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感悟清明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感悟清明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32W 次

有时间没时间都必须回家,孝敬活着的父母,祭奠逝去的爹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清明节的散文:感悟清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感悟清明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感悟清明1】

清明,中国人自己的节日

是我们共同的追忆日,

让我们追忆亲人,寄托哀思,

清明,亿万炎黄子孙的节日,

是我们共同的缅怀日,

让我们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遗志。

清明,华夏儿女的节日,

是我们共同的对话日,

让我们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这一天,

有的人想起父母,

有的人想起亲人,

有的人想起友人,

有的人想起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的英烈,

有的人想起与自己血脉相连的生命源头。

这一天,

生存的意义得到洗礼,

生命的价值得到探究,

生活的底蕴得到升华,

生息的状态得到运筹。

这一天,

才会叹息苦短的人生,

才会感叹枯荣的草本,

才会悲叹无情的岁月,

才会惊叹轮回的季节。

这一天,

才会思考生与死的意义,

才会思量得与失的价码,

才会思索成功与失败的终点,

才会思辨过去与未来的结语。

  【关于清明节的散文:感悟清明2】

每逢清明节,都会回粤东老家。这对我来讲,不仅仅是缅怀先贤,更多的还是因为从小在老家长大的缘故,内心深处有解不开的故乡情结!

尽管离开老家有二十多年了,但老家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父老乡亲的淳朴民风,依然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有心里专家研究发现:儿时的记忆在人的一生中是最恒久的。我一点都不怀疑!因为小时候老家清明节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清明是一个雨水较多的节令,唐诗人杜牧有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老家,清明也是春耕农忙的季节,对千百年来靠天吃饭的乡下人来说,充沛的雨水是对春耕农民的恩泽。清明时节沿海地区雨水较多,原因之一是冬去春来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北上。冷暖空气经常在江南地区交汇,从而形成阴雨绵绵的天气。其二是南方的春天,常见低气压天气。低气压里的云走得很快,风很大,雨很急。每当低气压经过一次,就会出现阴沉、多雨的天气。其三,清明前后,沿海一带大气层里的水汽比较多,这种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结成毛毛雨。诸多原因,造就了清明时节雨纷纷。

在儿时的记忆中,粤东老家也种小麦,并特意请来北方的老农当顾问;尽管小麦品质不如北方的优良,但在那个粮食紧张的年代,只要老天作美,小麦有收成,那也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命根。小麦收成后,正好赶上种植早稻,一点都不耽误,所以精打细算是祖祖辈辈持家之本。记忆中,清明前后的老家是一幅金灿灿绿油油的西洋油画,金灿灿的麦浪和绿油油的秧苗,在春风里载歌载舞,各自展示着收获硕果和播种希望的风采!于是小时候在老家农村也能吃到自家的馒头包子,这并不是北方人的专利。小麦晒干后磨成粗面,放进酵母、红糖或白糖(甚至糖精,那时大家经济困难,所以用糖精也很普遍哦),蒸出来的那个香啊,大老远就能闻到。小时候肚子饿,嘴馋,闻到谁家蒸馒头就往谁家跑,站在门口,不用吭声,只要你赖着不走,总有的吃,俨然一个小乞丐。在那个年代,为了填饱肚子,有时候连大人都顾及不了面子,更何况是小孩。所以我一直坚信没有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是空中楼阁,是糊弄不了老百姓的。好在乡下人善良淳朴,尽管那个年代大家经济都很困难,但谁家只要做了点好吃的,总忘不了送点给左邻右舍,乡里乡亲的感情就是在这种氛围里滋生滋长、根深蒂固的。我们老家有句俗话叫:三块粿(注:潮汕地区的一类小吃)来四块粿去。讲的就是邻里之间深厚的感情。

