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词歌赋 > 诗人 > 我眼中的诗人王安石

我眼中的诗人王安石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6W 次

导读: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我眼中的诗人王安石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我眼中的诗人王安石

我眼中的诗人王安石

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我们都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甜蜜硕果,但是放眼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无不举步维艰,改革者都难逃噩运。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是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强国之路,最终华夏成一统,但是功臣却被车裂。而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就是王安石,他的英名永垂千古。

在我眼中王安石首先是一位改革家,他力除陈弊,为国革新。到了宋神宗时代,宋朝开国近百年,好似一位多病的百岁老人,好似一头老牛拉着破车,朝内暮气沉沉,国库空虚,官员腐败,队伍没有战斗力,内忧外患。时势造英雄,王安石出现了,他雄才大略,他为百姓的生活忧患,他为生长的时代忧患,为自己的国家忧患。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他在全国实行青苗法、农田水利法、保家法……尤其是青苗法,农民可以向政府贷款,比向地主贷款的利息更低,到年底收获还款,如歉收,推迟一年,利息不变。这为农民增收、增产,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在今天看来这也是先进的、超前的。因为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的问题,解决了农民的问题,就解决了中国的问题。

但是此举触动了无数达官显贵,触动了他们的最敏感的神经系统。司马光(这位因循守旧的`家伙要不是神宗叫他去编《资治通鉴》,早已被丢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去了,尽管作了几任宰相,但碌碌无为,充当了阻碍时代发展的先锋模范。)跳出来了,又哭又喊祖宗之法不可变,王安石坦然处之,只回了一封信《答司马谏议书》(中学读过,那个文章叫言辞锋利,敢时代为先);接着保守派头子宰相富弼竭力反对变法,这位老顽固长年累月尸位素餐,一无所为,竟然认为王安石改革加强国防,会招致契丹、西夏等国的不满,认为只要大宋马放南山,士兵卸甲,自己解除武装,他们就会无犯大宋,真是糊涂到混账的地步;苏大才子也充当了反对变法的急先锋,认为关乎国家存亡在于道德之深浅,不在乎国家强弱,言下之意就是一个国家越富强,她便灭亡的越快,越是贫穷,她越能生存长久。苏轼是我最喜欢的文学家,他的此观点让人失望悲哀,可能四书五经已入骨髓,迂腐之极,不过伟人也有缺点。

反对改革的人还有许许多多,改革派与保守派泾渭分明。起先王安石是宰相,又有皇帝的支持,得以顺利实施,但是随着反对派实力越来越强大(把皇帝的母亲都拉过来了),包围圈越来越大,王安石拼死抵抗,独木难支,但他没有害怕,没有退缩,左冲右突,勇往直前。可是皇帝犹豫了,渐渐招架不住了,他宁愿得罪一人,而不愿得罪一群人,王安石的变法中途夭折了,改革历时七年。一场多么短暂的改革!

但是效果明显,国防加强了,百姓生活提高了,国库有钱了。

北宋的科技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的四大发明其实均已成熟到普及和运用,如果改革成功,后来的中国可能就是另一一番景象了。历史学家黄仁宇说:“他可以把中国一口气提前1000年。”几百年后,列宁兴奋的说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再次,王安石是个清官,一生两袖清风照日月。他到浙江鄞县当父母官,一心为百姓造福,只要为百姓好,他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敢干,当他被上调到京城临行时,百姓列队向他依依惜别。他当宰相时,有一下官认为他喜欢文房四宝,于是,为今后升迁铺路,给王安石送去一方宝砚,并夸耀这宝砚如何如何好!王安石闻后一口拒绝。宋变法失败,他到的南京居住,茅屋两三间,取名“半园”。

王安石历来以改革家自居从不以文士自名,可他是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彪炳千秋。我熟读他的诗文,比如《梅》、《泊船瓜洲》、《登飞来峰》《江上》……特别是《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影响之大,流传之广,古往今来,在同类内容的诗歌中,恐怕是首屈一指的。因为它通俗质朴,所表达出来的节日气氛,其兴高采烈,欢乐热闹,洋溢在字里行间,是力透纸背的。每年春节一到我置身于诗中,夜晚听着那爆竹的噼啪响声,看着那犹如日光的眩目亮度,感受那节日的无比温馨,给我以听觉、视觉、嗅觉和触觉的全面感受,让我顿觉有一种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的全新感觉。

王安石德才兼备,为国为民,为了理想鞠躬尽瘁,无怨无悔。他永远像一颗璀璨的星星闪烁在历史的夜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