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心得体会 >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15篇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9W 次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15篇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1

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把这本书买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

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2

教师平凡而伟大辛苦而又有乐趣。

你可以入睡前细细回味一天辛勤工作中的甘甜;你可以在学生一天天的成长中体味事业的平凡而伟大从中领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意蕴;你可以在学生细微的爱心举动中也可以在来自远方的问候中品味教育的真谛——学会爱……正如夏丐尊先生所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我们常说爱是教师的天性。不错做好教师爱必须贯穿在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显性的爱更需隐性的爱;有为学生取得成功而喜悦的慈母之爱;更有"恨铁不成钢"苦口婆心教导"差生"的`严父之爱。因为爱既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又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爱能唤醒一个沉睡的心灵;爱能激发破土幼苗的生命力。教师的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年一届的行为而应该具有永久的生命。教育不止爱心不息!

幸运的是我就曾饱经了这份爱小学一二年级时的班主任是我印象最深的她住在镇上而我们的学校却在乡下每天都要步行很长的时间才能到达不过在我的记忆中她从没迟到过。记得那时经常下雨乡间的小路泥泞不堪很容易滑倒但这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要算是过一座独木桥那桥由两根很细的木头拼成仅此而已。每缝下雨天我们几个胆小的就小心翼翼地爬着过去她知道后就每天在上学时守在桥边把我们一个个背过去;她知道我们到镇上需要一段时间所以就帮我们购买了很多学习用品谁需要就可以到她那里去买;为了让我们勤俭节约她不怕麻烦开办了小银行……

今天每当我想到这些不免有些激动。曾几何时我还自豪地讲给我的学生听。我想她的这份爱不正是来自他强烈的责任感强烈的使命感吗!

如今我也是一名三尺讲台前的教师我可能还不能被称为师表但每当听到学生们深情地叫出"老师好!"时我总会意识到"我是教师!我是师表!"因此我有责任尽一个教师的职责。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3

《守望教育》

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爱心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但是又和人类的理智、道德、审美、人格相互关联。“爱心育人”不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世界上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吗?作为教师,最可贵的是能够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4

人在安静的环境中,心也会静下来。静下来思考生活,静下来思考教学,静下来思考明天的路该怎么走。静下来是一种反思、一种沉淀,更是一种积蓄。

曾经,我羡慕那些拥有各种荣誉称号的老师,但似乎那些称号与我无缘;曾经,我羡慕那些闪亮光环下的名师,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能在教育的天空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曾经,我羡慕那些出书的老师,把平凡的小事上升到理论层面,通俗而又有说服力,只可惜自己文学功底太肤浅……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渐渐懂得: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技术以外,还要有一颗接纳学生的心。接纳,不是全盘接受,不是一味的给予,而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而是看到孩子的优点并将之放大,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挖掘其潜能,并引导其走上正确人生道路。

我努力尝试像对待每朵花一样对待每一个孩子,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孩子,百合也好,野菊花也罢;牡丹花也好,狗尾巴花也罢,它们都有盛开的理由,都有存在的必要,做为教师的我们只管为他们提供阳光、空气、水,还有耐心的照料就好,让每一朵花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

我愿意像等待每一个花苞绽放一般来等待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不因花朵的迟开而焦急,更不会因未结花苞而放弃。创造一个不为分数,不为升学率,不为追求优质课的“完美”,不为……只为引导孩子走进知识探索的海洋,尽情遨游的课堂多好!

追求一种不断成长的姿态,不为名利,只为生命的价值和幸福,只为人生更有意义!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快车道”、“快餐店”、“直通车”等一一上演,我们见怪不怪了,慢慢的跟上了快步的节奏,清净的心也跟着世俗起来。大千世界,霓虹灯在闪烁,尔虞我诈取代了淳朴憨厚,人与人相处更多的是相互利用。就连纯净的教育也骚动起来,一颗安静的教育之心再也经不起涟漪的波动。什么打造教师特色,学校特色;什么名师、特级教师;什么论文,课题…不是不可以,只要是真才实学,踏实的做教育都可以。而更多地是造假,更多的是急功近利。因为这些不是急的事情,就像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孩子要一天天的长大一样。在快节奏的时代里,该慢下来的东西还是要慢下来的。

