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精选高考作文集锦5篇

精选高考作文集锦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9W 次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作文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高考作文集锦5篇

高考作文 篇1

可是,得不到的真的是最美的吗?不,不是的。眼前拥有的,才是最美的。

当花瓶还在远远的地方时,我们认为它如稀世珍宝,格外精美。但拥有了呢,却开始觉得一文不值。若是一不小心摔碎了呢?恐怕又要开始觉得可惜,怪自己不懂它的价值。不懂得珍惜当下的人,是最可悲的,每个人都不想成为那个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吧!所以,若不懂得珍惜眼前事物的美丽,永远也学不会珍惜的人,只会活在自己的叹息中。

当贫困用血红的双眼注视着霍贝玛的步伐,霍贝玛仍然在那片广阔的草原赶着牛羊前进,仍在捧着自己的画本,描绘着这片草原的美丽。残酷的社会将鞭子挥打在他瘦弱的身躯上,他从来不羡慕那些趋炎附势的画家们所获得的一切。在他眼里,他用属于自己的风格画下的阿姆斯特丹无疑才是最美丽的。终于,他从阿姆斯特丹的村口走向了上层社会,一挥鞭,甚至闯进了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即使他这一走,走了近两百年,但只因他的坚持,坚持属于自己的眼前美景,他才屹立于画坛,才拥有了大家都羡慕的美丽。

司马相如绕了一大圈才猛然发现,最美的不过是一直在自己眼前的卓文君;纳兰容若一生只活在自己的回忆哀叹中,却忽视了身边最美的妻,直至她离世,才想起与她的点点滴滴;威廉?巴特勒?叶芝,只因坚持爱着眼前的她,不管风,不管雨,因此,那篇拨动人心弦的《当你老了》才仍然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古往今来,多少人看透了眼前最美,又有多少人仍执着于自己所得不到的?余秋雨说过,我们会发现努力为之奋斗的,为之担忧的东西往往不是最珍贵的东西。因为,最美的东西往往就在眼前。眼前的东西往往是因为自己拥有了才不觉得珍贵。此刻,我们最该拥有一颗像苏轼那样豁达的心,即使身处逆境,仍能欣赏并珍惜眼前的美。

追求的心无可厚非,只是我们不应该忽视眼前所拥有的美。智者,便是会懂得珍惜当下的人。我只是希望,下一个落日余晖,我们可以珍惜;下一个朦胧烟雨,我们可以珍惜。珍惜眼前所拥有的每一刻美丽。

高考作文 篇2

费滢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篇文字精彩但偏离题意的作文?这一点我倒一点不奇怪。因为中国中学生,尤其是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几乎都有一个通病,就是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性太差。从费滢在网上参与的讨论看,她至今也没意识到她泛泛而谈季节之上的感情冷漠,与题目要求的亲疏远近的话题之间有逻辑上的重大差别.写一篇漂亮的文字很多中学生都容易做到,但把一个简单道理讲得条理清楚,所谓作文最优秀的也往往是逻辑混乱,言不及意。这不能怪学生,那些读中文出身的新左派学者几乎个个也都是如此的。中学教育中缺乏起码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训练,是语文教育在禁锢文学形思维之外,最大的弊端。对费滢这样的学生而言,已经基本上摆脱了现行教育体制对文学形思维的禁锢。但片面追求文学性思维的天马行空,包括为费滢这样的考试作文鸣不平,都是一种在语文教育中极度忽视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训练的一种不良倾向。这种倾向近年来似乎越演越烈。这涉及到语文教育和作文教育的根本目标,让中学生学会写文章,是写什么样的文章?到底是为了培养极个别的文学家和小说家,还是让他们学会如何把一件事情叙述清楚,把一个观点表达清晰?学会用语言来思考、观察和分析问题。 不同意王怡的看法。本来我没准备花时间仔细地研判分析此事。鉴于王怡先生对此专文讨论,所以也多说几句,而且我发现这确实与政治理念由某种联系。

