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家书的散文随笔

家书的散文随笔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28W 次

家书的散文随笔1

如果说,游子是天下父母放飞的风筝,那么家书就是父母手中的线。

家书的散文随笔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家书是携带着故乡那份特有的“红蜻蜓伴着缕螳螂”的气息和芬芳,携带着父母的希望、叮嘱、关怀和牵挂,跨过千条沟壑,涉过万条河流才能连起父母与游子的心。不管游子飞得多高多远,父母始终把手中的线攥着,无所奢求,仅仅希望游子常回家看看。然后含着泪花,将手中的线放长,目送风筝踏上征程,翱翔于广袤的蓝天。

家书是一杯干凛的酽茶。

它是父母以期盼为茶叶,以热泪为清水,泡制的一杯浓茶。让游子在品茗间,重又徜徉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之中,体味那份“近乡情更怯”之感,品味“乡音未改鬓毛衰”之沧桑,回忆“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之情景,以享受人间的亲情和天伦之乐,慰藉游子那颗漂泊的心灵。

家书是一首唐诗,是一阙宋词,是一支馨香而湿漉漉的小令。

背井离乡,狂歌走马遍天涯,那份遥远的亲情似历历在目,感动的游子潸然泪下,涕零不已,感慨万千。学业、事业、爱情、亲情,诸多的追求与生活的精彩伴随着诸多的困惑与无奈。家书,让游子那颗疲惫的心灵倍感温暖,饱含泪花,整理整理乱如发丝的客愁乡梦,面对他乡的孤灯冷月,铺纸奋笔,“欲作家书意万重”,脉脉此情从何倾诉呢?也罢,回执一封“一切安好!”、“万事如意!”“别牵挂!”等等八股文似的信函,不奢谈归期,不妄言别语,唯求了却人间真情沟通的心愿。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即使是在今天现代化通讯工具非常发达和方便的条件下,也千万不要忽略了家书在亲情之间互相沟通交流的分量和珍贵。只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才能够真正懂得父母手中这根线的深刻含义,才能够发自内心的品出这杯酽茶的味道,才能够切实体味出这种诗词小令的韵味和内涵。

家书的散文随笔2

二十多年前,我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求学。由于当时电话还没有飞入寻常百姓家,书信成了我与家人联系的唯一方式。说起来惭愧,尽管当时每学期我寄出的书信不下百封,但写给家里的却屈指可数。除了开学返校后的“竹报平安”和放假前书信告归期,只有要钱时,我才想起向家里写封寥寥数语的“催款信”。尽管当时家里并不宽裕,父母每天还要起早贪黑,忙里忙外,但每次给我寄钱,却从不含糊。在父母眼里,我的“催款信”无异于“六百里加急”,耽搁不得,再难也要马上去邮局汇款。往往我的信件寄出后最迟一个星期,还尚留父亲体温的汇款单便如约而至。

唯独那次例外。

那年的冬天异常寒冷,格外难熬。我的“催款信”寄出足有十天了,望眼欲穿的我依然没有收到汇款单。当时我身上仅剩下10元钱,只好一日三餐馒头就咸菜。又过了一周,汇款单姗姗而来,紧接着我收到了父亲的亲笔信。

那是父亲有生之年写给我的唯一的一封信,短短几行,却让我终生难忘。信中写道:“吾儿,由于你的来信在大队里压了几天,所以钱汇晚了。不知道这几天你是怎么熬过来的,挨饿了吗?孩子,让你受委屈了。几天前,你娘就开始念叨你了,说你的钱花得也差不多了,也该来信了,并再三催促我去大队问问,可我就是没听。孩子,这都怨我呀!”

眼泪顿时溢满了我的眼眶。我仿佛看到了父亲拿着我的信,像做错了事一样捶胸顿足、一遍又一遍“作检讨”的情景;我仿佛看到了父亲怀揣着节衣缩食积攒下来的几百块钱,连饭都顾不上吃,迎着寒风,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十几里路外的乡邮局汇款的场景。后来,听母亲说,为了这件事,父亲自责了很长一段时间。从那以后,父亲不管再忙也要隔三差五地去大队看看是否有我的来信,尽管几乎每次都是空手而归。

初为人父后,我才体会到,在父母心中,孩子就是他们的全部,他们不忍心让孩子受半点的委屈。即便孩子走得再远,父母对孩子依然是漫无边际的牵挂、担忧,还有泪水和无助……而这时,父亲已经离开我多年。

