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讲吃龙过山散文

讲吃龙过山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87K 次

论粥福州人都会很亲切,因为南方大米为主食,而福州人擅长用大米熬粥,而且早饭一定喝粥,在日常用语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晨起街头会晤互为寒暄,离不了“喝粥了吗?”,就是问对方吃过早饭没有;偶遇身体不适,家人常常慰藉:我熬一碗粥给你喝,从喝这个字眼足见其稀,由是粥前往往冠以稀字组成稀粥。说到稀,福州人说人家的粥稀释的程度可以“撑得起船”。由此人们在改善生活中还喜欢将大米在熬粥过程中添加了许多东西,最常见的是福清平潭一带熬地瓜米粥,我的乡村家人喜欢喝芥菜粥(冬闲田随意种植芥菜,疯长)。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档次的提升,粥铺遍地开花,且与“食”俱进,纷纷推出美味的“莲子粥”、“皮蛋粥”、“虾仁粥”等琳琅满目、推陈出新、花样迭出、蔚为景观。喜欢甜的你还可以向店家叫碗“八宝粥”、“绿豆粥”或“白木耳粥”……但我独独忘不了五十年前吃过的方言叫“义粥”的那种粥,以为这粥才是福州风味小吃第一!

讲吃龙过山散文

福州话中的“义”不做“施舍”解,没有免费、不收取人家的钱款的意思,而是“咸淡”的“咸”的意思,比如福州人讲“义鱼”就是海边人家用盐巴腌制的鱼。我小时曾听大人讲外地人来福州喝“义粥”想不付钱一走了之而被店家追赶的笑话,随着马齿增长而今笑不起来了。今天五十年过去了,我来说说“义粥”,就是风味独特的福州咸粥,这微咸浓香绵软细腻的美味至今还暖在我的记忆中。

读过陆文夫的《美食家》不会忘记大师那对菜肴放盐的精彩恣情的描写,福州的“义粥”对盐的投放与掌控据坊间传闻这可是卖粥者祖传的独门秘籍。“一招鲜,吃遍天”,且家族立嘱严格,只能传男不能传女云云。

我五六岁时,印记中福州当年最负盛名的“义粥”是横街银湘浦老板煮的咸粥。那时我外公活跃在生意场上,偏爱我的`外公跟粥老板熟悉,经常带我光顾。在大人喝粥时赞不绝口话语中,我渐渐知道了一些煮粥的过程和技巧。化用白居易的《卖炭瓮》中说道那粥老板“心盼粥俏愿天寒”。数九隆冬,头天晚间取新开镰的碎米,待天微明到小埠头用清水淘干净,并挑回一担河水,将米倒入一口大铁锅兑水,架上柴火慢火熬制,熬到米粥喘气,再兑水再熬制,闪烁明灭的灶头灯烛照见汪汪的锅中熬粥妇人的倩影,关键时分到了-----入盐少许(这秘籍至今我未曾懂得),后用上等淀粉勾芡,使之看似增加一点浓稠,关键是喝时保存热气且更为滑爽。

接着把粥担装大号饭缸的一头提到灶前(粥担另一头装的是碗筷汤匙和佐粥小菜),盛这除盐巴外不添加任何调味品的“白粥”入缸,盖上厚重木头锅盖,续棉罩于其上,将升了火的小木炭炉子置饭缸底。此刻家中老板上岗了,挑起粥担出行。出银湘浦到小桥头弄堂口,一声吆喝生意开张。我就是那个时辰被外公唤醒,懵懂来到摊前,享用美食。

喝粥最佳法采用啜吸,那粥的正宗香味仿佛从天庭而入沿任督二脉行走,沁人心脾,贯于脚掌(方言透脚)的舒坦。我私衬卖家精明,故意把担子隔置于朔风起处,甚至穿堂风下卖粥。食客只能站喝,跺脚抗冷。待你以粥暖腹,微汗沁出脑门,那份精神刻骨铭心。稍候年长,读郑板桥《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描述自己冬日吃暖粥的生活情景:“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联系曾有过的经验常喟叹不已。

义粥热卖.更关键是价廉物美,任何人都可以在粥担前装大吆喝上小菜,兴致来招待三五伙伴撑死花不了光洋一块。牛眼大一碟咸疙瘩萝卜干佐粥,咸的你还得再要一碗粥清口;半截刚炸的大号油条在手,浸入粥中,发出微响散发香味,你我一定受不了的。若有闲情,要半块五香豆腐干亦可,细齿啮咬,费的时光享受幸福,不觉鸡鸣看天,天光见日,美好的一日这里开始。我以前很爱吃大咸味的橄榄就粥,就是那种别人一舔我就抖舌头感觉脱了核的闽清檀香橄榄,这冬冬一定要选上好的,用刀板拍过,斟数滴生抽与香油,让橄榄吸饱,然后极为技巧地用筷子夹起,小嘴嘬成铜钱大小,吸气,橄榄沿着嘴唇入口,迅即呷一口浓稠粥汤,然后用心细数几种香味的层次先后,犹如品评杜甫“八意”,一粥悟道,可成正果。真是粥味人生了,你说哪样佳肴胜过此粥?

光阴荏苒,时移景迁,可惜今日的粥铺豪华铺张,座次高雅,阮囊羞涩的平头百姓不敢造次了。去年我媳妇因业务关系招待北方客户,回来告诉我俩人喝粥花了近百元,好让我倒抽一口气,真有点TMD!

我童年那竹子熏黑的粥担连博物馆都找不到了,只能滞留在洞箫记忆,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