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戏园子散文

戏园子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32K 次

丽丫头拉我去戏园子看戏。

戏园子散文

时值春节,村子里张灯结彩,到处一派热闹景象。尤其是村寺口的戏园子。

人很多,难得的多。听说邻村的男男女女也都赶来凑热闹了。其实,真正奔着听戏而来的寥寥无几。听戏的多半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听得专注、入神。年轻人,纯属来找寻意中人。与其说是来听戏,不如说打着听戏的幌子前来约会。

要知道,在穷乡僻壤的农村,作风还是很纯朴,很封建的。哪里允得了牵手、拥抱,甚至接吻,这些现时代都市的正常举动。无疑,春节期间,借戏园子唱戏,便是最佳的时机。

河堤边上,背对耳语的,一对对;土堆背后,打情骂俏的,一双双。这还不止呢。正在物色的男女,隔着一步不到的距离,时而瞅瞅戏台,时而瞄瞄身边的他(她)。若合适,上前套近乎;若不合适,退后几米,或是消失人群。既不伤人,也不伤情,更不碍面子。

这个戏园子,在我记事起它就有了。要追溯起来,只怕会是很久很久之前了吧。

它不算大。前门刷的是红色漆,是槐木做成的。门扇上各有两个狮子栓,特别威严。侧旁还有一个小门,带着门槛的小门,它还没有大人一般高。村民进出都是要弯腰的。

进园的右边,搭一小屋,里面住着看园子老爷爷。小屋的对面,是正正堂堂的一座庙宇,里面正坐着龙王爷老人家,稍侧的位置坐着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还有文殊菩萨。庙宇香火很旺,每月的初一、十五,村民们都会杀鸡宰羊来供奉。续上一柱清香,然后鸣响鞭炮,跪磕拜别,祈求神灵保佑一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正月初一,热闹更胜往昔。从四点鸡鸣起,前来供奉跪拜的村民更是络绎不绝。

如此,是迷信,却也图个心安。

戏台建在日出的方位,用老人的话讲,讨个吉祥。

戏台的建造很简单。没有过多的修饰,也没有奇妙的构思,全凭村民们的浅见修筑而成。形状呈正四方形,四周墙壁用青砖垒砌,正前方的台檐用软石瓦雕砌,并刻有“人民戏台”四个大字,赫然醒目。如此一来,戏台倒显得格外抢眼。

台上演出的并非名主旦角,而都是自家村民在吼唱。仔细听来,与名家荟萃的演唱并未差分毫,相反,原汁原味更加吸引人。

村子里的村民,几乎每个人都会唱,哪怕是一两句,也是会的。这是风俗吧,一个村子特有的风俗。虽是风俗,却也婉转;虽也婉转,但却铿锵有力。用村民的话说“一半唱,一半吼。唱的.是生活,吼的是秦腔。”

每年,习惯性的,第一场戏,一定是《铡美案》。为什么?因为人人争唱,再熟悉不过。化身青天包爷的演员,妆容像极了,黑黑的皮肤,额头的月牙,走路的风姿,活脱脱一个真实的包爷。还有那苦命的秦湘莲,盘着发髻,脸上涂着红白相间的粉沫腮红,身着一袭青纱褂,两只手各拉一双儿女,千里寻夫,万般艰难。那凄楚、心酸、无助、怨恨,化为一腔唱词,唱的令人心酸,让人同情。

戏园子的四周,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有小孩子的玩具枪、水枪,还有烟花爆竹。也有各色各样的小吃,香味飘散在戏园子里,馋的男女老少直流口水。忍不住,便会吃上一吃。

戏台下面,前排的老人,翘起二郎腿,叼着旱烟,听得聚精会神。

戏台上面,幕后的帷帐里,调皮的小孩,你追我躲,玩得很是尽兴。

戏台远方,则是年轻人的天下,确切说,是年轻人找寻对象的天下。

一出戏,很快演罢。

村民们似乎意犹未尽,约在一起,喝喝小酒,拉拉家常,再吼上一出,方才觉尽兴。

已是星疏月明了,丽丫头挽着我。

我说:“该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