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境由心生的散文

境由心生的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37K 次

境由心生的散文1

从两个人的世界里分离出来,就象水分离了氧失去了以往的水灵。

境由心生的散文

多少次单独的欣赏月光美景,多少次情由景生,曾一度激历自己再聚合氧气,而心中总是划过悲切的影子,生怕还是那沼泽地里的死水。

几颗暗然失色的星围着镰刀一般大小的月亮,风在吹,树在晃,我心好凄凉。

没有了高朋满座,没有了佳肴美酒,心中不再奢侈那中秋的圆月。可月光总是那样的捉弄于我,照亮了斜倚在床前的我,而四周却是死静死一样的静。

可怜身患哮喘病的老母亲理喻了不在沉寂中暴发即在沉寂中灭亡的警句,搬过来相依相拥。

是夜,睡梦中我被母亲的喊叫惊醒。房间里漆黑一片,我一边下床开灯一边问“出了什么事?”“我觉得空气不流通,快把窗户打开。”母亲以虚弱的声音回答。灯未打开,停电了。我摸黑花了好长时间找到了窗户,怎么用力也打不开。母亲呻吟的声音让儿不能怠慢,情急中我抄起一把小凳猛地朝窗户砸去,玻璃哗啦一声破碎了。母亲顿时停止了呻吟,紧接着说她感觉好多了,我们平静入睡直至天明。可是,当我们醒来却惊讶地发现房间里唯一的窗户关得紧紧的,而穿衣镜成了碎片。

本是秋日,我打了一个寒颤。从母亲的境况里使我恍然大悟,我是不是应理顺心态,面对新的生活?

从不写日记的我,对心写下了新的认识:心,是我活动的天地,你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国,也可将天国变成地狱。在有着各种压力的现代生活,我们可以通过营造心境,诗化生活,超越生活,实现一种思想、文化和精神的自我拯救,从而开恳出芳菲满地的精神百花源来。

我,不再情由景生,境由心生得到了升华。

境由心生的散文2

时间的流水冲淡了很多,在琐碎的生活中,我们依旧忙忙碌碌,以为忙忙碌碌就是生活中的一切,或许这是受环境的影响吧!慢慢的,我们忽略了与朋友的联系,慢慢的,我们只是一个人在行走……

累,真的很累,但感觉真的很值,因为至少我知道我还不算孤单,因为至少我还有一群好哥们,好兄弟!这两天的生活,感觉回到了去年暑假。和久违的朋友们聚聚,真的很开心;和久违的朋友聊聊,真的很舒心……

炎炎烈日,我们并不安分,我们选择了出行,选择了出行,因为我们想留下那份属于我们哥们之间纯真的情谊。戴着墨镜,眼前变成了阴天,即便是炎炎烈日照在身上,我也感觉不到炎热,或许这应证了:“境由心生”这句话。

忙忙碌碌,难得有几分空闲,是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目标,所以我们不可能想聚就聚,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相聚的时光!快乐,重拾快乐,在快乐中找回自己,在快乐中寻回那些昔日的朋友。

看到他们炫耀着他们的幸福,我很欣慰,因为他们不会孤单了,他们从此不再过那一个人的生活了,呵呵……默默地,我默默地为他们祈祷,我祝福我的哥们。

快乐,难得的快乐。这些文字,简简单单,也许不足以表达出我的高兴心情,或许是太高兴了,或许这些太完美了,以致于我不想用那华美的言辞来炫耀这份纯真的友情……忙忙碌碌,我不是一个人在征途上行走,还有他们,有我爱的人,有我的好兄弟……所以,我相信我不会孤单。因为我所拥有的这些,我相信都是一辈子的。

耳边响起了Beyond 的旋律,我,不会孤单的!