1、费滢的作文基本没有跑题,可以视为对原题义的一种广义理解:普遍的感情疏远导致对节日的看法和传统大为不同。要求是按话题而不是按寓言的指示,寓言是个体的横向比较,费则是整体的历史比较,符合话题要求。我们得承认规定的话题确实是从寓言衍生出来的,但此话题又确实比寓言更加宽泛。

2、从程序着眼,没有证据就应该假定此文不是预先准备的,王文似乎暗示允许作主观的判断,事实上评分结果多半也是作如此假定才会给出离谱的低分。如此可能纵容预先准备和抄袭,但只有不冤枉人的程序才是真正的`好程序。例如无罪推定原则。

3、作文的要求就是写出好文章,不是考逻辑推理,那是数理学的内容。文学就是感性的,同样也构成一种能力,理性的文学多半不是文学艺术了。新保守主义主张重视结果和目的,目的就是在限定的条件下发现好文章好的写作人才。程序理性本身在现实世界是软弱的有限的,因此作为评卷人应该具有一种综合平衡的能力,而不能机械刻板地套生硬的规则,明明你发现了好文章,明明这就是作文考试的目的,明明他与命题是合意的,为何否决他呢?典型的程序理性的虚妄。

4、正如我前面分析的,从逻辑上说,那种对命题题义刻板的逻辑推演其实是分析判断的一种简单化、狭隘化,该话题应该允许作大尺度跨历史的评价。而从文学性本身来说,文学能力之一就是想象力,从这种角度看,费的文章反而更具创造性,应该加分!失去了想象力的艺术形式意味着艺术的死亡,不鼓励文学想象力的老师不是好的文学老师。

应试作文不同于文学创作,文学金奖得主高考作文只得25分不足为怪。一年前,《现代快报》曾报道过南京金陵中学高二学生费滢滢因《平台》一文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金奖第一名,文章其后又被收进高中语文读本第五册。在学校里,费滢滢的考试作文同样出色,两次模拟考都被老师当作范文。高三时,复旦大学看中她的文学才华,经过严格考核后希望自主招生录取她,但令费滢滢没料到的是,自己今年年高考的作文仅仅得了25分(满分60分),属于不多见的低分作文。(20xx-7-7《现代快报》)费滢滢的这篇“应试作文”到底写成了什么模样,我们不甚清楚,因为这篇报道不知什么缘故没有把这篇作文同时刊登出来。不过,根据一位熟悉高考评分标准的“名师”的说法,今年的高考作文是要写情感的亲疏与认知的关系,但费滢滢的文章主题是情感与认知,应该说不是绝对切题,但合题;也许,问题就出在这上面——在高考作文阅卷老师那儿,因为他们与费滢滢并无感情上的联系,也不知道她是著名文学评论家费振钟先生的女儿,还又曾经在"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上拿过金奖第一名的,所以,极有可能影响到了他们对费滢滢的应试作文的认知——他们不但不认为其作文切题,也不认为其作文合题,而是认为其作文跑题。假如其作文文字真的“老到、细腻、简洁”的话,这应该是这篇作文仅仅得了25分的唯一解释。对这篇作文到底有没有跑题,作家们的看法显然与高考阅卷老师们相左:作家苏童认为这篇作文不能说是走题,而是作了一番铺陈,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指向了情感对人的认知的影响,是一篇创作型的作文,富于文学性和人文气息;作家叶兆言也认为这是一篇好文章,与那些满分作文比较起来毫不逊色,而且更富个性化、文学性,分析文章的主旨,也是契合高考作文要求的,并没有走题。为什么这些作家的看法与阅卷老师们截然相反?我以为,其原因有两个:一,同上所述,与感情的亲疏的有关——因为他们与费滢滢的父亲费振钟先生是同行,可能还是很要好的朋友,这一点有可能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判定;二,与应试作文与文学创作不是一个概念有关。接下来我想重点谈谈第二点,这就是应试作文与文学创作完全是两回事。就学校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来说,它的重点是在传授一般语文能力——当然不可否认,提高其文学素养也是它的任务之一,但是,这方面的工作一般也仅限于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一般性文字表达的能力,而非进行文学创作的能力;所以,评价作文的高低、优劣,做教师的往往的侧重于前者而非后者,即便是对高考作文来说,也不例外。而从教师的自身素养来说,许多语文老师对文学的了解和认识以及他们对文学的感情,可以说,随着他们走出大学校门的时间越长,往往也越是淡漠和疏远。他们通常接触到的“文学”仅仅乎限于语文课本上的那些所谓“典范之作”,而与工作之余,翻一翻文学杂志、书籍的,我敢说,寥寥无几。——大学老师或许稍好一些,在中学,绝对如此。所以,看作文,地看是不是扣题,文字表达是不是清楚等,而非看学生的文学细胞,看学生这方面的潜质,也就不足为怪了。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风头正劲的作家中,有几人当年高考作文拿到满分的?这些年来,高考满分作文得主中,又有几人后来在文学方面显示出他们不可多得的才华的?这些,也许与我们那些作家参加高考之时还没有显示出他们的文学才华有关,与那些高考满分作文得主后来没有选择文学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有关,然而,谁又能说,与我们的高考作文与文学创作完全是两回事,二者无法等同无关呢?并且,相对于其他许多初具一定文学才华,富有文学潜质的考生,费滢滢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凭借着她父亲的关系,还可以拿着她的高考作文四处去;还可能凭借她曾获得的“金奖”被大学自主招生,可其他考生能够做到这一点吗?所以,作为费滢滢与其父亲大可不必苦着脸大喊冤枉,因为高考这场全国性的“游戏”的规则就是如此;而且我们相信,只要游戏的规则不变,今后自然还有可能产生这样的情况。因为曾经得过金奖,因为父亲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就有特权找几个名家来喊冤枉,如果是平头百姓的子女,又该找谁来打抱不平呢?岂不就更冤了?我认为高考阅卷总的还是公平的。我不同意对这份作文进行重新评判的说法,这就好比当年戈尔和布什竞选总统,几票之差就几票之差,美国人并没有要国人重新投票选举。这才是公平,这就是文明。我认为,如果硬要对这份试卷重新评判,那的认为自已的作文被误判了的考生也应得到同样待遇?重新评判。