教师也是一样。一味的追求“快节奏”的结果,一心想着成名成家,可是他们忘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还是要慢慢来吧。教师的学习成长,需要的是“真功夫”,是内涵,是真才实学,是自己业务水准不断提升的结果。作为教师,我们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多读书,读多书,好读书,读好书,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多读书,不如读对书。读对书,就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需要什么样的书籍来安慰欠缺的心灵。我所理解的教育就像如何细心呵护小树苗一样,教师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像雨露一样,滋润着每一棵小树苗,见证着小树苗的快乐成长。世界之大,生命短暂,择其善着而为之。书,我需要的,用心走进书的海洋,聆听书的声音;书,我不需要的,大胆的放弃。书不在多,读对即可。

读对书,不如读懂自我。一个优秀的读者,会跟随作者的文笔畅想,但不会被笔者牵着鼻子走,更不会让自己的大脑成为笔者知识的储蓄罐、成为笔者的说客。他会将别人优秀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思想。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才是完整的人。失去了自我,注定走不远。因为真正走远的是我们自己的灵魂。书不在多,在于人耶。

读懂了自我,不如读懂全世界。常听禅语中有句话“立地成佛”,处处皆成佛之地,时时皆成佛之时。好的读者,要跳出书籍,走出自我,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这样才会呼吸到更多的新鲜空气。书本之外,是知识的眼睛;自我之外,人外之人,才是全世界。书不在多,悟尤为重要。

人的成长需要两种东西,一是成长的舞台,一是成长的动力。当你的阅读丰富了你的视野,你的生活定会多姿多彩;当书籍点亮了你的眼睛,教育的曙光就在不远处。

每颗星星都会发出光芒,每个教师只有真正的静下心来读书,只有正确的巧读自我,跳出自我,不断感悟与反思,教育的夜空才会灿烂多彩。

读书的好处举不胜举,可谁又有时间来读书?谁又能长期坚持下去?悲哉!特别是教师这一职业,全世界公认的文化人,学生眼中的圣人,可单单如此,又有多少教师能读书?教师不读书,何以为师矣?教师本是读书者,是和学生一起读书学习的人,而不仅仅是只需读教材、教参、教辅;也不仅仅是带领学生模拟训练考试而已。

究其原因,除了应试教学的压力,更多的是功利主义在作崇吧。如果学校定指标,交读书笔记等等,可以想像的出,连一本书都没读过的老师,肯定写的最多,并且还写的头头是道,怪哉!

而真正读书的人反而成了学校的另类,成了大家眼中的傻子,浮躁的风气让校园成了无知的乐园,没有时间读书,读书又有何用?能当饭吃,还是当钱用?只可惜读书的返利时间太短,好多人等不及,甚至看不到希望。无孔不入的功利主义之风,蒙蔽了教师的眼睛。痛哉!

教师本是读书人,还是静下心来读点书,通过读书,自觉反思教学工作,反思生活感悟,提高个人修养。唯有读书学习,才是教师之根本。教育之大幸也!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5

书中描述的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九岁时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赖他父亲教育有方。

《卡尔·威特的教育》能把一个低智儿培养成了闻名全世界的奇才,证明了这本书的.神奇和伟大。这本书用事实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具备成为天才的潜力,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孩子造就一个健康快乐的天才。这本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卡尔的成长过程,以及老卡尔教育儿子的心得和教育方法。他始终坚信,只要教育得法,大多数孩子都会成为非凡的人才。这本书较大的贡献是使我们认识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老卡尔注重的是素质教育,在他的脑子里完全没有考试和分数,他不必逼迫孩子学习,不做那些为了获得高分而必须做的练习,所以他保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老卡尔的家庭教育中,很重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这是现在我们很多家庭忽视的,虽然我们很早就提出全面发展,但是现在的教育往往是只注重智力,用分数来衡量孩子。

读了这本书,给我较大的启示就是教育孩子并不一定要准备很多专业的复杂用具,只要有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习惯,尽早的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生活中事物的兴趣,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给孩子,鼓励孩子提问,帮助他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神童不仅具有很高的学问,更重要的是有良好的习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真正的神童应该是快乐和健康的。