境由心生的散文3

山巅一盏灯,脚下一片松。凉风如水,无日无月,天阴地暗,任由车前柳后。这对于七月流金的季节,可是难得一见的好光景。穿镇越村,别过依山窑洞。再入眼帘的是田垄绿苗,有玉米、土豆......。

想这,寒山荒芜,暑山翠。河破岩层,径自去。望那,几棵树,几缕炊烟,犬吠鸡鸣。门前棋谱,杀气纵横。小儿携棍似刀,戏称王。曾怠慢少年,今离去,已是成年身,空羡慕。渐离去,山远人小,万千绿。一切在这细雨间显得那样的精神抖数,一切都显得那样的和谐宁静。

懒散间,拨开车载音乐,凭心聆听,那古筝琴弦弹出琴声如水,情怀如水的曲调来。自己无声无语,任由双目共赏车窗外雨润万物的景象。斜风细雨,大抵如此吧!人常说,境由心生,真是一语中的。此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就象他乡遇知故的亲切,也有久旱逢甘雨的喜悦。也许只有身处静谧的自然之中,才能心神俱宁,也许只有身处静谧的自然之中,才能把人潜在的灵光激发出来。

我自认为自己在善用文字当面,还略有几分所长。至少在某些时候,可以把亲身经历过的自然景象和生活中的一些感悟用文字表现出来。即便是对于很抽象的东西,我也可以把它通过一种比喻的手法表现出来,尽管这种手法或许表现的还不是那么至善至美,但是我有能力使它更加贴切。这是我多年来很欣慰的事,然而正是这种欣慰却也让我时常尴尬。尽管我知道自己是人而不是神,但是内在的追求完美的品行却让我矛盾着、痛苦着。因为在面对自己目瞪口呆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语言,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大概是因为世间的有些东西,是用语言无法诠释的,不管你用的是那种修辞手法。当然也可能是由于自身的修为还不够。故而每当这个时候,我能做的就是把那些让我为之神动的美淡忘掉。或是处于一种无语的欣赏阶段,就象张三丰的太极那样,只有你忘记了自己手中曾经的招式,你才能有新的突破。或是和大众那样,暂时在不做任何思考中去表现一种自然行为。因为意象里的东西,如果你要用文字去描述它、修饰它,有时候是词不达意的,有时候是肤浅的。更或者是世间至善至美的东西,是不需要任何的雕琢。

请不要认为你的灵感等同于你的文字,也许你的文字。也许你经历过好多次的一气呵成,因为我们不能保证自己每次都能在灵感中。当那某一种景象不期而遇时,当某一种思绪不期而遇时,我们常常都是仓促、被动的接受。在我遇到这种情况时,我都要把这种很浓厚且又让人很惬意的灵感淡忘掉。在我看来,灵感这种东西,虽然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在我们还无法解读它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退一步。因为你的脑子既然接受了这种信号,那么你就给它留个属于自己的记号,以便于自己日后能浮想联翩。写文章,有时候需要沉淀。而灵感就象酒那样,刚酿出来就去品尝它,往往会失去一个饮者的趣味。因为当我们在随后的某一个时段去看它,或许会感觉到自己当时的鲁莽造就了此时眼中的粗枝烂叶。如果我们在无法解读它的时候,把它封存起来,并且是那种久远岁月的陈年封存。那么从你的笔尖流出的文字,将是字字珠玉。那么从你的笔尖流出来的文字,才有醉人的醇香。

只是在一往一返间,我把这不尽的思绪都留在这群山间。这山这水赋予人的味道是绵延不断。万物是有生命的,它亦是变化的,但是当我们以一颗静止的心态去看它,它又是静止的,又是没有生命。因为它本身只是一个从生到死,从春到冬的过程。然而当我们以一颗平静的欣赏之心去看它,它的价值和魅力才会被人所传颂。如果说镜是物的话,那么欣赏之心就是一面镜。只有镜子的返光回照,才能让我们在审美情范围内的物事流光溢彩。

境由心生的散文4

所谓“意境”,即作者主观意识与自然环境有了某种心灵的契合,用艺术的手法将其表现出来,形成具有感染力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文字。

欣赏别人的文章,进入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中,对作者的情怀有所体察,以心灵感应心灵,以情一动情,方可入境矣。

