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家乡那条孝妇河散文

家乡那条孝妇河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37W 次

我的家乡有一条河,名字叫做孝妇河。它蜿蜒曲折,全长有117公里,横穿博山、淄川、经张店、绕周村入桓台马踏湖,后经广饶、博兴等地入小清河注入渤海。孝妇河这条美丽的河,给当地人民留下了讲不完的故事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家乡那条孝妇河散文

孝妇河的传说,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孝妇颜文姜原本为青州府颜家庄人氏,与凤凰山下郭姓人家订有婚约,未婚夫得了重病,颜文姜便被送来“冲喜”,可怜“寅时娶进颜氏女,卯时病死郭家郎”,颜文姜因此成为婆婆眼中的“丧门星”。生性善良的颜文姜可怜公婆老年丧子,小姑年纪尚幼,尽管受到不公正待遇,却依然留在了婆家,日复一日,“上炕剪子下厨刀”,每天从早忙到晚,夜里还要推碾拉磨,苦苦支撑着一家人的生活。

凤凰山前水源奇缺,要喝水得到三十里外的石马村去挑,婆婆特意制作了两只尖底水桶,一路上都不能放下休息。有一天,太白金星云游到此,看到文姜爬山越岭挑水十分艰辛,就动了恻隐之心,他变成一名骑马的老汉,求文姜赐水饮马,文姜连忙答应说:“前面这桶水是给公公婆婆喝的,后面那桶不够干净是我喝的,你就用后面这桶饮马吧。”太白金星为文姜的孝心和善心感动,饮完马后将马鞭送给她,嘱咐道:“把鞭子挂在水瓮里,啥时候用水提一提就有了,但要以瓮满为限,否则就会水涌成灾。”

婆婆对文姜不再出去提水感到奇怪,趁她出门后来到屋里查看,看到水瓮里挂着一条烂乎乎的马鞭,十分生气,拽出来就扔到地上,顿时,水涌成灾。文姜赶回来看到公婆和小姑淹在水里,她左手拉起公公,右手拽着婆婆,用脚挑起小姑子,一屁股坐到水瓮口上,阻止了一场大灾。水停后,舍己救人的颜文姜就坐化成神,在她坐着的地方流出一股甘泉,后人便将这泉称做灵泉,流淌的泉水成了“孝妇河”。

颜文姜故事流传了几百年后,后人建起了颜文姜祠。到了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宋代,颜文姜更被附会成颜渊的后代,于是引起了皇室的注意。熙宁八年,宋神宗敕封颜文姜为“顺德夫人”,并“赐灵泉庙为额”,模勒于石的“敕女石碣”和“牒文石碣”现仍嵌于颜文姜祠大殿内东墙上。受封之后,颜文姜祠成为孝德思想的代表,历代都有文人和官员来拜谒,留下许多诗词。

到了元代,颜文姜又被封为“卫国夫人”,颜文姜祠的'香火盛况达到一个高峰。元惠帝时期奉议大夫般阳路总管潘继祖在1366年写的《咏颜文姜祠并序》中描述这种盛况说:“懿德丰碑载,神功奕世钦。山围堂庑丽,泉涌殿基深。祠祭方千里,香缗曰几金。”

此后,明、清乃至民国,颜文姜祠得到不同程度的修葺,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多次拨款整修。20xx年,博山区投资300多万元进行扩建并在颜文姜祠后面的山坡上建了“孝园”,其中二十四孝故事蜡像陈列馆、历代文化名人碑刻长廊和钟楼等设施都成为博山区推崇孝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融入到民俗中的孝文化

颜文姜所代表的孝德美行,不仅为统治阶级所推崇,也为民众所喜爱。淄博人民对颜文姜的喜爱和尊敬远远不是一座祠庙能够满足的,除了官方所建颜文姜祠,博山人民还给她建了四处“行宫”,都在古池名泉畔:石马镇桥东村汲水泉、北博山镇盆泉、源泉镇泉河头村上龙湾、池上镇东池村八卦池。

颜文姜把“孝”的种子撒在博山,并且在人们心中扎根,纪念她的民俗活动很多。传说中,颜文姜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要“走娘家”,五月二十六日,民众云集颜文姜祠,给她“送衣服、鞋和香火钱”,让她打扮一新体面地“走娘家”。到了走娘家这天,周边几个村的村民抬着花轿,打着万民伞,提着大红灯笼,燃着鞭炮,扭着秧歌,从晚上八点开始先后到颜文姜祠来请她到本村“歇伏”。把颜文姜“请回去”后,各村都有专门供奉的地方,老太太轮流“值班”,几乎家家都要去朝拜一番。一个月后,再把颜文姜“送回去”。

农历七月初三是颜文姜的生日,方圆数百里的群众都会赶来祝贺,久而久之形成四天庙会,香客蜂拥而至。庙会期间,从八陡镇到神头村,沿途二十余里公路两边都摆上了香案供品,颜文姜祠外更是人头攒动,很多香客晚上不回家,就在祠外席地而眠。“白打春暄社,红妆暗卜钱”,“灯火祠夜堂,依然问寝年”,清代安致远《谒灵泉颜文姜祠》中对此盛事如此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