一个人的童年时其实很短暂的,人的发展和超越都是在这短短的童年时期,作为一位母亲和从事教育行业的工作者,了解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时非常必要的。父母的知识和认识对孩子向哪方面发展,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更新自己的观念,朝着对孩子负责的方面努力!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6

读《读书成就名师》有感

校长在寒假里给我们每位老师送了一本《读书成就名师》,全书行文流畅,字里行间名师通过阅读步入教育胜景的个案,更是非常适合作为一线教师提升教学的参照。名师的成长没有捷径,无非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并践行的阅读、反思、实践。

有人说: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近期阅读完手中这本专著,书中的12位名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从语文、数学到心理;从学科教师、校长、院长到教研员,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阅读犹如晨曦下的钻石折射着来自教学、管理、教研等各个切面的璀璨。

闫学说,“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没有什么捷径,无非就是阅读。”吴正宪说:“本领不是天生的,只能不懈努力,拜书本为师。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无捷径。”几乎所有的名师,都在持之以恒地做一件非常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读书,大量的、范围广泛的阅读。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这是公开的秘密。每个人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都可能成为名师。

本书的作者张贵勇也说:“其实,名师的成长没有捷径,无非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并践行的阅读、反思、实践。为什么读书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第一个转化是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第二个转化是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教师的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于永正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课内容很丰富,其实是我平时注意积累,注意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吴非借助哲学家的话说:一个人就是他吃下去的东西。一个人的未来取决于他读不读书,读什么样的书。”

很多时候我们都说时间不够用,工作太忙,没时间看书,这时我们是否应当像央视最近一直在问的一样,问问自己“时间都去哪了?”,其实我个人的感受是越忙碌的时候时间利用的越充分,时间反而像有富余一样,所以我们要保持一种合理分配时间的习惯。

1 或许我跟那些名师有着很大的差距,或许我读书的感受也不一定值得借鉴,但是只要自己愿意钻研,愿意去体会其中的感受,沉下心来学习,所得者并不会少,有些经历无法复制,有些体悟无法替代,比如我通过审视自己的`阅读发现自己读书没有针对性,需要有所改善;比如我意识到过于快速的阅读有时让我有吃快餐之嫌,垫了肚子,却不知滋味,所以对于值得深读的书要慢下来并写写感悟;比如意识到自己对于读书时间分配的问题,应当更合理一些等等。我们都要去努力走好自己的人生,走好我们的读书路,但是在这其中不要忘记保持虚心和学习的心态。

读了《读书成就名师》这本书后,我豁然开朗。正如闫学老师所说,“教师阅读应该将有限的时间花在经典阅读上、坚持有坡度的阅读、关注学生的阅读热点”;李镇西老师建议“学科老师除了阅读自己学科的相关知识以外,还要阅读教育经典和人文著作”;吴正宪老师建议“数学老师读一些哲学书籍,每位老师都应该学习一些心理学”。以前读书都是侧重数学相关的书籍,做老师之后也是将重点侧重于数学课本和教参,除了学校推荐的书籍之外,较少读其他方面的书籍。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读一些心理学和教育经典,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7

读朱永新教授所著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除了深感钦佩外,自己更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它能扫除那些陈旧得近乎老化的观念,让阅读者接受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洗礼。阅读者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也切实感受到自身素质提高对育人工作的重要。尤其是第二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中的内容,更是感慨颇深。

朱永新教授说: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有一些人,他教1年,然后重复5年10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5年。一个实实在在教5年的人,与一个教了1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的成就是不一样的。爱孩子,不是光给孩子们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

朱教授在论述这些理想教师特点的时候,不但在精神上给我以鼓舞,而且在研究的方法上也给予了无形的指点。比如,他在论及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的时候,他就说到了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充当的是教育警察和刽子手的角色,无限地放大学生的问题,在我们手上,失去了很多诺贝尔获奖者。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会去赏识他们,激励他们,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读了他的这些论述,想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看周围的大多数同事对学生的态度,尤其在考试到来的时候,我和我的许多同事真的扮演着朱老师所说的那些可怕角色。读了他的论述以后,我决心改变自己的形象,只有真心爱学生、赏识学生,学生才会真正得到发展,这也是我读后最深刻的一个体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

