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千年浮屠觉寂塔散文

千年浮屠觉寂塔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95K 次

一座塔,矗立1200余年,在光阴里滑过,仍叶荣叶枯,花开花落。

千年浮屠觉寂塔散文

在如水般流逝的光阴里,悠然的梵唱在时间深处开出了花。位于安徽天柱山麓的觉寂塔,七层八方,弧檐翘角,跟随时间的节拍,一立便是千年。

  1.

千年前,这里是人马喧嚣,动荡不安的南朝。“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当帝王们为社会安稳殚精竭虑的时候,佛便成了庇佑众生,兴邦定国的主要维系。达摩一苇渡江,佛法远涉征程,在这里便有了根生的土壤。

据载:禅宗初祖达摩将衣钵授予二祖慧可,慧可传衣僧璨,后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继之,印证了达摩“吾本来兹土,传法渡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见。

“嵩山面壁”、“断臂求法”、“武帝灭佛”…一系列阴冷而残酷的名词,穿透时空的风悠悠吹开,弥散开的永远是淡淡的哀伤。

所有的信仰都需要用一种朴素的心灵去抵达,所有的磨砺都是为了求得心灵的澄明与安宁。二祖慧可携弟子僧璨断臂南遁,为了等待阴霾过后那片澄澈的天空。

璨亮的霞光洒在河南、湖南、安徽的大地上,“灼灼其华”,注定了三湘七泽的清苦不过是短暂的驻留,嚼雪充饥,裁云缝衣只是极富诗意的插曲而已。

独居山洞的清寒,苦行的凄风,面对青灯古佛,如豆般的昏光下,是对佛法的笃诚与景仰

《信心铭》,这一禅宗历史上的鸿章巨制,尽管只有寥寥136句,584四字,却囊括了僧璨的一生。

  2.

人生需要信仰,即使逆水行舟,也要远涉苦难之河,期待彼岸花开。一个朝代亦如此,不休的征战,人民仰望的是休养生息,国泰民安。

一件木棉袈裟,一部四卷的《楞伽经》发嗣信物又何以让人信服?“一苇渡江”、“传心梁武”换回的是“面壁九年”,“谈空说无”、“不立文字”隐藏着“只履西归”的无奈与忧伤。

二祖慧可为求法不惜自残,三祖僧惨因之孜孜不倦,换回的是“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的融融春光

慧可是中华禅宗第一人,僧璨是中国禅宗“立文字”的第一人。先有慧可的木棉袈裟,后有僧璨的《信心铭》。祖庭重光,迎来了一批批膜拜者的背影。司空山、凤形山、双峰山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地域符号,“禅宗金三角”地带成了世人探寻待解的往事与谜面。

所有的坚持都源于一种信仰,被时代的风吃散了,在光阴里开花结果,如达摩所愿,“一花一正果,一叶一如来”。

当僧璨在一棵大树下为众说法,含笑而终时,谁能说“至道无难,唯嫌栋择”不是一句玄机暗藏的偈语?又有谁会说,觉寂塔那块被脚印磨光的解傅石会有哗众取宠之嫌?

  3.

日升日落,月悬月隐,露降霜寒,塔行千年,巍峨如昨。塔底是僧璨的舍利,顶层铁铸塔刹,上为葫芦形铁圈,下为宝瓶,瓶颈镌佛家镇塔四行咒语,底层佛钵,铸170字铭文,记述铸造者姓名及祝愿。顶悬八条锁链,斜伸八方,缀有风铃51只,风动铃响,诵出“风送铃声山云林,云随梵音上山颠”的梵音。

古老天柱形胜,吴楚自古繁华。悠然的梵唱,高耸的踏影横“江”,在潜河水里漾起一圈圈涟漪。不因渡船与竹篙而污浊,而似《诗经》里描写的水般清且涟漪。觉寂塔背靠的是天柱山,脚轻踩的是潜河水,头永远顶的`是蓝天,谁能说,僧璨不想将“信心不二、不二信心”的种子播种到宇宙,普济苦海苍生?

  4.

受了风的召唤,四季更替,冷暖流转。对僧璨和佛的膜拜者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时光不因人而停留。光阴在那些当初来塔前虔诚膜拜的年轻人的脸上留下了刻痕,又来了一批闪耀着青春气息的少年,祷告、祝愿,需求佛的庇佑。老的是容颜,不变的是神圣的奔赴。

光阴如水,岁月如斯。塔前,仍人来人往,人嚷车鸣。天柱山地区的人民仍在用双手经营着自己的岁月。江水澄明,碧空如洗,左依右靠,头顶脚踩中,千年的佛塔矗立成一段禅宗的往事。春归的雁阵划过塔檐,划出一段平平仄仄的韵律,低徊浅唱中,鸣啼出千年古刹的忧伤与自豪。

千年之前,是这样一副场景,将来,是否会延续?

儒释文化相近又相远,所有皆附之于文明,塔因此背负太重的负荷,在未湮灭于尘埃之中,塔只有独自负重。

叶子青了又黄,化成尘泥,花儿谢了又开,春且行且近。而塔,却把自己交付给光阴,依然沉默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