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三试题 > 2016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6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77K 次

第I卷 阅读题

2016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868年,德国人李希霍芬对中国地貌和地理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综合考察。他从亲身的考察和得到的历史资料中发现,古代在中国的北方曾经有过一条称得上是丝绸之路的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大动脉,由此在沿途留下了许多足以今后世赞叹的遗迹和文物。这一偶然发现,在以后半个世纪中竟演变成一场对中国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的浩劫。数以万计的堪称国宝的珍贵文物,从此流失海外。与此同时,丝绸之路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也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展到了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1910年发表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后来经过他编著书籍加以宣扬,丝绸之路为世人熟知。

原本对亚洲东部和中部的历史毫无所知的欧洲人,在经过实地考察后从大量的历史遗存中了解到的,当时已是人烟稀少的中国西部地区在千百年前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古代亚洲东部地区和地中海之间,也有过足以令人刮目相看的繁荣历史。这本来足以使进入环球航行时代以来欧洲列强所标榜的“欧洲中心论”发生动摇。然而自从欧洲学术界提出丝绸之路之后,接下来就有“古巴比伦移民中国”、“腓尼基人航抵山东”、“仰韶彩陶文化西来”等学说接踵而来,似乎无论哪一种新发现、新材料都在显示中国文明的根在西方。足见丝绸之路的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欧洲人或者说欧洲的学术界想要指明东方文明源自西方。

丝绸之路在更深的层次上提出的是一个中国文明如何起源、从何而来的大问题。在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中,自丝绸之路提出以后,到现在为止的一个多世纪中,前50年正是在“欧洲中心论”框架下对历史潮流的歪曲和误解。尔后50年,丝路学自身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中外学者对中国文明的起源,从它的发端、演进到成熟的全过程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田野考古,对现今尚在的遗址、遗存的文物给予了充分的保存、修复和研究,终于弄清了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一个至少在一两万年前甚至一二百万年前,就已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

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丝绸之路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东西方的经济交流,更重要的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既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时代特点。在新技术条件下,丝绸之路具备复兴的客观条件。铁路和公路运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陆地运输的成本。此外,今天我们的技术水平已经能把铁路修到世界屋脊。因此,与古丝绸之路相比,新丝绸之路覆盖的面积将更广,路线更密集,也更发达,从而可以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把资源与市场串联起来。

新丝绸之路构想充分兼顾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战略需求。从国际角度看,丝绸之路两端是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该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与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国际战略基础。从国内角度看,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兼顾地区平衡,并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复兴丝绸之路能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前沿。

1.下列关于文中第一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希霍芬发现,古代在中国的北方曾经有过一条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大动脉的丝绸之路,在沿途留下了

许多遗迹和文物可以与此印证。

B.李希霍芬对丝绸之路的发现,一方面宣传了东方曾经有过丝绸之路的辉煌文明,一方面又在以后推助了

一场对中国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的浩劫。

C.在李希霍芬的偶然发现后,经过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丝绸之路也从中国区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展到了

地中海东部的一部分城市。

D.由于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1910年发表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

证,丝绸之路便为世人熟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提出“古巴比伦移民中国”、 “中国青铜工艺西来”等学说,是有意回避古丝绸之路的区域的繁荣历

史,而意在强调中国文明的根在西方。

B.通过考古以及对现存文物的保存、修复和研究,中外学者澄清了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一个在远古

时代就已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

C.丝绸之路反映出最重要的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的关键,则在做强以

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联系与交流。

D.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地区与民众的发展诉求,欧盟和环太平洋经济带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是

丝绸之路复兴的国际战略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丝绸之路为世人熟知,一方面得益于对中国地貌和地理的规模宏大的综合考察,另一方面得益于欧洲的

学术界的关注热度。

B.铁路和公路运输技术的发展,降低了陆地运输成本,世界屋脊的交通变为便捷。这些为丝绸之路经济带

的构想创造了客观条件。

C.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有与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脉相承之处。新丝绸之路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古老的

交通通道的复兴与拓展。

D.复兴丝绸之路,切合我国当前着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带动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发展的需要,