当然,我做的远远还不够,大教育家伟大的理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照耀着我年轻的心,今后,哪怕工作再忙,时间再紧,也要挤兑一点闲暇,让自己静下心,定下神来仔仔细细地拜读一些作品。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8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我对它的理念是:“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了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然而,在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9

看完《爱的教育》的最后一句话,我轻轻合上书,却在脑海里留下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争吵》让我明白了朋友之间应该互相信任;《卡罗纳》让我明白,当一个人难过的时候,他需要我们的关心、爱护和安慰。《在一个阁楼上》让我明白,无论生活条件多么艰苦,我们都必须努力完成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班级第一名》是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故事大概是说班里的德罗西是最受敬仰的学生。他的能力惊人。他一目了然。他不需要努力就能在任何事情上取得成功。对他来说,学习就像玩游戏一样容易,但他总是事事第一。这让恩里科很难做作业,他嫉妒他。但后来,恩里科发现他原来那么诚实、自信、有礼貌,于是慢慢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从嫉妒变成了对他的尊重和钦佩,愿意和他亲近。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当别人各方面都比自己优秀的时候,我们应该尊重和敬佩他,而不是羡慕他。相反,当别人不如自己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嘲笑他,看不起他,因为那样会严重伤害他的自尊心。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前几天发了4单元的数学试卷,我只考了84分。虽然我已经知道了比分,但是我还是很难过,但是我忍住了眼泪。这时,我的好朋友小俊得意洋洋地走过来说:“喂,老朋友,你这次怎么只考了那么几分?”快最后一个了!”我反驳道,“你第二单元只考了73分!那次我的分数比你好很多,但是我有没有嘲笑你?“但他看起来还是不会等任何人。他越说越多,越说越丑,连旁边的同学都加入到乐趣中来。

终于,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哗哗地流了下来。我的心像被一块大石头压了一下,感觉好可怕。一股无名火从心底跳了起来。我拿起桌上的水杯,朝小君砸去,只听“砰”的一声,杯子掉在地上。小俊吓坏了,呆呆地看着我。我像失去控制一样冲过去,把所有东西都扔了出去。全班同学都惊呆了,站在一边一动不动地看着我。这时,郭老师没有过来,把我拉回到座位上,安慰了我很久,心情慢慢平静下来。

现在,我个人已经意识到嘲讽给人带来的伤害有多大。我必须学会像恩里科一样尊重别人。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10

学习了《教育学》后,知道我国有个大教育家叫陶行知的。但那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连一知半解都说不上。这学期,我认认真真地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真正认识了我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书中先生指责现在的学校“论起名字来,居然是学校;讲起实在来,却又像教校。这都是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先生提出:“然而教学两者,实在是不能分离的,实在是应当合一的。”现在的新课程思想,不正是从重教到重学的`思想吗?“传统”的教学,主要是看老师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或者误解为只要老师教得好,学生就必然学得好。评价一堂课,也主要是看老师讲得如何精彩,即使看学生,也只是看学生是否与老师的讲配合得好。

陶公早在八九十年前,就深刻地提出了“老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传统!现在的新课改,其实就是回归传统,回归教育的真传统。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么些年来,教育上不断提出新思维、新口号、新观念,不断地在搞着仿佛是在打破“传统”的改革。

一会儿素质教育,一会儿新课程,一会儿创造性学习,一会儿探究性学习,把我们的一线教师弄得晕头转向了,无所适从了。我们何不少提那么多口号,少抛那么多新理论新观念,静下心来,真正回归传统,从孔子学起,从陶先生学起,从苏霍姆林斯基学起。今天的新思想,新口号,新观念,都从他们那里找得出来。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11

寒假里我认真地阅读了彭兴顺的《教育就是唤醒》这本书,读后让我感触颇深。正如书中开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是的,教育就是“唤醒”,一词用的十分贴切,教育就是唤醒人们心灵最美好的东西,唤醒人们自主创新意识,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也唤醒我们对教育的思索,对今后工作的思索。