老家的水稻是一年两季,早稻是清明前后。为了赶上插秧时令,给祖先扫墓未必就在清明这一天,所以,清明扫墓也就有了前三天后三天的惯例;而清明日祭拜祖先却是祖祖辈辈定下来的规矩,可在各自家里,也可到宗祠,或者上墓园。清明节前一两天,家里人就开始忙乎着过节,富有的人家杀鸡杀鸭,普通人家只能做一些粿品祭拜祖先。在老家过节的粿品中,“韭菜粉粿”是我的最爱,百吃不厌。但小时候粮食缺乏,只能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可以解解馋,这也是我们老家各种各样的节日特别多的原因之一。现在跟小孩提起这些童年往事,他们嫌烦,懒得理你,说得多了他会跟你急:不可能!好吃---当然是麦当劳啦!这就是代沟。

这事要搁在春秋时代,不单止没有洋快餐,连热菜热饭都没得吃,即所谓:寒食禁火。寒食禁火的习俗源于春秋时代,晋国的公子重耳,因遭陷害而流亡国外十九年,跟随他的大臣中,以介之推最为忠心。有一年,他们在山中迷路了,饿得头昏眼花的,介之推就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烤熟了给重耳充饥,救了重耳一命。流亡十九年后,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在晋文公即位封赏功臣时,独独忘掉了介之推,介之推本就不愿求取功名,于是带著母亲到山里隐居,不肯复出。后晋文公想起介之推,坚持要为介之推封侯晋爵,升官加禄,请介之推下山接受封赏。但介之推坚拒,不言禄亦不受禄,晋文公为了逼迫介之推下山,又心想他是个孝子,为了母亲的安危一定会下山,于是下令放火烧山,却仍不见介之推的踪影。等火势稍减,命人上山察看寻找,赫然发现介之推与母亲抱著树,烧死在火海之中。晋文公伤心欲绝,更悔恨自己的鲁莽,身为介之推的好友,竟不懂得介之推的心思,不尊重介之推的决定。为了纪念这位曾经舍身相救的好友,晋文公砍下那棵树,做成一双木屐,想到介之推时,就看著那双木屐,喊著:「足下啊!足下!」表示他对好友永远的怀念。另外,又下令在介之推死的那一天,不准生火煮食,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禁火的由来。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山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了!

在儿时的记忆中,清明节这一天,天刚蒙蒙亮,大人们就开始忙乎起来,准备各种祭拜祖先的供品和仪式。然后由家族中的长者带队,按照辈分长幼次序,提着各种祭品,到宗族所在的祠堂或山上祭拜祖先。

现在的年轻人以为从前的家庭都是大家族,其实不然。在老家,男孩成家之后,在族长或母舅的主持下分家。其实那个年代大家都很穷,压根就没有财产可分,甚至因为迎来嫁娶所背负的债务,也使得大家举步为艰,分家只是为了淡化家庭的摩擦与矛盾,用老家的话讲就叫:各人发财!既聪明又开通的家长都懂得适时放权。所以日常生活的主体还是小家庭,只有到了逢年过节的各种祭拜活动,以及红白喜事,才会发现原来你的家族是如此庞大。因此,在老家,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是维系家族凝聚力的强有力的纽带,当然也免不了中间会产生一些新的摩擦与矛盾,但它的意义还是正面的、积极的。而后你就会感觉到:你的身边多了许多关注和关怀你的目光,你的内心也会被一股浓浓的亲情所温暖,你的生活里忽然间多了几缕明媚的阳光!

清明节同样给了我很多生活上的感悟。当我站在祖先的墓前,面对着清山绿水,岚岚山风,一股旷古幽情油然而生,人性的洗礼,自强不息的斗志,光宗耀祖的激情,民族复兴的责任…虽为一介庶民,仍然叫人不能自已。满脑子充斥着祖祖辈辈的教诲:“忠孝持家远,诗书世泽长。须知难得惟兄弟,务在相孚以性情。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善贻谋于后嗣学礼学诗,凛遗绪于前人克勤克俭。”这,就是祖辈们留给我们的传家之宝!

暂别了,魂牵梦萦的故乡,来年清明我依然回来看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