高考作文 篇3

在这个高速旋转的时代,人们用科技握住了物质的需求,却在不经意间让人性从指缝间流走。用心握住人性的真善美,以此为墨,方能绘出更美好的未来。

握住人性的真诚。“油条哥”李刚,在这个“商家的良心飞到九霄云外”的时代,用自己的真实诚信,赢得了巨人的喝彩。当他得知制油条技术不过关,会导致含铝量严重超标时,他果断自己出钱,自己实践,只为做出健康油条。

“油条哥”用自己的真诚,为他的油条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他以心绘出的“诚”字,让世人为之敬佩。反观那些大企业,食品安全不过关,让“吃”字成了一种冒险。追根溯底,还是人性中“真”“诚”二字的缺失啊!

握住人性的善良。武汉市的一名小学生,在刮坏了一辆私家车后,主动留下联系方式。当他收到回信时,他流泪了。信中写道:“小朋友,伯伯很欣赏你的担当,车被刮坏虽有不悦,但赔偿就免了。愿你努力学习,今后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我想打动人的,除了那名小学生的勇敢担当,更有那名车主对孩子的爱与关怀。车主用发自内心的善,为孩子成长路上又种下一颗人性之美的种子,令世人称赞。

相反,前不久“成人打架,孩子主动道歉”的新闻令世人震惊。心中少了善良,宽容一并消失。与之相衬映的,还有“复旦大学投毒案”,其人性中善之缺失,令人发指。握住人性的善良,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握住人性的美丽。“美丽”一词太过宽泛,但其中“自我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一定在人性之美中熠熠生辉“最美公交车司机吴斌”,在生命的最后10秒,为整车人争取了生的安全;(“中国核弹之父”黄旭华,将生命的大好时光用在核弹研究上,令世人敬仰);小女孩何玥,即使面对死神的降临,依然不忘将自己的器官捐赠出去,让更多人获得生的希望他们的自我奉献,自我牺牲精神,让人性之美愈加夺目,社会因为他们,更显美丽。