教师要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做好榜样,用美德占据孩子的心灵。教师的师德要在爱中体现。教师对学生的'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教师要具有无私的爱,必须高度重视个人修养,端正教学思想,更新知识结构,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每个孩子都是母亲的宝贝,在过去许多年的小学教育工作中,我对自己的学生也如同对自己的女儿那样,这使我深深体会到,情系学生,像母亲一般热忱地爱每个孩子,孩子才会亲近你,这样你才会感到人生有意义,学生身体健康,快乐,学习进步,你就感觉到工作的快乐。

教师要宽容的对待每一位孩子,当然也要严宽适度。对学生的承诺要兑现,讲诚信,懂得感恩。总之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才会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楷模,才能谈及教育。

作为小学教师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这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我们更要注意孩子的习惯养成。一个人成长过程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这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续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师一定做好学生的在校习惯养成教育,并且与家长共同,使之积极配合做好其他的教育工作。

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问,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更要教会他们思考,教会拥有知识的方法;不仅要有一颗慈母之心,将自己所有的爱都奉献给我们的学生,还要用自己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仅要不断鼓励每一位学生,给予他们自信,还要不断发现学生进步的轨迹,肯定他们努力的结果……让我们给孩子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训斥;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欣赏,少一些打击,那么你的宽容、关爱、欣赏就会浇灌出一片生机和葱绿,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

做老师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记住,更不是为了让学生感谢,但让学生终身难忘的好老师,就是对从事这份职业的最高奖赏。教师的工作是寂寞的,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在灯下面对洁白的四壁,静静地守候寂寞,扑去心灵的尘土去守望教育,构筑教育的理想;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在黑夜里瞑思苦想,悄悄地等待成长, 挥去眼前挡住我们前进的细沙,追求教育的真谛。

读完这本书细细反思,正如书中自序所说,我感觉到教育就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压力,更是一份动力。对每一位孩子不敢说放弃,也不能说放弃,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激励唤醒,让每一花蕾努力绽放……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12

有幸拜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受益匪浅。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里面的故事让我震撼、引人深思。书中的故事让我懂得教育不是为了选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傻子。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

当我们真正领略了教育的真实意义,也就不再怀疑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将是一种必然!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的是一些当代名人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是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是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是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绪万千: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对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来这些五六岁的孩子都应该是快乐幸福的,而这学期,有一个班的一个幼儿却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沉默寡言,课间还躲在角落里,上课不愿发言,性格孤僻,行为也较为散漫,学习也不太好。为什么阳光般的年龄却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脑子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于是,我决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从那里能得到答案。通过我的了解,她三岁时,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过,父亲没有固定工作,经常找一些人在家里酗酒、打麻将,很多家务活都得她干。即使这样,父亲一不顺心还要打她。在幼儿园里,她总觉得老师、、小朋友歧视她,对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严重。教师的爱应该像阳光照射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温暖每一颗还十分稚嫩的心,特别是那些心灵受过伤害的孩子。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给她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使她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抚爱和家庭的温暖,许多要求得不到满足,不愿和人交往,胆小,天常日久成为班上头疼孩子。心理学认为,教师对孩子诚挚热爱的情感,能够感染打动孩子,乃至转化为孩子的心理动力,影响其品德的形成和个性发展的方向。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关心教育这样的孩子,并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协调好离异双方和孩子的关系。我决心以行动去温暖她,消除她的自卑心理,唤起她的自尊。在这过程中,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而是要号召全班孩子和家长共同协助和配合,一起来帮助她走出迷茫,迈向成功。这个孩子渐渐地变了,性格开朗了,特别是和小朋友一起玩了。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我相信: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13

寒假里,我读了教育学者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起初,我以为这是一本写给学龄前孩子家长的书,对它有些意兴阑珊,为了开学能交出一份读书心得,又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读完书,发现封面上有一首纪伯伦的《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属于你,它们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儿女。经由你生,与你相伴,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诗把我重新领进书中,细细咀嚼,颇有感触,无论是作为母亲还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书中自有我们可取之处。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这一点是我从书中得到的最深感悟。孩子是单纯,稚嫩,有着独特人格的群体,他们需要关心,呵护,帮助,更需要尊重。 管理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让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应该了解,尊重孩子,对他们的过错不要妄加责骂,挖苦,嘲讽,而应宽容,理解,呵护。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面队的是一群没有多大自控能力的孩子,正是这些孩子们对世事似懂非懂的时候,因此,在我们进行管理时,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其实,不管是多大的孩子,他都需要尊重,让每一孩子参与到管理中来,让他们都感到自己重要,这会使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思想,抛弃以权压人的传统理念,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焕发生命的活力,实现真正自由呼吸的教育。