我们不是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吗?在我们心情愉快的时候,见鸟飞而振奋,沐春雨而欣然;闻流水而想到时光流逝,岁月弥足珍贵;观落日而感其异常灿烂,会想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所以才会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情。在情绪低落的时候,看天上云飘,就会感叹人生之飘忽,未来之难测;见夕陽在山就会因人生之垂暮而黯然神伤,也才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叹。

自古人性*是相通的,岁月的尘埃无法蒙蔽人类心灵的一点灵犀。因而,每当我们沉浸在作家们用心血和文字创造出来的感人的意境的时候,我们就会难以抑制自己的情感,随之悲喜交集而不能自已。

自古以来,凡高雅之士,大多去繁华,喜偏僻幽静之地;去热闹,喜独处。因而行诸于笔端的常常是山峰奇绝,溪流脱俗,花草超然。正所谓一山一水皆亲近,一蜂一蝶是朋友。亲近自然,远离世俗,像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像刘禹锡那样,身居陋室而以卧龙,谪仙自诩;像陆游那样“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因为清高所致,亦是性*情使然,很多的时候是坎坷的人生经历,留在心灵深处难以愈合的创伤,使他们难以释怀,由心灵借诸笔端宣泄一下,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欣赏意境,需要我们融入其中,去感受,去体味,去思考,去玩味…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一醉?总是离人泪。”这是《西厢记》中的一段文字,写秋天的景物,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冷的意境,渲染了人物的离愁别恨。“自古逢秋悲寂寥”更何况是离别在即,有情一人泪眼相对呢?境的凄凉和心的凄楚重叠了,融合了,悲从心来,泪如雨下就是非常自然的了。这样的意境总会令人难以自持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的这首小诗,有没有景中之情,言外之意呢?吴烻《唐诗直解》云:“千山万径,人鸟绝迹,则雪之深可知。然当此之时,乃有蓑笠孤舟、寒江独钓者出焉。噫!非若傲世之严光,则为待聘之吕尚。赋中有比,大堪讽咏。”徐增《说唐诗详解》云:“此乃子厚在贬所以自寓也。当此途穷日短,可以归矣,而犹依泊于此,岂非一官所系耶?一官无味,如钓寒江之鱼,终亦无所得而已矣。余岂效此渔翁哉!”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置孤舟于千山万径之间而以一老翁披蓑戴笠,兀坐于鸟不飞、人不行之地,真所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矣,何足为轻重哉?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翁何为而作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凉,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子厚以自寓也。”诸如之类,都认为作者以渔翁“自寓”,尽管各人的解释不尽相同。

我认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写出了一个“空”字,写出了一个“静”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出了一个“寒”字,一个“孤”字。孤寂,孤傲,心寒,意冷,借人迹皆无的一江寒雪弥漫而出,渲染出的意境,何人不为之动容呢?言外之意,境中之情,自不待言矣。

见景生情,见贤而思齐,这是人类一种自然的心理反应和人类区别于其它物种的思维结果,或者可以说在许多时候人的情感是由“境”引发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即是如此。

其实在很多的时候,主观的“意”造就了眼里的“境”。一样的景致,看在不同人的眼里,或不同时期观赏相同的景致,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正所谓伤心人别有怀抱,看到落花有人想到消逝,有人想到再生;看到嫩芽有人想到怜惜,有人想到希望。“月移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就是很好的注解。

欣赏别人创造的意境,需要我们以己之情去体察作者之情,进而感悟文字的内涵,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我们或许能获得破译作家心灵的钥匙,开启进入艺术殿堂的通道,在我们钟情的意境中,和古今中外的大师们,登泰山而临天下,俯仰天地,神游八荒;履高亭而披长风,把酒长啸,吟赏烟霞;访幽谷而窥流云,舒卷无痕,了无牵挂;游芳草而沐春雨,指点花开,共话桑麻;读书至此,岂不是人生一大乐事?