西部地区又成为我国新的开放前沿。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理解(19分) (何君实老师原创)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祖无择,字择之,上蔡人。进士高第。”历知南康军、海州,提点淮南广东刑狱、广南转运使,入直集贤院。时封孔子后为文宣公,无择言:“前代所封曰宗圣,曰奉圣,曰崇圣,曰恭圣,曰褒圣;唐开元中,尊孔子为文宣王,遂以祖谥而加后嗣,非礼也。”于是下近臣议,改为衍圣公。

庆历间,出知袁州。自庆历诏天下立学,十年间其敝徒文具,无命教之实。无择首建学官,置生徒。郡国弦诵之风,由此始盛。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进学士,知郑、杭二州。

神宗立,知通进、银台司。初,词臣作诰命,许受润笔物。王安石与无择同知制诰,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安石闻而恶之。

熙宁初,安石得政,乃讽监司求无择罪。知明州苗振以贪闻,御史王子韶使两浙,廉其状,事连无择。子韶,小人也,请遣内侍自京师逮赴秀州狱。苏颂言无择列侍从,不当与故吏对曲直,御史张戩亦救之,皆不听。及狱成,无贪状,但得其贷官钱、接部民坐及乘船过制而已(只是查到他用官府的钱借贷、接待所辖地区的百姓(时安排)座位及乘船越过礼制而已)。遂谪忠正军节度副使。安石犹为帝言:“陛下遣一御史出,即得无择罪,及知朝廷于事但不为,未有为之而无效者。”寻复光禄卿、秘书监、集贤院学士,主管西京御史台,移知信阳军,卒。

无择为人好义,笃于师友,少从孙明复学经术,又从穆修为文章。两人死,力求其遗文汇次之,传于世。以言语政事为时名卿,用小累罪放弃,讫不复振,士论惜之。

(选自《宋史.祖无择传》,有删改)

4.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何君实老师原创)

A.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B.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C.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D.安石辞一家/所馈不获/义不欲取/置诸院梁上/安石忧/去无择用为公费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何君实老师原创)

A.古代男子的名与字的关系有解说、同义和反义三种 。祖无择的字与其名之间就是反义关系。

B.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等。 “庆历”“熙宁”就属于年号纪年法。

C.古代表官职变动的字有征、辟、迁、知等 。“权知开封府”的“权知”是“有权主持”的意思。

D. “忧”即为丁忧,是指古代官员如若父母亲死去,就要回到祖籍守孝。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何君实老师原创)

A.朝廷想封孔子的后人为文宣公,祖无择认为唐代已封孔子为文宣王,现在再把祖先的谥号加封给后代不合礼制。于是朝廷让亲近之臣商议此事,最后改封孔子后人为衍圣公。

B.庆历年间,祖无择出任袁州知府,他针对实际情况,设立学府,广招学员,使该郡形成了诵读的良好风气。后来他又升任龙图阁学士、郑州知州、杭州知州等职。

C.祖无择因小事与王安石不和,王安石当政后,就暗示负有监察之责的官员专查祖无择的罪状。后来祖无择因苗振贪污受牵连,虽查无实据,却被贬为庶民。

D.祖无择年少时跟从孙明复、穆修学习。后来把他们的遗作汇编成书,使之在世上流传。但因为小的缺点被罗列成罪而遭弃用,从此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士人为他惋惜。

7.把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1)知明州苗振以贪闻,御史王子韶使两浙,廉其状,事连无择。(5分)

译文:

(2)安石犹为帝言:“陛下遣一御史出,即得无择罪,故知朝廷于事但不为,未有为之而无效者。”(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溪居

【唐】柳宗元

久为①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②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簪组:这里是做官的意思。②夜榜:夜里行船。

8.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5分)

答:

9.沈德潜评价这首诗说;“不怨而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每空1分。(6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一诗中,“       ,  。”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

(2)《锦瑟》一诗中“ ,。”表现的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作者用此联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 。”,比喻手法的运用,写出了大雪骤

来之后的壮美景色,极富浪漫色彩。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第四(12)两题中选定一题作答。注意:只能作答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老作家的义举