我后悔当时除了向家里伸手要钱写信,平时没有多写几封家书。

如今,书信渐行渐远,电话、微信让联络变得更加便捷,但是,我们随时一个电话就能让事先的约定“作废”,一诺千金成了笑谈。不管怎样,我们平时再忙,也要经常与家人通电话,问候父母,抽空常回家看看,让父母的牵挂变成实实在在的幸福。

家书的散文随笔3

下班回来的润萍一边准备晚饭一边诅咒着丈夫。

三年前,丈夫对润萍说想去南方闯闯,混好了就把家搬到南方去。润萍没有阻拦丈夫,人往高处走嘛。再说看着昨天还狗的屁不是的穷光蛋去南方下海扑腾了一阵就成了腰缠万贯的款爷,也着实令人眼红。

可恨的是丈夫刚到南方来了一封信后,这三年竟再也没来信。一定是在那儿另有新欢,把我们娘俩忘了。润萍恨得牙根疼,时不时把丈夫在心里骂上一千遍一万遍。

上中学的女儿正做功课,女儿的学习成绩一直挺好,这使润萍很欣慰。

吃晚饭的时候,润萍迟疑地对女儿说:“明天……放假吗?”

“嗯,是星期天,放假。”女儿觉出妈妈像有话对自己说,便问:“妈,有事吗?”

“明天咱们去城郊爬南山好吗?”

女儿一下便想起了爸爸。爸爸在家的时候,他们常去南市郊爬山。他们一家人牵着手往山顶疯跑,把笑声撒满山野。到了山顶,找一片平整的草地坐下,有滋有味地吃一顿自备的野餐……可是爸爸走后这几年,她们再也没去过。那时的欢乐现在想来已成为遥远的过去。

“就咱们俩去吗?”女儿望着妈妈问。润萍的脸一下红了,停了一会儿说:“和你……李叔一起去。”李叔是妈妈的同事,一个二十多岁的单身男人。近一年来,他常帮妈妈干些重活。女儿常想,爸爸三年没有音讯了,李叔以后会不会成为自己的爸爸?李叔人虽然挺好,但在自己心中,他永远也代替不了爸爸。爸爸呀,

你不回来,也该来封信呀!

第二天,女儿尽管不情愿,可还是跟妈妈和李叔去爬山了,她不想让妈妈难堪。

到了这座曾经熟悉的山上,每一处仿佛都有爸爸的笑声,每一段山路都有一个温馨的故事。爸爸的身影装满了女儿的心。透过疏落的树枝,女儿看到已爬上山顶的妈妈把头埋在了李叔的胸前。女儿也把头深深地埋在了两掌之间,眼泪顺着指缝流了出来。在那次爬山后的第三天,润萍对正在桌前学习的女儿说:“你爸来信了。”女儿抬起头,见妈妈满脸惊喜中含着一缕慌乱。

“你爸在信中说他现在一切都好,只是暂时还不能回来,也不用我们给他去信。”润萍边说边把信递给女儿。

每隔一个月,爸爸便会来一封信,内容都差不多,说一切都好,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回来。尽管如此,润萍和女儿接到信后也都很兴奋。

李叔和润萍的接触减少了。尽管李叔有时还帮妈妈干活,可那已经是同事间的友谊了。这一点女儿能感觉到。

春节快到了,润萍握着一封信对女儿说:“你爸说不回来过春节了。”女儿看着失望的妈妈,眼中盈满泪水。

正在此时,爸爸带着一路风尘走进家门。爸爸一会摸摸女儿的头发,一会握握润萍的双肩,一家人高兴得直抹眼泪。

过了一会,爸爸低沉地说:“我刚到南方,就被人诬陷,吃了官司。我怕你们替我操心,这四年来一直没给你们写信。现在好了,一切都过去了。”

“近一年来,你不是每月都来一封信吗?”说着润萍从床头柜里拿出那十几封信。

“来信,没有呀?”爸爸疑惑地去接润萍手中的信。

女儿抢先一步,夺过妈妈手中的那一叠信,面带羞涩地躲进了自己的小屋。

家书的散文随笔4

杜甫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见,在那个战争年代,这廖廖几笔的家书却承载着无法想象的重量,那是一颗颗牵挂的心和一滴滴流进心坎的泪,因为家书是平安,是慰籍,是吉祥,是温暖!