境由心生的散文5

这是个流火的人间七月,热浪一波波来袭。让我不敢外出面对骄阳,整日呆在空调的庇护下,浑浑噩噩地过着朝夕更迭的日子。

那天,母亲说我的体质太差,又缺少运动,要带我去几十公里外的地方,看一位老中医,抓一些强身健体的中药回来调养。现已退休的老中医,相传医术高超,世代行医的他,善于调理人的弱质身体。拗不过母亲的百般劝慰,于是答应一去。

那日,起得很早,似乎很久没有起得那般早了,太阳还未升起,感受着微风习习,看着葱茏绿树,心情倒也惬意。

然而,那位老中医住在深山之中,若不是有人指引,我们根本找不到行进的方向。可是车仍然在山下被迫熄火,因为山路崎岖蜿蜒,羊肠小道般宽度,树木杂草茂密,车断然是驶不进去的了。下车,看着骄阳,想着即将漫无目的行走,我不由叫苦皱眉。

走着走着,阳光愈发地强烈了起来,即使撑着太阳伞也无济于事。好在,山进得深了,就有参天的树木挡住了日光的照射。

不知不觉,就走了老中医的家门口,那个指路人说的“一汪泉边的一所老房子”。

敲门,许久,有位白发婆娑的老婆婆出来开门,我们向她问好,之后说明来意,她笑着引我们进屋。

刚进屋就有一股清凉之意窜上身来,与外面宛若两片天。

这是所比较古旧的房子,连地面都还是土质的,还算平整,因为住的久了,踩踏的久了,没有干燥的浮尘,表面异常的光洁,散着幽暗的光,大概因为土质地面的原因,才得以那边清凉。房子的墙壁倒是刷得很洁白,墙上贴有一些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厅屋的正央还有一幅很大的旭日东升图,有劲松,有仙鹤飞舞。那些书画作品让我嗅到了艺术的气息,原本烦躁的心境似乎一下子都到了缓释。

穿过客厅,从一处偏门出去。我着实吃了一惊:约摸三十平米的院子里,姹紫嫣红,莺歌燕舞,馨香袭人,我有了一些幻念,仿若误入人间仙境。那些盆栽大大小小,形态各异,正值花儿绽放的当头,还有一些欢快地鸣叫的鸟儿在笼子里上下蹦跳着。

院子的一隅,有一方石桌,四樽小石凳。石桌旁边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戴一副老花镜,气定神闲地躺在摇椅上,看着一本书。

我的脑中突然涌现一些词:世外之人、高雅之士……

老婆婆叫他的名字,他起身,动作轻盈,转身对我们微笑。

母亲对他说明来意,他示意我们在石凳上坐下,然后叫老婆婆给我们沏茶。我说不麻烦了,老婆婆却已经转身进屋了。

老者慈眉善目,面貌端详,想来曾经也是一位美男子。他询问我姓名年龄,以及身体状况,我一一作答。

我看到了他放在石桌上的书,是《中庸》。

老婆婆端来两杯茶,盛在青花的杯盏之中,香气袅袅升腾。

后来,他给我把脉。之中双目微闭,十分投入,我也感知到了腕间那有节奏但薄弱的脉象。

再后来,他给我开药方,我就坐在旁边,看他很认真地写字,字字苍劲有神,颇觉神韵,毫不逊色那些书法家。

于是我问他,客厅的那些草书是不是他写的。他说,是,想不到你也懂书法。我说,不敢说懂,只是欣赏。他说,为了陶冶情操,也是一种生活的消遣方式。

我说,住在深山之中是不是太不方便了。他说,不会,有需要的子女会送上来。而且,他们老夫妻俩的身体都很好,也没有什么不方便,重要的是喜欢这种真正宁逸的生活,有人来就看看,没人来就喂鸟养花,很好。

真正的儒雅归隐之人。

我突然间很感动,为这种清宁的心态,为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我还能看到一些人,不为名利所累,只一心感受生活的本真。

八十五岁的高龄,还能那般心净神明,精神矍铄,我想一定与他的`这种淡泊悠远的性情有关吧。

他给我讲解服药的注意事项,以及服用方法。一切结束,我却有些舍不得离开,于是借着他的那句“坐一会,把茶喝完”又逗留了一会。

我逐一欣赏那些盆栽,除了一些购买来的盆栽以外,还有一些是他在山中挖来栽培的,长势也甚好。他看出我也喜欢花草,然后给我讲那些花草的习性,以及养护之中需要注意的现象。他说,最重要的是,这些盆栽生活在森林中,有归家的感觉,才长得好。我很是受益,终于知道为什么我养的那些盆栽没有他的富有生机。