给孩子信任和自由。还有什么比信任孩子更能让孩子内心升华起自我的荣耀感和愉悦感,当我们每天都质疑、否定孩子的动作、思想、言行的时候,孩子怎么能自信,这样的质疑其实就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力量,自己设定一个"法则",孩子为了取悦我们,终身纠结困顿其中,而失去了自我发展的`动力。作者倡导给孩子自由,她在书中这样写道:“给孩子自由,不是对他们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 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是啊,虽然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不要总把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灌输给孩子,这样就是取代孩子成为他灵魂的主人。简单说,时刻记得自己和孩子是平等的,不要高高在上的教导与训诫。对于孩子合理合份的要求,要慷慨地给予,不要质疑孩子的动机,处处为难,甚至指责"奢侈"、"虚荣",让孩子以"乞讨"的姿态出现,真正把自由交给孩子。

“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矢,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送往无际的未来。爱——是孩子的飞翔,也是你强健沉稳的姿态。”再次以纪伯伦的诗结束我的文章,与大家共勉。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14

《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我的教育叙事》

王维审老师曾经来我们学校开过讲座,当时就对他谈及的“教育叙事”印象深刻。当拿到王老师的作品《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我的教育叙事》这本书,我怀着学习的态度走进了王老师撰写的一个个教学事例,与其说是教学事例,可能用“故事”来形容更为恰当。

在阅读这一个个清浅而深刻的教育故事时,很多次,都让我回忆起了自己上初中、上高中那会儿的生活,激起了学生时代的情愫。在这些故事里,我一会儿站在学生的角度,感受学生时代和学习有关的一切人或事;一会儿又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思考、去揣摩学生的心理、老师的处理方式方法,虽然这一个个故事大都和中学、高中相关,但也能让我联想到我所接触、面对的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学龄前幼儿。

要说印象深刻的案例故事,哪止一个两个,在阅读的时候,我都觉得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令人着迷”,都具有那种把人带到那个场景中去的魔力。在“教育到底能做些什么”一篇中,王老师以带儿子理发遇到曾经教过的学生谈起,学生的“读书无用论”引起了他的思考,面对如今的现实教育,关注分数无法改变,但是,作为教师除了注重学生的分数,还可以给予学生很多其他的学习内容,比如:自信、尊重、自强。尤其像我们幼儿教师,没有分数这些量化压力,更应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对于中班新来的插班生徐辰逸小朋友来说,在保留天真活泼的本性的同时,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帮助他懂得规则意识、集体意识,懂得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分享意识,获得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的能力……对于坐不定的裘智盛小朋友来说,培养他的自控能力、帮助养成耐心听讲的习惯是我们首先该做的……对于思维敏捷、善于思考的丁溪遥小朋友来说,我们要引导她学会处理与同伴之间出现的小矛盾、小摩擦,做一个心胸开阔、拥有更多朋友的人……

读王老师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一个最大的感触就是——写教育叙事,贵在坚持。我也有通过博客的形式“幼儿成长简记——某某某”在记录着一些孩子的问题与成长,以及我当时的一些感触与思考,但是,缺乏的就是坚持,尤其是如今有孕在身,精力更加不够用了吧!(其实,这只是我为自己偷懒找的借口吧!)我想说的只是尽量多的去关注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去发现他们的问题、成长并加以记录、思考,在这一过程中,要摒弃对孩子的偏见,用欣赏的眼光帮助孩子打破生命的盲点!