家书是亲人之间沟通交流的丝带,这根丝带绵柔温润浸满了情,溢满了爱,在家书的字里行间缓缓流淌,它们如山泉绵延不绝,濡养身心。家书对期盼的家人来说,就是一剂良药,它可以安抚亲人那焦灼的心灵,滋润家人那望穿秋水的眼睛,所以也可以说,家书更是一种心灵的安稳、踏实和幸福。

如今的我们正处在高科技时代,计算机网络已走进千家万户,因此亲人之间的沟通已变得更加便捷和顺畅,打个电话就能倾诉衷肠,录段视频就可以把天涯变成咫尺,所以古人的家书已被当代人束之高阁,甚至丢弃在历史的尘埃里了。

当今的社会物欲横流,人们都不知不觉地在时代的潮流中跌宕起伏,如今,马路周边到处都是快餐店和街头小吃,厨师们已经没有时间和耐心去蒸煮一些耗时费力的美味,其实,忙碌无疑让人们丢弃了许多生活中的美好!生活过于忙碌,有时就连这浓浓的亲情也变得惨淡苍白,忙碌中我们忘记了父母的生日,应酬里我们耗去了看望父母的时间,电话那边匆匆的问候,有时听上去更像是敷衍……快节奏的生活,使亲情也犹如那掺了水的酒,不再浓烈和香醇,它在物欲的河流里逐渐失去原有的滋味。

唐代诗人张籍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家书的诗句:“洛阳城里飞秋风,欲做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简短的小诗乍看起来寥寥数语,但细心品读,意味深远,这是一种多么厚重的爱,这千丝万缕的情结,真是说不完,道不尽!

今天我也要静下心来,去模仿古人虔诚地为父母写一封家书,来表达女儿对父母的爱,可能这封家书今生也不会送达,但是我也要把这深埋的情感,一吐为快。

“妈妈,女儿是个性格内敛,不善言辞的人,所以我总是羞于对您说‘我爱您’三个字,但这三个字却一直深藏心底,我想,儿女尽孝它不是作秀,不是炫耀,更不需要浮夸,它只需要有一颗真诚、真挚、柔软的`心,足以。

其实,我性格的形成,也是受了您诸多的影响,您的质朴、坚强、乐观、热爱生活,一直感染着我,老爸生病以后,他的饮食起居都是您来照顾,可您却从未同我们抱怨什么,我知道您把泪水都自己咽下。您是个宽厚仁慈、感恩知足的老人,为了儿女付出一生,不图回报!

不知不觉中,您已70多岁的高龄,我忽然发觉时间真是白驹过隙!曾经年轻的您已满头白发,沟壑纵横,微笑时满脸的皱纹就像那盛开的菊花,我知道那深深的皱褶里一定浸满了心酸!

妈妈,我只想轻声的告诉您,您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都看在眼里,铭刻在心,女儿懂您、疼您、更爱您!您心里的委屈我都知道,您付出的艰辛我能体会,您疼爱女儿的心,我更能感知,就让女儿陪在您身边,搀扶着您慢慢地走。

我愿意同您一起翻看那些泛黄的老照片,陪您一起去感受那曾经的青春;也愿意伴您一起聊天,谈那些匆匆的过往,让美好的回忆再现;我愿意手拉手陪您一起散步,听听您心里的委屈,就让女儿做您的臂膀,累的时候可以依靠;就让女儿做您的拐杖,倦的时候伴您前行;就让女儿做一把大伞,风雨交加时为您遮挡风寒,我知道有一天,您终会老去,也终会在女儿的泪眼中离开,每每想到这些,我不能自己,想起‘父亲’里的一句歌词~‘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的一切,换你岁月长留……’

妈妈,您知道吗?有了您在身边,女儿就不是那心灵不安、灵魂游荡的孤儿!妈,就让我们母女十指相扣,一起走向未来,远一些,再远一些,好吗?”

此刻,窗外天空阴沉,乌云涌动,我知道一场大雨正在酝酿……

家书的散文随笔5

不写家书已有好多年。

去看母亲,母亲说:“你上学和刚工作时给家里写的信我还都留着,有空的时候常看呢。”话说到后半段,母亲的神情中就多有悲怆之色,感概道:“唉,想想那些年,我娃可真可怜!”

母亲说的家书,少说距今也已二十年,而我,早已将其中的内容抛到了爪哇国,所以对于母亲因重读家书而生发出的愁绪和感慨,也就很难体会得来。

有次跟母亲见面,临走之际她递给我一个白色的小塑料袋,说:“这些啊,是你以前给家里写的信,你拿回去吧。”老实说,母亲的行为令我有些诧异,又有些不屑,心想:几十年前的几封破信,你还当作宝贝似的,纵然给我,我也没时间看呀。然而,瞧母亲的情形,显然这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一番动作,如果不要,我几乎可以想象出我和母亲的对话会如何进展。

我:“哎呀,不要,给你写的信,干嘛给我?”

