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东北风情演义散文

东北风情演义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5W 次

东北人生性淳朴热情好客,依山临水而居,随草势生长而走,赶着羊群骑着马,可谓自在逍遥。但正因这游走不定的生活状态,不可能建立比较稳定和舒适的住房,于是很多亲戚朋友们便结伴而行搭伙而居,常是整个家族十几二十口人共居一室,夜有野兽来袭可群起而攻之,有安全感,二来住房紧张,男女老少们打小就吃住在一起,也不觉得生份和不好意思,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种老少同席男女同浴的风俗。

东北风情演义散文

东北先民居无定所,赶着自家的牛羊大平原山岭之间随意游走,常是日升而走日落便栖,起居随意得很,也常常是三五家结伴同行,这样一来路上有伴,宿时又可各司其职,牛羊多了,免得夜里来了狼啥的野兽祸害,几家商量好白放晚班,一般是把家建在马车上,一家一车互不相扰,大的团体家族则带着简易的类似蒙古包一样的方便拆卸的折叠房屋,临近傍晚,找到宿营地,女人烧水做饭,男人则有的圈羊拢马有的拾柴打猎,剩下的就竖杆子架屋,两袋烟功夫便可搭好,室内南北两侧搭好地铺,几家人不论男女老少便可卧倒酣睡。

再后来渐渐定居下来,也是远亲近邻之间毫无芥蒂。东北地广人稀,家家宽宅大院,但相邻两家之间的院墙却高不及胸,图的是两有人趴墙头上唠磕方便,哪家人外出了,边上这家替人照看房子也方便,正房的窗子全对着街,路上行人只要稍稍抬头,便可穿过矮矮的院墙看到屋子屋里人的一举一动,一家老少常是几辈人同居一室,男女混居,只以南炕北炕区分,有些外来借宿的也不在意,就和主人一家同一铺炕挤着睡,习以为常,并不见怪。

有些贫困人家盖不起房子,就几家合伙建住一房,其中稍稍宽裕的就两家盖一大间房,左右各一间,两家共住对面屋,中间仅以一个过道分开,房门相对,门上仅以布帘相隔,言语之声彼此可闻,而同一族亲之间一家子几代人,大姑娘小伙子、老公公儿媳妇,父子、祖孙、兄弟及其妻子同居一屋更是司空见惯。每到熄灯入睡前,未嫁的女子只是把幔帐拉上便算遮羞,也不觉得难为情。

古诗有“欲折邻花不用梯,东西相隔院墙低。笑他委巷居人满,异姓无嫌共室栖。”便把东北人家的不拘小节淳朴民风表现是很特色很“东北”。

说到“男女同浴”便全来自生活所迫了。东北风大,加上东北人翻山越岭打猎放羊,常是一身泥两肩尘,放羊累了脏了,跳进大江里便可畅快淋漓,夏天的江边一到傍晚便人声鼎沸,除了留守看护羊群牛马的人外,几乎所有的人都奔到江边,男人就只穿短裤,女人则多件胸衣,江水一浸原形毕露,却也相安无事并不觉羞,自己洗自己的,洗得性起便扬水做戏自娱自乐,相识的不相识的都可以打成一片欢声笑语,水仗打完便成了朋友。小孩丫子就不讲究那么多了,男孩女孩全部赤裸,大江里嘻笑打闹,看着那么豪爽舒坦,一些半大的青年男女也多到江中嬉戏,古诗中记载“两小无猜到水涯,解衣同浴笑言哗。鸳鸯飞去无人见,开出双双并蒂花。”诗的小解中如此注释“穷人小户男女不知远嫌,往往同川而浴,恬不为怪。”是为民风淳朴的最佳表述;冬天一到,板房里便架了半人深的大缸,吃罢晚饭,先是爹妈给孩子洗,孩子洗完了便四下里疯跑去了,然后便轮到大人们洗,先从长辈开始,依次脱得赤条条的泡在缸里,为了节省时间,很多时候便夫妻甚至兄妹一起入浴,因为几代人同居一室,那大浴缸就摆在地中央,其他人来来往往熟视无睹,浴缸里的人也不以为然,各干各的互不相扰,就算有邻居到访也只是把身子往水里钻,并无过多脸红的感觉,甚至坐在浴缸里与客人谈笑风生也是随处可见。

说到男女授受不亲,在东北称不上根深蒂固,除了以上两项算是不大不小的特色风情外,东北还有“未婚同床”、“叔嫂同寝”等说法,前者是因为早年间东北人大多贫困,送不起彩礼娶不起亲,但男女相爱久了,逢年过节的女方到男方家里去帮着蒸馒头包饺子,农忙时男方到女方家充当壮劳力帮着干体力活,常是一忙就是三五天,晚上便在对方家里过夜,再者古时对彩礼看得极重,穷小子家里拿出不聘礼,自然娶不到媳妇,但俗规容许这些吃过订婚酒的未来女婿到女方家里来,这样自己家就多了个壮劳力,本来就是“老少同席”,自然这一对未过门的男女也就睡在一铺炕上了,“礼不备,女不容娶。然婿既行执手礼,许来往女家,与女同寝处,称夫妇,故有聘数载始能备礼迎娶者,新妇入门子女已成行矣。”故尔诗中云“未婚夫婿许同床,欲娶须教礼物降。堪笑入门新妇唤,眼前儿女已成行。”;后者则是东北早年婚俗的一部分,结婚的前一天,男女两家相距路远,男方要在自家附近替女方选好落脚之处,称之“打下处”,女家亲友则提前陪同新娘在“下处”过夜,并将妆奁送至男家,再将男方的'弟弟接到“下处”与女方同睡一晚,有监督女方之意,如果男方没有弟弟,则表弟或是要好的未婚哥们也行。

以上种种,全因东北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生活习惯,在漫漫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东北民间特有的风俗,成为东北民俗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清朝的建立和满汉通亲,中原汉族文化对一直固封着的东北地区意识形态的冲击,独立于中原之外的东北民族渐渐与中原的汉文化相通相融,一些东北特有的风俗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消失在人们的意识里,成为史书间偶然可见的一两句干瘪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