,跟别人交朋友。

这就是我的感受,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我知道这本书是在记叙一个人痛苦、坎坷的人生道路。不过,即使我遇到困难,我也决不妥协,即使前面是高山峻岭,我也要翻过去,看到艳阳满晴天。

《少年维特之烦恼》作为歌德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为我们述说了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这部以歌德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在短短的四周之内就创作出来的书信体小说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在书中,歌德塑造了一个纯朴、善良、忧郁富有诗人气质的少年形象,从维特身上我们也不难发现我们年青时的影子,书中有些话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很多指导意义。

“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这一段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方面的本质。人很容易自怨自责,喜欢咀嚼痛苦。人生是个经历的过程,也是个积累的过程。如果以经历生活的态度去生活,人生就会轻松许多。成功是经历,失败也经历,赚钱是经历,赔钱也是经历,兴高采烈是经历,垂死挣扎也是经历,家庭和睦是经历,众叛亲离也是经历。每个人只能有自己的经历,谁也不能替代谁。但生活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今天的你是过去的积累。人们都喜欢快乐,都不喜欢痛苦。然而快乐就像酒一样,容易挥发,而痛苦就像水一样,不容易挥发。

为什么快乐容易过去而痛苦会伴随人很长的时间呢?这就要看人为什么会快乐,人为什么会痛苦。人得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碰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会快乐。找到满意的对象、得到钱物、得到职位、吃到美味、欣赏到美妙的音乐等都会使人快乐。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快乐的基本特性是得到。人们失去或者得不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者碰上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时会痛苦。失去钱物、与人争吵、受人误解、考试失败、身体不适等都会使人痛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痛苦是与失去和得不到紧密相连的。人们得到之后就会习惯于东西和财物带来的便利,会很快地变得麻木。从心理上来讲,人们会将获得归因于他们的努力,因此心理很平衡。而失去会给人原来习惯的生活带来不便。当你拥有某样东西时,你可以选择不用,比如我们有很多东西,但使用得很少,因此你有选择,因此你不会痛苦。当想使用某样东西而你没有它时,你就会痛苦。

很多人生活在过去,咀嚼失去的爱,回忆当日的辉煌,悔恨过去的错误,另一些人则憧憬未来的美好或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人来讲,真正有意义的就是现在,也就是歌德所说的眼前。人永远只能和现在一起流失。过去的永远失去,未来的变化无常,如果要想把握生活,要想提高你的幸福指数,歌德的建议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

我同情维特,但并不赞扬维特,维特爱上已经订婚的绿蒂,他痛不欲生,原来一切让他热爱激动,欣喜若狂的事情再也不能赐给他激情和快乐,当他下决心离开绿蒂后,他到社会上供职,聪明才智却得不到施展,社会上那些拘泥刻板的庸人个个精神贫乏,空虚无聊,虚伪奸诈,尔虞我诈,一心追逐地位,维特很伤心和失望,他又回到了绿蒂身边,当受到绿蒂的拒绝后,他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想维特的烦恼不只是维特自己的烦恼,也不只是如评论家所说是十八世纪德国的现状,维特的烦恼是人性的体现,人不论贫富,不论地位的高低,不论哪个时代,人的烦恼都是一样的,放眼看去,社会上龌龊重生,道德沦丧,人之恶又何时随着社会的推进,年轮的增长而改进,每一个年青人,纯洁善良的心在成长过程中必遭伤害,有的人受到伤害后流于庸俗,有的人宁折不弯,有的人避世独立等等,回顾一下自己的青年时代,自己都会哑然失笑,年青时的自己是多么稚嫩,对事情是多么较真,对的绝不允许说错,眼里揉不下沙子,因为这受过多少委屈,吃过多少苦头,留下过多少眼泪?现在我崇尚陶渊明,我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话不投机半句多,对于一些丑恶厌烦的事,我就抛开去,不给他们发挥的市场,我去做我喜欢的事情,世界之大,自然之美,文化之深蕴,处处有我寄托情思之处,何必纠缠于丑恶世俗之中?人生苦短,维特如果能如歌德一样把烦恼倾泻于写作,歌德就是重生后的维特了!

本书从多处反映出作者对贵族阶级和庸俗的市民的厌恶,对自由人性的追求,带有强烈的时代精神,这也是启蒙运动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但这些放在如此强烈的爱情边上,就像明月旁边的星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这是只有青年才有的爱情,无所顾忌的爱情。如果说夏绿蒂一开始还带着一丝理智,妄图拒绝维特的攻击的话,那么最后当她听到维特疯狂的倾诉时,她简直对来势汹涌的爱情毫无招架之力,她彻底陷落了。从另一意义上来说,维特的死也是一种无可避免的结果。因为即使没有礼教等这么许多方面的阻挠,这么猛烈的爱情,经过时间的冲洗,也难保周全。所以维特的死,也是一朵娇艳的玫瑰凋零,只有经过采制,香气才能久存不散。歌德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把这段爱情在最美丽的时候定格成了永恒,这才有了这部书的不朽。这也是这部书吸引我之处。在这部书里,歌德用诗一样的语言谱写了一首不可能存在的爱情叹歌。书的体裁也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书信体读来更有真实感,更利于感情的宣泄。故事时间跨度不大,但情感跨度却非常大,这是作者独到之处。其中涵盖了主人公从倾慕到陷入热恋再到以死殉情的全部心理历程。这本书带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从表现形式来看,这部小说受了一度在德国很流行的英国理查生的小说和卢梭的《新爱洛绮丝》的影响;但从气势上来说,不免输于《悲惨世界》等宏篇巨制。精彩的语言描述,华丽的修辞运用,紧凑的故事情节很快弥补了不足之处,使整本书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是一部激情澎湃的爱情长诗,让你为之心动,为之陶醉,虽然人世间还存在欺骗与罪恶,但歌德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纯净的爱的世界,一片未被开发的土地。合上书,心中久久无法平静,作者创造了“维特”,引起了我的共鸣,这是表达年轻人心声的一部伟大作品,希望也有一个人能够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