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古镇情怀散文

古镇情怀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6W 次

我的家乡有一个曾经被誉为“小汉口”、曾经令人骄傲过的小集镇——资丘古镇。

古镇情怀散文

资丘镇坐落在美丽的清江中游,一千多年的悠久岁月积淀下来的浑厚文化和具有明清风格的街道建筑,记录着小镇曾经有过的辉煌。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北周(公元558年)、隋唐时代,即在此设置资田郡,盐水县,小镇即为郡县治所。明洪武初年,实行乡甲制度以来,这里先后为长阳安宁乡、西乡、资泉乡、资丘区、资丘市苏维埃政府和资丘公社、资丘镇政府所在地。1980年8月,因地震诱发后山滑坡加上清江隔河岩电站动工兴建,小镇被迫迁址重建。随着电站竣工,库区蓄水,小镇从此告别了人们的视线,一千多年的风景终成匆匆过客,融入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之中。

现在,每当人们在此泛舟游览,尽兴之余,熟知这里的人总爱打开记忆的闸门,搜索那情那景那人,找回些许失落的美好,任其在心头掠过淡淡的苍凉。

也许,再过十几年几十年,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没人能想象出那碧波粼粼之下,曾经是一个居住着2000多人口的小镇,谁还能记起小镇的辉煌岁月和沧桑巨变!古老的小镇必定会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淡去,分解成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我们应该也有责任将遗憾中的美好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小镇消失了,小镇独具土家特色的建筑所展现出的风采永远定格在同龄人的记忆中。

小镇位于清江中游最险恶的“向王滩”北岸,坐落在不足1平方公里的石礅上。街道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主要街道成建于明清两代,长约1公里。古朴典雅的房屋就修建在高低不平的岩墩上。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多重数进,阶梯形排列。临江一带,房屋坐河朝坡,崖岸是刀削般的险崖峭壁,清一色的“吊脚楼”,横陈其上。岩缝中古木倒悬,荆棘丛生,“吊脚楼”的木支架,楼顶的飞檐青瓦,掩映在青枝翠叶中,崖岸、楼台、护栏,参差不齐,或隐或现,碧波倒影,如诗如画。江风起兮雾飞扬,此时的小镇,更是美如蓬莱仙境

走进镇内,青石板铺成的街道路面,宽不过5米。由于岁月久远,石板被磨得光滑如境,清可照人。沿街店铺毗连,人声鼎沸。喘急的泡麻溪从中流过,四季涛声如歌。低深的溪谷将小镇分为两半,故有东、西街之名;溪上修建有上下二桥将街道连接成为整体,又有上、下街之分。

从对舞溪经“上码头”进入镇区西街,颇负盛名的“刘国昌客栈”就呈现在眼前。门前高大的凉棚横遮街面,吊脚楼上的凉亭、长长的靠墩,是专供“背脚打杵”者靠稍歇脚、等候渡船的地方。每到夏季,垂柳成荫,江风送爽,这里经常是人流云集。

经此走过一段狭窄的街道,进入横跨街心的园拱门,就是“同心斋”,一个曾经誉满鄂西的'糖果副食加工厂。这里的街道两旁,有上下两条巷道,一条拾级而上,直到墓坪街;一条踏阶而下,经大操场到皂角树潭。

沿主街道前行,经篾业社、林业站、缝纫社、信用社、中药材批发以及几大家中药材加工场地,便是全镇的中心——菜场。这里也有两条巷道,一条向上,过上桥到东街;一条向下通往大操场。巷道和街道相交,形成了一个十字路口,是全镇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场内除了进城农民所摆的“蔬菜摊”以外,到处可以见到水果,小五金等杂货地摊。

经菜场向东,便是商业服务业区。当时的供销社分工很细,主要的生产、生活资料都是专营,诸如生产资料门市部、生活资料门市部、日杂、副食、五金、机械等等。全镇除了“中心饮食服务部”以外,沿街还有很多小吃店,花色繁多,风味独特,物美价廉。继续向前至“农技推广站”旁边,沿台阶而上,就是刘家祠堂,也是历代政府所在地。过下桥便进入东街,登上桥头石级,则是“向王庙”,亦即资丘完全小学。沿街道横过,下则到“烟墩台”,上则至东街。东街长约0.4公里。多以居民为主,历来不如西街繁华。

上下街之间,有巷道可通。泡麻溪西岸上下桥之间,有巷道名为“半边街”,房屋沿溪而建,狭窄的街道有的宽不过2米,一边是房屋,一边是在陡峭的崖岸上砌起的护栏,险峻而壮观。巷道全是用青石条砌成的“礓碴子”,行走比较艰难。向王庙东侧,有82级台阶直达上街,名为“八十二步礓碴子”,是泡麻溪东边上下街的直接通道。

每天清晨,成群结队的“背脚佬”匆匆的脚步声,铁质的“打杵钻”落在青石板上迸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响,宛如一首黎明交响曲,让恬静的小镇从梦中醒来,开始新一天的热烈与喧嚣。

小镇有上下两大码头。“上码头”又称“渡口”,以渡人为主。“下码头”处于向王滩与桃花滩之间,以货运为主。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向王滩上巨石林立,激流涌波,惊涛拍岸,两滩之间大面积的回流江面形成了一个天然港湾,清江上的木帆船运输也止于此。这里,经常帆樯云集,黑压压的一片。白天,负责搬运货物的工人川流不息,吆喝声,号子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入夜,清风习习,船上昏暗的灯光倒映水中,模糊的光柱随波荡漾。劳累了一天的船工渐次进入梦乡。清风习习,繁星闪烁,江水轰鸣,岩影憧憧,静谧之中,频添几分神秘和遐想。

解放以后,为了改善清江航运功能,县政府多次组织“输滩队”沿清江炸石输滩。经过几年的努力,木帆船可以勉强拉上向王滩,之后,镇政府又在滩上下桥西头的“皂角树潭”新修了“中码头”,大大增加了资丘码头的货物吞吐量,一时成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到六十年中期,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新码头很快被闲置渐至荒废,宽敞整齐的踏步只好与江边拉纤用过的“绞桩“形影相吊”了。

小镇消失了,小镇给世代居住在大山里的土家人所作出的贡献永远不可磨灭。

小镇地处清江中游,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扼江倚险的地势,使它成为清江中游最大的政治商贸中心。这里,曾经是清江木帆船通行的起点,东出长江,上接川蜀,下出荆沙,成为鄂西南水陆交通冲汇,是巴东、鹤峰、建始、五峰和本县西部进出口物资的重要集散地,曾以商贸繁盛而称雄鄂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