教育读书的心得体会15

在我的教育教学思想中,所思考的就是学校、教师、学生三个主体,定位什么样的学校,培育什么样的教师,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我认为,学校应该是乐园型的,孩子们乐学,老师们乐教,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人都感觉到温暖,个个都神采奕奕,每一个细节都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充满爱心,充满笑容。教师应该是学习型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学习是第一位的,而带动学习氛围形成的主要是教师,教师的正面影响力对孩子而言是巨大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让孩子们在不断更新的知识海洋里畅游。学生应该是自主型的,主动的获取,自主的选择,有主见的学习,在孩子们眼睛里能看到闪动的灵性,在孩子们脸上能看到满足的笑容。所以,我提出了打造和谐纯净的乐园型学校、轻负高效的学习型教师、乐学高能的自主型学生的目标,这9个词来既是我们所追求的方向,也是不断衡量、对照、总结、提升的办学标准。下面我用3个关键词来诠释我的教育教学思想:

关键词一:和谐

学校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教育环境问题,我们常说的学校风气就是教育环境的主要体现。在这一问题上,我主张用和谐一词来概括。和谐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我在20xx年提出了家园的办学理念,把打造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作为学校全面成长的基础。

家园所体现的就是一种和谐,学校、家庭的和谐,学生、教师的和谐,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的关系需要一个具化性的载体,那就是家园,在家园的诠释上,我确定了三个更加具体的目标方向,家园教育、家园文化、家园精神,把感恩、承担、分享的育德教育和表达、思考、创造的育智教育作为家园教育的核心内容,把爱的文化、美的文化、情的文化作为家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把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团结合作作为家园精神的核心内容,形成明确的办学理念,指导学校工作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劲往一处使,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二:实用

我们培养的人才,最重要的不是现在能考多少分,更重要的是将来孩子的发展走向,我们应该把教育的眼光放得长远,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明天的成才,这也是我们实施教育的目标和方向。首先应该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孩子们将来能够在社会立足、能够不断发展的基本能力我认为就是三个:表达、思考和创造能力,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合作、沟通的'必备素质,也是呈现、释放、展示的基本条件,小学阶段是人表达能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应该在各科教学中都要进行培养;思考是一个人做出选择和判断而付诸于行动的前提,也是一个人以上中作重要的基本素质;创造能力则是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素质,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小就有意识培养孩子们的这三种素质。也许我们所需要的素质很多,但是我们更应该清楚看到孩子们所需要的核心素质,所谓花多不艳,我们关注的多了反而都不会精致,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所侧重,有所明确,更好的为孩子将来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三:规范

孩子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兴趣和习惯,兴趣需要保护,需要我们创造培育学生兴趣的空间,习惯需要养成,需要我们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体系环境,所以,学校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做事情的规范,也就是一个依赖的标准,学校的管理需要一个标准,教师的教育教学需要一个标准,学生的学习、活动、生活,也需要一个标准,如果我们按照标准去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孩子们的兴趣就能得到培育和保护,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习惯就会健康的养成。

我觉得,规范一方面是一种条文式的规定,反映到实际就是学校的规章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则是一种体系化建设,让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方面都能够形成一个系统,一种体系,一个良好的工作习惯,一种自动运行的机制,学校这个大系统就能自动健康的运行,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就能够自觉自愿的接受良好的训练,得到健康的发展。

制度化建设,我觉得包括制度、规范、办法三个层面,制度是具有约束力的,学校这样的环境,更多体现的是人性化的教育,在于引导,允许犯错,不易用太多的制度去约束,我更倾向于制定规范,就是告诉孩子们对与错、好与坏、丑与美、从小建立起道德的标准,引导孩子们在不断自我判断、自我修正的基础上规范自己的言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体系化建设则是趋向于工作的习惯,在学校,德育体系、教学教研体系、艺术教育体系、文化建设体系、学校管理体系是主要的内容,在各个体系中,又要形成多个系统,就德育体系而言,就要形成德育培育系统,让德育教育者能不断更新知识和方法,不断增加教育的技术含量;德育活动系统,从班队会、大型活动、常态活动等方面形成相对稳定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避免各种变化对活动效果的干扰;德育媒体系统则是一种宣传表扬、承认肯定、正面引导的有效手段,相对固定的专题、形式、选题方向、宣传取向都是这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评价系统更是弘扬正气、健康行为的重要方面。

也许用这样短短的时间难以把我20多年来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表达全面,但只要抓住核心、具化内容、科学操作、长效坚持,我们的教育理想一定会成为自己教育人生中开得最艳的鲜花。