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富源境内的两条古道的散文

富源境内的两条古道的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9W 次

云南曲靖市富源县在历史上因处于交通要冲闻名,在境内有两条古道,地方史称入滇后道和入滇中大路。

富源境内的两条古道的散文

战国末期,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开凿了由宜宾(僰道)至昭通一带驿道,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又派常頞将驿道向南开凿,西汉武帝时唐蒙将军又将道加以整修扩建,因道宽五尺,故称“五尺道”。五尺道正式成为官道,官道上设驿站置官员。五尺道从四川宜宾起,经高县、筠连,入云南盐津、大关、昭通豆沙关,又经贵州毕节、威宁,入云南宣威杨柳乡可渡关、沾益、曲靖。五尺道从汉代至清代,它一直是云南与内地进行交流的运输线。今天在昭通盐津的豆沙关,曲靖宣威的杨柳、沾益的炎方和松林、马龙的旧县黄土坡一带,还残留五尺道遗迹。入滇后道是五尺道的一条支线。

据《宣威旧志》记载,明太祖洪武十五年,置卫所,令征南将军乘兵势修治道途。洪武十六年,置邮通云南,在五尺道基础上开筑道路,准古法以六十里为一驿。明代沾益州境包括今宣威、今沾益、今富源北部,境内有可渡驿、倘塘驿、沾益驿、松林驿、炎方驿。从可渡关入宣威,进入曲靖再到马龙到昆明就是秦汉五尺道中的'一段,这段路上有一条支线从宣威老城南门至小耿屯、马房、长冲、虼蚤岩(宣威市羊场镇格早岩村)、三道水、猴街子(今宣威基场)到今富源境内的大硐(大硐村,位于中安镇西北边),由大硐、教坪等处插白水关(今沾益白水)至曲靖,这条支线即明时平夷卫人和清时平彝县人称的入滇后道。教坪在清末时设有釐卡,抽取行商货物税,叫釐捐或釐金。可见这里是个通商要道。

入滇后道是针对元代开设的胜境关中大路而言,指由今贵州威宁(时称乌撒)入云南宣威(时称乌撒卫后所城,简称后所),从后所入滇称为入滇后路。后所官兵把守的官道是间杂在沾益州地盘之上。据《光绪平彝县志-疆域》记载,在清代时宣威州的一块飞地插入东铺村。为什么今富源东铺村有一块宣威飞地?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由今宣威(明代后所城)一直到富源东堡这一段路都有后所官军把守,官兵们在官道附近带领家属屯田驻守,明代军人是不准脱离军籍的,父子相传,子孙都是军人,田地也由前辈制备,传至子孙。平夷卫设置后,主要是把守由胜境关入滇的中大路。中大路开筑后,东铺成为入滇后路和中大路的交汇点。入滇后路是秦汉五尺道的支线,是步行驿道,这条道上没有设置驿站,但是有铺,东铺即是入滇后路上的一个铺,还有今后所杨家坟当时叫卖酒铺。富源县老辈人传从卖洒铺到宣威(明后所城)要靠脚走,是富源到宣威的驿步道,全程有70公里,要走两天。

胜境关中大路成为官道比入滇后道要晚,中大路现在称为胜境古驿道,是元代开筑的。其实在开筑之前,民间就有这条道。元代,这条古道正式由官方确立,明代时进一步修筑,这条驿道东起洞庭湖畔的常德,向西入贵州,过镇远——贵阳——安顺——盘县,再从富源胜境关进入云南富源,经东铺一清溪洞一扬威哨(今羊尾哨)一多乐铺一山黎果哨一车转弯一腰站(原名要站,交通要站之意)一进入沾益境内,经大塘——小塘——白水村——海子铺——大营——太平桥,抵沾益东门。五尺道和滇黔古道交汇于沾益,使沾益成为明、清时期内地进入云南的必经之地,沾益作为云南古代交通枢纽的地位自此形成。

在中大路上有一个驿站叫多罗驿(今多乐),是元代就设置的。元代时多乐属于沾益州,这个驿站的驿马供给和站银开支由罗雄州(今罗平)供给。因为元代沾益州地盘上驿站有可渡驿、倘塘驿、沾益驿、松林驿、炎方驿,驿站开支都由沾益州供给,而罗雄州未设驿站,为平均负担,多罗驿就由罗雄州负责开支。故《康熙平彝县志》记载:多罗驿,元至元二十七年(1283年)七月,开驿站路置,明因之…康熙五年移入城,属罗平州。查《罗平州志一赋役志》有:多罗驿站银八百两。而明代最早记多罗驿的是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此书记载,多罗驿,在州(指罗平州)东北三百里沾益州平峦乡,永乐十五年修。明代万历时《云南通志-赋役志-站役》也记有:“罗雄州岁办多罗驿站马十九匹,陠东十九副,土官知州者浚下各营火每季办银一百八十两七钱五分,解府发驿,仍令亲身应役。”明天启《滇志一建设志》记:“多罗驿,在平夷卫”此书的赋役志也记载“罗平州站役,岁编罗驿站银八百三十二两,协济贵州站银七两三钱。”为什么多罗驿在古籍记载中一下属罗雄州,一下属平夷卫?是因为多罗驿地在平夷卫,但属罗雄州管理,是借地设驿,故在明万历《云南通志-卷之六-赋役志-站役》记载“罗平州:岁办多罗驿站马十九匹,铺陈十九副,土官知州者淩下各营火,每季办银一百八十两七钱五分,解府(曲靖府)发驿,仍令亲身应役。”可见元代和明代初期,多罗驿是设在沾益州平峦乡,到明代中后期多罗驿归平夷卫,《康熙平彝县志》记多罗驿设于石岑铺之干桥。据《富源石氏家谱》记载明代时有一位派去多罗守铺的百户官,名叫石岑,所以《康熙平彝县志》又那多罗铺记成石岑铺。那为什么多罗驿又叫多罗铺呢?驿站与驿站之间按古法相距六十里,其间设有铺,铺与铺之间十里二十里不等,有些地方既是铺又是驿所在地,故驿也以铺为名。多罗驿就是这样,因此又叫多罗铺,多罗铺因石岑带兵把守故又叫石岑铺。多罗驿在明正德中就移至东关外,康熙五年移入平夷卫城。康熙三十四年裁撤多乐驿,归平彝县管理,改称平彝驿。清代平彝驿的驿舍旧址在今富源县政府偏左处。上到白水驿(地在沾益,归南宁县管)六十里,下至贵州亦资孔驿六十里。平彝驿在光绪时还驿马十二匹,马夫六名,传递文书人员二人。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达,入滇后路和中大路及它上面的驿站、铺今已不存,只留有两个铺名成为我们探古寻幽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