握住人性的真善美,以心为画笔,人性为墨,绘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高考作文 篇4

20xx年全国高考今天正式拉开帷幕,全国共有940万名考生走进考场。随着首门语文科目考试的结束,各省市区高考作文题目全部公布,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各路名家为腾讯网友发来独家点评,作家石述思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为什么每年高考作文都可以成为公众的潮点?因为我们的答卷充满了太多标准答案 。而只有作文可以跟孩子们产生更多想象的空间。今年的高考作文两个进步。第一个进步,中心思想虽然存在,但是日益多元化,多元化的一些想法进入到作文的环节;第二,高考作文相对而言,可以让孩子有自主创造的空间,形式也是多样的,更重要的一点,今年的高考作文。有一些题目的出现,包括漫画的这种出现,更加的丰富,更加的贴近时代,更加贴近考生,形式上的多元和贴近考生的努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是,今年的高考作文亮点不多,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有一些命题虽然表面上看来给了孩子们更多的想象的空间,甚至在北京考卷都是有诗歌,篇幅不是很多,要求150个字。

个人观点认为,这个高考是整个社会,尤其是时代核心价值的某种呈现,如果我们命题上没有这个方面的引导,那孩子们的创造的过程当中肯定会陷入不之所云的境地。也对我们未来老师的评分会制造很大的难度。

我们知道“文以载道”,这个“道”字,在捍卫多元,反对单一的狭隘的机械的这种中心思想之外,应该结合当下的痛点。中国的痛点,某种程度上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核心价值的缺失。尤其是在一个开放多元的时代。

如何在高考作文中站在时代的高度,看到社会的痛点,引导我们思想最活跃的当代的考生去思想,通过作文去思想这种,如何推动核心价值的这种构建,去提升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质量,去提升我们每一个人存在的价值感,弘扬人文精神,我觉得这些可能是未来命题应该关注的。

高考作文的命题毕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核心价值的呈现和形式的多样与创新不冲突。今年的高考从某种程度上形式大于内容,由于某种程度上留在表面,我觉得这个是今年高考中显得头重脚轻,怎么命题?有这样一个重要的特点,这是希望能够进一步引发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关注以及反思。

高考作文 篇5

我轻轻敲击键盘,在初之时写下这篇文章,它关于我的梦想。

21世纪的人们变得越来越物质,有些人到老都不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而我,很庆幸能在这错综复杂的世界发现并且抓住了那抹星翼—我的初心,我的梦想。

梦想因为遥远,才叫梦想。夏末初秋,电扇依然不知疲惫且嘈杂的转动,而我执笔在这小小的教室写下我大大的梦想。

我本就不是一个安静的人,因此我不想平齐浅淡的度一生,考大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等老,我并不想重复着几十万人民都在重复的人生。我不是一个能按部就班,遵守规则的人,因此我热爱新奇,不平凡、以及自由,连带热爱蓝天、大海和风。

身处大自然才能体现它的奇丽及惊美,就如同身处困境才能体现人性与另一面世界的颜色一样,我知道我热爱什么,就如文章中的一句:我热爱一切活着的东西,我热爱生命。而不是死板、呆滞以及无声。而如今的城市就是这样,里面生活的人忘了人类建造城市的初衷,忘了曾经人类经历过多少年轮与苦难才获得教训,知识与技能。

因此,我热爱被城市牢笼所禁锢以外的物,那些活着的物。就像大海,就像蓝天,以及纯朴无遮掩的人和物和事。

曾在某篇杂志上看过这句话:做一个肆意妄为的女子,抵不过这红尘滚滚,学不来这万种风华,不如随性,不如且行且看。

有时候我也在想,我要做个明媚的女子,照心来,按情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