母亲:“你的信你不拿去给谁呢?谁知道我还能再活几天?”

自然,这样的话题会令我伤感,所以我也就尽量将这样的对话,消灭在萌芽阶段。有一次,母亲给我扯了长长的一大块抹布,说:“这个啊,是我自己织的。我给了你秀姐一些、红姐一些,还给你娟姐留了几尺,这些呢,是给你的。说不定哪天我就走了,趁我现在还没有糊涂,给你们一人分一些,算作纪念吧。”

以前的我,很不喜欢跟母亲谈论这样的话题,觉得晦气。然而农村妇女的母亲,却似乎很坦然。我想,这一定跟父亲的早逝有关。

谈笑风生、精神矍铄的父亲,只在病床躺了三天,就决绝地撒手人寰,留下孤单的母亲,只能无奈地独自面对这人生的最后一关。

刚刚六十岁的母亲,就忙着张罗做寿衣。在当年的我看来,同样是不可理喻,然而母亲说:“早做了好,你爸走的时候太匆忙了,买来的衣服,花钱多,还不称心。”母亲说父亲的上衣袖子有些短了,而且鞋也明显大了。

父亲走的时候,我才刚大学毕业。那时的我,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对于父亲的着装细节,实在无暇顾及。然而母亲看到了,作为一个资深老裁缝的她,对父亲买来的衣裳,诸多不满意,只是母亲将这遗憾,深深地埋在心底。直到几年以后,到了张罗着给她自己做“寿衣”的时候,因为我们的不积极不配合,母亲这才说出了她对父亲临终着衣的深深遗憾。

如今,母亲要将我多年以前写给家里的旧信,全部还给我,而我,为了不至于因此而跟她发展到讨论“生死”的话题,也就将旧信塞进了我的皮包。回家之后,又将它们,一股脑全部塞进乱糟糟的抽屉,以为自此,此事也就划上了句号。

上周末,家里难得的只剩我一人。突然心血来潮,预备全面清理我的卧室。我将卧室里面的家具,家具里面的抽屉,抽屉里面的东西,统统倾倒出来。这时,在一堆杂乱且五颜六色的票据和杂物之间,我看到了那个破旧的被母亲包裹得很严实的小塑料袋。

耳畔,《秋日的私语》正在流淌;窗外,阳光正暖。家养的可爱小乌龟,正在坚持不懈地努力翻身;花园里的竹子,自顾自地正对着阳光抛媚眼。而我,则有了强烈的想跟二十多年前的自己重逢的想法。

信件的时间,跨度从1988到1996年。信封的外面,一开始的收信人一栏,是父亲的大名,到了后来,父亲的名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二哥的名字。最初信件开头的称呼,是“爸爸妈妈”,信末的问候,是“姥姥好吗?爷爷好吗?”再往后,信件的开头,就只有了“妈妈”,而信末的问候里,也不见了姥姥,消失了爷爷。

在那短短的八年间,我的爷爷走了,我的父亲没了,我的姥姥,也去了肉眼所看不见的极乐世界;而同样在那短短的八年间,我读完了大学,参加了工作,结了婚,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小孩……

今天的我,以为自己从来不会去说诸如“想呀”“爱呀”等“肉麻”话,然而二十年前的白纸黑字告诉我,曾经的我,在每封家书里,也都会很自然地写上“爸妈,我太想你们了!”“爸妈,我爱你们!”这样的深情语言。

最近一次去看母亲,母亲说以前的我,周周都要给她打电话,而近段时间,电话有些稀少。母亲说得没错。因为孩子放假后,我忙于经营自己的小家,对母亲的问候,的确不再那么准时准点。

然而我争辩说:“我半个月前才刚刚来看过你一次啊!”又举了一个很有力的例证,说:“上次我来的时候,你们小区的门禁就坏了,害我开车半天进不来,这次我来,门禁也还没有修好,你想想,这个间隔,能有多久呢?”听我这么说,母亲开始反思,她想起前阵子我还开车带她回了趟老家,而她自己,居然很糊涂地忘记了。于是母亲觉得错怪了我,以至于我回家以后,母亲还专程打来电话,说:“妈现在老了,糊涂了,你别生气啊……”

在那个安静的周末,慢慢翻看自己亲笔写下的那些歪歪扭扭的家书。那些发黄的岁月、曾经的记忆,一下扑面而来,让我的眼眶,禁不住一次次地湿润起来。突然,我也就明白了我的母亲,为什么会一遍遍地重温那些多年前的家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