奚同发

老作家是在生命的最后当做“收山之作”来写那部长篇小说的。闭门谢客,十年磨砺,当六卷本二百多万字的小说最后封笔的时候,他想想自己的生命之灯是否也快熄了。想一想,十年来,天天忙于写书,犹如与世隔绝,竟再也没有踏上街道。出版社的人拿走书稿后,老作家决定出去走走。

一位年轻的爸爸,带着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先是说问他一下路,而后就说自己是来这座城市工作的,把工作的地址丢了,一天下来钱也花完了,小孩子很饿没吃饭。

老作家当即拿出十元钱让他们去吃饭。

没有走出六十米,老作家就看到一个脖子下挂着牌子的孩子,站在街边,说父母有病,自己没钱上学,求好心人相帮。

老作家的老眼竟泛起一层潮雾,他没想到在这儿竟与自己作品中的人物相遇了。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五十元钱给了这个孩子。

想着那个失学的孩子,他的心里不好受,一边走还一边喃喃自语。突然,一个穿着很不错的青年女子挡在他面前。女子一副为难而不好意思的表情,老作家瞧着她问有什么事。她似乎犹豫再三才下了决心说似的,原来,她去别的地方办事,转车到这儿,没想到钱丢了,没办法回去,看老作家能否帮帮她,有个车票钱就行,还让他留下地址,回家后就把钱寄来,只是“借”。

也是的,出门不容易,一分钱困倒英雄汉的事多了。老作家一问原来需要四十多元钱,好吧,老作家就拿出五十元给了这女子。

老作家遇到了一位因交通事故死了儿子来城市告状的老人,背着脏兮兮的行李卷,一副走到哪儿就住到哪儿的样子……遇到一个残疾儿童没有饭吃了,或是要看病了什么的……与一位穿着很体面的小伙子相遇,小伙子手里拿了一封已经写好的电报,说是来这儿办事,钱丢了,想找他帮忙就是十多元的电报钱。

老作家没想到,在他一个个遭遇这些人的时候,手里的钱早已送完。这时,老作家身上嘟嘟地发出声响来。原来他写作时养成了每天在自己的小院里散步的习惯。老伴儿怕他出事,就专门为他买了个传呼机,也只有老伴儿和两个儿子知道号码,平时几乎没响过,老作家甚至都忘记了还有这个玩意。老作家拿出传呼机一看就急了,原来老伴儿发病住院。这可怎么办?他急忙返身才发现早走出很远的街道,至少乘公交车也有五六站了。

他一边摸钱一边拦的士,可是他发现自己分文皆无。当然,出租车仅仅开出去不到五十米,司机就让他下车,并说,没钱坐什么车呀。再想解释什么时,出租车早一溜烟开走了。

老作家跑步赶到公交车站牌下,要先投币,他无奈地站在车门口说自己的钱刚才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现在他要坐车回家,家里……他的话没说完,公交车的门便“咣”的一声关了。他好像还听见司机说了一句,这种人见得多了……

老作家想用公用电话只花几角钱打个电话……老作家拦了一个蹬三轮车的老年人……老作家拦了一个骑自行车的年轻人……老作家与刚才他给过拍电报钱的人相遇,那人还在那儿向别人要拍电报钱……

老作家的额头上早就汗流如雨。他开始跑步……

急跑不足一百米,加上刚才的一系列遭遇,他开始感到头晕眼花,五脏翻滚,只好一下子就蹲下来。可是没有谁问他一声,最多是回头多看他几眼。

当那个手拿一串红红的糖葫芦的小女孩,跟着爸爸从老作家面前走过时,她问了一声:“老爷爷,你怎么了?”可是,她的话没说完,爸爸已严厉地训斥她了:“不要跟陌生人乱讲话,瞧他那样,也是个骗子。”老作家的心里似刀剜一样地痛。而后他的眼睛望着天空,他想象不出,现在的人为什么都成了这样?那一刻他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词,那就是“听天由命”吧。

“老爷爷,你是饿了吧?给你吃串糖葫芦吧……”

一个童声打断了他的思维。老作家看着那个漂亮的小女孩,她一定是偷偷地或是强行挣脱了爸爸的手跑回来了。老作家眼里放出了亮光,流下两行热泪。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那种想象中的东西了……

