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老孙和他的文学创作散文

老孙和他的文学创作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9W 次

老孙,乃居住在建国路一小区陕西文学创作室的掌门人,《蓝田文学》的主编。中等身材,瘦削的脸上,写满“精明”。虽然70多岁了,但依然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天活日月星,人活“精气神”,他是一个特别的人。

老孙和他的文学创作散文

他是一个农民,但写过好几部长篇小说。所以,他的身份,又多了一个名称“作家”。他90年代初,为了文学这个美丽的梦幻,来到古城西安。做过编辑,又辞职,经营“文学创作室”,亦文亦商。帮文学志士排版出书,闲时,信手涂鸦,重操旧业。对文字依然痴迷,几乎沉醉。他居住在建国路,毗邻陕西作家协会。一晃20多年,在这个文化气息浓郁的地方,因为文学,也因为联系业务,接触了许多知名作家。他出的书多,在文学上的成就斐然,所以当之无愧成为《蓝田文学》的主编。

他居住在古城20多年,尽管和众多名作家是好朋友,但依然一口地道的陕西方言,标准的“秦腔”,听起来亲切自然。他出席许多场合,从未改换“频道”,相反,一些人去西安打工仅几天,回乡就“醋溜普通话”,让人忍俊不禁。

他的文学创作室,面积不大,100多平方米。里面放置了许多电脑和打印复印机。他是一个老高中生,所以自学能力特别强。从打字到排版,摸索得很熟练,现在相当专业。原来他写长篇小说,是自己写在手稿上,女儿给一字一划,敲到电脑上。现在,他嫌费事,自己在键盘上,用笨拙的手敲击。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他写文章,就亲自在电脑上操作。边写边改,让人肃然起敬。

他的人生阅历很丰富,阅读起来波澜不惊。他高中毕业当过民办教师,后又回家种过地,用瘦弱的肩膀扛过木头。改革开放后,率先在渭南车站经营一小吃部,肯于吃苦,兼经营有方,生意相当红火。紧接着在老家玉山镇,又开了一个连锁店。改革的春风,让他一家,填饱了肚子,又无经济之忧。在旁人看来,应该在商业上大展鸿图时,他文学的梦幻又重燃,复苏。这次,如熊熊烈火,烧到了西安。西安是一大城市,各类精英荟萃,爱好文学的凤凰当然择木而栖。

这些在其他人看来,是违反逻辑,是另类,不可思议。但对老孙来说,是明智的选择。一直喜欢文学,在困难的岁月,也编织文字,但力不从心,要养家糊口。挥毫泼墨,是在农活干完后,难得清闲的日子,才遐想联翩。但庄稼人的农活多如牛毛,永远干不完。“偷得半日一点闲”。回忆曾经的岁月,他常这样自嘲。

成立文学创作室,是他一生最得意的作品,也是他人生辉煌的事业。这个文学创作室,倒不比当年的饭馆挣钱,实惠。但来往无白丁,谈笑有鸿儒。在这一方之地,他结识了许多文化人,也帮助过许多文学青年,出书,圆一个作家的梦幻。

他亦文亦商。一个人只有无生活之忧,才可能想精神追求。他和我们这些文学青年不同,我们喜欢文学,也在文字中尽情舞蹈。但我们有工作,有工资,是业余时间追逐文学这个“情人”,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发现文学依旧在灯火阑珊处。所以,我们和老孙虽然年龄差别很大,但因为有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也成为“忘年交”,他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有时,更像一个父亲,在指导我们人生的道路。

他帮助过的文学朋友,不计其数。而我是其中一个。他是一个伯乐,利用他的人脉,推荐过许多有才华的'文学青年。加入西安市作家协会和陕西省作家协会。他鼓励我多向《延河》和《人民文学》投稿,目标不要锁定《蓝田文学》。他知道我的缺点,小富即安,上进心不很强,有时“故意”《蓝田文学》不采用我的稿子,开始,我不太理解。认为我的文章并不差,但现在明白了。他是在刺激我的进取心,要想成为一知名作家,就必须写出高质量的稿件,名刊是一新的起跑线,我须精神抖擞,仰视而努力!老孙手勤脚勤,在古城,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依然扬起文学的旗帜,歌颂主旋律,带动一方文学青年,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他穿梭于城乡,耳濡目染古城的浓郁的文化色彩,启迪着自己,也熏陶着许许多多的玉乡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