渐进中午,母亲说不打扰了,我们该下山了。老婆婆正在那汪泉边收拾一些新鲜的蔬菜,她挽留我们吃午饭,母亲婉言谢绝。

老者很热情地送我们至路口,我微笑着和他作别。

那时候,太阳当空照,我却完全无了刚进山时的闷燥。还是相同的风景,还是相同的路程,心境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悟。

行走在铺满石子的森林小道中,看着绿影葱茏的树木,看着那些斑驳的阳光透过叶片洒在地上,有微微的风吹得那些叶片窸窸窣窣作响,宛若一段曼妙的旋律荡漾在天地之间。我感觉心都在升腾,仿若置身画中。

我对母亲说,老了也要隐在山中,过这样清宁不受浮生浮世侵染的日子。母亲浅笑着说,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因为他们的心够静,才能将这些寡淡的日子过得活色生香。也不是所有隐在山中的人,都能有这样淡泊的心境。

归去的山路,在和母亲的对话中,走得异常轻缓,像是闲步,却也是不知不觉中就到达了山底。

原来,一来一去之间,相同的,也是不同的。

站在山脚,朝着山中回望,探寻哪个位置才是老者的家,朦朦胧胧中,仿若看见了老者依旧躺在摇椅上拿着那本《中庸》,慢慢评。

我才明了,深山之中的老者,即使不给我开药,这一趟旅程的见闻以及感悟,我的身心都已被淘洗、净化、调节……

境由心生的散文6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妩媚与否不在于客观之认定,而是存乎于方寸之间的感觉,所以抱持着乐观与欢喜的心情,人们便可以感受美妙与璀璨的生命意境。

有一天前往居住在乡下的朋友家作客,他的住家是一栋双并透天楼房,前庭与后院种了许多花花草草,而且也有好几株高出楼房的大树,整体庭园造景呈现简单、朴拙而自然,实在是一处亟为宁静与清幽的住所。

房子前院种植一排东方美人树,其枝枒简单而有层次之中,开满粉红色花朵,看起来真令人感到赏心悦目。

而树丛、花草之间,除了奼紫嫣红的花朵以外,最常见到的客人就是吱吱喳喳的小鸟,有小麻雀、绿绣眼、斑鸠、八哥、白头翁等野鸟,间或飞来一些不知名的鸟儿,在树干与花朵间追逐与嬉闹,一幅好不热闹的景象。

“能住在这种鸟语花香的环境里,真是无比的闲情雅致呀!”当我以称羡的口吻,向朋友提起真实的感受时,他倒是耸耸肩膀笑着说:“每天清晨在小鸟鸣叫中睁开起床,真的觉得棒极了,尤其在水泥丛林的现代社会里,能拥有此种意境,的确值得珍惜!”

可是他更以微笑的表情接着说:“欣赏大自然的声音,有时候也得视当时心情而定,当心情不错的时候,所听到的鸟叫声,便觉得那是大自然的天籁;可是心情不好之际,却觉得小鸟聒噪的叫声令人烦燥!”

他的看法的确有道理,许多人都有类似的经验,对于事、 物的喜好,常常取决于当时心情的好坏;而表现于外的行为,便夹杂着主观的情绪反应在里面,也许心理学家认为,这样的行为是不成熟的,因为受到外在环境影响太大了。

然而每一个人的心情,有可能始终如一吗?是否每一时刻都有 好心情?还是每一分每一秒的情绪都糟透了?或许一个懂得情绪管理的人,其心情想必不应该这么极端吧!

因此如果从大格局的角度来看,大自然的运行,和外在环境的变化,应该属于不可抗拒的因素,那么人们要如何获得美好与正面的心情呢?还是要用什么层次来解读 “境由心生”的哲理?恐怕是人们在抱怨与发牢骚之前,必须冷静来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