(选自小说集《最后一颗子弹》,有删减)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以第三人称讲述了老作家上街的遭遇和他的心灵世界,同时也揭示下层市民既可恶又可怜的生

存现状,并暴露了他们虚伪丑恶的灵魂。

B.小说开头交代老作家为完成“收山之作”十年“没有踏上街道”,暗示作家对外界的变化缺少了解,

同时也为后面写他接连受骗作铺垫。

C.老作家帮助了“父母有病,自己没钱上学”的“一个脖子下挂着牌子的孩子”,这一情节既表现了作

家的美德,也顺带揭露了社会的不公。

D.小说写公交车司机拒绝帮助老作家后说“这种人见得多了”,这一细节透露出司机的冷漠麻木,也暗

示了作家之前接连受骗的必然性。

E.“瞧他那样,也是个骗子”这句话给了老作家心灵沉重的打击,他对人性的沦落已经彻底绝望,只好

“听天由命”,不再作无谓的追寻。

(2)小说中老作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三处简要分析。(6分)

答:

(4)小说以小女孩给老作家糖葫芦结尾,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费孝通:“自将磨洗认前朝”

作为一位具有国际声望的学者,一名在中国人类学、社会学领跑了半个多世纪的学术健将,跑上最后一段路的时候,费先生说了一句话:八十岁了,才知道八岁的时候该看什么书。费先生认为自己从幼年时就接受新学教育,欠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训练。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下功夫“补课”,很多内容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费先生把《论语》放在手边,带到实地调查的路上。他写怀念恩师的文章,从《论语》中找到了题目:人不知而不愠。顺着《论语》精神脉络的延伸,他读起了钱穆,从精神上感到了钱先生的亲切,感到作者在向他走来。

比如,钱先生是个热衷于“天人合一”的学者。费先生也认为,在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上,“天人合一”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他觉得,用钱先生主张的“天人合一”去思考东西文化的差别,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费先生想写写钱穆,写自己何以如此晚了才好好读起钱穆的著述,想到的题目仍出自《论语》:有朋自远方来。

大体是在同时,费先生又读陈寅恪。费先生说,读陈寅恪的书,想到了一个词,叫“归宿”。他自问:陈先生的归宿是“前朝”,自己的归宿是哪里呢?恍然间,心底冒出了“自将磨洗认前朝”的诗句。他想再写一篇《学而时习之》。

费先生的“学而时习”之所,在书房,也在田野。他去调查太湖水的污染、治理、开发情况,走到了宜兴。在著名的紫砂村的一个农户家,他饶有兴趣地观看紫砂壶的手工制作过程。看着工作台上壶身的旋转,费先生目光里是由衷的羡慕,他轻声问那女工:“你收不收老徒弟呀?我想学,这工作多好啊!”

在无锡,市长拿着费先生赠阅的新著问:费老,您的书里的例子和数据,都是怎么来的?费先生说:“都是我走到实地一点一点问出来的。我的老师遍天下啊!”

太湖调查工作结束了,回北京的火车上,费先生还在想太湖。他说:“我在想‘太湖精神’,想到了八个字‘汇纳百川,润泽万民’,我想多懂一点水。”

有人建议费先生把想法写成文章。费先生谈兴更高,从写文章说到教书:

教授的本领在旁白。写了文章,拿到课堂上去念,不算稀奇。要用旁白把正文里没有讲出来的东西烘托出来,提高一步。旁白比正文好。正文的写作常受拘束。光有正文,传达不出旁白的东西。有的教授只能上课念讲义,那成什么教授啊,要会旁白才好。

类似的微言大义,费先生有很多。说者有意,也希望听者有心,能听懂那些不宜说破、不想说破、不能说破的话头中藏着的正文和旁白。有机会常听费先生说话,可以体会到一种智慧的快乐。上好的课堂,正文精彩,旁白更妙。

费先生的绝妙旁白,来自他的聪明,也来自他的用功。出门调查一圈,随身带的小本子上就多出好多题目:新城加旧城,生态循环,效应交织......一个个题目活跃着费先生的脑细胞。不久,就有了新的正文,新的旁白。

费先生有个特殊的本领,晚上躺下后,能把白天里写的文字在大脑“屏幕”上很完整地过上一遍,琢磨哪里欠缺,需要补充;何处不妥,有待修改。同时,他也能把尚未落笔的腹稿显示在大脑“屏幕”上。在这个天地里,他劳作,他快乐,他年轻,他灵动,他左右逢源,神思如涌。精神上可以为友的贤者,一个个向费先生走来。孔夫子、钱穆、陈演恪、费达生,吴文藻、潘光旦、梁簌溟......费先生也以奉为上宾的心情向他们一个个迎去,倾心长谈。

(摘自《晴耕雨读》,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费孝通搞研究的地点,不光在书房,还在田野,他搞实地调查,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面记录了好多

调查过程中想到的题目,这主要表现了费先生的聪明。

B.费孝通除了向钱穆、陈寅恪等人学习,还深入民间向人民群众学习,这不仅体现了韩愈倡导的“圣

人无常师”观点,也体现了一代学者的广阔胸襟和治学精神。

C.费孝通和钱穆一样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在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上,“天人合一”是最好的表达方式,

用“天人合一”去思考东西文化的差别,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D.费孝通把《论语》放在手边,带到实地调查的路上,他不论是写怀念恩师的文章,还是写怀念故友

的文章,文章的题目都是从《论语》中寻找到的。

E.“八十岁了,才知道八岁的时候该看什么书”,费孝通从小接受新学教育,欠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

训练,人生最后几年,他专门补习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费孝通身上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6分)

答:

(3)费孝通谈到教书时提及“正文”与“旁白”,在他看来怎样对待这两者才算是好课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4)作为一位具有国际声望的学者,费孝通的优秀品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第Ⅱ卷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出国绕一圈,‘山寨’变大牌。”从事海外代购4年的徐晓对某些代购店这种“以假充真”的行为 ,但又无可奈何。

(2)在云南地震灾区采访,碰到巧家县安监局职工刘诗明,他正脚裹纱布,为灾民分发救援物资。休息时他乐呵呵地向笔者说:“与灾民的利益相比,这点伤病。”

(3)有网友说“你再优秀也会有人对你 ,你再不堪也会有人对你青睐有加”,所以不妨拨开世间纷纭,做好自己。

A.不屑一顾 不足挂齿 嗤之以鼻

B.嗤之以鼻 不足挂齿 不屑一顾

C.不足挂齿 不屑一顾 嗤之以鼻

D.嗤之以鼻 不屑一顾 不足挂齿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成功学家们在考察了那些具有杰出的个人品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后,得出了用耐心把一件事坚持做下去是所有成功者拥有的特质。

B. 良好的商业信誉是靠长期的艰苦努力建立起来的,它本身就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徽商的发迹,与努力建造和积极维护自己的信誉是分不开的。

C. 我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使业务增长了两倍多。虽然功劳赫赫,但我显然已经得罪了公司总部的一些强权人物。

D. 班主任从他的两次月考失败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他不善于总结归纳,二是他一遇到难题就不知所措。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这样布置后,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

①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

②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霭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

③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

④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

⑤它巧妙地搭配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

⑥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在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A. ③①⑥⑤④② B. ⑥⑤②④①③

C. ①③⑤④②⑥ D. ③⑥④①②⑤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① 。电磁波就是这样,一方面无线通信信息要靠它来传输,但另一方面,②。由于电磁辐射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够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能够透过人的体表深入深层组织和器官,③ 。

17. 下面是某市地下老旧管线管理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

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何君实老师原创)作文。

2015年5月3日下午,成都市一名男司机因前方一女司机开车违规并道影响自己行车而将女司机逼停并当街殴打,35秒内4次踢中女司机脸部,整个过程触目惊心。

2015年5月11日,安徽亳州市区希夷(何君实老师原创)大道上,一名骑电动车的女子拐弯时,险些撞上迎面而来的电动三轮车。没想到,三轮车上男子立即下车,朝女子头部猛踩几脚,将其打伤后扬长而去。次日下午,该女子被发现在自家自杀身亡。

这些现象被称为路怒症。常因道路交通过程中的矛盾引起,在愤怒情绪的驱使下,多会引发违规别车,打架骂人乃至违法的行为。

你对路怒症或路怒族有何看法、感想或联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何君实老师原创)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